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漫谈偶方     
在偶方中以两味药配伍组成的方剂为最精了。其特点是药精力专而效显,且无浪费药材之弊。《医学传心录》说:“用药之妙,如将用兵,兵不在多,独显其能,药不贵繁,惟取其效”。《内经·至真要大论篇》也说:“大则数少,小则数多,多则九之,少则二之。”也说明方剂可重用二味药物组成。如果说单味药之奇方可单刀直入,直捣病所为其所长,那么,偶方通过巧妙配合,相互协同,相互促进,加强其药力,应是其组成的重要意义。偶方的作用可分以下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2.
杏林掇拾     
一、药不在多,中病则灵医者之职责是治病救人,遣方用药必须精思覃虑,力求精简,有的放矢. 《伤寒论》各方少则一二味,多则八九味,用十味以上的为数极少。如桂枝汤、麻黄汤、小柴胡汤、承气汤、白虎汤、四逆汤等均只寥寥几味,由于用药精简,针对性极强,所以有显著疗效.《汤头歌诀》中收载历代著名方剂三百余首,其药物组成一般也多在十味以内。临床还常见某些危重疑难病症虽屡经治疗而无效,后改用单验方而痊者,因此有“单方一味气死名医”之说,说明用药不在多,中病则灵.  相似文献   

3.
齐教授信箱     
《新中医》1982,(11)
如何对待《伤寒论》方剂的药量《伤寒论》方剂堪称中医方剂之祖。一方面,伤寒方之疗效经得起千百年临床的检验,用之不衰;另一方面,伤寒方示后业以组方之法度,被效法不止。论中一百一十三方(一方缺)不仅有药物组成,而且每味药皆示用量。对伤寒方,熟记其药味组成外,是否要注意其药量?此为习伤寒方者必面临的问题,对此从两方面加以认识。(一)药物的绝对量方剂中每味药的具体用量称绝对量。对伤寒方中药物的绝对量应注意二个问题:1.计量单位。《伤寒论》以斤、两、株;方寸匕、钱匕;升、合;尺;枚、个等为单位。此为汉  相似文献   

4.
《脾胃论》“扶阳助土”用药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在其不朽之著《脾胃论》一文中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胃为水谷之海,脾胃不健,中土虚衰,是产生疾病之根源;其治法亦宗《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以甘温之剂扶阳助土,其重视脾胃阳气在遣方、服药、禁忌、调养博法可见一斑。1.用药纵观全书选用药物113味,方剂63个,而尤以补中益气场之8味药交错出现为最多,约54个方剂,占总方数的86.3%,三味以上的有37个方剂,其中8味药都用的有补中益气汤。清操场二方。用七味药的有黄芪人参汤、清暑益气汤、益胃汤、丁香茶美场等4首方剂。这8昧药在诸方剂中的分别…  相似文献   

5.
中医治病多以方剂为主,每一方剂均有其一定的药物组成,也有其一定的功效和主证,但它在临床具体运用时则不能因此而受到限制,易言之,其组成并非绝不可移易,其效用也绝非一成不变,倘其经过药味之增减,则其功效也往往随之而变化,其适应证也自然而然有所不同,故用时必须灵活掌握。尝观古代方书,如《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以及宋、元、明、清等历代所创诸方,其中有增一药或减一药,不仅药效有别,方名亦变者实不鲜见,故一方中增减一、二药物,则不能仅从这一、二药物本身效用上看,而应从其对整个方剂全体效用上所产生的影响着眼。现就本题谈谈个人粗浅认识。方剂是建立在单味药的基础上。方剂的临床应用,是标志着中医在用药形式上的进步与发展,说明  相似文献   

6.
<正> “大方”考其意义有五:药味多;药力雄猛;药量多;药量多而一次服完;能治下焦重病等,此议“大方”乃指药味众多的方剂。《素问·至真大论》有“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二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二佐九,制之大也”之说,以此推之,超过“中方”(九味药)的方剂即属“大方”。“大方”并不是自古就有的,追溯历史,最初的方剂都是比较简单的,《内经》载方13首,最大的处方由四味药组成。医圣张仲景所  相似文献   

7.
张仲景方剂配伍特点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思华  姜建国 《中医杂志》2003,44(4):305-307
在正确辨证的基础上,选药是否合理,配伍是否精当,是方剂是否有效的关键。张仲景医书被后世医家奉为“方书之祖”,其方剂也是后人推崇倍至的“经方”。本文拟就张仲景方的组方特点浅析如下,以期对研究方剂配伍理论和提高临床疗效有所借鉴。1 主攻明确,药少而精《伤寒论》全书113方,共使用89味药物,超过10味药物的方剂仅有2首。《金匮要略》全书205首方剂中,1~6味药组成的方剂有 160首,约占方剂总数的  相似文献   

8.
小方具有药味少、疗效好、简便、经济等特点。我国历史上许多学验俱丰的医学家处方用药常常是廖廖数味、达到丝丝入扣、炉火纯青的境地。仲景《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用药均极精当,他所制订的白虎汤、白头翁汤等方剂用药不过四、五味,只要用之得当,常起重症危疗。这些方剂沿用了二千余年,至今仍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如治疗小儿肺炎的麻杏石甘汤,药仅四味,而平喘、泄热、止咳、泻火诸意已包括无遗,晋代葛洪所著《肘后方》则专以一、二味药治病,每取卓效。我们熟悉的清末名医张锡纯在临床工作中亦颇注重小方。在其所  相似文献   

9.
仲景在《伤寒论》中所用方剂共258首,为医方之圣,众方之祖。仲景对方剂命名也颇值得后人探究,首先绝大多数方剂以方中药物作为方名,约占79.5%;其次按该方功效与主治命名,约占147%;其他命名原则亦大多有其脉络可寻。1以药物命名分为四类:①一味药方名共18方。方中只有一味药,如甘草汤、猪肤场、百台洗方;②以该方全部药物为名共53方,如麻杏甘石汤、干姜附子汤、予姜责警黄连人参汤;③以该方君药为名共63方。其中分为一味药、二味药、三味药为名三类,如大柴胡汤、旋复代禁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④在原来以药名为方的基础上加…  相似文献   

10.
一、关于该方的君药理中丸出自《伤寒论》,是张仲景用于治疗脾胃虚寒的著名方剂,方中以何药为君,自古至今尚无定论。笔者认为,当以人参为君。 1.从组成用量上来看,该方药用四味,人参、干姜、白术、甘草各三两,其各药的常用量人参、干姜、甘草为3~10克,白术为5~15克。方中仅一味干姜温中祛寒,量不独重,而补气药占三味,又以人参补气之力最峻,当为该方之首而为君。 2.从方剂的组成原则上看,以干姜为君势孤力单,难任主病之职,人参、白术、甘草为辅佐之用,势大力雄,相形之下则温中不足,补气有余,  相似文献   

11.
保元汤的现代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元汤由人参、黄芪、甘草、肉桂等四味药物组成,具有补气温阳之功效。现代学者对此方作了深入研究,尤其是八十年代以来研究较为系统。本文就该方的源流,药理研究,临床应用等作一简要综述。一方剂源流一般认为保元汤出自明代魏桂岩《博爱心鉴》,但是有作者认为该方出自《景岳全书》;亦有作者认为是出自李东垣之手;还有一方见于《医学入门》,以治小儿慢惊风及痘疹,只有参芪草三味。本文作者赞同第一种看法。左氏指出,保元汤是魏氏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四君子汤和《兰室秘藏》黄芪汤化裁而成。在医治痘疹实践中,魏氏体会到用四君子汤加黄芪、紫草,固然能使痘发而解,倘遇出盛者则不能  相似文献   

12.
王付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4,22(9):1682-1682
《伤寒论》究竟有多少方剂?至今尚未有准确数字,目前,主要有两种认识,一种认识是从高保衡等人于《伤寒论序》文中所言"除重复定有一百一十二方";一种认识是从朱肱于《类证活人书》卷十二中所言:"张仲景伤寒方一百一十三首".在中医药高等院校五版《伤寒论讲义》教材中其方剂索引数目是114方(缺文蛤散);且在六版《伤寒论选读》教材方剂索引数目则是113方(少土瓜根汁方与猪胆汁方),而数版本《方剂学》、《中医基础理论》等教材则大多认为《伤寒论》方剂是113方,笔者对此作了认真地仔细地统计,则发现《伤寒论》方剂既不是112方,也不是113方,更不是114方,而是115方,为了纠正以往对《伤寒论》方剂数目的不准确认识,特将《伤寒论》方剂例举于此.  相似文献   

13.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君—臣二制之小也,君—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臣三佐九制之大也。”据此,可将超过九味药以上组成的方剂称之为“大方”。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113方中八味以下者有109方;古方有“二陈”、“四物”、“六君”、“八珍”等汤方,皆是药味少、用量小、组织严谨精练、配伍适宜、只要辨证准确,则临床行之有效,当为我辈效法。就当今用药而论,一般在  相似文献   

14.
甘桔汤及甘桔二药配伍运用规律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现行版《中医方剂大辞典》方考、收载 ,甘桔汤由甘草、桔梗二药组成的仅三首方 ,方源最早见于《医方大成》卷七引《局方》 ,实为《伤寒论》“桔梗汤”之异名。《伤寒论》311条 :“少阴病 ,二三日 ,咽痛者 ,可与甘草汤。不瘥者 ,与桔梗汤”。桔梗汤 ,后世名甘桔汤 ,为治疗咽喉痛的基本方 ,治疗咽喉痛诸方大多由此方加味而成。因而甘桔汤衍化的多味方达二十四方 ,方源最早为《易简方》 ,实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荆芥汤”之异名。此类方剂扩展了甘桔汤的功效主治 ,多有宣肺祛痰 ,利咽宽胸 ,解毒排脓之功。主治风热客于少阴 ,咽喉肿痛 ;…  相似文献   

15.
略论《伤寒论》方药加减规律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的方剂,上溯殷周,下逮百世,有方书之称。其所载112方共91味药物的加减运用,历代名家奉为圭臬,对伤寒方多有发挥,并对组方的理法方面加以探讨,而对其药物的或加或减则很少论述。而正是这些方药的加减,从中才可发掘出其文字表面看不到的东西。因此弄清其范围,找出其规律,探讨其价值,对伤寒方药更广泛更灵活的运用于临床是太有裨益的。 1 《伤寒论》加减方的范围《伤寒论》加减方的范围包含以下四个方  相似文献   

16.
整理前10册《中医方剂大辞典》中与失眠有关方剂538方,筛选出最具代表性的方剂26方,提炼出各方剂的临床使用指征,统计各味中药的使用频数,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有助于使中医文献中有效的单方验方的魅力充分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17.
正九味羌活汤首载于元代王好古的《此事难知》中,一般认为该方为解表而设,现代方剂学教材中认为其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以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为主要功用[1]。陈潮祖老先生在《中医治法与方剂》中则提到该方主治外感风寒湿邪、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2]。本文从王氏原书出发,辨析"解利"之含义,查考张仲景之《伤寒论》,寻找九味羌活汤解利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论《金匮》苦辛法的组方用药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苦辛法是将苦味药与辛味药结合,具有辛开苦降作用,以调理气机、驱除病邪为目的的一种治法,它由仲景据《内经》的理论,首创于《伤寒杂病论》。统观《金匮》全书,运用苦辛法的方剂之多,达32方,占《金匮》实有方剂总数140个的22.86%;运用苦辛药味之多达32味,占《金匮》共用药物总数147味的21.77%;而苦辛法运用范围之广,涉及《金匮》大部分篇章。在苦辛法指导下组合的方剂,方与证紧密配合,组织严谨、用药精细、配伍有度、加减有法、疗效卓著,定有规律可循,堪称经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临床上应用范围颇广。认真探讨《金匮》苦辛法的组方用药规律,对于发展仲景学说以及正确地指  相似文献   

19.
朱炳林 《山东中医杂志》2003,22(12):754-755
张景岳论中医治则 ,看重“精一不杂”,他在《景岳全书·论治篇》中说道 :“凡施治之要 ,必须精一不杂 ,斯为至善。”如何才能“精一不杂”呢 ?“必须先探病本 ,然后用药 ,若见有未的 ,宁为少待 ,再加详察。既得其要 ,但用一味二味便可拔之。即或深固 ,则五六味、七八味亦已多矣。然虽用之七八味 ,亦不过帮助之 ,导引之 ,而其意则一也 ,方为高手。”我们从“新方八阵”中可见他实践着这一学术主张。“新方八阵”共 186方 ,除赞化血金丹、赞育丹 (各 14味药组成 )、雷火针新方 (17味药 )、二十四味败毒散外 ,很少超过 10味药 ,以 5~ 8味药的…  相似文献   

20.
人参首载于《神农本草经》 ,其味甘而微苦 ,性微温而不燥 ,功擅大补元气 ,补脾益肺 ,生津止渴 ,安神增智 ,为“治虚劳内伤之第一要药”。鹿茸为血肉有情之品 ,味甘咸性温 ,《本草纲目》载曰 :“生精补髓 ,养血益阳 ,强健筋骨。”二药一擅大补元气 ,一能补肾益精 ,合用则阳得阴助 ,阴得阳化 ,功专补肾气 ,益精血 ,可用于肾亏、精血虚衰诸症。历代医家选用人参、鹿茸组成的方剂较多 ,《普济方》中含参、茸的方剂就有 116首 ,而且这些方剂的功用、主治颇有雷同之处 ,可见 ,参茸在方中可能发挥着主导作用 ,为进一步探究二药配伍的作用机理 ,兹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