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内胆管细胞癌是一种相对少见的胆管癌,因为其自身的生物学特性,且早期症状隐匿,早期发现困难治疗效果欠佳,随着患病率的上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对此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全腹腔镜下肝叶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48例,依据其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组与对照组,各24例。腹腔镜组给予全腹腔镜下肝叶切除术,对照组给予传统开腹手术切除肝叶,记录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程度、术后排气时间、腹腔引流量、住院时间以及结石清除率和复发率。结果 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腹腔镜组术后疼痛程度评分为(1.80±0.60)分,优于对照组的(3.40±0.5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腹腔引流量、结石清除率及随访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腹腔下肝叶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具有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可降低机体损伤,改善疼痛感受,缩短住院周期,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证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CT表现。结果25例肝内胆管细胞癌中,肿块型16例,浸润型6例,腔内生长型3例。肿块型平扫均表现为低密度肿块,增强动脉期周边轻度强化,门脉期强化程度有增加,延迟期7例表现为均匀强化,9例表现为肿块周边不均匀强化。浸润型表现为胆管壁的不规则增厚3例,闭塞3例。3例腔内生长型表现为扩张胆管内强化结节。结论认识肝内胆管细胞癌类型不同其CT表现不同,有利于提高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腹腔镜左肝蒂阻断左半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2018年3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肝胆外科行手术治疗的67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5例行左肝蒂阻断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治疗设为腔镜组,32例行传统开腹左半肝切除术治疗设为开腹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镇痛时间、胃肠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和术后第7天的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变化情况。结果 腔镜组手术时间较开腹组长[(269.11±54.43) min vs(211.72±31.64) min],术后疼痛缓解时间 [(2.89±1.41) d vs(4.81±1.58) d],术后排气时间[(24.80±6.31) h vs(45.13±9.80)h],术后住院时间[(9.51±2.38) d vs(14.19±2.86) d]均优于开腹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出血量、并发症和住院总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下左肝蒂阻断左半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疗效与安全性是肯定的,与以往开腹肝切除术相比,腹腔镜左肝蒂阻断左半肝切除术创伤更小,并发症更少,术后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形态学CT分型以及临床意义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治疗工作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抽取在2013年1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临床确诊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24例,对其CT扫描情况展开回顾性分析,评价形态学CT分型以及临床诊断价值。结果本组24例患者中,包括有肿块型者10例,CT表现为肝内结节状肿瘤,未出现周围胆管扩张现象;管周围浸润型者5例,CT表现为沿着胆管纵轴生长的树枝状肿瘤,合并有周围胆管扩张;肿块合并管周浸润型者7例,CT表现出肝内结节状肿瘤,并且合并有胆管扩张;管内生长型2例,CT表现为单发、多发肿瘤结节位于扩张的胆管内。结论经CT检查可以对肝内胆管细胞癌展开准确的形态学分型,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临床价值显著,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腹腔镜下左肝蒂阻断术治疗对肝内胆管结石疗效.方法:选取 2020 年 5 月至 2022 年 9 月我院收治的 63 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2)和对照组(n=31).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腹腔镜左肝蒂阻断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指标、肝功能指标水平、生活质量调查量表(Medical Outcomes Study 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评分、两组患者切口感染、胆漏及腹腔积液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观察组各恢复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及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 SF-36 各方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510,P=0.034).结论:腹腔镜下左肝蒂阻断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有利于促进其术后恢复,缩短病程,还可促进肝功能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善,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正>患者男性,66岁,因发现上腹部包块半个月入院。患者自觉进食后包块明显,有轻度压痛,无腹胀,恶心,呕吐。头腹部平扫+增强CT检查示肝左叶外侧见一类圆形多结节状低密度影,大小6.1 cm×6.8 cm,考虑肝脏少血供恶性肿瘤,胆管细胞癌可能性大(图1),遂行左肝肿瘤根治性切除术(包括胆囊切除术)。  相似文献   

8.
焦志明  杨建秀  于卫中 《医学信息》2010,23(18):3443-3443
肝内胆管细胞癌临床并不少见,我们收集了17例经临床手术病理确诊的肝内胆管细胞癌病人的超声和CT资料,探讨其影像表现特点,以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研究miR-145调节人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细胞增殖的机制。方法收集标本ICC癌组织和癌旁胆管组织,共38对; 2种ICC细胞系:Hu CCT-1和RBE;对其进行miR-145及NUAK1的表达调控。通过RT-qPCR检测miR-145和新式激酶家族1(NUAK1)的表达及两者相关性;检测细胞周期观察细胞增殖变化;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确认miR-145的靶基因; Western blot观察AKT通路蛋白水平变化。结果 miR-145在癌组织的表达明显低于癌旁组织(P0. 05),NUAK1在癌组织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 05),两者具有相关性(P0. 05)。miR-145过表达组和NUAK1干扰组细胞计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 05); Hu CCT-1细胞系转染miR-145 mimics后,G1期的细胞数明显增加(P0. 05);野生型的荧光信号明显被抑制(P0. 05);过表达miR-145或抑制NUAK1后,p AKT和p FOXO1表达明显下降(P0. 05)。结论 miR-145可能通过抑制NUAK1及其下游通路抑制ICC细胞增殖,它有可能为ICC临床诊治提供新的靶点和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影像表现,以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本组17例病例采用PQ-2000S单排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结果CT平扫显示肿块呈不规则形态(13例)或类圆形(4例),58.8%患者病灶呈低或稍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无明显强化或边缘轻-中度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扫描病灶强化逐渐明显,部分病例有逐渐填充趋势;肿块多合并肝内胆管扩张、肝门淋巴结肿大、附近肝叶萎缩等间接征象。结论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CT扫描有较特征性影像表现,结合AFP等检查可与肝细胞癌和肝血管瘤等肝内其他占位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12.
淋巴上皮瘤样肝内胆管细胞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LEL-ICC)是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ICC)的一种特殊亚型,目前WHO尚未明确定义该肿瘤。LEL-ICC与经典型ICC相比,其预后较好,近年来引起了临床研究者的关注,逐渐成为研究热点。随着越来越多的LEL-ICC被诊断和研究,其在流行病学、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方面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和进展,该文就LEL-ICC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叶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效果。方法:对1997年1月-2008年6月收治的55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采取肝叶切除术治疗,其中肝左外叶切除45例,左半肝切除6例,右后叶切除3例,右前叶切除1例。结果:本组50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10a,其中疗效优34例,良11例,差5例,优良率为90%。术后并发切口感染3例、胆漏2例、肺部感染2例、胸腔积液2例、膈下感染1例、肝衰1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均经对症处理、抗感染、支持疗法治疗,于术后21~36d治愈。无死亡病例。结论:肝叶切除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逆行胆囊切除在肝外胆管变异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15例结石性胆囊炎合并肝外胆管变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5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下完成逆行性胆囊切除。手术时间35~70 min,平均50 min;所有患者恢复顺利,无黄疸、出血、胆漏、发热等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2~5 d,平均3. 5 d。15例患者术后随访1~4个月,随访期间行彩超、MRCP检查显示胆管无狭窄、无结石。结论在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时,要重视胆道变异的存在,对于有肝外胆管变异的患者,在解剖胆囊三角困难时,可以变通为逆行性胆囊切除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比研究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与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19例,均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将肝内胆管细胞癌CT表现及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肿瘤在CT上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伴远侧胆管扩张,病理上肿瘤外周主要由大量恶性肿瘤细胞分布,中央区由大量纤维组织构成,形成肿瘤延迟期强化的病理基础。临近肝包膜的肿块引起癌脐征。结论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动态增强是CT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增生纤维组织形成肿瘤延迟强化的病理基础;排列成腺管的癌细胞引起肿瘤早期强化。肿块边缘不清,增强后边缘不规则,反映肿瘤多无包膜的病理特征。肿瘤浸润生长,内部大量纤维组织存在,出现牵拉,CT表现为癌脐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甲状腺样肝内胆管细胞癌(thyroid-like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TLI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TLICC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65岁。眼观:部分切除肝组织一块,距肝脏切缘1 cm处见一境界清楚的肿块,大小12 cm×9 cm×7.5 cm,可见包膜,切面灰黄、灰褐色,呈结节状,实性,质中。镜检:肿瘤呈多结节状,可见薄纤维包膜,肿瘤结节内形成大小不等的滤泡样腺腔,腔内含有较多的粉染蛋白分泌物,边缘可见吸收空泡。滤泡样腺腔由单层立方上皮组成,肿瘤细胞形态基本一致,有稀疏的嗜酸性胞质,部分细胞核呈毛玻璃样。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K7、CK8/18和CK19均弥漫强阳性,AFP、HepPar1、Glypican-3、Syn、CgA、TTF-1、TG、PAX8和GATA3均阴性。结论 TLICC是新近认识的一种罕见的胆管细胞癌亚型,遇到具有甲状腺滤泡样特征的肝肿瘤时,应考虑甲状腺样肝内胆管细胞癌可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Hedgehog(Hh)信号通路相关蛋白(Gli 1,Ptch-1和Shh)在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 carcinoma,ICC)中的表达及意义.通过对ICC和癌旁组织中Hh通路相关蛋白(Gli 1、Ptch-1和Shh)的表达进行检测,探讨其与IC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免疫组化法对43例ICC组织及癌旁组织进行Gli 1、Ptch-1和Shh蛋白的检测;Real-time RT-PCR检测12例ICC组织和癌旁组织中mRNA的表达,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43例ICC组织中,Gli 1、Ptch-1和Shh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4.4%(32/43)、69.8% (30/43),和62.8%(27/43),与癌旁组织表达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3、0.006和0.008);三者的表达与肿瘤的大小有关(P值分别为0.039、0.044和0.047);三者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相关(P值分别为0.026,0.039和0.049);三者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P均<0.05).Real-time PCR结果显示,12例ICC组织中均有Gli 1、Ptch-1和Shh的表达,且基因表达水平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均=0.001).结论 Hedgehog信号通路的相关蛋白在ICC组织中高表达,其异常激活可能与肝内胆管细胞癌发生密切相关.Gli 1、Ptch-1和Shh的表达可能与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分析肝内胆管结石后采取肝切除治疗的疗效。方法以2008年1月~2013年5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4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为对象,其中54例患者采取肝切除治疗,另外30例患者未切肝取石。比较两组患者及切肝患者不用切肝部位之间的疗效、并发症情况、残石率等。结果肝切除共计54例(64.29%),治疗后的总残石率为16.67%,总并发症发生率率为22.22%。此外30例患者未切肝治疗,治疗后残余结石共计11例(36.67%),肝切除与未切除肝比较残石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53,=0.039<0.05);并发症共计1例(3.33%),与肝切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260,=0.022<0.05)。对于残留结石患者,通过胆道镜取石等处理后,最终有T管患者仍然有残留结石2例(3.33%),而进行胆肠吻合的患者最终残留结石共计4例(16.67%),两种方法治疗后最终残余结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95,=0.032<0.05)。结论肝叶切除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较为理想的方法,其残余结石率低,并发症也较低。  相似文献   

19.
胡秀红  范钦桥  黄麦翠 《医学信息》2009,22(8):1578-1579
目的 观察循证护理在腹腔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51例行腹腔镜肝切除术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采用循证护理方法.同时对51例同类术式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比较二组之间的临床效果.结果 循证护理组的效果优良率、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P<0.05),同时缩短了患者住院天数.结论 循证护理不仅能提高肝内胆管结石术患者的预后效果,而且还可以提高护理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肝胆管结石常合并有肝内胆管狭窄,由于其复杂的病因及病理改变,治疗上仍为当前肝胆外科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手术治疗困难,复发和残石率高,疗效差。我院2003年1月至2007年8月共收治肝内胆管结石并发胆管狭窄患者58例,采用肝叶、肝段切除,狭窄胆管切开整形,肝胆管空肠吻合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