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腹腔镜胰后入路脾托出式脾门淋巴结清扫术在近端胃癌根治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并初步分析其解剖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7年1月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进展期近端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4例为观察组,采用经腹腔镜托出式胰后入路法;40例为对照组,采用经腹腔镜左侧入路法。所有手术均由同一团队完成。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情况、随访情况。结果 8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根治性全胃切除术(D2根治术),成功保留脾,完成第10组淋巴结清扫,未中转开腹。观察组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07.9±52.9)m L和(153.1±72.2)m L,手术时间分别为(228.8±27.7)min和(244.7±31.3)min,第10组淋巴结清扫数量分别为(5.0±2.2)枚和(2.9±1.3)枚。2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第10组淋巴结清扫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分别为(1.6±0.4)d和(1.5±0.4)d,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2.9±0.8)d和(2.6±0.5)d,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7.5±1.4)d和(7.0±1.3)d。观察组术后发生并发症4例,对照组术后发生并发症5例,均经非手术治疗痊愈。2组术后首次下床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4例患者中共8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3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5.5个月,随访中2组分别有1例因癌性腹水死亡。结论经腹腔镜胰后入路脾托出式脾门淋巴结清扫术可行性较高,与常规腹腔镜左侧入路相比,能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增加第10组淋巴结清扫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微创远端胃癌手术结合D2淋巴结清扫治疗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胃癌手术患者95例,剔除2例腹腔中转开腹患者共计纳入93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将93例患者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采用微创远端胃癌手术结合D2淋巴结清扫,对照组采用开腹手术结合D2淋巴结清扫。比较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随访1年、3年和5年复发转移和死亡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下床活动时间早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清扫第一站淋巴结数、第二站淋巴结数和清扫淋巴结总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98%)低于对照组(22.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随访1年、3年和5年复发转移率和病死率均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远端胃癌手术结合D2淋巴结清扫对胃癌患者临床疗效显著,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且远期随访复发转移和死亡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经不同手术入路行保留左结肠动脉的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低位吻合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80例行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低位吻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按手术入路的不同分组,其中40例患者术中采取头侧中间入路,设为改良组;另外40例患者术中采取传统中间入路,设为传统组。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左结肠后间隙打开时间、肠系膜下动脉周围淋巴结清扫时间、第253组淋巴结清扫数目、肿瘤下切缘距离、术后排气时间及远期预后情况,对比两种手术入路方式的临床效果。结果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肿瘤下切缘距离及术后排气时间方面,2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肠系膜下动脉周围淋巴结清扫时间及第253组淋巴结清扫数目上,改良组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并发症方面,改良组发生7例(17.50%),传统组发生8例(20.0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头侧中间入路腹腔镜下直肠癌前切除低位吻合术治疗直肠癌患者,可有效缩短肠系膜下动脉周围淋巴结清扫时间,在第253组淋巴结清扫上较传统中间入路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的病灶清除术治疗中青年腰椎结核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11月至2020年8月治疗的78例中青年腰椎结核患者临床资料,将采用单纯前入路行病灶清除术的26例患者资料纳入A组,采用单纯后入路行病灶清除术的26例患者资料纳入B组,采用前后联合入路行病灶清除术的26例患者资料纳入C组.分析比较三组手术相关指标手、Cobb角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C组手术时间最长、B组次之,A组最短;C组术中出血量最多,A组次之,B组术中出血量最少;C组出院时间长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 d,三组Cobb角低于术前,且C组Cobb低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前入路病灶清除术可缩短中青年腰椎结核患者的手术时间,单纯后入路可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而前后联合入路可降低患者Cobb角.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2种不同入路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41例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腹腔镜下不同的手术入路行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将其分为尾侧背侧入路组(23例)和经典中间入路组(18例)。比较2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腹率、淋巴结清扫个数、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方面的差别。结果尾侧背侧入路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腹率上优于经典中间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个数、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采用尾侧背侧入路操作简单,层次清晰,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中尾联合入路腹腔镜D3根治术联合全肠系膜切除术(CME)治疗右半结肠癌的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5年4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右半结肠癌患者10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尾联合入路腹腔镜D3根治术联合CME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中央入路腹腔镜D3根治术联合CME治疗。比较2组患者围术期指标、病理检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随访3年,比较2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患者肿瘤切缘阳性率、肿瘤直径、淋巴结清扫数目、阳性淋巴结比例、肿瘤分化程度、病理分期、术后住院时间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随访3年,2组患者无进展生存风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中尾联合入路腹腔镜D3根治术联合CME具有并发症少、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的优点,远期预后与中央入路腹腔镜D3根治术联合全肠系膜切除术相当。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完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Totally laparoscopic distal gastrectomy,TLDG)、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Laparoscopy-assisted distal gastrectomy,LADG)治疗局部进展期胃癌(Advanced gastric carcinoma,AGC)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周口东新医院 2021年 6 月至 2023 年6 月收治的 90 例局部AGC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腹腔镜辅助组和完全腹腔镜组,各 45 例.完全腹腔镜组采用TLDG术,腹腔镜辅助组行LADG术.手术过程中,记录并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量;术后,记录并比较两组首次自主下床活动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流食进食时间、住院天数;术前、术后 3 d和术后7 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术后,记录并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完全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短于腹腔镜辅助组,术中出血量少于腹腔镜辅助组(P<0.05);完全腹腔镜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自主下床活动时间、首次流食进食时间、住院天数均短于腹腔镜辅助组(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 3 d和术后 7 d血清TNF-α、CRP、IL-6 水平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其中完全腹腔镜组更低(P<0.05);完全腹腔镜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腹腔镜辅助组(P<0.05).结论:与LADG术相比,TLDG术术中出出血量更少、切口更小,创伤炎性反应更轻,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可加快术后康复进程,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三角吻合技术、Uncut Roux-en-Y吻合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消化道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1月于我院行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消化道重建的76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消化道重建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三角吻合技术,研究组患者采用Uncut Roux-en-Y吻合技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手术时间、重建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情况(胃管留置时间、首次排气时间、进流质饮食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腹腔出血、腹腔淋巴瘘、肠梗阻、腹腔感染)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重建时间均明显大于对照组,但术中出血量、首次排气时间、进流质饮食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胃管留置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腹腔出血、腹腔淋巴瘘、肠梗阻、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角吻合技术、Uncut Roux-en-Y吻合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消化道重建中的应用效果均较好,安全性高,三角吻合技术手术时间较短,Uncut Roux-en-Y吻合术中出血量少,患者术后进食时间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以胰腺为中心的远端胃癌D2淋巴结清扫术的手术路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3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确诊为进展期远端胃癌患者26例,采取以胰腺为中心的D2淋巴结清扫术,记录手术时间、出血数量、淋巴结数目,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26例手术均成功完成;术中出血量50~200mL,平均110mL;术后淋巴结清扫数目16~35个,平均26个。术后有1例出现腹腔出血并发症,1例出现淋巴漏并发症,经治疗后均痊愈出院;随访1个月至1年,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病例,无死亡病例。结论以胰腺为中心的远端胃癌D2淋巴结清扫术,安全可行,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不同入路手术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科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期间收治的8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2例患者接受传统颈前开放手术入路与中央淋巴结清扫术,观察组43例患者接受微创腔镜下经胸乳入路手术与中央淋巴结清扫术,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指标.结果:观察组术后总缓解率大于对照组(P<0.05);炎性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胸乳入路微创腔镜手术与中央淋巴结清扫术相比传统术式,可以提高术后总缓解率,降低术后炎性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分析两种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治疗右半结肠癌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至2020年4月的118例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治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9例,A组尾侧背侧入路,B组尾侧腹侧入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恢复情况、术前及术后7 d癌活力指标(血清胸苷激酶(Thymidine kinase1,TK1)、Polo样激酶1(Polo like kinase 1,Plk1)、凋亡抑制因子Livin、术前及术后2个月免疫指标(CD4+、CD8+)、并发症等的区别.结果:与B组对比,A组手术时长及首次排气时间较短,术中失血量较少;术后7d,A组血清TK1、Plk1、Livin水平均低于B组;术后2个月,A组CD4+较B组高,CD8+较B组低(均P<0.05),而两组淋巴结清扫数量、首次排便、进食时间、镇痛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尾侧背侧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治疗右半结肠癌,肿瘤清除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辅助与开腹D2根治术两种术式中对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平煤神马集团总医院肿瘤科2013年3月—2016年3月行根治术的98例进展期胃癌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腹腔镜组50例,其中男23例、女27例,年龄32~56岁;开腹组48例,男22例、女26例,年龄33~56岁;分别行腹腔镜辅助和开腹进展期胃癌D2根治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排气、恢复进食和住院时间。结果 与开腹组比较,腹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排气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均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淋巴结清扫总数分别为(19.32±1.42)枚和(20.01±3.22)枚,第一站淋巴结清扫数量分别为(15.82±8.23)枚和(16.93±9.12)枚,第二站淋巴结清扫数量分别为(4.83±0.23)枚和(4.92±0.63)枚,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腹腔镜辅助与开腹进展期胃癌D2根治术,两种术式的腹腔淋巴结清扫效果基本无差异;但腹腔镜辅助手术损伤小,患者术后恢复更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不同入路腹腔镜下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CME)治疗右半结肠癌并发不全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我院收治的130例右半结肠癌并发不全性肠梗阻患者,根据入路方式分成头侧组(n=63)和尾侧组(n=67)。头侧组行头侧中间联合入路腹腔镜下CME,尾侧组行中间尾侧联合入路腹腔镜下CME。比较2组患者围术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排气时间、术后镇痛时间、尿管留置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引流量、恢复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标本切除长度、清扫淋巴结数目、阳性淋巴结数目。比较2组术前及术后3 d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皮质醇(Cor)水平。比较2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生存率。结果尾侧组手术时间较头侧组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较头侧组明显降低(P 0.05); 2组其他围术期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术后3 d血清IL-6、TNF-α、CRP、Cor、NE、E水平均高于术前,但尾侧组各指标均低于头侧组(P 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头侧中间联合入路与中间尾侧联合入路腹腔镜下CME治疗右半结肠癌并发不全性肠梗阻患者的手术疗效相当,但中间尾侧联合入路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还可减轻术后炎症与应激反应,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对胃癌患者临床应激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普外科手术治疗的96例胃癌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各48例;对比2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目、术后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后6个月并发症情况;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并比较术前及术后1 d外周血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结果腹腔镜组患者的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均优于开腹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清扫淋巴结数目少于开腹组,2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 d腹腔镜组患者的WBC、CRP、TNF-α、IL-6低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6个月并发症发生率为22.8%,低于开腹组的54.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在减少住院时间及术中失血量的同时,还能降低应激反应、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身体质量指数(BMI)对胃癌患者腹腔镜术式选择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115例,根据患者BMI分为体型肥胖组(BMI>25 kg/m2,35例)和正常组(BMI 18.5~25.0 kg/m2,45例)、低体质量组(BMI<18.5 kg/m2,35例),其中肥胖组患者行腹腔镜辅助远端胃大部切除术(LADG)15例,近端胃大部切除术(LAPG)10例,全胃切除术(LATG)10例;正常组患者采用LADG术14例,LAPG术20例,LATG术11例;低体质量组采用LADG术10例,LAPG术15例,LATG术10例。观察3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效果及术后生存情况。结果:肥胖组手术时间较正常组、低体质量组明显延长,术中出血量较正常组、低体质量组增加,淋巴结清扫总数较正常组、低体质量组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术后住院时间较正常组、低体质量组显著延长(P<0.05)。正常组、低体质量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总数、术后住院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肿瘤直径、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BMI胃癌患者行腹腔镜辅助LADG、LAPG和LATG根治术治疗,其中体型肥胖组患者较正常组、低体质量组手术时间长,术后恢复时间长,但并不影响术后并发症和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治疗直肠癌手术与传统开腹方法的安全性及远期疗效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从2010年1月到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直肠癌根治患者297例.根据患者手术时自愿选择的手术方式将其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其中腹腔镜组129例,开腹组168例.手术后随访检查,比较两组手术的基本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安全性(淋巴结清扫数量)和1年、3年的远期疗效(局部复发率、远端转移率、生存率、无瘤生存率).结果 腹腔镜手术较传统开腹手术的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P<0.05);手术时间和淋巴结清扫数量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期疗效中两组患者的复发率、转移率、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手术在近期效果上较传统开腹手术有优势,而远期疗效上又能达到与开腹手术相同的疗效,不会增加直肠癌的复发率和转移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口腔前庭入路腔镜甲状腺腺叶切除联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纳入7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2组患者均行腔镜甲状腺腺叶切除联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对照组患者采用经腋窝入路,观察组患者采用经口腔前庭入路。比较2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前后甲状旁腺素(PTH)和血钙水平、切口美观满意度及术后复发和转移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引流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而2组患者的淋巴结清扫总数、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患者手术前后PTH及血钙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术后血钙水平均先降低后又逐渐回升,其中术后1 d血钙水平较术前降低(P 0. 05),术后3 d血钙水平较术后1 d升高(P 0. 05)。随访期间,观察组的切口美观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 2组均无复发及转移病例。结论 经口腔前庭入路腔镜甲状腺腺叶切除联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切口美观满意度高等优势,不仅满足了患者完全无瘢痕的美容要求,还可保证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对比肠系膜上动脉优先入路法和上静脉入路的腹腔镜手术治疗右半结肠癌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治疗的右半结肠癌的患者76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36例;年龄49~66岁,平均年龄50.89岁;体质量指数(BMI)21.78~27.45 kg/m^2,平均BMI 24.79 kg/m^2;病程7~20个月,平均病程10.97个月;病灶位于结肠肝曲23例,升结肠23例,盲肠30例。依据肠系膜上动脉优先入路法及肠系膜上静脉优先入路法行腹腔镜手术根治,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所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量、阳性淋巴结个数及中转开腹例数;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接受手术后恢复排气排便时间、引流时间、引流量、镇痛时间、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情况;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术后早期肠梗阻、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瘘等短期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静脉优先入路方式相比,动脉优先入路方式清扫淋巴结总数和阳性淋巴结个数均显著增多,出血量显著减少(P<0.05);观察组引流时间长,引流量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所用手术时间、中转开腹率、术后恢复排气和排便时间、镇痛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短期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肠系膜上动脉优先入路的腹腔镜手术治疗右半结肠癌,能更彻底地清扫淋巴结从而彻底清除癌症病灶,保证肿瘤的根治程度,减少术后复发率,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同时未增加更多的手术风险,安全有效,可行性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对高龄宫颈癌患者实施腹腔镜下子宫全切除联合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98例高龄宫颈癌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的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患者行根治性开腹子宫全切除术,观察组患者在腹腔镜辅助下行广泛子宫全切除术以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观察两组术中、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大便时间、拔管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分析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和手术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淋巴结切除个数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但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1),且患者的术中出血量、首次排气时间、首次大便时间、拔管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同时,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4.3%vs 36.7%,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生存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高龄宫颈癌患者实施腹腔镜下子宫切除联合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高,且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双侧肺大泡对患者疼痛、肺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对本院 2019年 10 月至 2022 年 10 月收治的 62 例双侧肺大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按照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A组(31例)和B组(31例).给予A组患者经肋间入路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给予B组患者经剑突下入路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将两组患者出血情况、手术情况、不同时间点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lue Added Service,VAS)评分、血清学指标,肺功能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B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出血量总量比A组少,手术时间、保留引流管时间、住院时间均比A组短(P<0.05);两组患者术后6 h至术后3 d VAS评分均逐渐下降,且B组各时间点均比A组低(P<0.05);相较于术前,术后1 d至3 d两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均呈先升后降趋势,且B组各时间点上述指标均比A组低(P<0.05);术后 1 m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均比术前下降(P<0.05),但组间上述指标对比无显著差异;术后7 d,B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相较于经肋间入路手术,剑突下单孔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治疗双侧肺大泡可减少患者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保留引流管时间,减轻对机体的损伤,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且不会增加对肺功能的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