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是治疗心肌梗死的新途径之一,其技术和方法不断发展。诸如建立更好的大型活体实验动物模型;改进对植入细胞的标记追踪技术;进一步研究细胞植入的适宜方式和时间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和基因疗法相结合可能得到叠加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多能干细胞,在体外培养时,可以通过诱导使其分化为心肌细胞等。目前进行的动物实验和临床Ⅰ期实验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促进血管增生以及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脏功能的作用,为心肌梗死的治疗提供了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是治疗心肌梗死的新途径之一,其技术和方法不断发展.诸如建立更好的大型活体实验动物模型;改进对植入细胞的标记追踪技术;进一步研究细胞植入的适宜方式和时间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和基因疗法相结合可能得到叠加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D是由于冠状动脉循环改变引起冠状血流和心肌需求之间不平衡而导致的心肌损害,是临床上一种严重的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isease,IHD)。梗死的心肌细胞逐渐被瘢痕组织取代,由于瘢痕组织缺乏弹性,难以满足心脏收舒功能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心肌梗死可引起心肌细胞的丢失,进而引起心脏功能的下降,是心力衰竭最主要的病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是一类具有横向分化为各系统器官和组织能力的干细胞,能补充丢失的心肌细胞并通过旁分泌等机制增强心功能,为心肌梗死提供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极具发展潜力。本文对BM—MSCs的分离培养、诱导因素、移植以及临床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老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老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影响因素。方法以密度梯度离心技术及贴壁筛选法相结合,在体外分离检测MSCs表面CD29、CD34、CD44、CD45的表达;诱导分化反向证明部分细胞可分化为成骨细胞及脂肪细胞,具有分化潜能,鉴定该细胞群为干细胞。细胞记数法计算MSCs倍增时间;观察供体自然老龄情况下,不同换液时间、不同血清浓度、不同种植密度等因素对MSCs生长的影响。结果MSCs CD29和CD44表达阳性,不表达造血干细胞标志CD34和CD45。高密度接种(3×106~4×106个/cm2),低浓度(8%~10%)血清的低糖DMEM培养,在体外可保持MSCs未分化增殖状态,并获得纯度较高同源性较好的干细胞群,高浓度血清(20%)并不加速细胞生长,而促进分化。结论MSCs具有体外多分化潜能,老龄供体骨髓中MSCs的生长、增殖特性受不同换液时间、不同血清浓度及不同种植密度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TUNEL法检测5-氮胞苷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后的凋亡情况。方法5-氮胞苷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肌源性心肌细胞分化,通过免疫组化,鉴定诱导后的MSCs是否向类心肌细胞转化。建立兔心肌梗死模型,将细胞移植于心梗区域。移值2周后,利用TUNEL法检测植入细胞的凋亡率。结果移植2周后,可见DAPI标记带蓝色荧光的供体细胞核,分布比较广泛,形态呈椭圆形类似心肌细胞核,并与心肌纤维排列方向一致,证明移植细胞已存活。移值细胞表达troponinT,证明移植的MSCs分化为类心肌细胞。移植细胞均出现不同程度细胞凋亡。结论移植的MSCs细胞可在缺血的心肌组织存活,并分化为类心肌细胞,但移植细胞均出现不同程度凋亡。  相似文献   

8.
同种异体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心肌梗死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Niu LL  Cao F  Zheng M  Li YH  Xie C  Zhu SJ  Pei XT 《中华内科杂志》2004,43(3):186-190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在梗死大鼠心脏局部存活、迁移、分化及对心功能的影响 ;明确同种异体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 (MI)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雌性Wistar大鼠 3 5只 ,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 (AMI)组及MI MSCs治疗组。分离纯化雄性Wistar大鼠骨髓MSCs ,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后 1~ 3h植入到雌性大鼠心脏组织 ,移植后 10周检测心功能并取心脏检测各种相关指标。结果 异体大鼠MSCs经纯化后可在梗死心脏组织定居、生存 ,并与宿主心肌纤维排列方向一致 ,免疫组化检测胞质心肌特异蛋白染色阳性 ,与MI组比较 ,异体细胞移植组左室收缩压升高 (P <0 0 5) ,舒张末压明显降低 (P <0 0 1)、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显著增快 (P <0 0 5) ,梗死边缘区心肌面毛细血管数目明显增加 (P <0 0 5) ,多功能真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显示MI面积缩小 (P <0 0 5)。结论 同种异体MSCs移植治疗MI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9.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时机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不同时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44例首次急性ST段抬高型AMI患者,在急诊成功开通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后随机分为AMI后第1周移植组(A组,10例)、AMI后第2、第3周移植组(B组,10例)、AMI后第4至6周移植组(C组,11例)和对照组(仅行PCI术,不进行骨髓穿刺或冠状动脉内输注,13例).各组于AMI后3 d、6个月行经胸超声心动图,采用99MTc-MIBI核素的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术进行心肌灌注显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组和B组左室射血分数显著提高,心肌灌注缺损指数明显下降.A组与B组间未见明显差异,而C组与对照组相比亦未见明显差异.A组、B组、C组均未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和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AMI急诊介入术后行BMSCs移植是安全的.AMI后前3周行BMSCs移植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于心肌梗死大鼠模型后在体内的分布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心肌梗死后1周将标记的MSCs注射到大鼠舌下静脉内,在细胞移植后不同时间点取心、肝、脾、肺、肾脏器,进行组织学检查观察移植细胞的分布。通过心脏超声复查移植后3周、6周心功能改变情况。结果 MSCs 经静脉注射后各脏器的组织结构无明显异常改变。移植细胞在早期主要分布在正常心肌组织内,1周后主要分布在梗死及交界区内,正常心肌组织内很少见细胞存留。细胞移植后3周、6周实验组左心室没有进一步扩大,心功能没有进一步恶化。结论 静脉注射移植MSCs后细胞可以分布到重要组织器官内,并不影响其组织结构;移植细胞有向梗死心肌组织内迁移的趋势,能明显延缓左心室重构而导致的心功能恶化。  相似文献   

11.
田涛  马宾 《心脏杂志》2012,24(1):117-119,137
溶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及常规药物治疗可挽救许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但不能从根本上恢复心肌细胞数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是骨髓中一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可被诱导分化为心肌样细胞,改善梗死区的血液供应及心肌重构,为心肌梗死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就BM-MSCS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方式,移植的时机及临床应用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同种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行性。方法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移植组各25只。应用液氮冷冻法制作心肌梗死模型。移植组梗死部位注入经5-氮胞苷(5-aza)诱导和溴氮胞苷标记的大鼠MSCs,对照组梗死部位注入等容量DMEM液。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1周和术后4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收缩期峰值速度(Vs)、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指标评价心功能。移植组于术后4周处死,移植心肌行溴氮胞苷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对照组(n=13)和移植组(n=15)相比,术前及术后1周的心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移植组心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移植部位免疫组化可见溴氮胞苷染色阳性细胞。结论经5-aza诱导的MSCs同种移植入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的受损心肌后能存活并改善宿主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3.
骨髓基质干细胞(MSC)具有良好的分化潜能,能分化为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从而再生心肌和血管,重塑心肌结构,改善心肌收缩功能和室壁顺应性,促进血管再生,建立有效冠脉侧枝循环,提高心脏整体功能,既改善了血供又解决心肌细胞数量减少这一心力衰竭的根本原因;而自体移植不受来源限制,取材方便、创伤小,更新率低而代谢活力高,由其分化来的心肌细胞能与周围受体肌肉细胞进行有效的电机械偶合,容易通过转基因技术获得目标基因并在体内外长期表达,也不存在免疫排斥和基因突变等安全性问题,因此作为心肌梗死(MI)疾病治疗的新途径有着广阔的前景.现就近年来国内外MSC自体移植在治疗MI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静脉移植缺血预处理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梗死心肌的修复作用。方法选择纯种大白兔46只制作心肌梗死模型,分为缺氧预处理MSCs移植组(A组)、非缺氧预处理MSCs移植组(B组)和对照组,于心肌梗死后30d分别检测心功能、梗死心肌的形态学变化以及新生毛细血管密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B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舒张末期内径降低,心功能提高,室壁厚度增加,心肌梗死面积缩小,梗死区和梗死边缘区新生毛细血管密度增加(P〈0.05)。结论MSCs移植治疗兔心肌梗死可改善心功能、缩小梗死面积、增加梗死心肌新生毛细血管密度,经缺氧预处理的MSCs移植治疗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5.
16.
刘舒恒 《中国临床新医学》2022,15(12):1188-1192
[摘要]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其中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的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肌梗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近年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同时存在问题及争议。该文就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作用机制、面临问题及展望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18.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DSCS)是成体间充质干细胞的一种,来源丰富,全身各组织器官均可,取材方便,对人体创伤小,并且具有同其他干细胞(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脐血干细胞等)类似的多向分化潜能。心肌梗死是目前人类疾病中发病率及病死率高的病种,细胞治疗在这一领域中有很高价值,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因取材方便及多向分化潜能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心肌梗死治疗中的对心肌保护机制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