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肾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少见的肾脏良性肿瘤[1],我院遇到1例,由CT诊断,经手术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供同道参考。〈br〉 患者,男,67岁,农民。以腰部隐痛1周,B超提示右肾占位性病变入院。 CT检查:CT平扫示右肾下部实质内类圆形呈等或略低密度肿块,大小约3.6cm×2.8cm×4.0cm,边界欠清,肿块向肾盂内突出,密度较均匀,CT值30 Hu,中见斑块状钙化(见封三图1)。CT增强三期扫描示皮质期右肾下部实质内类圆形等或低密度肿块轻度均匀强化,CT值约35~40 Hu;髓质期病灶继续明显强化,CT值约65~70 Hu,病灶边界更清;延迟期病灶强化减弱,CT值约45 Hu,但仍高于肾皮质期,病灶强化呈“快进慢出”之特点(见封三图2,3,4,5)。结合临床及CT特点诊断意见:①肾嗜酸细胞腺瘤可能性大;②肾嫌色细胞癌待排。后经手术除切病灶,病理诊断:肾嗜酸细胞腺瘤。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性,48岁,因"体检发现左肾肿瘤"入院.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术前B超检查示左肾下极76mm×49mm肿块,边界欠清,内部回声不均匀,内见多房性改变,房间隔厚度不均.CT检查示左肾下极增大,见直径75mm大小肿块,密度不均匀,呈多房性改变,分隔厚.平扫CT值12~37Hu,增强后非均质强化,CT值18~67Hu,分隔清楚.  相似文献   

3.
1病史摘要 患者,男性,3岁,无痛全程肉眼血尿1 d.B超示左肾内实性占位.实验室检查:游离前列腺抗原<0.01↓,糖类抗原19-9:278.40↑,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23.82↑. 2 CT检查 CT平扫示左侧肾盂、输尿管内见不规则、分叶状的稍低密度肿块,边缘尚清晰,测其CT值约44 HU,肿块与肾实质间见新月形水样低密度影,为扩张的肾盂、肾盏,肾皮质变薄,见图1~3;三期增强扫描见肿块呈轻度强化,皮髓期CT 值约56 HU,实质期约63 HU,排泄期约66 HU,左肾强化较对侧晚,见图4~6,腹膜后见多发中小淋巴结.  相似文献   

4.
2013读片窗(8)     
韦炜 《安徽医学》2013,34(8):1270-1271
1病史摘要患者,男性,13岁。左上腹疼痛1 d。实验室检查(-)。CT平扫示脾脏形态饱满。脾实质内见一类圆形稍低密度影,直径约4 cm,测CT值为45 Hu,边界尚清晰,边缘略呈花边状,病灶内见线样分隔(图1)。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无明显强化,测CT值为45~51 Hu,分隔可见强化,测CT值为52 Hu(图2);门脉期病灶无明显强化,测CT值为44~50 Hu,分隔强化程度增加,测CT值为61 Hu(图3);延迟至5 min,病灶仍无明显强化,测CT值为42~49 Hu,分隔强化程度稍减低,测CT值为56 Hu(图4)。三维重组MPR示病灶边缘不光整,其内可分隔(图5,图6)。肝、胰及腹膜后未见明显异常。B超示:脾脏内不均质包块。  相似文献   

5.
1病例资料 患者,女,24岁,查体B超发现胰体尾部位实性肿块,不均回声.CT扫描:胰体尾后下方示-6.O cm×6.5 cm肿块,CT值40 Hu-50 Hu,内有低密度区,CT值约25 Hu;肿块边缘光滑,部分有包膜,右侧与胰腺、后方与左肾关系密切,并示左肾局部轻度受压(见图1);增强双期扫描,病变均强化明显,最高时稍低于同层动脉密度,CT值约90 Hu~110 Hu;有多处条状低密度无强化区(见图2),边界大部分清晰锐利,有强化.  相似文献   

6.
<正>1病例男,48岁,因声嘶半年,咽痛2月余,呼吸困难1月余入院。查体未见明显异常。胸部CT平扫示:前上纵隔见团块状混杂密度影,边界不清,大小约4.3mc×3.7cm×4.4mc,病灶中心呈稍低密度影,平均CT值约22Hu,周围见少许软组织密度影,CT值约37Hu;胸部CT增强示:增强后病灶中心未见明显强化,平均CT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腹部异位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部异位嗜铬细胞瘤CT表现,对肿瘤的密度、囊变、钙化、界限和强化特征与病理类型和组织成分对照研究.结果 肿瘤位于肠系膜根部9例,腹主动脉旁8例(其中左旁7例,右旁1例),肾上腺上方3例(其中右侧2例,左侧1例),肾门外方3例(其中右侧1例,左侧2例),下腔静脉后3例,肝门区3例,十二指肠壶腹部2例.肿瘤平均6.8 cm×5.6cm(2.7 cm×2.5 cm-18.0cm×11.0cm).CT平扫:实质部分CT值平均45(32 -58) Hu,坏死囊变部分CT值平均21.5(18-25)Hu;肿块边界清楚28例,不清楚3例;肿块实质部分呈等密度24例,呈高密度7例;肿块中心有不规则低密度坏死区21例;肿块内见斑片状、点状及线状散在分布钙化灶8例.CT增强:动脉期实质部分CT值平均76(47-105) Hu,其中肿块内见纡曲扩张的增强血管影8例;静脉期实质部分CT值平均65(45-90)Hu,其中实质增强部分密度明显下降7例,轻度下降19例,持续强化5例;延迟期实质部分CT值平均56 (42 - 70) Hu,其中实质部分与动脉期及静脉期相比强化程度有不同程度下降26例,持续强化5例.结论 腹部异位嗜铬细胞瘤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征象与病理类型和组织成分相关,CT表现结合临床可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8.
1 病例简介 患者男,71岁,因上腹痛伴纳差、消瘦两月余来我院就诊,既往有血吸虫疫区生活史.胃镜检查结果:胃体部低分化腺癌.为明确病变分期进一步行腹部CT检查.腹部64层螺旋CT检查示:肝脏形态不规则、肝叶大小比例失调,右叶缩小,肝裂增宽,肝实质内及包膜下可见多发线样钙化,门静脉主干直径约为1.5cm,门静脉左支远端可见一大小约为3.3cm*1.8cm椭圆形低密度影,境界清楚,其内密度均匀,CT值约为35Hu左右,增强扫描动脉期CT值约为50Hu左右,门静脉期强化明显,CT值约为210Hu左右,延迟期CT值约为100Hu左右,与门静脉各期强化一致,多平面重组及三维重建示门静脉左支远端呈梭形扩张,扩张的门静脉左支分出内、外侧支.  相似文献   

9.
1 病历报告 患者,男,46岁,肉眼血尿1天就诊.无腰痛、无尿路刺激症状.专科检查:双肾区未触及明显包块, 无叩压痛.彩超显示:右肾大小形态正常,左肾下极实质单个圆形高回声肿块,大小约19mm×18mm,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后方无声影,CDFI示肿块内未探及明显血流信号.彩超诊断:左肾实性占位性病变,考虑错构瘤.CT检查提示:左肾下极见一类圆形低密度肿块,大小约2.2cm×1.8cm,CT值约60Hu,密度尚均匀,增强扫描病灶呈不均匀强化,CT值78~108Hu,边缘欠光滑,考虑左肾癌.病理活检:镜下诊断肾癌.形态符合乳头状癌.  相似文献   

10.
胸腺类癌1例     
<正>1病例资料患者,女,54岁,入院前2月余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伴间歇性胸痛,无咳嗽、咳痰、咯血等症状,近一周自感胸闷气短加重就诊。查体、心电图、实验室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影像学表现:外院CT平扫(图1)示前上纵隔右侧血管旁椭圆形软组织肿块,与左无名静脉、升主动脉及上腔静脉局部关系密切,部分边界清晰,其内密度欠均匀,CT值约48HU,右肺中上叶局部受压膨胀不全。我院CT增强示:早期肿块呈轻度不均匀强化,CT值约75HU,其内见纤细穿行血管影(图2),延迟期强化均匀,CT值约78HU,左无名静脉及上腔  相似文献   

11.
正1病例资料患者女,66岁。间断左侧腰痛3年,平卧加重2个月。体检:左肾区叩击痛,血、尿常规未见异常。行B超发现左肾区低回声肿块,约142mm×100×110mm。1.1 CT检查平扫左侧腹部见巨大团块状影,主要位于左肾下方,较大截面大小约140mm×95mm内见密度不均匀,可见脂肪密度灶及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CT值约-74~25HU,其内软组织结节影可见周缘不均匀延迟强化为主,CT强化值约60HU,大部分区域可见包膜,但相邻左肾略挤压、左肾下极被包裹、分界不清,左侧肾周筋膜增厚,邻近降结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小肾癌的螺旋CT表现特点。方法 9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肾癌,分别行螺旋田平扫和皮质期、实质期及肾盂期增强扫描,分析其影像特征。结果 9例小肾癌平扫8例病灶密度等于或略低肾实质,1例略高于肾实质。增强扫描皮质期8例明显强化,与肾皮质增强程度相近或略高于肾皮质,边界清晰。其内可见斑点状或裂隙状不强化或轻微强化的低密度影;1例呈轻度强化。肾实质期所有病灶强化均明显减退。肾盂期病灶强化值进一步减低。结论 小肾癌的螺旋田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尤其是快进快退现象,可为确定性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52岁。B超体检发现左侧肾上腺占位,性质不明。既往有胆囊切除史。CT检查:上腹部CT平扫显示左侧肾上腺区一类圆形肿块,大小约12.4×10.7×10.9cm,边界清楚,密度不均匀,肿块边缘示少许结节状钙化灶,左肾受压下移。增强扫描肿块实质呈轻度不均匀强化,边缘可见迂曲穿行的血管影,实质期及延迟期肿块内血管影增多(图1-5)。手术及病理:术中见左侧肾上腺结节状肿物一个,大小约  相似文献   

14.
病历摘要 患者男,46岁.因体检发现左肾占位性病变1周,血尿、腹痛1 d于2009年7月25日入院.患者1周前体检B超发现左肾多个低回声区,最大约9.4 cm×7.4 cm,腹部CT示:左肾见8.8 cm×7.5cm混杂密度肿块,肿块实质期轻度强化,左肾静脉及下腔静脉未见明显癌栓,临近肾盂肾盏破坏,考虑肾癌.  相似文献   

15.
1病例报告例1:患者,男,59岁,因右腰部酸胀1年,于2007年1月入院,因发热及肉眼血尿,体检未见明显异常。彩超示:右肾上极一约5cm×4cm大小实性肿块,包膜完整。CT示:右肾上极见一约4cm×4cm大小肿块,突向肾轮廓之外,局部可见钙化灶,平均CT值28Hu,增强后病灶均匀强化,诊断右肾癌,行右肾癌根治性切除术,术中见肿瘤大小约4cm×4cm×3.5cm,位于右肾上极,类圆形,分界清,包膜完整,质中偏软,周围无黏连。例2:患者,女,50岁,因查体发现左肾占位4天,于2007年12月收入院。体检无阳性体征。彩超示右肾上极偏内侧可见一实性略低回声,大小约4.0cm×2.4cm,边界清,局部向外突出,内有少许血流。CT示:左肾体积增大,上极表面不规则隆起,可见一类圆形占位病变,边界欠清,病灶尚规则,平扫密度均匀,呈略高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明显强化高于肾实质强化,左肾上极病灶大小3.6cm×4.7cm,与正常肾脏分界清,呈相对密度;诊断为左肾癌,行左肾癌根治性切除术,术中发现左肾上极一肿物,边界清,包膜完整剖面质地均匀,呈红褐色。肾切除标本肿瘤切面表现为棕色或褐色,似肾实质颜色,境界清楚,未见明显出血坏死灶...  相似文献   

16.
1病例资料患者,女,38岁。体检超声发现肝左叶占位一周,查体未见明显异常。既往无肝炎、肝硬化病史。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正常,AFP正常。上腹部CT增强扫描:肝左外叶浅分叶状肿块,边界清晰,大小约为7.4cm X6cm,动脉期(图1)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图2)强化程度略减低,延迟期(图3)病灶密度略低于同层面正常肝脏密度,三期CT值分别约:116HU、107HU、73HU;三期病灶中央及外周见瘢痕样无强化低密度区。诊断:肝左外叶异常强化肿块,考虑1)局灶性结节增生  相似文献   

17.
黄利坚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1,32(3):356-358,封3
男性,65岁,体质量56kg,因"咳嗽伴胸闷、气促1月余"入院.X线胸片示左下肺大片状密度增高影,左侧肋间隙饱满,纵隔向右移位.CT示左侧胸腔见多发肿块,其中一个巨大肿块,上下径约23cm,前后径约18cm,左右径约10cm,其内密度欠均匀,可见多个分隔影,增强呈轻度不均匀强化,纵隔右移,肿块向下压迫左侧腹腔,脾脏,左肾,及降主动脉均受推移,领近肋骨骨质未见明显破坏(图2,3).纤维支气管镜示左肺下叶背支及基底支外压性闭塞.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性,57岁.因腹部肿物半月余,于2006年10月27日入院.查体:腹部膨隆,左侧腹部可触及一巨大肿物,约20 cm×10 cm×10 cm,形态不规则,无压痛,边界尚清,可活动.CT示左侧腹腔内巨大脂肪密度肿块影,内见软组织样索条影,左肾及周围组织受压、移位,病变与左肾边界不清;右肾位置正常,轮廓不大,肾皮质光滑完整,肾实质内密度均匀一致;未见异常密度影,肾盂、肾盏形态、大小未见明显异常,肾周脂肪间隙清晰.考虑腹膜后脂肪肉瘤可能性大,左肾受侵?脂肪瘤待除外.初步诊断为脂肪肉瘤.于2006年11月2日手术切除,术中见腹膜后左肾肿瘤,约20 cm×15 cm×8 cm,边界欠清,与左肾关系密切,不能分离,质脆、易出血.  相似文献   

19.
任增光 《中原医刊》2011,(19):113-114
目的探讨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小肾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6例小肾癌患者的CT表现。结果6例CT发现6个突出肾轮廓的癌块,呈等密度4例,低密度1例,略高密度1例;l例癌灶内见坏死区,1例见钙化。三期增强扫描于动脉期肿瘤实质中度一明显强化5例,强化程度CT值〉40Hu,其中1例低密度坏死区无强化,轻度强化1例。实质期肿瘤病灶密度迅速降低,排泌期病灶均低于实质期密度。结论利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观察病灶的密度、边缘及强化程度的特征性表现,对小’肾癌的术前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45岁,于2009年11月23日单位体检发现右肾占位.腹部超声示右肾下极探及大小8.3 cm×7.4 cm低回声光团,其内可见少许无回声暗区,边界清,向包膜外突出,右肾静脉及下腔静脉内未见明显异常光团,左肾、双测输尿管、膀胱、前列腺均未见明显异常.B超诊断:右肾占位,性质待排.进一步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右肾下极可见一稍低密度肿块影,内见低密度坏死影,边界不清,突出于肾轮廓之外,增强扫描动脉见较明显强化,下腔及肾静脉内未见明显充盈缺损改变;左肾大小、形态、密度未见明显异常;CTA示右肾肿瘤血管丰富,主要供血动脉为右侧肋间动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