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前馈控制在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2019年10月至2020年5月贵港市人民医院门诊采集的274份血液标本为研究对象,将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采集的137份血液标本作为对照组,2020年2~5月采集的137份血液标本作为观察组。对照组血液标本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血液标本采用前馈控制进行管理。比较2组的血液标本合格率、血液标本质量及护理人员不良操作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的血液标本合格率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人员的不良操作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血细胞比容、尿素下降率、尿素消除指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以及白细胞计数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将前馈控制干预措施应用于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中,有助于降低护理人员不良操作事件的发生率,提高血液标本的质量和合格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干预措施的有效性,保障分析前标本质量控制,提供改进措施。方法统计该院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住院患者不合格血液标本数量并进行原因分析;2017年1-9月针对不同原因及重点高发科室采取干预措施,通过统计不合格标本发生率来分析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制订有效的改进措施。结果该院住院患者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主要为临床工作人员技术问题、责任问题及患者采集前准备问题,其中技术问题包括血液凝集、溶血或脂血、抽血量过量或不足、采血技术及采集容器错误等;不合格血液标本高发科室主要为心内科、老年科、儿科;采取干预措施后,不合格血液标本总体发生率都有下降趋势,重点干预科室不合格标本发生率大部分有下降趋势。结论建立完善的检验前质量管理体系,加强质量体系的监管,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可降低不合格标本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检验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前馈控制对体检部血液标本质量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分配原则将160例体检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80例。采集2个组血液标本,对照组进行常规采血,观察组在常规采血的基础上进行前馈控制干预。比较2个组血液标本质量和各项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血液标本质量的合格率为97.50%,显著高于对照组(80.00%)(P0.05);观察组平均血细胞比容、平均尿素降低率和平均尿素消除指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馈控制对提高血液标本质量合格率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戴蕴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10):1729-1730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3月我院不合格血液标本100份,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探讨。结果其中有31%出现标本凝固,5%出现标识错误,15%出现标本量不足,20%出现脂血,29%出现溶血,其中出现标本凝固和溶血的最多。需严格加强血液标本的采集和处理的监控,医护人员须严格规范操作,以保证标本的质量,确保血液检验的结果准确性,从而提高临床的诊断和帮助治疗。  相似文献   

5.
不合格血标本1752份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临床不合格血标本的主要原因及改进措施。方法收集2008年1—6月的22418份血标本,按检验质量标准评价标本质量,对不合格标本逐一登记。结果22418份血标本中有1752份不合格,不合格率为7.8%,其不合格原因主要包括抗凝血凝固或有细小凝块、血液与抗凝剂比例不妥、溶血、脂浊、血液释稀、血标本与检测项目不符等。结论应通过以下途径提高临床血标本的合格率:加强护理质量控制,与检验科联合建立血标本护理质量控制体系;重视护士继续教育,尤其是检验知识的培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化护理技能训练,做好患者的健康宣教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设计并应用彩色模块式检验项目一览表,提高临床护士正确采集血液标本的合格率。方法选取2010年1—4月护士按照常规采血护理操作流程采集的血液标本9907份作为对照组,选取2010年5—7月护士应用彩色模块式检验项目一览表后采集的血液标本8685份作为观察组,彩色模块式检验项目一览表将检验项目与采用的试管及颜色、性质、采血量等设计成为标识明确的彩色模块图表,指导护士根据一览表的图色标识进行采血。比较应用前后血液标本采集的合格率及患者和检验师的满意度。结果对照组血液标本9907例,抗凝标本凝固26例(0.26%),错用试管16例(0.16%),标本溶血22例(0.22%)及标本量少12例(0.12%)。观察组血液标本8685例,抗凝标本凝固14例(0.16%),错用试管4例(0.05%),标本溶血11例(0.13%),标本量少6例(0.06%),导致的标本不合格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3.86,9.42,4.28,10.22;均P〈0.05)。对比应用彩色模块式检验项目一览表前后检验师26人,对血液标本的满意度由76.92%提高到9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75,P〈0.05);抽取2010年1—4月采血患者168人,2010年5—7月采血患者152人做满意度调查,患者的满意度由78.57%提高到93.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36,P〈0.05)。结论应用彩色模块式检验项目一览表对临床护士正确采集血液标本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护患关系和谐。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消化内科不合格血液检验标本原因及护理对策展开分析探讨,尽量避免影响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消化内科收集的不合格血液检验标本,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分布情况及发生的原因,并结合原因制订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护理干预前收集的14 528例标本中,出现不合格150例,不合格发生率1.03%;护理干预后收集的14 621例标本中,出现不合格50例,不合格发生率0.34%。护理干预后不合格血液检验标本发生率明显低于护理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取护理干预对策前不合格血液检验标本150例,分别为溶血标本71例、凝血标本31例、采血量不足标本27例、采血试管选取不当标本11例、送检不及时标本10例;采取护理干预对策后不合格血液检验标本50例,分别为溶血标本23例、凝血标本14例、采血量不足标本8例、采血试管选取不当标本3例、送检不及时标本2例。结论实施相应的护理对策后临床护理人员正确采集了血液标本,有效保证检验标本可靠性,降低血液标本不合格率,为临床医务人员提供有效、准确的诊断依据,从而进一步改善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质量改进方法在降低不合格血液标本退回率中的作用。方法采集2014年6~7月住院患者2908例血液标本作为活动前组;采集2014年10~12月住院患者3990例血液标本作为活动后组。活动后组在此基础上开展QCC活动,确立活动课题,进行现状调查,分析不合格血液标本发生的原因,设定目标,制定对策并实施,比较实施QCC活动前后不合格血液标本数,计算不合格标本发生率及患者满意率。结果 QCC活动后组不合格血液标本发生率为0.3%,明显低于活动前组的2.3%(P0.01),患者满意率由86.7%提高到94.7%。结论 QCC活动不仅提高了血液标本合格率,还提高了科室成员间解决问题的能力、护士的工作效率及患者满意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临床检验不合格静脉血标本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护理对策,为今后临床护理人员业务、技能培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某院2017年1—11月检验科登记在案并退回临床科室的住院病人不合格静脉血标本408份,对不合格原因进行追踪分析,并拟定护理对策。结果 2017年1—11月住院病人共采集静脉血标本154 157份,其中登记不合格标本408份,不合格率为0.26%,不合格标本主要表现为:标本溶血110例,标本凝固87例,试管应用不当52例,未扫码记录24例,送检不及时44例,标本脂血36例,其他55例。结论在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和技能培训的同时,应重视临床工作的质量控制培训,工作责任心培训,规范标本采集和送检流程,提高送检标本的合格率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免疫学检验分析前血液标本采集质量控制的临床意义。方法抽取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接受免疫学检验的血液标本400份为研究组,期间予以质量控制;另抽取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进行免疫学检验的血液标本400份为对照组,未予以质量控制。比较两组血液标本合格率,分析免疫学检验分析前血液标本质量控制的干扰原因。结果研究组采集血液标本的合格率为97.75%,对照组为88.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学检验分析前血液标本质量控制的干扰原因,主要有标本凝固、溶血、标本污染、标本量过多或是过少、标本容器错误,以及标本重复采取等。结论免疫学检验分析前对采集血液标本进行质量控制,可提升采集血液标本的合格率,减小免疫学检验分析结果的误差,减少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临床护士在血标本采集过程中的高危风险评估内容,并提出应急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19例化验前血标本质量不合格存在的安全隐患。结果:319例血标本采集过程中存在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与流程、溶血、凝血标本、标本量多或少等是导致标本质量不合格的重要原因。结论:提高血标本采集过程中的高危风险评估力度,加强安全管理,才能保证血液标本采集的质量以及检验项结果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临床不合格血液标本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6年1-6月该院实施品管圈活动前送检500例血液标本纳入对照组。收集2016年7-12月实施品管圈活动后送检的500例血液标本的纳入观察组,比较2组标本的合格率。结果观察组血液标本不合格率(7.0%)明显低于对照组(1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采集进步率达到54.3%。结论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极大地提高了血液标本的合格率,血液采集进步率也相应上升,对改善护士临床采血的常见问题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临床送检不合格血液标本1063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造成临床送检血液标本不合格类型及原因,以提高检验质量。方法收集1063份不合格血液标本资料,按标准进行分类整理。结果 1063份不合格血液标本中凝血实验标本765份(72.0%),其中抗凝标本凝固227份(29.6%)、溶血252份(32.9%),脂血159份(20.8%)、标本量不准116份(15.2%),标本错误11份(1.4%)。血常规标本119份(18.7%),其中抗凝标本凝固98份(49.2%)、标本量不准97份(48.7%)、标本错误4份(2.0%);红细胞沉降率标本99份(9.3%),其中抗凝标本凝固52份(52.5%),标本量不准47份(47.5%)。结论医护人员了解不合格标本对检验结果的影响,熟练掌握检验血液标本的采集技术。  相似文献   

14.
做好检验血液标本采集工作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如何做好检验血液标本的采集工作。方法收集近期由实验室验收不合格而退回的标本,进行分类记录整理。结果总不合格率为8%;其中量不准为57.8%,溶血为23.2%,凝固为14.9%,其他为4.1%。结论护理人员有必要了解不合格标本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及相关知识,进一步熟悉掌握检验血液采集技术。按医院质量管理的规范要求做好检验血液标本的采集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联合采血器用于儿童患者采血的可行性。方法 2017年5月至2018年4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就诊于兰州某三级甲等医院的儿童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入组儿童患者分成观察组(352例)和对照组(350例)。观察组采用静脉留置针联合真空采血器采血,对照组直接使用采血器采血,比较两组所采集标本的溶血率、抗凝标本凝固率和标本采集量是否合格等标本质量情况,以及操作耗时,留置针留置时间及相关并发症、患者满意度等。结果观察组标本溶血率及采集量不合格率低于对照组,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既需穿刺留置针又需采血的儿童患者采用静脉留置针联合采血器采血,可提高血液标本的质量,减少操作时间,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不合格检验标本产生的原因,寻找对策,提高护理质量.方法 对2009年1-12月检验科拒收的不合格检验标本,按拒收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血液标本645015份,不合格标本617份,占0.09%,其中溶血、血凝固和血标本量不足是导致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并与护理工作相关.结论 要取得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检验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血液标本采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3年1~6月常规护理质量控制时采集的3150份标本作为对照组,并选取质量改进后2013年7~12月采集的3420份血液标本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血液标本采集的合格率及患者对服务质量的满意率。结果: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措施6个月后血液标本采集合格率从实施前的95.24%提高到98.16%;患者对护士服务态度满意率由90.56%上升到99.44%,对采血技术满意率由86.11%上升到97.50%,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质量改进能提高血液标本采集的合格率,确保临床检验正确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外出体检采集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降低血液标本不合格率。方法对外出体检的181 247人次中所采集不合格血液标本的表现和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合格血液标本105份,表现为血量不足、凝血、溶血和标识不清。原因以采集和运送欠规范为主。结论应加强护理人员检验知识的培训,规范采集和运送环节,提高血液标本的采集和送检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结合目前临床检验中面临的样本不合格的实际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方法:我科收集2012年4月-10月住院患者血液样本共计69398份,根据样本凝固、溶血、脂血、量不准确和其他错误,判断为不合格归类统计分析。结果:经统计不合格样本1594份,不合格率为2.3%,其中凝血264份,溶血253份,样本量不准确659份,脂血281份,其它错误137份,分别占不合格的样本的16.6%、15.9%、43.1%、17.5%、9%。结论:加强血液样本的采集、运送和处理等分析前质量控制,是检验科全面质量控制的基础环节,临床医护人员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强化培训,提高技术水平,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减少不合格样本的发生,确保样本质量。  相似文献   

20.
42起住院病人静脉采血差错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小梅 《国际护理学杂志》2008,27(11):1170-1171
目的 通过探讨我院42起住院病人静脉采血差错的发生,达到提高血液标本检验质量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调查我院2005年10月至2007年10月间42起静脉采血差错事件,根据发生类型及班次分类设计表格.结果 42起静脉采血差错中以血标本采集凝固、血标本溶血、血标本量不准确发生率较高,与护士工作量增大,个别护士责任心不强,不熟练操作规程有关.结论通过加强护士责任心,严格查对制度,学习与培训静脉血液标本采集的技能,以确保静脉采血检验的及时性、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