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用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评价冠状动脉正常形态,分析冠状动脉先天性变异分支,提高临床手术指导作用.方法 回顾2008年1月至2010年9月行双源CT检查的2530例受检者的影像资料,通过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组、曲面重建、容积再现后处理技术方法,对冠状动脉正常走向与变异进行分析.结果 225例患者检查显示冠状动脉先天变异284支.变异包括冠脉主干起源变异121例,其中右冠状动脉高位开口35例、左冠状动脉高位开口24例、右冠状动脉发自左冠状窦17例、左冠状动脉发自右冠状窦4例、左冠状动脉发自后冠状窦2例、单支冠状动脉2例、副冠状动脉37例;冠状动脉发育不良18例;冠状动脉瘘9例:右冠状动脉右室瘘4例、右冠状动脉肺动脉瘘2例、左冠状动脉右心室瘘2例、左冠状动脉肺动脉瘘1例;心肌桥-壁冠状动脉136例.1720例患者左窦房结动脉异常起源818例.结论 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可以提高冠状动脉先天性变异检出率,准确评价冠状动脉正常及变异改变,清晰显示变异血管分支细节,对手术治疗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源CT(dual-source CT,DSCT)对冠状动脉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本院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接受DS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患者9000例,统计冠状动脉瘘的发生率及影像表现。结果 9000例DSCT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共发现冠状动脉瘘23例,瘘口位于肺动脉20例,左心耳、左心室及冠状静脉各1例。影像表现为左、右或双侧冠状动脉起源畸形血管与肺动脉、左心耳、左心室或冠状静脉相连。结论 DSCT结合多种重建方法可以全程显示冠状动脉瘘的起源、走行及终止,对先天性冠状动脉瘘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DSCTA)在先天性冠状动脉变异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使用双源CT机对3 550例临床怀疑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进行增强扫描,将获得的数据进行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分析冠状动脉走行及心内外结构,判断各种冠状动脉变异.结果 3550例患者中,共检出先天性冠状动脉变异98例,检出率为2.76%,包括:(1)冠状动脉起源异常89例,检出率2.51%;(2)冠状动脉瘘9例,检出率为0.25%.结论 DSCTA冠状动脉造影方便、快捷、无创,是诊断先天性冠状动脉变异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双源CT(DSCT)对冠状动脉各类不同性质斑块的判断及其所致管腔狭窄诊断准确性,并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AG)对照。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检查前后2周内进行了CAG检查的41例患者进行对照分析。将冠状动脉斑块分为钙化斑块、非钙化斑块及混合斑块三类,按冠状动脉15分段标准,与CAG结果进行对照分析,以评估DSCT对于冠状动脉不同性质斑块所致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结果 41例患者共显示605个节段,其中图像质量1~4级共586个节段为可评估节段,DSCT检查可评估率为96.9%。DSCT发现冠状动脉共192节段存在斑块,占32.8%;其中钙化斑块123个节段,混合斑块49个节段,非钙化斑块为20个节段。以冠状动脉节段为判断标准,DSCT在显示冠状动脉节段病变方面其总体敏感性为91.1%(173/190),特异性为95.3%(387/406),阳性预测值为90.1%(173/192),阴性预测值为95.8%(387/404)。发现各类斑块所致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率分别为钙化斑块88.6%(109/123),混合斑块93.9%(46/49),非钙化斑块90.0%(18/20),总诊断准确率为95.6%(560/586)。结论 DSCT对于冠状动脉不同性质斑块的判断与其所致管腔狭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为临床冠心病的诊治提供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双源CT定量评估左心室功能的随机误差水平及可信度.方法 选取冠状动脉CTA检查者中病变较轻的受检者共49例,计算左心室的时间-容积曲线及左心室功能指标,包括LVEDV、LVESV、LVSV、LVEF.按照随机误差水平分为A、B、C、D四个等级,依次检验各指标在四个级别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获取A级曲线23例,B级曲线13例,C级曲线10例,D级曲线3例.LVEDV、LVESV、LVSV和LVEF在四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低误差水平曲线出现几率高于高误差水平曲线.(2)A级机误差水平低,最适合心功能测量分析;B级曲线信度一般.(3)C及D级曲线可信度低,结果不准确,不宜用于心功能计算. 相似文献
7.
抽取我院行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DSCTA)检查确诊为冠心病的100例患者分成老年组53例和中年组47例。DSCTA使用曲面重建和最大密度投影等后处理重建技术,以冠状动脉X线造影检查结果为标准,在段的基础上评价冠脉狭窄程度≥50%的各项指标及差异。结果显示,DSCTA对老年组和中年组冠状动脉的可评价率分别为97.0%、98.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和中年组冠状动脉狭窄≥50%节段发生率分别为12.6%、9.0%,多支血管病变发生率分别为28.3%、6.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SCTA评价老年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150%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依次为92.3%、98.0%、88.0%、98.9%;评价中年组的各项指标依次为96.0%、99.0%、90.6%、99.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DSCTA可作为冠心病的有效筛查和评价方法;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各项指标随着年龄增长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双源CT双能量肺动脉血管成像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例怀疑肺动脉栓塞患者行双能量肺动脉血管成像(A组),获得140 kV、80kV及两者融合的3组横断面原始图像,将140kV和80kV两组图像输入双能量后处理软件(DE),获得DE灌注图像(DEPI);将融合图像输入三维软件获得血管MPR图像(V-MPR),分析DEPI与V-MPR直接显示栓子的差别及二者结合的优势;回顾分析另16例已确诊肺动脉栓塞患者64层螺旋CT胸部CTA图像(B组),由2位医师对2组血管MPR图像质量进行肉眼观察评价.结果 肉眼观察A组与B组图像质量、DEPI与V-MPR图直接显示肺动脉千及叶肺动脉内栓子差异均不明显,直接显示段及亚段肺动脉内栓子差异显著;DEPI中肺动脉干、叶动脉及部分段肺动脉内栓子均引起低灌注区,其余段及亚段肺动脉内栓子未见明显灌注改变.结论 DSCT双能量肺动脉血管成像能清晰显示栓子,与64层螺旋CT图像质量无差别,可同时对栓塞后肺组织的血流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双源CT在检测儿童川崎病(KD)并冠状动脉损害(CAL)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5例确诊为KD并经心脏超声确诊合并CAL的患儿进一步行双源CT(DSCT)检查,观察其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和冠状动脉瘤的数目、位置、形态和大小,并和同期超声心动图进行比较分析。结果DSCT共检测到冠状动脉瘤43个,肿瘤最宽径1.55?cm,平均(0.65±0.47)cm,其中小冠状动脉瘤(<0.4?cm)15个,中冠状动脉瘤(<0.8?cm,≥0.4?cm)20个,巨大冠状动脉瘤(≥0.8?cm)8个。累及左冠状动脉21个,包括左冠主干9个,前降支近段4个,前降支中段5个,回旋支3个。累及右冠状动脉22个,包括右冠近段9个,右冠中段7个,右冠远段6个。另外,发现3处狭窄及2处血栓形成。而6个位于中远段的冠状动脉瘤、2处血栓及3处狭窄B超未能显示。结论DSCT能清晰显示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情况,在显示局部冠状动脉狭窄和血栓形成方面明显优于经胸超声,可成为川崎病并冠状动脉瘤患儿诊断和随访的重要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心肌桥(MB)的双源CT特征,探讨心肌桥与冠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42例(平均年龄64.31±9.01岁)患者的CT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评估MB近端及远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狭窄.所有患者均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61例(25.21%)患者出现MB:浅表部位占74.6%.深在型占25.4%;大部分MB位于前降支的中远段(96.5%).MB近段冠状动脉无病变者28例(48.28%),<50%狭窄者6例(10.35%),>50%狭窄者24例(41.38%).共发现20个非钙化斑块和10个钙化斑块.MB远端血管受累显著减少(P<0.05).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是一种可靠的非侵入性方法,能够描述心肌桥及其近端血管的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CTA)的同时进行左心室功能分析定量评估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对连续临床疑诊或确诊为冠心病的50例患者行64排螺旋CT回顾性心电门控CCTA检查。采用美国心脏协会冠状动脉分段法进行分段,采用4级评分法对每段冠状动脉成像质量进行评估。并以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为对照,对CT测得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0例患者中,42例顺利完成了检查,其中35例同时进行了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功能检查。共评价冠状动脉508段,其中可以用于诊断的占91.93%。64排CT与超声心动图所测得的LVE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7,P=0.15),两者有较高的相关性(r=0.64)。结论:64排螺旋CT可同时行冠状动脉成像及左心室功能分析,冠状动脉成像总体质量较好,左心室功能分析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瘤样扩张与冠状动脉狭窄对心肌缺血的影响。方法比较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状动脉瘤样扩张(A组),冠状动脉瘤样扩张合并冠状动脉狭窄(B组)及冠状动脉狭窄(C组)3组间冠心病常见危险因素、病变血管分布、心肌缺血改变的差异。结果3组间冠心病常见危险因素差异无显著性;病变血管分布A组多累及右冠脉,B组、C组多累及左前降支,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心绞痛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心肌梗死与心电图ST-T异常发生率,A组低于B组、C组(P<0.05,P<0.01);LVED值A组小于B组、C组,EF值A组高于B组、C组(P<0.01)。结论冠状动脉瘤样扩张对心肌缺血的影响较冠状动脉狭窄低,但并非无害。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以侵入性的冠状动脉造影(ICA)为金标准,研究双源CT(DS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时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评估其在冠心病筛选中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例冠心病患者(包括30例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选患者均先后进行DSCT和ICA检查,两项检查之间间隔不超过3个月.以ICA为金标准,评价DS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在诊断冠心病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200例冠心病患者中,158例经ICA证实存在冠状动脉狭窄(管腔狭窄≥50%),而DS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诊断161例,其诊断有意义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为98.1%(155/158),特异性为85.7%(36/42).评估的2 000段冠状动脉中,ICA证实326段存在冠状动脉狭窄(管腔狭窄≥50%),DSCT诊断326段,敏感性为96.3%(314/326),特异性为99.3%(1662/1674).两者结果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DSCT对冠状动脉不同程度狭窄的诊断有极高的阴性预测值(均>99%). 结论与ICA相比,DSCT对冠状动脉狭窄,尤其是无钙化的冠状动脉狭窄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极高的阴性预测值,且适用人群大为增加,因此,可以考虑将DSCT冠状动脉成像作为冠心病的筛选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以侵入性的冠状动脉造影(ICA)为金标准,研究双源CT(DS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时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评估其在冠心病筛选中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例冠心病患者(包括30例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选患者均先后进行DSCT和ICA检查,两项检查之间间隔不超过3个月。以ICA为金标准,评价DS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在诊断冠心病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200例冠心病患者中,158例经ICA证实存在冠状动脉狭窄(管腔狭窄≥50%),而DS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诊断161例,其诊断有意义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为98.1%(155/158),特异性为85.7%(36/42)。评估的2 000段冠状动脉中,ICA证实326段存在冠状动脉狭窄(管腔狭窄≥50%),DSCT诊断326段,敏感性为96.3%(314/326),特异性为99.3%(1662/1674)。两者结果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DSCT对冠状动脉不同程度狭窄的诊断有极高的阴性预测值(均>99%)。 结论 与ICA相比,DSCT对冠状动脉狭窄,尤其是无钙化的冠状动脉狭窄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极高的阴性预测值,且适用人群大为增加,因此,可以考虑将DSCT冠状动脉成像作为冠心病的筛选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的影像学特点,以期为介入手术提供指导性信息,提高闭塞支的手术成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诊断冠心病并经冠脉造影证实有完全闭塞病变患者的双源CT和冠脉造影资料.结果 140例患者共152支冠状动脉发生闭塞:右冠状动脉68支,前降支48支,回旋支20支,左主干1支,分支血管闭塞15支.其中两支冠状动脉闭塞共13例.闭塞段长度5~58 mm,平均(16.8±3.9)mm,其中长度大于1 cm的闭塞病变占91.4%.闭塞残端形态:68支为齐头状闭塞,64支为锥状闭塞,20支为鼠尾状闭塞.多数闭塞病变(73%)为软斑块或以软斑块为主合并少量钙化;其次为混合性斑块及钙化斑块.10支闭塞病变呈膨大改变,为血栓形成.共25支冠状动脉闭塞段成角或弯曲,多见于右冠的长段闭塞.闭塞一端有分支血管发出的62支;两端均有分支血管发出的36支.152例闭塞支中仅3例双源CT可显示明确的侧支血供,无1例可明确显示闭塞两端桥侧支血管.结论 双源CT可很好地显示冠状动脉闭塞支的绝大多数信息,对闭塞病变的手术有指导意义,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左室质量指数(LVMI)与冠状动脉心肌桥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中诊断为心肌桥的9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心肌桥收缩期压缩程度分为3组;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除外冠心病的正常对照组患者58例,所有患者均行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室质量分数与心肌桥的相关性及左室质量分数与心肌桥压缩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冠状动脉心肌桥检出率为11.1%,多见于左前降支中段;心肌桥组左室质量指数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74.96±16.04vs 82.82±16.26,P<0.01);心肌桥亚组中3级亚组左室质量指数明显大于1、2级亚组(93.19±13.16 vs 80.38±16.85 vs 82.46±14.9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冠状动脉心肌桥最常发生于左前降支中段;左室质量指数与心肌桥收缩期压缩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