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胰岛素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将64例单独应用胰岛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胰岛素+吡格列酮组(治疗组)33例,胰岛素组(对照组)31例,观察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胰岛素用量、HbA1c、血脂、C肽、C反应蛋白(CRP)、体质量和低血糖次数等。结果治疗组胰岛素用量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HbA1c水平和低血糖发生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TG和CRP较对照组和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间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联合吡格列酮治疗能更有效地改善糖脂代谢,减少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改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单用那格列奈与联合使用二甲双胍对于初治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1例患者联合使用那格列奈与二甲双胍(观察组),并与60例单独使用那格列奈的患者(对照组)进行对比,比较治疗前后患者FPG、2 h PG以及HbA1c变化情况以及胰岛素快速分泌相和B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结果治疗后观察组FPG和2 h PG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胰岛素快速分泌和B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评估相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初治2型糖尿病患者,联合使用那格列奈和二甲双胍相对于单用那格列奈能达到更佳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脂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68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按HbA1c水平分为正常组(24例)和升高组(44例)及健康体检无糖尿病者26例为对照组,测定HbA1c、hs-CRP及总胆固醇(Tch)、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并进行分析。结果 HbA1c正常组和HbA1c升高组的hs-CRP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与HbA1c正常组比较,HbA1c升高组hs-CRP升高更明显(P〈0.05);HbA1c升高组的TG明显高于HbA1c正常组及正常对照组(P均〈0.05)。结论检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HbA1c可反映hs-CRP和TG的水平,有利于糖尿病并发症的早期发现和预防。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及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48例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罗格列酮4 mg/d,共12周,分别测定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 c)、血脂、空腹血浆胰岛素(FINS),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结果糖尿病组IL-6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经罗格列酮治疗后IL-6水平下降,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 c)、空腹血浆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均降低(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血清IL-6水平升高,罗格列酮能减少IL-6的表达,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同时改善脂代谢。  相似文献   

5.
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与CRP、TNF-α、IL-6、IL-18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中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白介素-18(IL-6、IL-18)的变化与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对130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依据有无大血管病变将糖尿病患者分为糖尿病无大血管病变组(DM)72例和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组(DM2)58例,测定血中CRP、TNF-α、IL-6、IL-18、血脂及空腹血糖(FPG)水平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 DM组和DM2组FP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CRP、TNF-α、IL-6、IL-1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DM2组FPG、HbA1C、CRP、TNF-α、IL-6、IL-18水平高于DM组(P〈0.05或P〈0.01)。结论血中CRP、TNF-α、IL-6、IL-18可能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发生发展有关,血中CRP、TNF-α、IL-6、IL-18水平的检测对判断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和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患者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CysC)及血脂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根据患者24 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 rate,UAER),将100例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分为3组:单纯糖尿病组、糖尿病肾病早期组、糖尿病肾病中晚期组,并选取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HbA1c、CysC及血脂水平。【结果】糖尿病(diabetic mellitus,DM)组FBG、HbA1c、CysC、血脂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肾病早期组、中晚期组FBG([9.62±1.71)、(12.37±1.99)mmol/L]、HbA1c([8.37%±1.07%)、(12.37%±1.03%)]、CysC([1.78±0.51)、(6.29±0.52)mg/L]、血脂水平浓度升高,明显高于单纯糖尿病组([7.43±0.81)mmol/L、(6.24%±0.85%)、(1.03±0.62)mg/L,P〈0.05]。糖尿病肾病中晚期组FBG、HbA1c、CysC、血脂水平高于糖尿病肾病早期组(P〈0.05)。【结论】2型DN患者HbA1c、CysC、血脂水平均明显升高,其水平与患者微血管病变程度有关,提示HbA1c、CysC、血脂水平对DN早期诊断和疾病预防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周广举  杨艳  彭雅茗  崔佳乐  李宜臻  王艳  彭茜  刘莲 《西部医学》2021,33(10):1540-1543+1548
【摘要】 目的 探讨利拉鲁肽注射液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改善及对炎症因子、微循环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6年3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9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应用利拉鲁肽注射液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血糖水平[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微循环状况。 结果 治疗前两组血清中CRP、TNF-α以及IL-6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CRP、TNF-α以及IL-6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治疗前两组FPG、2 h PG以及HbA1C均高于正常水平,且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血糖水平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FPG、2 h PG以及HbA1C均低于对照组 (P<0.05);治疗前两组低切、高切、血浆粘度、血沉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低切、高切、血浆粘度、血沉均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对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利拉鲁肽注射液进行治疗,可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有效调节机体血糖水平和改善微循环。  相似文献   

8.
吴素英  唐绍军 《现代实用医学》2014,26(11):1384-1386
目的探讨胰岛素泵对2型糖尿病合并溃疡型足感染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分析。方法收集80例糖尿病合并溃疡型足感染患者,分为胰岛素泵治疗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都给予抗感染治疗,对照组接受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观察组接受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CRP、空腹血糖水平(FPG)、白细胞计数(WBC)、糖化血红蛋白(HbA1c)、餐后2 h血糖(2h PG)及溃疡面积等,记录治疗4周后的溃疡愈合的情况,并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溃疡愈合的相关因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1周、2周、4周的CRP、FPG及WBC计数明显降低(P〈0.05),溃疡面积在治疗后2周、4周亦显著缩小(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溃疡愈合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前、后CRP、FPG以及治疗前HbA1c与溃疡愈合良好与否密切相关(P〈0.05)。结论胰岛素泵能够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合并溃疡型足感染患者CRP及血糖水平,CRP水平对于评估2型糖尿病合并溃疡型足感染患者的治疗疗效及溃疡愈合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持续性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短期治疗伴明显高血糖的初诊2型糖尿病,观察降血糖效果以及对血脂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空腹血糖〉11、1mmol/L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32例,进行为期2周的CSII强化治疗,分析比较其治疗前后、3个月、2年时血清甘油三酯(TG)、C反应蛋白(CRP)、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改变。结果经胰岛素强化治疗2周后FPG、PPG、HbA1c、TG、CRP均有明显改善(P〈0.05)。随访3个月,有20例TG、CRP、HbA1c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显著下降(P〈0.01)。追踪到2年时,有8例患者仅需饮食、运动即可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TG、CRP、PG、PPG、HbA1c均维持有效水平(P〈0.01)。结论对伴明显高血糖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CSII强化治疗具有快速稳定控制血糖、改善脂代谢、抗炎的作用,部分患者不用任何药物,仅通过饮食控制就可获得良好的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那格列奈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及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40例,分为那格列奈组与格列吡嗪组,干预8周后分别测定治疗前后血浆葡萄糖和胰岛素水平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同步记录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结果那格列奈治疗后各点血糖水平及HbA1C均较治疗前下降,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的下降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那格列奈组与格列吡嗪组间治疗后餐后2 h血糖有显著性差异(P〈0.05)。那格列奈治疗后胰岛素释放试验示胰岛素分泌高峰出现于餐后60 min,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较格列吡嗪组同点数值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结论那格列奈在降低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同时,更好地降低餐后血糖,且促进胰岛素的早期分泌,有效改善胰岛β细胞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和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8-异前列腺素F2α和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胰岛素泵(CSII组)和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MSII组)治疗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空腹C肽(FC-P)、餐后2hC肽(2hC-P)、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8-异前列腺素F2α、C反应蛋白(CRP)等变化情况。结果MSII组和CSII组治疗后FPG、2hPG、HbAle、8-异前列腺素F2α、CRP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FC—P、2hC—P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CSII组FPG、2hPG、C-P、2hC-P、8-异前列腺素F2α、CRP治疗前后变化量明显高于MSII组(P〈0.05)。CSII组较MSII组胰岛素用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与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组相比,胰岛素泵短期强化治疗不仅具有平稳降糖、改善β细胞功能及胰岛素抵抗的作用,而且具有改善氧化应激及降低炎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姚志  徐援  王广  杨宁 《疑难病杂志》2013,(11):835-83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水平的糖化血红蛋白(HbAlc)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389例,依据HbAlc水平分为3组,即HbAlc<7%组59例,7%9%组115例,HbA1c≥9%组215例。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评价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结果与HbAlc<7%组比较,HbAAlc≥7%的2组患者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LVPW)、相对室壁厚度(RWT)、室间隔厚度(IVS)、左室质量指数(LVWI)明显升高,左室舒张早期二尖瓣最大流速(E)、舒张晚期二尖瓣最大流速(A)及E/A比值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HbAlc>9%组E值、A值、E/A值与7%9%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HbAlc≥7%时,其心脏结构和功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其异常程度随着HbAAlc的增加而加重,提示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严重高血糖2型糖尿病患者经胰岛素强化治疗前后炎症递质的变化情况,探讨高血糖与炎症的关系以及胰岛素的抗炎症作用。方法:入选20例空腹血糖(FBG)高于15 mmol/L或随机血糖大于30 mmol/L的2型糖尿病患者(严重高血糖组),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检测治疗前后血清脂联素(ANP)、IL-6、TNF-α水平,另选取血糖控制较好的一般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血糖≤10 mmol/L)(一般糖尿病组)及正常的健康人群各20例为对照组,比较三组治疗前的实验指标、严重高血糖组治疗前后实验结果,并比较严重高血糖组治疗后与一般糖尿病组及健康对照组的指标差异。结果:严重高血糖组ANP水平较一般糖尿病组高,IL-6、TNF-α水平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严重高血糖组经胰岛素强化治疗后ANP水平升高接近于正常水平,而IL-6、TNF-α水平则有所下降,但未达到正常水平。结论:短期强化胰岛素治疗能快速改善2型糖尿病严重高血糖的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胰岛素强化联合胰岛素增敏剂盐酸吡格列酮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T2DM)临床疗效。方法选自我科诊治的空腹血糖(FBG)≥11.1mmol/L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60例,4次/d三短一中胰岛素强化治疗。4周后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患者口服胰岛素增敏剂盐酸吡格列酮15mg/d,B组单纯胰岛素强化治疗,治疗8周后重新评价上述指标。采用稳态模型(HOMA)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胰岛素敏感指数(HOMA-IAI)评价研究对象的胰岛素抵抗情况;以HOMA-β评价胰岛β细胞功能。结果治疗后A组患者FBG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以及HOMA-IR和HOMA-IAI改善好于B组(P〈0.05),A组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早期在胰岛素强化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胰岛素增敏剂可减轻胰岛素抵抗,有助于胰岛β细胞功能保护和血糖控制。  相似文献   

15.
刘泽林  刘斯佳 《河北医学》2011,17(6):769-771
目的:探讨那格列奈对新发2型糖尿病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应用那格列奈治疗52例新发2型糖尿病,测定治疗前和治疗后16周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结果: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01);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与高密度脂蛋白比值较治疗前降低(P〈0.05),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那格列奈能明显降低新发2型糖尿病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与高密度脂蛋白比值也有降低作用,是治疗2型糖尿病有效、安全的药物。  相似文献   

16.
袁瑾  俞娟  崔世维 《海南医学》2010,21(17):11-12
目的探讨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脂谱及胰岛素抵抗的特点。方法对120例新诊断T2DM患者(糖尿病组)和106例非糖尿病健康人群(正常对照组)的一般资料、血脂谱、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β细胞功能指数(HOMA-IS)和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进行分析。结果两组间体质指数(BMI)和腰臀比(W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糖尿病组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HOMA-IR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HOMA-IS和ISI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结论新诊断的T2DM患者血脂明显异常,并同时存在胰岛素抵抗和胰岛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17.
吕冰  王立 《疑难病杂志》2013,(2):104-106
目的探讨糖化白蛋白(GA)在评估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111例,按HbA_(1c)水平分为3组:HbA_(1c)≤7%组24例,7%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胰岛素强化联合辛开苦降方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T2DM),以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空腹血糖≥11.1mmol/L的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53例,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F)检测血糖、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等指标后,随机分为两组,即中药组(A组)和强化组(B组),两组均每天4次行“三短一中”胰岛素强化治疗,B组患者未服任何其他药物,A组加用中药辛开苦降方,治疗4周后两组均停用胰岛素,其他治疗不变继续治疗4周后,重新评价上述指标。采用稳态模型(HOMA)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胰岛素敏感指数(HOMA—IAI)评价研究对象的胰岛素抵抗情况;以HOMA—B评价胰岛B细胞的功能。结果:经过4周的胰岛素强化治疗,中药组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清蛋白、血清总胆固醇、体重指数、症状积分、HOMA—IR和HOMA—IAI改善程度好于强化组(P〈0.05)。结论:早期在胰岛素强化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辛开苦降方可减轻胰岛素抵抗,有助于胰岛B细胞功能的保护和临床症状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跟骨定量超声测量(QUS)的变化及其与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HbA_(1c))、尿白蛋白排泄率(UAE)变化的关系。方法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79例为糖尿病组,HbA_(1c)〈7%者为Ⅰ组,若UAE〈30mg/24h为ⅠA组,UAE〉30mg/24h为ⅠB组;HbA1。〉7%者为Ⅱ组,若UAE〈30mg/24h为ⅡA组,UAE〉30mg/24h为ⅡB组。健康体检无糖尿病男性43例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测定血糖、HbA_(1c)、ALP、Cr、UAE,采用超声骨密度仪对患者右跟骨进行检测,测量超声振幅衰减平均值(BUA)、超声传播速度(SOS),并计算骨硬度指数(STI)。结果糖尿病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BUA、SOS、STI显著降低(P〈0.01),糖尿病组ⅡIB组BUA、SOS、STI明显低于ⅡA组、ⅠA组、ⅠB组(P〈0.05)。2组BMI及生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BUA、SOS、STI均较健康者显著降低,血糖控制不达标且微量白蛋白尿〉30 mg/24h患者下降较血糖控制达标且微量白蛋白尿〈30 mg/24h患者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维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60例。对照组予二甲双胍治疗,治疗组予二甲双胍联合维格列汀进行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HbA_(1c)、FPG、2hPG、INS均明显降低、GLP-1水平升高(P均<0.01),且治疗组较对照组HbA_(1c)、FPG、INS降低,而GLP-1水平升高更明显(P均<0.01)。2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二甲双胍联合维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优于单独使用二甲双胍,且在增加疗效的同时未发现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