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冕宁县共有多菌型病人78例,其中男67例,女11例,病期0.5~28年。采用MDT方案分二组,A组为新病人,疗前细菌指数平均2.51,治疗24个月后降为0.64;B组为经治者,疗前细菌指数平均1.41,经24个月治疗降至0.36;经24个月治疗后,两组共有29例细菌阴转。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标准化麻风菌SNP与VNTR基因分型方法的同时,在麻风流行国家开展患者菌株分型,研究国家与地区间麻风菌的传播,分析影响麻风持续传播的因素.本文综述基因分型的进展及其意义,依据基因分型结果,分析国家与地区间菌株的异同,初步了解全球麻风的历史传播路径;通过对高流行地区菌株的分型,深入探究麻风传播中的流行病学问题,为制定更为合理、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Prabhakaran等发现麻风菌含有特异性能氧化多巴的邻-二酚氧化酶,因此有可能从多巴氧化过程中取得能量.他们用二酚氧化酶的强抑制剂二乙硫代胺甲酸钠(diethyl dithio carbamate, DDC),进行小鼠麻风菌接种抑制试验,获得成功.由于这种酶的特异性,认为多巴氧化试验可用于鉴定人麻风菌.本文为上述一系列研究工作的综述.一、麻风菌多巴代谢研究的起因及发现了解麻风菌的代谢对麻风菌的培养以及  相似文献   

5.
用细菌16SrRNA基因的寡核苷酸作引物,以PCR检测分枝菌及相关细菌的rRNA基因;用不同引物扩增细菌的16SrRNA基因。结果,分枝菌与相关细菌、慢速生长与快速生长的分枝菌有不同的PCR产物;慢速生长的麻风菌与其它分枝菌有显著不同的PCR产  相似文献   

6.
麻风是由专性细胞内寄生菌麻风菌引起的。虽然麻风菌是第一个被鉴定出来的细菌性人类病原体,但对其基本的生化、免疫、诊断和治疗的研究却非常有限,因为它仍然是少数不能在体外培养的人类病原体之一。已经研究出一个麻风菌重组DNA表现库,提供了一种基因来源,而这些基因可为与这类研究有关的蛋白编码。已用对麻风菌特异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分离出麻风菌的五种最具免疫原性的蛋白之编码基因。有趣的是以已试验过的全部13种单克隆抗体所查出的麻风菌的特异性表位,已用大肠杆菌的重组噬菌体产生出来。已用Lambdagtll建成一个麻风菌DNA的重组DNA表现库;用的是一种噬菌体媒介物,它能利  相似文献   

7.
用ML加PGL—1做抗原免疫小鼠,将所得之脾细胞与SP_z/O小鼠骨髓瘤细胞按3:1比例融合,获得了48孔阳性结果。用ML和Mtb双抗原筛选和克隆化后冻存8株,对其中(5)24A_3和(5)24D_5A_8进行过53代,历时4个月的连续传代培养,表明是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的抗ML整菌的McAb,其Ig亚类为IgG。作者讨论了该McAb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自1985年1月起对住院的多菌型麻风病人联用利福平(RFP)、氯苯吩嗪(B663)和氨苯砜(DDS),共44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10例;年龄18~90岁,平均56岁;病期11个月~27年,平均7.9年;LL型19例,BL型21例,BB型4例;新发和复发未治的11例,经氨苯砜和/或其它抗麻风药物治疗的33例。每月一次监服利福平  相似文献   

9.
用细胞培养方法测定了不同温度对鼠麻风菌生活力的影响,发现鼠麻风菌对热较为敏感,加热56℃、30分钟,56℃、70分钟,60℃、5分钟和100℃、5分钟能使其生活力丧失。在4℃冰箱中保存48小时和在-38℃低温冰箱中保存1周,对菌的活力没有明显影响,但保存2周和4周,则菌的生活力下降。巨噬细胞内增殖的鼠麻风菌可在小鼠中产生典型的鼠麻风结节,並能在小鼠中传代,说明细胞内增殖的菌对动物具有致病性。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了解中国麻风菌株rpoT和SNP基因型特征及地理分布。方法:从32例中国麻风病患者皮损组织中提取DNA。rpoT基因分型采用PCR-直接测序;SNP分型采用PCR-直接测序和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结果:32份中国菌株的SNP均为3型。32份菌株中,来自我国东南部和藏族地区的12份菌株rpoT基因为4个拷贝;来自云贵川的20份菌株rpoT基因为3个拷贝。结论:32份菌株均为SNP3型,但我国不同地区rpoT基因型不一致,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中国部分地区麻风菌的基因分型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我国麻风菌有否基因型的差别.方法用麻风菌基因扩增试验检测我国有关省份麻风患者病损活检标本中麻风菌的DNA分型.结果检测的9个省中的麻风临床标本16 份,其中有7份标本出现91bpDNA片段,有9份标本出现97bpDNA片段.结论我国麻风菌可能在基因水平上有株间差异,并且分布在不同地区.  相似文献   

13.
麻风菌16srRNA基因扩增试验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编码麻风菌(ML)16srRNA种特异性片段的基因为扩增靶,建立了检测麻风的基因扩增试验,本法特异性高,可重复性好,检测下限为200条菌。  相似文献   

14.
虽然麻风病在全世界不再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但是在一些国家和地区,麻风病的发现率仍旧没有明显下降。既往认为,麻风菌不能体外培养,缺乏对麻风菌的深入了解。基因组测序的成功,为麻风菌的分型提供依据。迄今为止,VNTR和SNP是麻风菌分型的基础,VNTR是由于核苷酸在复制过程中的滑动链错配引起,麻风菌的基因分型和麻风菌的地理分布和历史变迁有一定的关系,其中以VNTR为基础的地理分型和麻风病的短传播链有关,而且对于复发和再感染的鉴别具有积极意义。并探讨VNTR稳定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细菌感染时被动员起来的吞噬细胞怎样处理各种细菌,特别是细胞内寄生菌,这是个有趣的问题。已知活化的巨噬细胞对许多细菌有杀菌或抑制发育的作用。就抗酸菌与巨噬细胞的相互关系而言,细菌有三种防御机制:①被吞入巨噬细胞的细菌有居于吞噬小体中不进入细胞浆的能力,从而可避开溶酶体中的酶,麻风菌即属于此:②鼠麻风菌可位于吞噬小体内抵抗宿主的杀菌能力,即  相似文献   

16.
自12例活动性BT病人取皮肤活检,连续切片,用Fite染色,在显示神经成份的特殊染色引导下检查。所有病人都有抗酸菌可见,11例见于受浸润的神经内,其中7例的细菌位、于上皮样细胞肉芽肿内的神经碎片中;有2  相似文献   

17.
由于最近发现可以从犰狳获得大量的人麻风菌以及建立了从麻风组织中提纯细菌的方法,故有可能发展一种麻风菌苗.为了估计这种提纯的细菌是否有用,首先需要证实在能够应用于人体的适当条件下仍然保存诱发实验动物迟发型超敏反应(DH)的能力,并且这种麻风菌的制剂不会使机体被组织成份所致敏.本文研究了提纯麻风菌各种剂量、途径、佐剂、对豚鼠诱发CMI反应的能力及这种反应的特异性.研究方法:选体重450~600克的豚鼠  相似文献   

18.
19.
麻风菌(ML)虽是最早被确认的人类致病微生物之一,但对它的了解比医学上其它重要细菌要少的多,因至今它还不能培养,因此用于其它细菌的研究方法就不能用。用实验动物研究也有限制,特别是麻风菌的世代时间过长是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20.
对单纯用 WHO、MDT 方案治疗的75例多菌型病例,用 FDA/EB 双色荧光染色技术检测其麻风菌的死活。其中 MDT 治疗前平均绿菌率为44.43%,经4~6个月治疗者平均绿菌率迅速下降到7.66%,此后下降变慢,经19~24个月治疗者仍有42.88%可查见绿菌,平均绿菌率为2.92%。作者认为 FDA/EB 技术可作为观察疗效的指标之一;多菌型病例治疗两年后不宜一概停止治疗,至少在经两年治疗后仍能查见绿菌者应继续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