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0年5月-2008年8月,我们采用股动静脉转流附加心内吸引的辅助方法,行再次瓣膜置换术13例,效果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情况13例中,男8例,女5例;年龄28-52岁,平均35岁。均曾在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手术,其中,瓣周漏7例,瓣膜成形术后3例,人工瓣膜心内膜炎2例,生物瓣衰败1例;  相似文献   

2.
马浩  石海燕  张晓 《武警医学》2012,23(3):263-266
心脏瓣膜病是危及人类健康的一种常见疾病,人工瓣膜置换术是其主要治疗方法。目前临床应用的人工瓣膜分为机械瓣和生物瓣两种,均可有效改善血流动力学,但非生长性瓣膜^[1]。组织工程化心脏瓣膜(tissue-engineering heartvalve,TEHV)是利用组织工程技术将受体细胞种植于支架上所构建的一种人工瓣膜,其结构和功能与正常瓣膜相似,具有可生长性和自我修复能力,  相似文献   

3.
<正>目的前瞻性研究心电门控多层螺旋CT(MDCT)对生物主动脉瓣膜置换术(AVR)后瓣叶的显示能力,为主动脉瓣开放的测量提供准确方法,并为机械功能较差的生物瓣膜提供形态及功能学  相似文献   

4.
邓群锋  闫玉生 《人民军医》2000,43(3):137-138
随着心脏瓣膜置换的广泛开展 ,瓣膜置换术后妊娠、分娩者随之增多 ,其过程中出现临床疑点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我们对瓣膜置换术后 1 0例妊娠与分娩的临床处理作一回顾性分析。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年龄 2 0~ 3 1岁 ,平均 2 4岁。均因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变在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直视手术。手术类型与瓣膜种类 :左房室瓣置换术 (MVR) 6例 ,左房室瓣及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 (DVR) 4例 ;均为机械瓣膜。手术后心功能 :Ⅰ级 6例 ,Ⅱ级 4例。分娩前心功能 :Ⅰ级 4例 ,Ⅱ级 3例 ,Ⅲ级 3例 (经口服地高辛维持心功能达Ⅱ级 )。 1 0例中有 7例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应用华法林抗凝出现栓塞并发症的情况进行随访,分析不同瓣膜置换及心房颤动对栓塞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对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期间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出院的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888例患者进行随访,记录其服用抗凝药物、出现栓塞并发症及病死的情况。根据置换瓣膜及心房颤动发生情况分为机械瓣组(机械瓣伴心房颤动组、机械瓣无心房颤动组)、生物瓣组(生物瓣伴心房颤动组、生物瓣无心房颤动组)、心房颤动组及无心房颤动组,统计各组患者栓塞并发症人次,计算并比较栓塞发生率(%/年)。结果完成随访患者共803例,随访率90.43%,排除31例术后院内病死患者,共纳入772例患者,随访2 590.59人年(0.18~5.00人年)。纳入患者总栓塞并发症26人次(1.00%/年)。机械瓣组栓塞13人次(1.08%/年),生物瓣组栓塞13人次(0.94%/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瓣伴心房颤动组栓塞8人次(1.57%/年),生物瓣伴心房颤动组栓塞10人次(2.12%/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房颤动组栓塞18人次(1.83%/年),无心房颤动组栓塞8人次(0.50%/年),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机械瓣伴心房颤动组栓塞8人次(1.57%/年),机械瓣无心房颤动组栓塞5人次(0.72%/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瓣伴心房颤动组栓塞10人次(2.12%/年),生物瓣无心房颤动组栓塞3人次(0.33%/年),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机械瓣与生物瓣在瓣膜置换术后对患者栓塞的发生率无明显影响,但对于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栓塞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6.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治疗31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奇  韩继彪  陶宇  疏元善 《人民军医》2005,48(4):209-210
人工心脏瓣膜(人工瓣)用于临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人工瓣分为生物瓣和机械瓣,生物瓣中心血流具有良好的血流动力学特性,血栓发生率低,不必终生抗凝,但其使用时间至今说法不一,多数病人面临二次手术;机械瓣具有较高的耐力和持久性等特性,临床应用广泛,但机械瓣最大的难题是病人必须终生抗凝治疗,且潜在血栓栓塞和出血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分析60~70岁患者行二尖瓣机械瓣置换与生物瓣置换术后瓣膜相关并发症、再次手术率及死亡率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一至2014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行二尖瓣机械瓣置换的119例60~70岁患者及行二尖瓣生物瓣置换的181例同年龄段患者的病例资料,比较两组的手术死亡率、瓣膜相关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再次手术率的差异.结果 机械瓣组患者6年生存率优于生物瓣组(P=0.033),但两组瓣膜相关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7).机械瓣置换术后并发症包括栓塞10例(8.4%)、出血6例(5.0%),生物瓣置换术后并发症包括栓塞9例(5.0%)、瓣膜结构性毁损4例(2.2%)、瓣膜非结构性功能失常2例(1.1%)、瓣膜血栓5例(2.8%)、出血1例(0.6%)、人工瓣心内膜炎2例(1.1%),总体的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8).生物瓣组8年内再次手术3例(1.7%),机械瓣未发生再次手术,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5).结论 60~70岁年龄段患者行二尖瓣机械瓣或生物瓣置换术后6年的瓣膜相关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再次手术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正摘要目的近期研究推荐增加多层螺旋CT(MDCT)来观察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功能障碍。关于早期瓣膜置换术后辨别生理与病理改变的报道还很少。本研究报道了心脏瓣膜置换术后6周的基线多层螺旋CT结果。材料与方法前瞻性选取病人并根据临床指南行经胸壁超声心动图,采用256层多层螺旋CT影像系统评估各个瓣叶、影像质量、瓣膜相关伪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 ,传统上的经验是使用同种生物瓣膜 (同种主动脉带瓣管道 ) ,但是由于来源的短缺 ,型号不全等种种问题 ,限制了其大量使用。Shelhigh无支架生物瓣膜和带瓣管道在临床的使用 ,使外科医生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本研究目的是通过比较接受同种瓣膜植入的患者和接受Shelhigh生物瓣膜植入的患者在手术后心脏功能的恢复情况 ,以及再感染的发生率等指标来比较两种瓣膜的差异 ,最后评价Shelhigh瓣膜是否可以替代同种生物瓣膜在临床使用的结论。方法 :从 1997年 1月到 1999年 11月 ,在德国心脏中心 (柏林 ) ,有 6 8名患者因为主动脉瓣心内膜炎以及瓣环脓肿接受了同种瓣植入手术 ,平均年龄 (5 3± 14 )岁 ,4 6名男性和 2 2名女性 ,作为对照组随访至 2 0 0 0年1月 ;研究组为 2 0 0 1年 1月至 11月连续 2 3名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 ,使用Shelhigh瓣膜或带瓣管道进行了主动脉瓣膜置换手术。平均年龄 (4 8± 2 0 )岁 ,男性 14名 ,女性 9名 ,随访到 2 0 0 1年 1月。在人口统计学上 ,两组间没有显著差异 ,患者都接受了详细的心脏超声检查来明确心内膜炎扩展情况以及左室和瓣膜的功能。结果 :对照组 6 0d死亡率为 16 % ,研究组为 13%。 (NS)再感染率为对照组 4 % ,研究组为零。最大和平均多  相似文献   

10.
心脏瓣膜病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脏病之一 ,其中主要为风湿热导致的瓣膜损害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 ,瓣膜退行性变 (包括钙化和黏液变性等 )和代谢障碍性瓣膜损害在我国也日益增多 ;此外 ,先天性瓣膜病也是先天性心脏病的常见类型之一。经过 2 0多年的发展 ,经皮瓣膜球囊成形术已经成为治疗瓣膜狭窄性病变的有效方法 ,但仍有相当的临床需求 (如瓣膜关闭不全、高龄不适于外科换瓣手术的患者等 )期望介入治疗能够在瓣膜病的治疗中发挥更大、更全面的作用。近年来 ,经皮人工瓣膜支架植入术、经皮瓣膜修补术和经皮瓣环成形术的出现正是满足了这部分临床需要 ,随着器械和操作技术的改进 ,上述方法已经小规模用于临床 ,并有望成为介入性心脏病学下一个研究热点。近期出现的瓣膜病介入治疗新技术包括经皮人工主动脉瓣支架植入术、经皮人工肺动脉瓣支架植入术、经皮左房室瓣修补术和经皮左房室瓣环成形术 ,本文分别对其进行论述。一、经皮人工主动脉瓣支架植入术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 (aorticvalvereplacement,AVR)是治疗主动脉瓣病变的有效方法 ,目前用于临床的人工瓣膜主要包括机械瓣、生物瓣和同种瓣等 ,各有不同的优缺点 ,可供不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 115例生物瓣和机械瓣置换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1980年 5月— 1999年 12月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 115例。替换侧倾碟瓣 91例 ,生物瓣 2 0例 ,双叶机械瓣 4例。本组中双瓣置换 2 2例 ,生物瓣衰坏需再次换瓣手术 8例。结果 早期死亡 11例 ,死亡率 10 1%。晚期死亡 4例。生物瓣术后衰坏时间 8~ 12年。结论 目前瓣膜置换术的成熟与进步其疗效已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GK型双叶式人工心脏瓣膜(GK双叶瓣)植入人体后的临床疗效和近期随访结果。方法20例病人行人工心脏瓣膜替换术,其中二尖瓣替换(MVR)14例,主动脉瓣替换(AVR)4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替换(MVR AVR)2例。术后定期随访和检查是否有瓣膜相关的并发症。结果全组无死亡。无并发症,长期生存已1年至2年半。术后病人心功能均已从Ⅲ~Ⅳ级转为Ⅰ~Ⅱ级,血流动力学性能及生物相容性良好,生活质量改善。结论GK双叶瓣初步临床应用获得了满意的效果,其近期随访结果未发现与瓣膜有关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超声述语瓣膜连枷有不同种情况,对主(或肺)动脉瓣连 枷可以由于 瓣膜 上赘生物或瓣膜断裂而影响瓣膜功能,以及由赘生物或断裂瓣膜构成的异常回声在舒张期进入左(右)室流出道;二尖瓣连枷则认为常见于腱索断裂,于心室收缩期时瓣叶进入左房;至于三尖瓣连枷,鲜有报道。作者曾做1983至1993年近十年来中文文献简索,唯一题为“二维超声心动图诊断外伤性  相似文献   

14.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ds,IE)是由细菌等微生物感染心内膜所致,尤其容易累及心瓣膜,其特征性病损为赘生物形成.IE多发生在原有心瓣膜病、先天性心血管畸形或人工瓣膜置换术后,也可发生在正常心瓣膜上,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不经治疗死亡率接近100%.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心脏瓣膜创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对4例心脏瓣膜创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二尖瓣前叶乳头肌断裂伴瓣叶穿孔行二尖瓣置换术1例。主动脉瓣穿孔伴关闭不全行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三尖瓣前叶撕裂1例,用自体心包做瓣叶修补术及三尖瓣环De Vega 成形术。三尖瓣隔瓣腱索断裂伴创伤性室缺1例,行三尖瓣修复成形术及室缺修补术,4例患者手术疗效满意。结论:心脏瓣膜创伤应尽早进行瓣膜置换术或瓣膜修复成形术,能取得优良效果。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主动脉瓣退行性病变导致的狭窄及关闭不全成为老年人主动脉瓣换瓣治疗的主要病因。因此,准确评估主动脉瓣病变患者的瓣环直径、瓣膜和瓣周毗邻病变情况以及冠状动脉和心功能对于该类疾病的临床决策及预后判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就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超声心动图、计算机断层扫描以及磁共振在主动脉瓣膜置换术前影像学评估中的优缺点以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换瓣患者的术前评价提供更为丰富和客观的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7.
异种生物组织心脏瓣膜于1965年首次临床应用成功,目前已成为最普遍选用的人造瓣膜之一。据文献报道,临床使用结果和术后血液动力学检查,均称满意。而其耐久性至今尚未能作出结论。一般认为,提高生物瓣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风心病继发三尖瓣关闭不全(TR)对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术效果的影响及手术适应证。方法回顾性总结1989年5月—2005年12月手术治疗TR病者资料及随访情况。结果手术治疗TR 84例,死亡6例,与手术本身无关,存活78例,效果良好。结论TR是瓣膜置换术后疗效恶化的重要原因,治疗TR是降低瓣膜置换死亡率的重要因素,中重度TR必须进行成形术,轻度TR亦应持积极态度,尤其是在双瓣置换术中。  相似文献   

19.
瓣膜置换术后机械瓣功能障碍是极其严重的并发症,早在80年代国外即有报道,国内偶有报道〔1-2〕,由于初始是呈间歇性瓣叶开放不灵活,很容易被误诊为室性早搏,而延误救治〔3〕。Lindblom等〔4〕报道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第1~5年机械瓣膜功能障碍发生率为0.6%~28.5%,而5年以上机械  相似文献   

20.
慢性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慢性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IMR)的手术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2004-04~2008-09,冠脉搭桥同期外科治疗IMR 21例,其中中度反流17例,重度反流4例。二尖瓣成形术6例,其中使用人工瓣环4例。瓣膜置换术15例,其中双叶机械瓣8例、生物瓣7例。结果:全组手术死亡1例。17例术后平均随访24个月,远期死亡1例,生存者远期心功能l~Ⅱ级者16例,Ⅲ级者1例。术后超声复查左心室内径较术前明显缩小,瓣膜功能良好。结论:中度和中度以上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在作冠脉搭桥术时应同时手术处理病变的瓣膜,术后效果满意。而手术矫治的方法应根据瓣膜的病理改变和手术者的经验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