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基因的存在情况。方法收集2004年11月~2005年4月从临床上分离的17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进行6种β-内酰胺酶基因的检测。结果17株菌中检出TEM基因为8株(47.1%),VIM、OprD2基因均为2株(11.8%),而IMP、SHV、OXA基因均为阴性。结论我院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β-内酰胺酶基因主要是TEM基因,其次为VIM基因,OprD2缺失阳性率低,提示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机制不是单一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本地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产生情况,为临床治疗及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用K-B法进行常规药敏试验,筛选出50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用改良三维试验检测各种β-内酰胺酶,同时用2-巯基丙酸抑制试验检测金属酶。结果50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产ESBLs2株(4%)、产AmpC酶20株(40%),11株同时产ESBLs和AmpC酶(22%),金属酶筛选出8株(16%)阳性。结论本地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以AmpC酶为主,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以减少耐药菌株产生和控制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本地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产生情况,为临床治疗及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用K-B法进行常规药敏试验,筛选出50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用改良三维试验检测各种β-内酰胺酶,同时用2-巯基丙酸抑制试验检测金属酶.结果 50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产ESBLs2株(4%)、产AmpC酶20株(40%),11株同时产ESBLs和AmpC酶(22%),金属酶筛选出8株(16%)阳性.结论 本地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以AmpC酶为主,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以减少耐药菌株产生和控制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4.
姚慧琳 《实验与检验医学》2008,26(3):261-262,260
目的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所产β-内酰胺酶进行检测分析。方法采用K—B法或MIC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筛选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再进行改良三维试验.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所产β-内酰胺酶进行分析。结果在93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有16株(17.20%),8株高产AmpCβ-内酰胺酶(8.60%),6株为金属β-内酰胺酶(MBL)(6.45%),有2株同时产ESBLs和AmpCβ-内酰胺酶(2.15%),2株菌(2.15%)可能产丝氨酸碳青霉烯酶或有胞壁屏障。总产酶率为36.56%。结论产β-内酰胺酶是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研究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正确认识它的耐药机制,有助于了解和控制医院内感染以及医院内耐药基因的播散和流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所产β-内酰胺酶进行检测分析。方法采用K—B法或MIC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筛选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再进行改良三维试验.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所产β-内酰胺酶进行分析。结果在93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有16株(17.20%),8株高产AmpCβ-内酰胺酶(8.60%),6株为金属β-内酰胺酶(MBL)(6.45%),有2株同时产ESBLs和AmpCβ-内酰胺酶(2.15%),2株菌(2.15%)可能产丝氨酸碳青霉烯酶或有胞壁屏障。总产酶率为36.56%。结论产β-内酰胺酶是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研究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正确认识它的耐药机制,有助于了解和控制医院内感染以及医院内耐药基因的播散和流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多重耐药产β-内酰胺酶铜绿假单胞菌(Pa)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相关基因的存在状况。方法自临床分离20株多重耐药P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耐药基因(TEM,SHV,OXA-10群,PER,VEB,GES,CARB,IPM,VIM,DHA,oprD2)。结果20株中oprD2基因均缺失,3株CARB阳性,其余基因均阴性。结论多重耐药Pa的耐药性可能与oprD2基因缺失有关,检出的CARB基因在国内少见报告。  相似文献   

7.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β-内酰胺酶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及β-内酰胺酶(ESBLs)耐药基因的存在类型。方法用API鉴定系统鉴定细菌,K-B法做药敏试验,从175株铜绿假单胞菌中筛选出20株多重耐药且产ESBLs的菌株,用PCR检测ESBLs基因。结果175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为18.9%,而对其余10种抗生素耐药率为30.3%~88.6%;20株多重耐药的菌株中,CARB基因阳性3株(15%),20株OprD2基因均缺失(100%),其余基因阴性。结论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11种常用抗生素耐药率高,可能与OprD2基因缺失有关。CARB基因国内罕见报道。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本院铜绿假单胞菌(PA)耐药性与产β-内酰胺酶现状,并探讨产酶与耐药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院内感染PA菌株112株,进行药敏、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金属β-内酰胺酶(MBL)和头孢菌素酶(Amp C)的检测。构建PA产β-内酰胺酶与耐药之间的Logistic回归方程,ROC曲线评价产酶预期概率(PRE)与多重耐药(MDR)在筛查PA产酶菌株中的价值。结果我院PA菌株对阿米卡星、美洛培南、亚胺培南、环丙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他啶的敏感率都70%,ESBLs、MBL和持续高产Amp C酶的阳性率分别为3.6%、8%和16.1%。PRE筛查产β-内酰胺酶菌株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可达100%和93%,分别高于MDR的96.2%和74.4%。结论临床应加强对PA产β-内酰胺酶的监测,以Logistic回归PRE值为指标筛查产β-内酰胺酶菌株,要优于以MDR为指标。  相似文献   

9.
广州地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相关耐药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相关耐药基因。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进行β-内酰胺酶相关基因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检测,并对耐药基因进行测序。结果38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多黏菌素B耐药率是0%,对其余抗菌药物耐药率均〉50%,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nt(2″)-Ⅰ、ant(3″)-Ⅰ、aac(6′)-Ⅰ、aac(6′)-Ⅱ和aac(3)-Ⅱ基因阳性率分别为21.1%、39.5%、28.9%、31.6%和21.1%,未检出aac(3)-Ⅰ基因;β-内酰胺酶基因OXA-10、TEM-1、DHA-1、PER-1和IMP-1基因阳性率分别为42.1%、18.4%、10.5%、7.9%和31.6%,未检出CTX-M-9基因和VIM基因;另外OprD2基因缺失率达60.5%。结论广州地区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携带多种β-内酰胺酶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相关耐药基因。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进行β-内酰胺酶相关基因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检测,并对耐药基因进行测序。结果38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多黏菌素B耐药率是0%,对其余抗菌药物耐药率均>50%,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nt(2″)-Ⅰ、ant(3″)-Ⅰ、aac(6′)-Ⅰ、aac(6′)-Ⅱ和aac(3)-Ⅱ基因阳性率分别为21.1%、39.5%、28.9%、31.6%和21.1%,未检出aac(3)-Ⅰ基因;β-内酰胺酶基因OXA-10、TEM-1、DHA-1、PER-1和IMP-1基因阳性率分别为42.1%、18.4%、10.5%、7.9%和31.6%,未检出CTX-M-9基因和VIM基因;另外OprD2基因缺失率达60.5%。结论广州地区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携带多种β-内酰胺酶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淮北地区分离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羧苄西林酶(CARB)基因携带情况及其基因检测。方法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鉴定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并作药敏试验;采用PCR法筛检出铜绿假单胞菌CARB基因,用DNA测序法对阳性扩增产物测序分型。结果通过药敏试验筛检出36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其中9株携带CARB基因,检出率为25.0%。经DNA测序并进行BLAST比对,确定基因型为CARB-8型。结论淮北地区临床样本中分离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携带CARB-8型β内酰胺酶基因,携带率为25.0%,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云浮地区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相关耐药基因。方法采用K-B法进行药敏实验,聚合酶链反应(PCR)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进行β-内酰胺酶相关基因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Es)基因检测,并进行测序。结果 25株铜绿假单胞菌未发现对多黏菌素B耐药,其余抗生素耐药率均大于50%,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nt(2″)-Ⅰ、ant(3″)-Ⅰ、aac(6′)-Ⅰ、aac(6′)-Ⅱ和aac(3)-Ⅱ基因阳性率分别为20%、32%、24%、28%和24%,未检出aac(3)-Ⅰ基因;β-内酰胺酶基因OXA-10、TEM-1、SHV、DHA-1、PER和IMP-9基因阳性率分别为32%、12%、8%、12%、12%和12%,未检出CTX-M-9基因和VIM基因;另外OprD2基因缺失率达60%。结论本地区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携带多种β-内酰胺酶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株分布情况及耐药现状,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采用κ—B法筛选对亚胺培南和头孢他啶同时耐药菌株,E—test法检测产金属伊内酰胺酶菌株,最后用最低抑菌浓度(MIC)法测定产金属β-内酰胺酶菌株对8种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度。结果300株铜绿假单胞菌中同时耐亚胺培南和头孢他啶者34株,占11.3%(34/300);其中检出产金属伊内酰胺酶15株,占5.0%(15/300),产酶株分布较为集中,产酶株对亚胺培南和头孢他啶等抗生素高水平耐药,对阿米卡星和环丙沙星部分耐药。结论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伊内酰胺酶检出率升高,产酶株的多重耐药较严重,应高度重视产金属β内酰胺酶铜绿假单胞菌的监测与控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铜绿假单胞菌(PAE)临床感染分布及其对不同类型抗菌药物的耐药及相关耐药基因的携带现状,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TBExpression细菌分析系统,用ATBPSE-5药敏试条进行13种抗生素药敏试验;PCR检测16种耐药基因(TEM,SHV,CTX-M,DHA-1,OXA,CARB,VEB-1,PER-1,GES-2,AmpC,VIM-1,VIM-2,IMP-1,SPM,OprD和IntI)并进行DNA测序确认.结果 临床分离的119株PAE在呼吸道的分离率为88.24%,对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耐药率为24.37%和23.53%;哌拉西林/他唑巴坦(72.27%)和阿米卡星(78.15%)、多黏菌素E(96.64%)的敏感率较高,其中多重耐药PAE占19.33%;耐药基因TEM阳性103株(86.6%),SHV阳性2株(1.7%),CARB阳性14株(11.8%),OXA阳性2株(1.7%),DHA-1阳性1株(0.8%),AmpC阳性77株(64.7%),VIM-2阳性19株(16.0%),I型整合子阳性54株(45.4%),OprD缺失54例(45.4%),其余基因均阴性.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TEM,AmpC,IntI,VIM-2耐药基因的携带率及OprD缺失均较高,多重耐药现象及对碳青霉烯类耐药严重,应根据药敏实验和患者的个体情况合理联合应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5.
何敏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23):2846-2847
目的分析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其耐药基因类型,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方法收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送检标本中分离的50株铜绿假单胞菌,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筛选出20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β-内酰胺酶基因类型。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现象,其中最常用的亚胺培南耐药率达96%,20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检出TEM(40%)、OXA-2群(5%)、OXA-10群(5%)、CARB(30%)4种β-内酰胺酶基因,未检出质粒型AmpC酶和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膜孔蛋白编码基因oprD2均为缺失型。结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现象严重,其原因可能与铜绿假单胞菌多耐药基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铜绿假单胞菌广泛分布于土壤、水、植被中,是人体正常定植菌,一般不致病。当人体正常防御体系受损时,如气管插管、留置静脉导管、留置导尿管、中性粒细胞缺乏和免疫抑制状态等,铜绿假单胞菌侵入人体,成为条件致病菌。铜绿假单胞菌可引起包括皮肤软组织感染、肺炎、血流感染在内  相似文献   

17.
铜绿假单胞菌高活性β-内酰胺酶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用改良三维法 ,检测了 14 1株铜绿假单胞菌的高产AmpC β内酰胺酶和超广谱 β内酰胺酶 (ESBLs) ,并对其耐药表型及耐药机制进行分析 ,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菌株来源  2 0 0 1~ 2 0 0 3年期间从我院住院患者各类标本中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为受试菌 ,大肠埃希菌ATCC2 5 92 2为三维试验指示菌。质控菌株有肺炎克雷伯菌ATCC70 0 6 0 3(SHV 18) ,大肠埃希菌DH5a产酶工程株 3株 :包括TEM 1、SHV 1和ACT 1(质粒型AmpC酶 ) ,阴沟肠杆菌 0 2 9(野生型AmpC) ,阴沟肠杆菌 0 2 9M(持续高产型AmpC) ,阴沟肠杆菌1194EC(高度诱…  相似文献   

18.
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目的了解近3年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表型、产酶情况及Ⅰ类整合子在耐药基因播散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平皿二倍稀释法检测MIC;改良三维法对β内酰胺酶进行分析;应用PCR技术检测Ⅰ类整合子,并通过测序分析其所携带耐药基因。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率不断上升,细菌可产生多种β内酰胺酶,Ⅰ类整合子阳性率为42.4%,所携带耐药基因包括aadB,aadA2,aac6-Ⅱ和PSE-1。结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比例不断上升.这与细菌可产生多种β内酰胺酶及整合子可介导耐药基因横向播散相关,临床医师务必根据药物敏感试验和本单位耐药监测情况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以减少多重耐药菌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在本院的分布状况及耐药趋势,探讨MDRPA的预防及控制措施。方法采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试验系统回顾性分析2007~2010年本院临床送检标本中分离的MDRPA的检出率、分布状况及耐药状况。结果 4年共检出铜绿假单胞菌154株,其中MDRPA有102株,占66.2%,并且MDRPA检出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以脑外科分离的MDRPA为最多,占56.8%,其次是神经内科,占19.6%。4年来,MDRPA除对头孢吡肟和美洛培南保持较高的敏感率外,对其他13种抗生素的耐药率逐年增高。结论应合理使用抗生素,强化医务人员的院感意识,加强对铜绿假单胞菌的监测,最大限度控制MDRPA。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儿童临床分离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特征。方法收集我院住院患儿中分离的120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作药敏试验,用琼脂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的MIC值,按照2005年CLSI推荐标准判断结果。数据分析使用WHONET5.3软件。结果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氨曲南的耐药率最高(86.7%),头孢他啶仍具较好的抗菌活性;环丙沙星耐药率最低(2.5%)。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达到34.2%、35.8%,两者MIC50和MIC50相同,分别为4和32mg/L。59株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占49.2%。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株与非耐药株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三唑巴坦的耐药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目前从儿科临床分离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多重耐药现象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