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Barrett食管(BE)是指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可伴肠化或无肠化,其中伴有特殊肠上皮化生者属于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1].BE已被证实与食管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超过80%的食管腺癌发生于BE,作为食管腺癌的癌前期病变,BE发生食管腺癌的危险性为普通人群的125倍.然而,临床上无论是抑酸治疗还是抗反流折叠术都不能完全阻断黏膜上皮化生[2].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是内科治疗BE的新技术,既能缓解BE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又可使食管下段正常鳞状上皮再生,减少了食管腺癌的发生率.2006年3月至2008年2月,本科共收治50例BE患者,经内镜下行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护理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Barrett食管2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大量流行病学和病理学研究表明,食管下端腺癌唯一被认为的癌前病变是Barrett食管(Barrtett’s esophagus,BE)。目前BE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内镜治疗。药物和手术治疗BE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内镜下治疗因其疗效显著操作简便,并发症少而越来越被临床医师接受。氩离子凝固术(argonplasma coagulation,APC)是内镜治疗中较为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已证实能使BE黏膜消除且诱导鳞状上皮再生。2006年8月至2007年8月我.们使用APC治疗BE23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伴有或不伴肠化生,是目前公认的食管腺癌的危险因素[1]。其引起的临床症状有上腹部不适、吞咽困难、反酸、烧心、胸骨后不适等。Barrett食管的发生率为1%~5%。关于Barrett的治疗,目前以抑酸治疗为主,内镜下治疗可清除异位的上皮,以治疗或预防癌变。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作为一种新型的非接触性凝固  相似文献   

4.
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所取代的一种病理现象。由于BE被认为是食管癌的癌前状态之一,与食管腺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随着BE及其相关的食管腺癌发病率不断增加,对这些患者进行定期的内镜监测非常必要。BE通过化生-异型增生-肿瘤的顺序导致食管腺癌的发生,内镜监测的目的是为了早期诊断和治疗异型增生及早期食管癌,  相似文献   

5.
Barrett食管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Barrett食管(BE)是一个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食管疾病,是一种癌前病变,与食管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在食管的原发性腺癌中约50%来自BE。近年来,食管.胃交界部腺癌发生率明显增高,为所有恶性肿瘤中增长速度最快的一种。我国属于食管癌的高发区,食管癌的发生率逐年增高,提高对BE的认识和内镜下的诊断率、检测及治疗是食管癌早期防治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Barrett食管(BE)与食管腺癌的发生有密切联系,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癌前病变之一,其腺癌的发生率较正常人高30 ~ 50倍[1],因此,治愈BE,对预防食管腺癌的发生意义重大.根据BE内镜下的形态不同,可分为环型,舌型和岛型,其中以岛型最多见,故本研究以治疗岛型BE为主.选取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60例岛型BE患者,分别采用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治疗和高频电凝烧灼术治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曹唐 《医学综述》2014,20(18):3376-3378
Barrett食管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其发展为食管腺癌的风险较普通人明显增高。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有药物抑酸治疗、外科手术行食管切除和内镜下治疗。由于抑酸治疗的局限性、食管切除手术本身的高风险、术后诸多并发症、高费用等因素,以及随着近10余年来消化内镜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内镜下治疗Barrett食管变得越来越普遍,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该文就Barrett食管治疗方式的原理、疗效、安全性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氩离子凝固术及窄带成像技术结合质子泵抑制剂在治疗Barrett食管中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使用内镜下窄带成像技术(NBI)结合病理检查诊断Barrett食管51例,其中35例按内镜下形态及大小接受氩离子凝固术(APC)结合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术后1、3、6个月进行内镜及病理随访。结果:35例接受治疗的患者中再生的鳞状上皮间混有岛状的柱状上皮2例(5.7%),达到完全的鳞状上皮再生33例(94.3%);术后3个月随访反流症状全消失23例,明显缓解12例,无效0例;术后6个月随访有3例(8.6%)出现内镜下可见的复发。结论:内镜下NBI应用对诊断BE、区别不同程度异型增生及早期发现食管腺癌有临床意义;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结合质子泵抑制剂及胃动力药物治疗BE操作简便、安全、并发症少,近期疗效显着。  相似文献   

9.
Barrett食管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可伴肠化生或不伴肠化生,其中伴有特殊肠化生者属于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1].Barrett食管是由英国心胸外科医生Barrett在20世纪50年代首次报道并以其名字命名.近年来食管腺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尤其是西方国家.  相似文献   

10.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一种特殊类型,在蒙特利尔GERD定义和分类的全球专家共识中BE也被认为是GERD的一种并发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GERD中约有5%~10%患者是BE,约2%~5% BE患者最终可发展为食管腺癌[1].目前研究认为,BE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近年来中国和西方国家食管腺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此,BE的及时诊断对预防和减少食管腺癌发生有重要的意义[2].  相似文献   

11.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一种常见的胃食管反流病并发症,是食管下段胃食管交界上方黏膜发生异常变化,食管下端的正常复层鳞状上皮被含有杯状上皮的特殊肠化生的柱状上皮所替代,被认为是重要的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1].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是一种新型的非接触性凝固治疗方法,已证实能使BE黏膜消除且诱导鳞状上皮再生[2],笔者自2008年5月~2010年10月应用APC治疗BE食管13例并随访,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张国安 《疑难病杂志》2010,9(4):290-291
目的探讨Barrett食管的内镜诊断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08年1月间在我院确诊的Barrett食管65例,总结分析Barrett食管内镜诊断的临床特点以及病理特征。结果内镜下BE上皮呈均匀、粉红色或灰白的食管黏膜,出现橘红色胃黏膜,长度平均(3.6±1.1)cm。其中短段BE 51例,长段BE 14例。形态分型:岛型39例(60.0%),全周型14例(21.5%),舌型12例(18.5%)。病理学证实食管复层鳞状上皮均被柱状上皮取代;组织分型:贲门型10例(15.4%),胃底型21例(32.3%),特殊肠化生型34例(52.3%);伴有低度异型增生12例,未发现食管腺癌病变。本组成功随访63例,经治疗所有患者Barrett食管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内镜及黏膜活检仍是诊断BE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Barrett食管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arrett食管(BE)是目前所知的唯一的食管腺癌癌前病变,近20年来,尤其在西方国家,食管腺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因此Barrett食管越来越受到关注。普遍认为,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如胃食管反流病),从正常食管发展到食管腺癌要经过Barrett食管-异型增生-腺癌3个阶段,因此对Barrett食管早发现、早治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食管腺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尤以北美和欧洲最为严重。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是世界公认的食管腺癌癌前病变。Barrett食管的癌变进程主要经历肠上皮化生,低度异型增生,重度异型增生和黏膜内癌变这四个病理阶段。内镜治疗因其成活率高,并发症少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Barrett食管的治疗。本文主要综述内镜技术在治疗不同阶段Barrett食管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Barrett食管的内镜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arrett食管(Barrett'sesophageal,BE)是由于反复胃食管反流,导致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受损、单层柱状上皮进行修复的结果[1].其发生腺癌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的30~50倍,内镜下诊断有重要意义.现将我院1992年4月至2003年10月收治的30例患者的内镜及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Morson和Belcher等于1952年报道了首例起源于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的食管腺癌.1959年,Adler和Rodriguez进一步明确了BE与食管腺癌发生间的关系.自此,大量研究证实,食管腺癌可发生于BE上皮,支持由 BE到异型增生、原位癌、最后发展为浸润性腺癌的病理过程.目前的数据显示,BE患者食管腺癌发生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的30~40倍,而在食管腺癌中,约50%来自BE[1].  相似文献   

17.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 BE)是指食管下移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所取代的病理现象。因BE是食管癌的癌前病变之一,与食管腺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如何提高对BE的检出率受到内镜医师广泛重视。染色结合放大内镜指导活检有助于提高对BE的诊断率,我们在2007年3-12月应用乙酸染色结合放大内镜检查法进行了相关研究,证实该检查法对帮助诊断Barrett食管有确切的临床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Barrett食管     
陈垦  崔淑兰 《医学综述》1995,1(3):110-111
<正>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是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替代的病理现象,是由于长期的胃食管反流,胃酸与胃蛋白酶慢性刺激食管下段鳞状上皮,发生胃肠上皮化生性改变,与食管腺癌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是食管癌的一种癌前病变,被临床广泛重视.常规尸解BE发现率12%,胃食管反流病人内镜发现率10~20%,伴有反流性食管炎的硬皮病病人内镜发现率达37%.BE多发生于中老年,但也可发生于青年和儿童中,平均发病年龄55岁,0~15岁和40~80岁为两个发病的高峰年龄段,男女之比约为3~4:1,1%BE有家族史,并有少许家族性发病的报告.  相似文献   

19.
Barrett食管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其长度〉3cm称为长段BE(Long—segment BE,LSBE),〈3cm称短段BE(Short—segment BE,SSBE)。研究表明,食管腺癌多数是由BE发展而来,BE已被公认为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本文就近年来有关BE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治疗Barrett's食管(BE)的疗效.方法:随机将54例BE患者分为对照组(A组)、单纯药物治疗组(B组)及内镜下氩气凝固术+药物治疗组(C组)各18例,分析各组治疗后的临床总缓解率、内镜下BE黏膜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与A组相比,B组及C组治疗后临床总缓解率明显升高,C组高于B组(P<0.01).A组和B组黏膜未见明显改变,而C组BE黏膜消失.各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氩气凝固术+药物是治疗BE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