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LMWH)抗-Xa活性、普通肝素(UFH)抗-Xa活性检测的方法学性能验证和临床应用。【方法】参照国内卫生行业标准、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1)发布的指南文件和试剂说明书,分别对UFH抗-Xa、LMWH抗-Xa活性检测标本批内精密度、日间精密度、准确度、线性和携带污染率进行性能验证,并对抗-Xa活性检测在肝素抗凝监测的临床应用作初步探讨。【结果】LMWH抗-Xa活性和UFH抗-Xa活性检测两个浓度水平的批内精密度、日间精密度、准确度、线性和携带污染率均符合厂家及行业要求。40例肝素抗凝治疗患者UFH抗-Xa活性达有效抗凝范围为40.0%,未达抗凝范围为52.5%,用抗UFH抗-Xa活性校正得到APTT达标监测范围为1.9~2.6。【结论】LMWH抗-Xa活性和UFH抗-Xa活性的性能能够满足相关卫生行业、指南和厂家要求,性能验证的研究有助于临床实验室LMWH和UFH抗凝治疗监测规范化,有助于临床参考用药。  相似文献   

2.
研究背景 低分子肝素(LMWH)可以有效取代普通肝素(UH)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治疗。然而,ACS患者冠脉介入治疗(PCI)时最佳的抗凝策略尚不明了。国外有关在ACS患者冠脉介入治疗中应用LMWH的研究表明,在皮下应用低分子肝素至少48h(≥4次)的基础上,仅使用LMWH,术中不追加抗凝药是安全有效的。而我中心曾按上述方法入选278例ACS患者,发现PCI术前仅有79.7%抗-Xa活性>0.5IY/ml,存在抗在抗凝力度偏低的情况。本试验在原有LMWH依诺肝素(克赛)基础上追加UH5000u,通过监测抗-Xa因子活性及APTT值评价低分子肝素联合UH在PCI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探索适合国人的PCI抗凝策略。方法 入选75例ACS患者。所有患者按照1mg[100IU]/kg的剂量每隔12小时皮下注射依诺肝素(克赛)一次(7AM-7PM),至少48h(≥4次)后进行冠脉造影。术前不间断使用LWMH,末次注射时间(7AM)距离造影不超过8h,穿刺前≈末次注射的2~8h内)取血测定抗-Xa活性和APTT。行PCI前术中追加5000u普通肝素,术中不监测凝血活性,术后测定抗Xa活性及APTT。结果 冠脉造影前肝素抗-Xa活性是0.675±0.2594IU/ml,75.7%患者抗-Xa活性>0.5IUml,2.7%患者抗-Xa活性>1.2IU/ml。追加5000u肝素后平均抗-Xa活性1.323±0.294IU/ml,1.4%患者抗-Xa活性<0.5IU/ml,74.3%患者抗-X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抗凝血因子(F)Xa活性测定,作为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治疗的监测。方法用heptest试制盒对LMWH治疗的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及30例用普通肝素(UFH)和30例用LMWH预防肾病综合征血栓形成倾向患者进行抗凝血因子(F)Xa活性、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和血小板计数(Plt)。结果用LMWH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抗FXa测定在治疗第2天为(0.18±0.13),第10天为(0.30±0.19)u/ml。肾病组在治疗第2天为(0.21±0.15),第15天为(0.31±0.19),第30天为(0.37±0.14)u/ml。两组在治疗开始和结束检测抗FXa、APTT和Plt均无统计学的差异。LMWH抗FXa测定为(0.28±0.14)u/ml。结论虽然,抗FX  相似文献   

4.
低分子量肝素在血液透析抗凝中应用的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陈小波 《临床荟萃》1998,13(18):819-821
肝素(Standard Heparin,SH)抗凝在血液透析(HD)中的应用,是血液净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随着SH的普及应用,其增加出血倾向,影响血小板功能和脂肪代谢,以及可能加重尿毒症骨营养不良等副作用日益成为矛盾.研究表明SH的抗凝活性与其不同组分分子量大小有密切关系,随着分子量的降低,肝素对活化的X因子(Xa)的抑制作用增强而对凝血酶活化的Ⅱ因子(Ⅱa)的抑制作用减弱.低分子量肝素(Low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是从SH分离或降解而来(分子量4000~6000),同SH相比,LMWH半衰期长,抗凝作用强,对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凝血酶凝结时间(TT)影响小.1983年,Henny首次报道在临床HD中应用LMWH.目前国外已有10余种不同的LMWH投入临床应用,HD应用有增多趋势.国内许多大城市也开始在HD中应用LMWH.现就LMWH在HD中应用的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
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是普遍应用的抗凝剂之一,临床常通过抗Xa因子活性来监测其抗凝效应以及评估出血风险,合理的抗Xa因子活性区间在临床指南也都有相应推荐。而具体到血液透析患者中,使用LMWH抗凝时抗Xa因子的监测目标范围尚未形成共识,本综述主要论述抗Xa因子活性检测在血液透析LMWH抗凝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具体监测策略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低分子量肝素在血液透析应用中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低分子量肝素与普通肝素在常规血液透析抗凝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40例血液透析患分别用低分子量肝素和普通肝素抗凝进行自身对照,并作低分子肝素组与普通肝素组的组间对照。观察透析器及透析管道的凝血状态,内瘘穿刺点的压迫止血时间,抗因子Xa活性(AFXa)、凝血酶时间(T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两组患均能顺利完成5小时透析,透析器及透析管道凝血程度及穿刺点压迫止血时间两组均无显差异(P>0.05)。两组患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透析结束时AFXa较血液透析前有显性差异(P<0.001),且透析开始后30分钟及透析结束时均明显高于普通肝素组,而APTT、TT在LMWH抗凝过程中无显延长,而普通肝素组则明显延长。结论:低分子量肝素在血液透析抗凝过程中较之普通肝素更有效,安全,方便,可替代普通肝素。  相似文献   

7.
低分子量肝素治疗的临床实验监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进一步探讨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对低分子量肝素(LMWH)治疗的实验监测价值。方法 对LMWH治疗前及治疗后的262份血浆标本进行了APTT和抗—Xa的测定,观察不同抗—Xa活性水平的LMWH对APPT的影响。结果 当LMWH的抗—Xa活性在0.8-1.2U/ml时,APTT中度延长,当LMWH的抗—Xa活性大于1.2U/ml时,APTT明显延长。结论 当使用治疗剂量的LMWH,特别是剂量≥1mg/kg体重时,须常规监测APTT作为安全用药的实验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血液透析应用低分子量肝素和普通肝素相关实验参数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血液透析应用低分子量肝素和普通肝素抗凝时相关实验参数的变化。方法 22例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分别用低分子量肝素和普通肝素抗凝,监测指标包括抗因子Xa活性(AFXa)、凝血酶时间(T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 应用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时APTT、TT在透析过程中延长不明显(P>0.05),普通肝素组APTT、TT于透析30分钟及透析结束时明显延长,甚至部分血液不凝。低分子量肝素组透析结束时血浆抗FXa活性较透析前有显著性差异,且透析后30分钟及透析结束时均明显高于普通肝素组(P<0.001)。结论 低分子量肝素抗凝作用同APFF、TT无一定相关,低分子量肝素抗凝作用可由抗-FXa水平作为可靠根据,低分子量肝素在血液透析抗凝过程中比普通肝素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测定深静脉血栓(DVT)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抗因子Ⅹa活性,分析两天指标在检测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深静脉血栓患者效果中的意义。方法选择规律使用LMWH的深静脉血栓患者56例,分别检测患者用药前后的APTT和抗因子Ⅹa活性,同时对二者进行应用分析。结果APTT在LMWH使用前为(41.1±8.1)s,使用后为(45.5±7.3)s;抗因子Ⅹa在LMWH使用前为(0.03±0.02)IU/mL,使用后为(0.52±0.07)IU/mL;APTT与抗因子Ⅹa使用后都较使用前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99、46.494,P0.05)。APTT监测与抗因子Ⅹa监测的结果相比较,落在目标剂量范围内(APTT为1.5~2.5倍参考值上限,为64.5~107.5s;抗因子Ⅹa为0.5~1.0IU/mL)的患者,以抗因子Ⅹa法所测得结果比例更高。结论 DVT患者使用LMWH抗凝时,通过检测抗因子Ⅹa活性调整用药剂量比APTT检测更有利于临床对患者使用LMWH效果的监测。临床上经验性使用LMWH后抗因子Ⅹa活性基本在安全范围内,提示临床的经验性用药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低分子量肝素在急性肾衰竭诱导性血液透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低分子量肝素在诱导性血液透析中抗凝的作用和对出血的影响。方法2004年1月至2006年1月,急性肾衰竭首次血液透析的108例患者,普通肝素(UFH)组52例和低分子量肝素(LMWH)组56例。对透析器和管路凝血、颈静脉置管处伤口出血情况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浆抗因子Ⅹa活性(AFⅩa)作回顾性分析。结果诱导性血液透析中合适的LMWH抗凝与UF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LWMH后手术置管伤口出血较UFH组明显减少(P〈0.01),透析前、透析开始0.5h、2h、3h、4h、和透析结束1h,UFH组aPTT,TT显著长于LWMH组(P〈0.01),LWMH组抗FⅩa活性较UFH组显著增加(P〈0.01)。结论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产生相同抗凝效果时对出血影响较小,更适用于手术后诱导性血液透析的抗凝,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局部枸橼酸抗凝在急性中毒患者血液灌流中的抗凝效果。方法:将37例拟行血液灌流的急性中毒患者随机分为普通肝素(SH)组、低分子量肝素(LMWH)组和局部枸橼酸钠(RCA)组,分别采用SH、LMWH及RCA抗凝,监测三组血小板计数、凝血活酶时间及灌流器凝血和身体出血情况。结果:RCA组的灌流器凝血程度、出血发生率、凝血功能及血小板计数,与SH组、LMWH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中毒患者血液灌流中使用RCA抗凝效果优于抗凝。  相似文献   

12.
低分子肝素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存在高凝状态,以肾小球内纤维蛋白沉积和微血栓形成为特点,故临床上常采用抗凝治疗。传统肝素治疗容易引起出血及血栓性血小板减少。近年临床药理研究发现,低分子肝素(LMWH)以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出血少为优势。国外逐渐采用LMWH替代肝素抗凝治疗[1,  相似文献   

13.
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ivated clotting time,ACT)在冠心病肝素治疗中特别是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及术后监测中尤为重要。低分子量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是近10年发展起来的新一代肝素类抗凝、抗血栓药物,皮下给药时具有生物利用度高,量效关系明确,预期浓度和疗效准确等优点。近年来,LMWH越来越多地用于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由于LMWH的疗效评价指标为血浆抗-Ⅹa活性,但此指标的临床检测却不便,从而使LMWH的临床检测较为困难。本研究旨在探讨静脉注射及皮下注射达肝素钠(商品名:法安明)后血浆中ACT水平,以及抗-Ⅱa,抗-Ⅹa活性的变化及其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两种抗凝方法在中毒病人血液灌流治疗中的抗凝效果。[方法]将95例行血液灌流治疗的中毒病人随机分为两组,SH组62例,LMWH组33例,SH组采用普通肝素(SH)抗凝,LMWH组采用低分子肝素(LMWH)抗凝。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的抗凝效果。[结果]LMWH组发生管路不畅12例,SH组出现管路不畅4例;SH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治疗后明显升高,LMWH组治疗前后APTT变化不大;SH组治疗后出现出血12例,LMWH组1例。[结论]中毒病人血液灌流治疗中,LMWH抗凝可减少出血并发症,但其有效性也减低,容易出现管路不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临床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57例有使用肝素抗凝治疗指征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使用低分子肝素(LMWH)抗凝治疗,B组使用普通肝素(UFH)抗凝治疗,观察两组的疗效、有无出血、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数量变化及采血复查次数等。结果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采血复查次数较少,无不良反应发生;B组采血复查次数较多,有2例发生鼻出血。结论LMWH与UFH抗凝疗效相当,但前者不良反应较少,使用较方便、安全。  相似文献   

16.
国产水蛭肽对兔抗凝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国产水蛭肽在兔体内的抗凝活性,为水蛭肽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兔静脉注射水蛭肽前及后心脏采血,应用血凝仪测定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并观察其量效和时效关系及与肝素的抗凝疗效比较。结果水蛭肽能明显延长TT、PT、APTT,且呈剂量依赖性,其抗凝作用随时间延长而下降,作用持续时间约60min,水蛭肽抗凝疗效至少与肝素相同。结论水蛭肽具有明显抗凝作用,量效关系明确,不亚于现有抗凝药肝素。  相似文献   

17.
低分子肝素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低分子肝素(LMWH)由普通肝素(U FH)酶解或化学降解的方法而得其相对分子质量为2 000~10 000 D a,平均为5 000D a左右的混合物。LMWH与U FH相比具有皮下注射吸收好、半衰期长、生物利用度高、同质性较好、抗凝作用大致相同或更优、抗血栓作用强、副反应少、不需实验室监测等优势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目前是中国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高,病死率也极高。而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在冠心病、脑梗死等疾病的治疗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普通肝素(UFH)和低分子肝素(LMWH)是很重要的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LMWH )为可有效抑制血栓形成的新型药物,与普通肝素相比,其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的并发症发生率低,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中安全有效的抗凝药[1-2]。但是由于其抗凝作用、在皮下注射时刺破血管、血液渗入皮下组织等原因,低分子肝素会引起局部出血和疼痛,甚至是皮下血肿,还会造成患者以及家属的恐惧心理。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一直在努力研究和改进肝素注射的护理措施,现就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进针部位、进针方式、推药速度、注射后部位压迫方式、注射前后局部皮肤的处理等各方面进行综合性阐述,研究各种改进的注射方法在减少注射后的局部出血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低分子肝素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素抗凝是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蕈要一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制剂有普通肝素(unfractionated heparin,UFH)和低分子肝素(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LMWH).因LMWH具有抗凝效果确切,出血等副作用小,使用方便,安全高效,尤须实验室指标监测等优点,临床上已逐步替代UFH,成为研究及应用最广泛的抗凝剂之一,本文将其临床应用进展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低血小板危重患者连续性血液净化的抗凝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不同抗凝方法对伴有低血小板症的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 (MultipleOrganDysfunctionSyndrome ,MODS)患者进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时的抗凝效果。方法 将 12例伴有低血小板症的MODS患者进行的 5 4人次的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 (CVVH)分为四组 :小剂量肝素组 (LDH)、低分子量肝素组 (LMWH)、无肝素 (NH)和小剂量低分子量肝素加盐水冲洗组 (COM) ,观察各组 12h内的抗凝效果、出血情况和血小板的变化。结果 NH组体外循环凝血发生率较其它组高 (P <0 .0 5 )。LDH组和LMWH组早期出血明显 ,NH组后期出血明显 ,COM组治疗前后则无明显变化 ,但与其它三组比较 ,COM组的出血次数明显减少 (P <0 .0 5 )。CVVH过程中 ,各组的凝血酶原活动度 (Pa)明显回升 (P <0 .0 5 ) ,除LDH组外 ,其它三组的血浆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凝血酶原时间 (PT)及凝血酶时间 (TT)逐渐降至正常。NH组血小板数下降显著 (P<0 .0 5 ) ,而肌酐清除不明显。结论 伴有低血小板症的MODS患者进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时 ,小剂量低分子量肝素加盐水冲洗的抗凝效果较好、不增加出血危险、对血小板影响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