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凝血因子水平升高与静脉血栓形成间有关。研究表明,某些类型的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凝血酶原G20210A突变携带者、凝血因子V Leiden(F V Leiden)突变携带者发生静脉血栓的危险性显著增加,血浆凝血因子如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Ⅷ、Ⅸ、Ⅺ等水平增高的患者出现静脉血栓的危险性也显著增高,凝血因子F Ⅷ A Val34Leu多态性是动、静脉血栓形成的保护性遗传因素;而凝血因子Ⅴ、Ⅶ、Ⅹ、Ⅻ、ⅩⅢ血浆水平在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尚待进一步研究。本文着重介绍凝血途径中上述各凝血因子在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其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2.
对血浆凝血因子在与之相关的疾病中的变化及其意义作一综述。血浆FⅧ升高与动、静脉血栓事件存在着密切关系。国内的研究认为,汉族人群中凝血因子ⅤLeiden突变和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变异发生率低,可能不是静脉血栓或冠心病的主要遗传性危险因素。FⅦ基因第8外显子的Q等位基因可能是心肌梗死的遗传保护因子。FⅫ:蛋白C(proteinC)下降可能降低了纤溶酶原的活性,形成血栓性疾病。FLeu34对防止脑梗死、心肌梗死的发生是一种保护因素,而对出血性卒中则可能是一种危险因素。肝硬化患者FⅪ、FⅫ、F、PK、KK及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FⅡ、FⅦ、FⅨ、FⅩ)均明显降低,FⅤ:C可作为慢性重型肝炎诊断、预后指标及肝衰竭患者进行肝移植术时的主要筛选指标;肝移植术后,凝血因子及凝血功能的检测对于调控其凝血功能、保证手术成功意义重大。在肾病患者,活化凝血酶和纤维蛋白促进炎症反应;尿毒症患者透析后使体内蛋白C抗凝途径的抗凝活性增强,导致透析患者出血。颅脑损伤患者FⅡ、Ⅴ、Ⅹ水平与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相关,可为判断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预后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检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Ⅴ、Ⅷ(简称FⅤ、FⅧ或Ⅴ因子、Ⅷ因子)及蛋白C活性,探讨其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及其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在本院住院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70例,以同期健康体检者7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其血浆凝血因子Ⅴ、Ⅷ及蛋白C活性。结果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凝血因子Ⅴ、Ⅷ及蛋白C活性是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性因素。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血浆凝血因子Ⅴ、Ⅷ活性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增高,蛋白C活性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血浆凝血因子Ⅴ、Ⅷ活性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显著相关性,而且血浆凝血因子Ⅴ、Ⅷ、蛋白C活性水平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性呈正相关,凝血因子Ⅷ活性异常增高、蛋白C活性降低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凝血因子Ⅻ(FⅫ)基因多态性对凝血和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一期凝固法、免疫比浊法及发色底物法检测75例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及60名正常对照者的血浆凝血因子Ⅻ活性(FⅫ∶C)、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凝血因子Ⅷ活性(FⅧ∶C)、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溶酶原活性(PLG∶A)、抗凝血酶活性(AT∶A)、蛋白C活性(PC∶A)等指标。采用直接测序法测定上述研究对象的FⅫ基因启动区第46位碱基多态性。结果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46TT多态性较正常对照组比例增高,46TT型患者FⅫ∶C明显低于46CT、46CC型及正常对照组(P均<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4,6TT型的AT∶A活性明显减低,而FIB、D-D、FⅧ∶C和VWF含量明显升高(P均<0.05);但静脉血栓形成患者FⅫ多态性各型之间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Ⅻ多态性各型患者及对照组之间的PLG和PC活性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静脉血栓形成患者FⅫ基因46TT多态性明显增多而导致FⅫ活性明显下降;FⅫ基因多态性各组之间凝血和纤溶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血浆凝血因子在与之相关的疾病中的变化及其意义作一综述。血浆FⅧ升高与动、静脉血栓事件存在着密切关系。国内的研究认为,汉族人群中凝血因子VLeiden突变和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变异发生率低,可能不是静脉血栓或冠心病的主要遗传性危险因素。FⅦ基因第8外显子的Q等位基因可能是心肌梗死的遗传保护因子。FⅫ:蛋白C(protein C)下降可能降低了纤溶酶原的活性,形成血栓性疾病。FⅫ Leu34对防止脑梗死、心肌梗死的发生是一种保护因素,而对出血性卒中则可能是一种危险因素。肝硬化患者FⅪ、FⅫ、FⅫ、PK、KK及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FⅡ、FⅦ、FⅨ、FX)均明显降低,FV:C可作为慢性重型肝炎诊断、预后指标及肝衰竭患者进行肝移植术时的主要筛选指标;肝移植术后,凝血因子及凝血功能的检测对于调控其凝血功能、保证手术成功意义重大。在肾病患者,活化凝血酶和纤维蛋白促进炎症反应;尿毒症患者透析后使体内蛋白C抗凝途径的抗凝活性增强,导致透析患者出血。颅脑损伤患者FⅡ、V、X水平与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相关,可为判断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预后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观察静脉血栓栓塞患者凝血因子V(Factor V,F V)活性改变,检测活化蛋白C抗性(activated protein C resistance,APCR)和凝血因子V基因F V Leiden、F V Cambridge、F V Hong Kong、F V Asp79His和F V I359T多态性.对95例静脉血栓栓塞患者(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79例,肺栓塞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肺栓塞12例)和95例正常对照者.应用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测定FV Leiden、F V Cambridge和F V Hong Kong多态性,用MassARRAYTM技术检测F V Asp79His、F V I359T多态性.以一期法和校正的APTT试验分别对其中的65例静脉血栓栓塞患者和60例正常对照者行凝血因子V活性水平和活化蛋白C抵抗检测.结果表明静脉血栓栓塞患者血浆凝血因子V活性水平(108.03%±28.29%)高于对照组(95.17%±29.75%),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08);静脉血栓栓塞组活化蛋白C抵抗阳性13例(20.0%),对照组3例(5.0%),二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2).二组均未发现FV Leiden、F V Cambridge、F V Hong Kong、FV Asp79His和FV I359T多态性.结论凝血因子V活性升高和活化蛋白C抵抗是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但APCR与F V Leiden、F V Cambridge、F V HongKong、F V Asp79His和F V I359T多态性无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浆制备时间及亚甲蓝光化学处理的联合效应对新鲜冰冻血浆中凝血因子Ⅷ(FⅧ)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影响。方法按相同的血型比例随机分为2个实验组,两组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完成血浆分离、亚甲蓝光化学灭活处理,检测灭活前后纤维蛋白原和FⅧ的水平及回收率,并把相对应的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后新鲜冰冻血浆中Ⅷ因子和纤维蛋白原水平下降,与灭活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FⅧ回收率与纤维蛋白原回收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Ⅷ回收率和纤维蛋白原回收率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58。结论血浆制备时间及亚甲蓝光化学处理对新鲜冰冻血浆凝血因子存在影响,两者联合效应主要反映在FⅧ水平减少上,FⅧ回收率和纤维蛋白原回收率之间没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鲜冰冻血浆病毒灭活前后凝血因子之间的差别,为临床选择使用不同血浆制品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30人份新鲜冰冻血浆,于病毒灭活前、后检测各相关出凝血指标和类凝血因子[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凝血因子Ⅷ(FⅧ)]进行对比。结果新鲜冰冻血浆经病毒灭活后APTT、FⅧ活性水平则显著降低(P0.05)。结论新鲜冰冻血浆尽管病毒灭活后部分凝血因子含量有所降低,但仍高于国家标准,而且在灭活掉经血传播病毒后,其临床输注安全性得以保障。建议医疗机构根据临床输血指征、2种血浆的各自优缺点,合理输注上述2种血浆,达到输注合理、安全、有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ABO血型、性别、年龄对血浆成分中Ⅷ因子活性(FⅧ)和纤维蛋白原含量(FIB)的影响。方法采用离心法制备冷沉淀凝血因子和去冷沉淀血浆,检测献血者ABO血型、冷沉淀凝血因子与去冷沉淀血浆中Ⅷ因子活性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并采用t检验,LSD法及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对各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冷沉淀凝血因子中FⅧ水平以A型、B型组明显高于O型组(P 0.001),去冷沉淀血浆中FⅧ水平以A型、O型组明显低于B型组(P 0.01)。冷沉淀凝血因子中FI B水平以女性组明显高于男性组(P 0. 005),去冷沉淀血浆中FI B水平以女性组明显高于男性组(P 0. 05)。去冷沉淀血浆中FⅧ水平以30岁人群明显高于≤30岁人群(P 0.05),去冷沉淀血浆中FIB水平以30岁人群明显高于≤30岁人群(P 0.001)。结论血型是冷沉淀凝血因子和去冷沉淀血浆中FⅧ水平的影响因素,B型含量均是最高。ABO血型对冷沉淀凝血因子和去冷沉淀血浆中FIB水平无影响。性别是冷沉淀凝血因子中FⅧ和FIB水平的影响因素,也是去冷沉淀血浆中FIB水平的影响因素,且女性组高于男性组。年龄是去冷沉淀血浆中FⅧ和FIB水平的影响因素,适龄献血人群中30岁组明显高于≤30岁组。  相似文献   

10.
参与血栓形成的因素十分复杂,包括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一些止血基因因子的变化与血栓形成明显相关,如蛋白C(PC)、蛋白S(PS)缺陷、莱顿五因子(FactorVLeiden)突变和凝血酶原G20210A突变等[1];另一些因子变化的病因虽尚不清楚,但其血浆中蛋白浓度的变化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包括FⅧ、FⅪ、FⅤ等,其中FⅧ水平增高与血栓性疾病的关系目前最令人关注,因为其发生率和相对危险远高于PC、PS和抗凝血酶(AT)的缺乏。本文对FⅧ水平升高与动、静脉血栓形成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FⅧ水平升高与血栓形成的关系1.与动脉血栓形成的关系近年的一些回…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1例凝血因子Ⅺ(FⅪ)缺乏症患者的基因突变,揭示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应用凝固时间法测定患者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含量(Fbg)、凝血因子Ⅷ促凝活性(FⅧ∶C)、凝血因子Ⅸ促凝活性(FⅨ∶C)、FⅪ促凝活性(FⅪ∶C)及凝血因子Ⅻ促凝活性(FⅫ∶C);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对患者FⅪ基因进行直接检测,鉴别其中可能存在的基因变异。结果患者血浆中APTT、PT、TT、Fbg含量、FⅧ∶C、FⅨ∶C、FⅪ∶C及FⅫ:C分别为64.2s、12.8s、17.9s、3.8g/L、87.4%、71.2%、16.6%及80.2%,其FⅪ基因第13号外显子编码482位氨基酸的碱基发生杂合性的错义突变TGC→TGG(Cys482Trp)。结论 Cys482Trp的杂合突变可能是导致患者FⅪ缺乏的分子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去白细胞过滤对新鲜冰冻血浆凝血因子及血浆蛋白的影响。方法对白细胞过滤前后新鲜冰冻血浆凝血因子及血浆蛋白的活性进行测定。结果新鲜冰冻血浆白细胞过滤前后,凝血酶原时间、凝血相、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活酶时间的FⅧ%、FⅨ%都有明显改变(P〈0.05),血浆纤维蛋白原、FⅦ%、总蛋白和清蛋白无改变(P〉0.05)。结论新鲜冰冻血浆白细胞过滤可使部分凝血因子活性丢失,但其仍保持在正常治疗水平之上,可以满足临床治疗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1996年,Poort SR等[1]对有静脉血栓形成家族史的患者,将凝血酶原(FⅡ)基因作为候选基因尝试寻找与静脉血栓形成相关的新的遗传危险因素,发现在凝血酶原基因3′端非编码区的第20210位核苷酸G→A的改变与血浆凝血酶原水平增高有关,可增加静脉血栓栓死的患病风险.1997年Rosendaal FR[2]首次报道了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FⅡ G20210A)突变可增加心肌梗死(MI)的发病机会.据此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的变异与血栓形成的联系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并且成为血栓形成领域新的研究热点.作者就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变异与血栓形成的研究动态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失血性休克大鼠凝血因子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研究观察SD大鼠失血性休克过程中凝血因子的变化 ,探讨凝血连锁反应在休克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制作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后 ,4 0只大鼠随机分为休克前组、休克 1、2、4、6、8、12和 2 4小时组。分别检测各组假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 ,凝血因子Ⅷ (FⅧ ) ,组织因子 (TF) ,D 二聚体 (D D) ,纤维蛋白原 (FIB)的血浆浓度及观察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APTT)变化。结果表明 :与休克前比较 ,各休克组PT、APTT逐渐延长 ,于休克后 4 - 6小时显著延长 (P <0 .0 0 1) ,APTT平均 5 9.7秒 ,PT平均 30 .2秒。休克后 ,血浆D 二聚体显著增加 (P <0 .0 0 1) ,于休克 8小时达到峰值。血浆vWF、FⅧa、TF、FIB于休克早期增加 ,随着休克的发展 ,纤维蛋白原于休克 2小时开始明显下降 (P <0 .0 0 1) ,休克 12小时降至最低值。TF、vWF、FⅧa分别于休克 6小时、8小时开始明显下降 (P <0 .0 0 1或P <0 .0 5 )。凝血因子消耗比率 :FⅧ为 (86 .1± 1.8% ) ,纤维蛋白原为 (89.6± 0 .6 % ) ,假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为 (5 5± 1.4 % ) ,组织因子为 (6 2± 2 .5 % ) ,其中 ,FⅧ、纤维蛋白原消耗比例较大。失血性休克时以外源性凝血途径激活为主 ,内源性凝血途径作用较小。纤维蛋白原和D 二聚体、PT、APTT可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2种速冻方式对新鲜冰冻血浆与冷沉淀质量的影响。方法分别用平板血浆速冻机和强制对流型成分速冻机速冻制备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测定凝血因子Ⅷ活性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比较2种速冻方式之间的差异以评估对最终制品质量的影响。结果平板血浆速冻机相比较强制对流型成分速冻机,冷沉淀中的凝血因子Ⅷ活性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提高,新鲜冰冻血浆中的凝血因子Ⅷ水平也显著提高。结论平板速冻机所制备的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质量优于强制对流型成分速冻机制备的产品。  相似文献   

16.
不同保存温度对血浆部分凝血因子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在不同保存温度,不同保存时间血浆部分凝血因子活性的变化,为临床选择不同血浆输注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采集10袋(200mL/袋)的ACD-B血液保存液保存的血液,在采血后1h内留样10mL作为对照组样本;每份全血在无菌条件下平均分为2袋,作为2个实验组,热合封口。第1组保存于(4±2)℃,保存48h;第二组先保存于(22±2)℃,保存6h之后,转移到(4±2)℃保存42h。两个实验组分别在采血后6h,24h和48h留取样本。将对照组及实验组样本在取样后立即离心,分离血浆,于-18℃保存30d后,进行凝血因子Ⅴ(FⅤ)、凝血因子Ⅷ(FⅧ)、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Ⅶ的检测。结果:两组血浆在不同温度、不同保存期的凝血因子Ⅴ、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Ⅶ水平无显著改变;而在保存8h后,实验组血浆凝血因子Ⅷ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凝血因子Ⅷ水平(P<0.05)。在保存24h后,实验组血浆凝血因子Ⅷ水平进一步下降(P<0.05)。结论:在采血后24h保存期内,血浆中凝血因子,除凝血因子Ⅷ外,凝血因子Ⅴ,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Ⅶ活性均没有明显改变;凝血因子Ⅷ水平在4℃保存8h后下降14%;在保存24h后,凝血因子Ⅷ水平下降约30%...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控制冷沉淀的制备过程,分析去冷沉淀血浆的质量,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离心法制备冷沉淀,检测同一献血者来源的新鲜冰冻血浆、去冷沉淀血浆、普通血浆标本中凝血因子FⅤ、FⅦ、FⅧ、FⅨ水平,以及纤维蛋白原和总蛋白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同时检测冷沉淀中FⅧ与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去冷沉淀血浆的纤维蛋白原、总蛋白及FⅧ水平均低于新鲜冰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且其FⅨ水平同样低于新鲜冰冻血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去冷沉淀血浆在临床上不能等同于新鲜冰冻血浆和普通冰冻血浆使用,应通过对冷沉淀制备过程的有效控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8.
<正> 血友病甲是一种严重的遗传性凝血系统障碍疾病,由于患者血浆中的凝血因子Ⅷ缺乏而引起,可导致严重出血。治疗这种疾病的各种制剂中FⅧ活性(FⅧ∶C),以及患者或基因携带者血浆中的FⅧ∶C,一般多采用一期法来测定。此法需要乏因子Ⅷ血浆作基质。以往这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平板血浆速冻机对新鲜冰冻血浆及冷沉淀质量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平板血浆速冻机(实验组)和传统低温冰箱(对照组)冻存新鲜冰冻血浆和相应新鲜血浆制备的冷沉淀。冷沉淀解冻复融后对2组中的凝血因子Ⅷ(FⅧ)、纤维蛋白原(Fbg)含量和纤维蛋白絮状物析出的状况进行检测和统计分析。结果 2组的FⅧ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bg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板血浆速冻机对缩短新鲜血浆及冷沉淀的冻结时间,减少不稳定凝血因子的损失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多篇流行病学调查报道血浆纤维蛋白原(Fg)水平与心脑血管疾病、静脉血栓形成以及外周动脉性疾病强相关,而β-纤维蛋白原-455G/A基因多态性可导致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从而引起高凝状态,致使血栓发病率升高。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β-纤维蛋白原-455G/A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