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下肢膝关节屈伸肌行视觉反馈等速肌力训练的效果,以及下肢功能评定与步行能力之间的相关性。方法:18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5例)和对照组(93例),二组患者康复训练相同,观察组增加双下肢股四头肌、腘绳肌视觉反馈等速肌力训练18d。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法、Barthel指数法及足印法对二组患者下肢功能及步态进行分析[1]。结果:观察组患者步态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1),运动功能与活动能力显著提高(P<0.01)。步态的对称性与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显著相关(r=-0.77,-0.73,P<0.01),与活动能力无关(r=-0.23,P>0.05) ;步速与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活动能力均显著相关(r=0.82,0.77,0.75,P<0.01)。结论:偏瘫患者早期运用双下肢膝屈伸肌群视觉反馈等速肌力训练对提高运动功能、步态改善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范利  杨坚  张颖  刘功亮 《中国康复》2017,32(1):10-12
目的:研究等速肌力训练结合偏瘫肢体综合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偏瘫肢体综合运动疗法、作业治疗、ADL训练以及传统物理因子治疗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另外配合偏瘫上肢等速肌力训练。干预前后分别使用BIODEX system-3等速肌力测试系统检测肩屈伸生物力学指标,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上肢部分,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NRS数字疼痛量表(NRS)评分来评定患侧上肢的运动功能、肌张力及疼痛。结果:经过3周治疗,2组患者肩屈伸生物力学指标、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NRS疼痛评分均较前有显著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肌张力均较前改善,但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等速肌力训练可增强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屈伸肌力,且不会加剧肌肉痉挛和肩关节疼痛,有效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等速肌力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4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运动治疗(神经促进疗法、平衡功能训练、等张肌力训练、桥式运动、重心转移训练、步态训练、协调与运动控制训练等)、作业治疗、传统康复疗法、物理因子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偏瘫下肢屈、伸膝肌群等速肌力训练,测试及训练模式为普通等速向心/向心模式。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的峰力矩值(PT)、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功能独立性评分、Berg平衡功能评分及改良Ashworth肌痉挛分级(MAS)对患者下肢肌痉挛及功能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治疗10周后,2组患者膝关节伸屈膝肌PT、Fugl-Meyer评分、Berg评分及FI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2组患者肌痉挛MAS评分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等速肌力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三维步态分析训练结合等速肌力训练对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膝过伸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年3月~2019年5月收治的125例老年脑卒中后偏瘫膝过伸患者分为对照组62例和观察组63例,对照组予以等速肌力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三维步态分析训练,干预2个月。比较两组干预前后下肢运动功能、步态时空参数和关节运动学参数。结果:干预后观察组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及功能性步行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步频、步速、步幅及患侧摆动相时间均高于对照组,双支撑相时间、步行周期及患侧支撑相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最大屈膝角度大于对照组,最大伸膝角度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维步态分析训练结合等速肌力训练可改善老年脑卒中后偏瘫膝过伸患者步态功能,提高其下肢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早期单桥运动训练对脑出血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脑出血偏瘫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被动运动练习,观察组采用早期单桥运动训练,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肌力改善情况、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观察组肌力恢复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偏瘫患者应用早期单桥运动训练治疗,能明显改善肌力,提高肢体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等速肌力训练联合胞磷胆碱注射液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脑卒中偏瘫患者67例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观察组34例,对照组33例。两组均予胞磷胆碱注射液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等速肌力训练。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生活质量及疼痛程度。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运动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FMA、SF-36、NRS评分对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SF-36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N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等速肌力训练联合胞磷胆碱注射液治疗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上肢运动功能,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热敏灸结合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10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联合等速肌力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热敏灸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定量表(FMA)下肢部分评分、步态分析、偏瘫侧踝关节主动活动度(AROM)、Barthel指数(BI).结果:2组治疗后FMA、AROM、BI、步长、步频和步速与治疗前相比较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FMA、AROM、BI、步长、步频和步速与同期对照组相比较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敏灸结合等速运动训练可促进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2016年1月至12月,脑卒中偏瘫患者56例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加患侧肘关节屈伸肌群等速肌力训练,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MA)上肢部分、改良Ashworth量表(MAS)、改良Barthel指数(MBI)、Biodex System-4等速测试训练系统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肢FMA评分、MBI评分均明显提高(t7.083,P0.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t2.369,P0.05)。两组在60°/s、120°/s角速度时,肘屈肌、伸肌峰力矩、总功和平均功率均提高(t2.149,P0.05),观察组120°/s角速度时伸肌峰力矩,60°/s、120°/s角速度时伸肌总功和平均功率优于对照组(t2.027,P0.05)。结论等速肌力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健康宣教联合MOTOmed下肢运动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我院康复科收治的10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结合健康宣教,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MOTOmed下肢运动训练。干预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下肢肌力、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步态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依从性。结果干预后,观察组Lovett分级法、Berg平衡量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Barthel指数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功能性步行分级(FAC)≥3级患者多于对照组,最大步行速度、步长、步频、Tinetti步态评测表得分均优于对照组(P 0.05),Ashworth评分量表得分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依从性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健康宣教联合MOTOmed下肢运动训练有利于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力、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步行、步态功能,提高依从性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等速肌力训练联合针刺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分析。方法选择脑卒中患者40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等速肌力训练联合针刺。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6周用FMA功能量表下肢部分、MBI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进行评定。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FMA评分)、日常生活能力(MBI评分)均较前得到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等速肌力训练联合针刺能够提高患者下肢的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肌力、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 选取在我科住院的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两组患者均采用良肢位摆放、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桥式运动、翻身运动、卧-坐转移训练、坐位平衡功能训练、神经肌肉促进技术、下肢负重训练、步行能力训练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进行减重系统、智能反馈系统及虚拟训练模式等功能训练。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徒手肌力测试法(MMT)分级标准之 Kendall评分、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法进行评估。 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P<0.05);两组股四头肌MMT分级Kendall百分比法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P<0.05),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两组腘绳肌MMT分级Kendall百分比法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P<0.05),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BBS平衡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P<0.05),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Holden FAC步行能力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 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运动疗法能明显提高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肌力、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分析在临床中对脑卒中导致偏瘫的患者进行等速肌力训练的临床恢复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入住我院并诊断为脑卒中导致偏瘫经治疗后进行康复训练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采用等速肌力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恢复训练。对经过不同康复训练方案进行训练前后患者的峰力矩值、FMA运动功能评分、FIM评分、MAS评分进行评估对比分析。结果经过对两组患者进行不同的康复训练方案进行康复训练后,观察组患者的峰力矩值、FMA评分、MAS评分相对于对照组患者有明显改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等速肌力训练结合常规肌力训练的肌体恢复情况相对于仅适用常规肌力训练的患者有明显改善,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利于临床中进行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等速肌力训练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EMGBFT)对卒中后偏瘫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治疗及EMGBFT疗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等速肌力训练。比较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量表(FMA)、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关节活动度(AROM)、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患侧上肢力学指标[肘屈伸时峰力矩(PT)、总功(TW)]及生活质量评定简表(WHOQO-BREF)评分。结果治疗8周后,观察组肘屈肌、膝伸肌M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腕关节与踝关节AROM值及上肢下肢FMA评分、BBS评分、MBI评分、患侧上肢肘屈肌与肘伸肌PT和TW、WHOQO-BREF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等速肌力训练联合EMGBFT疗法能够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2例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康复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任务导向性训练和肌力训练相结合的运动治疗,对照组采用易化技术.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进行偏瘫肢体运动功能、ADL能力和移动能力评价.结果:治疗6周后,治疗组患侧下肢FMA评分、MBI评分及EM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提高,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0.05).结论: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肌力训练有利于提高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等速肌力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疗效评定效果,探讨其下肢功能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9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实施股四头肌和腘绳肌肌力训练,对比两组相同训练时间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评分和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的下肢功能评分、疗效与下肢功能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Barthel和Fugl-Meyer的下肢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步态对称性、步速、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改善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步幅差、步速、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脑梗死偏瘫应用等速肌力训练,可有效增强患肢膝屈伸肌群肌力,提高步态对称性、步速、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恢复,促进回归正常生活和工作。  相似文献   

16.
朱燕  丁莹  强乙  吴云鹏  秦蓓瑛 《中国康复》2011,26(3):174-176
目的:研究不对称性等速肌力训练结合促通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作用。方法: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50例,随机分为A、B 2组各25例,均给予神经促通技术及有氧运动训练;A组配合不对称性等速肌力训练,即屈肘角速度为210°/s,伸肘角速度为60/°s,10个肘屈伸动作为一轮,每日3-4轮,每周3次。治疗前后使用BIODEXⅢ等速仪检测2组患者肘屈伸的各生物力学指标;Fugl-Meyer量表(FMA)及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评定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及肌张力。结果:经过4周治疗后,各生物力学指标2组均有改善,A组明显优于B组(P〈0.05);FMA积分,2组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A组高于B组(均P〈0.05);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2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对称性等速肌力训练能明显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提高,可作为偏瘫患者上肢肌力训练的备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基于有明确任务目标游戏的躯干和下肢运动控制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总体运动功能(包括躯干控制能力、Berg平衡功能、功能性步行分级、Fugl-Meyer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0例,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加躯干和下肢强化训练;反馈组40例,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加躯干和下肢运动反馈训练。两组患者分别于训练前、训练4周后进行对比。观察指标: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采用躯干控制能力测试(TCT)、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功能性步行分级(FAC)、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TCT、BBS、FAC、FM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反馈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进行躯干和下肢的运动控制训练能提高偏瘫患者平衡和运动功能,而且患者更加乐于接受具有游戏性质的反馈训练,表现出较高的主动参与性,因而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等速训练仪在脑卒中后膝关节肌力恢复中疗效观察。方法将40例脑卒中康复期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机器人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机器人组增加ISOMOVE等速训练。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和肌力测定进行下肢功能的疗效评定。结果实施ISOMOVE等速训练后,机器人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肌力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ISOMOVE等速训练能加速肢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下肢闭链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肌肉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60例初次发病的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Bobath为主的神经发育疗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偏瘫下肢闭链肌力训练,训练模式为普通等速离心/离心模式,连续治疗8周,每周治疗3次。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的峰力矩(peak torque,PT)、相对峰力矩(peak torque/body weight,PT/BW)、屈膝肌峰力矩与伸膝肌峰力矩比值(Hamstring/quadriceps,H/Q)、总功率(total work,TW)、平均功率(average power,AP)对患肢肌肉功能情况进行分析;利用30秒坐起测试(30s chair-stand test,30CST)、计时站立起步测试(time-up-and-go,TUG)评价患者步态、步行能力。结果:连续训练8周后,2组患者膝关节伸屈肌肌肉功能评定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相比对照组,治疗组提高更明显(P0.05)。TUG结果提示两种治疗方式都可以改进患者步行能力(P0.05),但治疗组效果更明显(P0.05)。30CST结果显示,两种治疗方式在治疗后都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采用闭链等速肌力训练方式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肌肉功能和步行能力,是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等速肌力训练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上肢淋巴水肿(ULMRMBC)患者患肢肌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23例ULMRMB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进行分组。对照组61例给予抗阻力训练,观察组62例给予等速肌力训练。观察两组患者患肢运动功能、患肢肌力指标。结果观察组肩关节活动度优于对照组,上肢功能评定量表(DASH)评分低于对照组,上肢淋巴流量大于对照组,双上臂周径差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患肢肌力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0 1)。结论等速肌力训练能够使肌肉获得最大限度的负荷、增加关节腔滑液,减轻上肢淋巴水肿,增强患者运动功能及肌肉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