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症肝炎的病死率极高,一般在78~86%之间。抢救原则是:①早期诊断及时治疗;②全身管理及监护;③综合及特殊治疗;④预防及处理并发症。本文介绍在综合及特殊治疗中加用胸腺肽制剂抢救治疗的经验及体会,提供参考。北京地区自1981年1月至今在北京第一传染病  相似文献   

2.
中医中药抢救治疗急性重症肝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国医学把急性重症肝炎称为急黄或急瘟黄。《诸病源候论》中说:“脾胃有热,谷气郁蒸,内有热毒所加,故卒然而发黄。心满气喘,命在倾刻,故名急黄也”。说明本病病势凶险,进展迅速。其病机以阳明为枢纽,所谓“阳明为湿热之蔽”。故多有阳明腑实证。此为本病辨证之重要环节,亦为治疗之关  相似文献   

3.
重症肝炎的发病机理十分复杂,多数认为肝细胞破坏不是肝炎病毒直接所致,而是由于机体的免疫反应对有病毒寄殖的肝细胞攻击,造成大量病毒和肝细胞同时受到破坏的结果。在肝细胞坏死的早期,即有胆硷酯酶活力下降、乙酰胆硷积聚、小血管痉挛、微循环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4.
重症肝炎由于病情严重,发展迅速,病死率高,国内外报告多在60~90%。有人引述某一重症肝炎抢救组的报告,病死率与年龄成正比,14岁以下的31例病死率58%,15~45岁58例病死率为78%,45岁以上57例病死率为90%。近年来国内外临床工作者,对重症肝炎发病机理的研究,日益引起重视,过去认为重症肝炎是在严重肝功能障碍的基础上及免疫功能失调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现在有的学者认为重症肝炎的发病机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重肝的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做了大量工作,有了一些新的进展,存活率有所提高.但仍然有许多问题尚待深入研究.现就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讨论.一、关于重症肝炎病原的研究目前已知甲型、乙型、非甲非乙型三种肝炎病毒均可在少数病例中引起重症肝炎.此外慢性乙型肝炎合并δ因子感染者易成重症肝炎.在国内以乙型肝炎病毒引起者最为常见.据中国医大董祥家教授报告,50例重症肝炎中,甲型2例,乙型38例,非甲非乙型10例.在国外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引起者最为多见,据欧美的一篇报告,在165例发生暴发性肝衰竭的重肝中,非甲非乙型73例,乙型肝炎病毒57例,甲型33例.因此,重症肝炎病原学,国内与国外有所差异.二、关于重症肝炎肝坏死原因的研究有关本病的发病机理未明.目前多从病毒因素  相似文献   

6.
非生物性人工肝疗法抢救重症肝炎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非生物性人工肝疗法抢救重症肝炎赵年丰重症肝炎时由于肝细胞广泛坏死,其肝脏解毒能力丧失超过90%,致使体内毒素蓄积,干扰了众多脏器正常功能,并抑制了肝细胞再生,未待药物疗法奏效就已产生肝功能衰竭并发症而死亡。但通过肝穿活组织检查证明,事症肝炎病程中同时...  相似文献   

7.
胆汁淤积与重症肝炎,临床上都具有显著的黄疸和一定程度转氨酶升高等共同特征。典型病例诊断多不难,不典型病例则诊断有困难。两类疾病本质不同,处理和转归各异。因此,提高对这类疾病的认识水平,并掌握鉴别要点,有着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男性,45岁.因腹痛、尿黄20余天于某年11月1日入院.发病来无恶心、呕吐,无发热及腹泻,胃纳可.患者肝炎病史6年余,分别于5年及2年前以“慢性活动型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两次住院治疗,均好转出院.体检:T36.8℃,P88次/min,R20次/min,BP18.7/10.7kPa.神志清,面色晦黄,皮肤巩膜黄染,可见蜘蛛痣、肝掌.心肺(一).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肝区有压痛,脐周压痛,移动性浊音(一).双下肢无浮肿.化验:血Hbll.9g/L,WBC9.8×10~9/L,N64%,L35%.TP 85.3g/L,AIb 32g/  相似文献   

9.
重症肝炎     
《传染病网络动态》2001,(6):114-116
  相似文献   

10.
重症肝炎     
《传染病网络动态》2001,(8):115-117
  相似文献   

11.
重症肝炎     
《传染病网络动态》2001,(5):135-137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疗效观察——陈士俊等(山东济南济南市传染病医院250021);《山东医药》,2000,40(23):1-3[将45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对照组23例。治疗组在综合保肝治疗的基础上口服拉米夫定100mg、每日1次,对照组仅用综合保肝治疗,疗程均为1年;观察症状、体征、肝功能、血清HBVM和HBVDNA的变化。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体征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治疗结束时,治疗组治愈好转率(95.45%)高于对照组(73.91%),病死率(4.5%)低于对照组(17.39%),P均&;lt;0.05。治疗前治疗组13例HBVDNA阴性、9例阳性(650.47&;#177;597.22fg/m1),治疗后阴性者持续阴性,阳性者均逐渐转阴。  相似文献   

12.
重症肝炎     
《传染病网络动态》2001,(7):131-134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慢性活动性重症肝炎(慢重肝)的规律,现对有病理资料的33例患者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病人系1982年8月至1987年3月重庆医学院肝炎研究所住院患者。入院后即作肝活检24例,死后立即肝活检9例。诊断参照1984年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制定的标准。33例均为男性,年龄18~55岁,存活24例,死亡9例.20~50岁中死亡6例,51岁以上3例死亡。  相似文献   

14.
重症肝炎的概念和诊断--历史变迁、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重型肝炎是一类病死率甚高、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肝脏疾病,对其早期、正确地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我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将重型肝炎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重型肝炎;自1995年试行以来,广大临床工作者在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经验,也形成了一些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我刊拟于2000年第5期开展一次关于重型肝炎诊断标准的专题讨论,欢迎国内外肝病工作者来稿抒发己见,发表自己将现有重型肝炎诊断分型标准应用于临床所取得的经验或对现有标准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以消化道吸收为中毒途径的重症有机磷中毒患者洗胃后导泻与否的治疗效果,毒物对心、肾的损害程度以及纳洛酮的催醒效果进行临床分析。方法 临床随机选择40例重症有机磷中毒患者分为治疗组(洗胃后不导泻,给予胃肠减压,静滴纳洛酮)和对照组(洗胃后硫酸镁导泻,不给予胃肠减压及静滴纳洛酮)对血胆碱酯酶、心肌酶谱、β-Ⅱ微球蛋白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胆碱酯酶活性的恢复差异有显著性,重症有机磷中毒患者心脏及肾脏有损害的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例和7例,治疗组昏迷患者其清醒时间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洗胃后给予导泻利小弊大,洗胃后留置胃管接胃肠减压器进行持续性的胃肠减压引流,将冼胃后胃内残留毒物及再分泌的毒物和排入十二指肠的胆汁中氧化后的毒物及时引流出体外,阻断毒物的“消化道→血液→胆汁(胃黏膜)→消化道→血液”的恶性循环是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抢救重症肝炎三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应用ALSS抢救3例重症肝炎。1例急性重症肝炎肝肾功能恢复正常,治愈出院。1例急性重症肝炎一度错迷转浅。因并发消化道出血死亡。1例慢性重症肝炎治疗无效,无发严重感染死亡。说明ALSS是抢救急性、亚急性重症肝炎有效的方法之一。且宜在肝昏迷早期及时施行,以提高成活率。  相似文献   

17.
急性重症肝炎(即暴发性肝炎)的病死率仍很高,国内外学者均在研究寻找可以降低病死率提高成活率的药物或方法。考虑到急性重症肝炎的病变主要是肝细胞大量坏死或水肿变性,所致肝脏功能衰竭,尤其是维持机体生理活动的代谢、解毒、凝血等重  相似文献   

18.
本文总结重症肝炎(简称重肝)16例,肝外梗阻性黄疸9例,急性黄疸型肝炎(简称急黄肝)14例,正常成人对照21例血浆氨基酸测定结果,以探讨血浆氨基酸分析对重肝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作用。16例重肝中,急性重肝1例,亚急性重肝12例,慢性重肝3例,9例肝外梗阻性黄疸均经B型超声断层和/或逆行胰胆管造影诊断,其中5例  相似文献   

19.
大家知道,重症肝炎时肝细胞会出现广泛性坏死,此时,有些患者肝细胞再生良好而有些却不行。肝细胞再生情况的好坏关系到患者的存活。日本昭和大学关山和彦等从病理组织学方面,对收治的重症肝炎患者的肝活检标本及肝尸检标本的肝再生情况进行定量观察,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影响肝再生的临床和病理学因素。具体方法是,在评价肝再生时,将肝组织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进行染色,计算出每千个肝细胞中 PCNA 的  相似文献   

20.
重症肝炎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匡荣光  李延青 《山东医药》2003,43(10):58-59
重症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 ,肝实质短期内大量坏死致肝功能衰竭的一类综合征。其病情凶险 ,病死率高 ,强调早诊断、早治疗。目前对重症肝炎时是否应用抗病毒治疗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在重症肝炎发生过程中肝炎病毒只起启动作用 ,持续的病理损伤是病情发展的关键 ,因而使用抗病毒药治疗无益。但多数学者认为在重症肝炎早期 ,抗病毒治疗是终止剧烈的免疫反应的首要而关键的环节 ,因而在疾病早期及存在病毒活跃复制的中期 ,应给予抗病毒和免疫调控治疗。可应用干扰素 ,为克服其对细胞免疫的促进作用 ,应联合应用干扰素与环孢素。常用的抗病毒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