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乌蔹莓挥发油成分及其抗病毒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2.
乌蔹莓抑菌作用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乌蔹莓抑菌作用,并以中药制剂板兰根和鱼腥草的注射液作对照。其实验结果表明,乌蔹莓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九种细菌均有抑菌作用。且强于板兰根,鱼腥草。  相似文献   

3.
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um (Thunb.)Makino简称GP)和乌蔹莓(Cayratia japonica (Thunb.) Gagnep)均为中草药,早在明代的<救荒本草>和<本草纲目>中就有可作为野菜食用和药用的记载.绞股蓝主要以茎、叶入药,有消炎解毒、强壮滋补、止咳祛痰之功效.研究证明,绞股蓝含有类似人参皂苷的成分,又因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被喻为"江南人参",被广泛开发利用[1] .乌蔹莓以全草或根入药,有清热利湿之功效.其有效成分和功效与绞股蓝相差极大,但其营养器官的形态却与绞股蓝极其相似.绞股蓝和乌蔹莓的生长环境相似,而且全草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形态特征,不论是鲜草还是干草都较难分辨.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这两种草药,现将两者的区别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um与乌蔹莓Cayratia japonica茎、叶在解剖结构上的区别。方法 用石蜡切片法分别观察绞股蓝与乌蔹莓茎、叶的解剖结构。结果 绞股蓝幼茎有10个双韧维管束,而乌蔹莓幼茎有12—15个外韧维管束;在老茎中,绞股蓝的皮层厚壁组织位于维管束的外侧,皮层厚壁组织和维管束之间有薄壁组织相隔。乌蔹莓的皮层厚壁组织位于维管束的外侧,但皮层厚壁组织和维管束之间没有薄壁组织相隔,皮层厚壁组织紧邻维管束;在绞股蓝的维管束中,后生木质部的导管沿切向线排列,在乌蔹莓的维管束中后生木质部的导管沿径向线排列;两者叶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中脉的结构不同,绞股蓝只有1个维管束,乌蔹莓叶中脉有4—5个维管束。结论 研究结果可供采集、收购绞股蓝及识别伪品时参考。  相似文献   

5.
用乌蔹莓配合饲料喂养的SD大白鼠,四周后体重增长比对照组大白鼠快(P<0.05)。喂食15%乌蔹莓配合饲料的大白鼠血清高密度脂蛋白,高于对照组(P<0.01)。表明乌蔹莓配合饲料有促进SD大白鼠生长的作用,而且未见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绞股蓝与乌蔹莓的鉴别及现代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绞股蓝与易混品鸟蔹莓的鉴别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应用性状鉴别和显微鉴别。结果 通过综合鉴别,可达到品种定性的目的,确保临床用药准确有效。结论 绞股蓝与乌蔹莓的别名“绞股蓝”是同名异物,外形相似但在解剖结构上却存在显著差别,其有效成分和功效相差极大,不宜混用。  相似文献   

7.
内消散合外敷乌蔹莓膏治疗乳痈10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消散合外敷乌蔹莓膏治疗乳痈101例余穗娟(南京市中医院210001)关键词乳痈,中医药疗法内消散,乌蔹莓膏,内服,外敷本文用(《外科正宗》)内消散配合外敷乌蔹莓膏治疗乳痈初中期,疗效颇好,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1.1临床资料,本组101例均系女性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植物乌蕨(Stenoloma chusanum(L)Ching)中的挥发油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开展其抗茵试验。方法:采用水蒸汽蒸馏提取挥发油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进行成分分析;采用纸片法扩散法开展其抑茵试验。结果:从乌蕨挥发油中分析出41种成分。鉴定了其中的24种,其主要成分是芳樟醇(24.76%),松油醇(7.24%)和香叶醇(6.06%)。抗茵活性研究显示,乌蕨挥发油对枯草芽孢杆菌、伤寒沙门氏茵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铜绿假单胞茵大肠埃希氏茵、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藤黄微球菌抑制活性很低或没有活性。结论:乌蕨挥发油成分检出率为72.0%,其中主要成分单萜类化合物;挥发油具有一定的抗茵活性。  相似文献   

9.
乌蕨挥发油成分分析及其抗菌活性(研究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植物乌蕨(Stenoloma chusanum(L)Ching)中的挥发油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开展其抗菌试验。方法:采用水蒸汽蒸馏提取挥发油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进行成分分析;采用纸片法扩散法开展其抑菌试验。结果:从乌蕨挥发油中分析出41种成分,鉴定了其中的24种,其主要成分是芳樟醇(24.76%),松油醇(7.24%)和香叶醇(6.06%)。抗菌活性研究显示,乌蕨挥发油对枯草芽孢杆菌、伤寒沙门氏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藤黄微球菌抑制活性很低或没有活性。结论:乌蕨挥发油成分检出率为72.0%,其中主要成分单萜类化合物;挥发油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金贝口服液药材提取原液-中间品-成品的指纹图谱,同时进行多种成分定量检测,为该产品生产工艺进程及成品质量控制提供有效方法及参考依据。方法:首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金贝口服液药材提取原液-中间品-成品指纹图谱和3指标成分定量分析方法,采用乙腈-0.1%磷酸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对10批药材提取原液、中间品及成品进行检测,分别建立相应的HPLC指纹图谱,并对三者间进行相似度评价分析,同时对指纹图谱中多指标成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各批次药材提取原液、中间品、成品各自相似度均在0.9以上,质量稳定;指认出绿原酸、黄芩苷、丹酚酸B 3种主要成分,方法学考察符合规定,相对保留时间和相对峰面积RSD%均小于3.0%。结论:该方法简便快捷,重现性好,为金贝口服液药材提取原液-中间品-成品提供了一套准确有效、切实可行的质量标准,从而能有效地用于金贝口服液生产进程中的质量监控及产品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To present a detailed pharmacognostic study of the leaf of Cayratia trifolia (C. trifolia) Linn. (Vitaceae), an important plant in the Indian system of medicine.

Methods

The macroscopy, microscopy, physiochemical analysis, preliminary testing, fluorescence analysis of powder of the plant and other WHO recommended methods for standardization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

Leaves are trifoliolated with petioles (2–3 cm) long. Leaflets are ovate to oblong-ovate, (2–8 cm) long, (1.5–5 cm) wide, pointed at the tip. The leaf surface shows the anisocytic type stomata covered with guard cells followed by epidermis layer. Leaf surface contents including veins, vein islet and vein termination were also determined. Transverse section of leaf shows the epidermis layer followed by cuticle layer and vascular bandles (xylem and phloem). The mesophyll is differentiated into palisade and spongy parenchyma. Abundant covering trichomes emerge from the upper epidermis. Trichomes are uniseriate and multicellular. Strips of collenchyma are present below and upper layer of epidermis.

Conclusion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pharmacognostic profile of the C. trifolia is helpful in developing standards for quality, purity and sample identification.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红外光谱法在气体多组分同时定量分析中的应用;运用气体混合物同时定量分析的方法,得到了N2O、NO、NO2、SO2和CO25种气体在100℃下的校正曲线;将此分析方法应用于燃煤烟气中NO的选择性催化氧化实验,对催化剂的活性进行了线分析和考评。实验证明此方法可精确测量反应中各物种的变化情况,对于具有红外吸收的气体,是一种普适性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3.
白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白蔹Ampclopsis japouica(Thunb.)Makino块根中分离出7种化合物,细理化常数测定,光谱分析及化学 方法分别鉴定为正二十五烷(I)、三十烷酸(Ⅱ)、二十八烷酸(Ⅲ)、β-谷甾醇(Ⅳ)、豆甾醇(Ⅴ)、槲皮素(Ⅵ)和豆甾醇-β-D-葡萄糖甙(Ⅶ),除β-谷甾醇外,其他化俣物均为首次从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散发性脑炎患者的定量脑电图频谱分布特征及该技术临床应用的可能性。方法对43例临床确诊的散发性脑炎和2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定量脑电图频谱分析。结果散发性脑炎组主频均数<6Hz,与对照组比较,P<0.0l,散发性脑炎组σ、θ相对功率值均比对照组明显增高。结论定量脑电图主频分布及各频段相对功率值在诊断散发性脑炎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采用免疫亲和层析法,从感染日本血吸虫的兔血清中提纯日本血吸虫病循环抗原。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S染色、酶联免疫印渍等方法分析,日本血吸虫病循环抗原显示7个组份,分子量分别为144、118、100、88、63、57、46kD;其中144、118、100、63、57kD为糖蛋白,并证实虫卵释放的循环抗原中含分子量分别为144、118kD的糖蛋白。  相似文献   

16.
日本血吸虫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日本血吸虫病患者中Hp的感染状况。方法:利用Hp全菌抗原ELISA定量检测不同类型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抗HpIgG。结果:日本血吸虫病患者组血清抗HpIgG检出率(75%)明显高于对照组(46%),平均抗体水平(2.30±0.42)亦高于对照组(2.02±0.38),抗HpIgG的检出率和平均抗体水平随病程的发展而升高,血清抗HpIgG水平与血清抗AWA抗体水平高度相关(r=0.92)。结论:日本血吸虫病患者的Hp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人,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Hp感染,对于控制晚期血吸虫病病变的发展和改善其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理论推导和实验验证的基础上提出了文题的分析方法。采用两种折光率不同而分离特性相似的流动相,根据样品在两个流动相中两个谱图联立求解各组分浓度和折光率。对渣油芳香馏分环分布和渣油分子量分布进行了测定。环分布采用苯、萘、蒽、窟苯并芘等标记物质的洗提时间的两两平均值作为分割限。分子量分布采用聚苯乙烯和正构烷烃标样,分子量和淋洗体积在两种流动相中总线性相关系数为0.99。  相似文献   

18.
贵州产日本林蛙和经甫树蛙染色体组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贵州道真产日本林蛙指名亚种和经甫树蛙的染色体组型,其二倍体染色体数目都为2n=26,由5对大型染色体和8对小型染色体组成。与四川产日本林蛙指名亚种和经甫树蛙的着丝粒类型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