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伟  费维嵩  张中文  赵洋 《安徽医药》2020,41(6):708-711
目的 分析腮腺常见良性占位性病变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2015年8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腮腺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25例患者的CT图像特征。结果 25例患者中,8例多形性腺瘤,增强扫描呈渐进式强化;5例腺淋巴瘤,增强扫描呈快进快退方式,周边见"血管贴边征";5例腮腺囊肿,CT平扫为经典囊性灶;单形性腺瘤2例,基底细胞瘤1例,增强方式呈"快进慢退";炎症性病变4例,动脉期中度强化,静脉期及延时期强化程度未见明显下降。结论 腮腺大部分良性病灶的平扫与增强扫描征象不同,反映了腮腺病灶的基本特征及病理构成,对于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明显价值,结合临床资料可做出有效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淋巴瘤的CT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18例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的CT资料,且均行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探讨原发肿瘤的影像学特点,总结CT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结果18例患者胃淋巴瘤CT表现为弥漫性或结节状胃壁增厚,呈波浪状或分叶状,密度均匀,边界清楚,胃壁外周脂肪间隙存在,增强呈轻中度强化,强化均匀,其中2例出现局部坏死改变。1例出现胃窦梗阻,2例见胃周淋巴结肿大。结论CT对胃淋巴瘤的CT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胃淋巴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征,探讨其在鉴别诊断胃淋巴瘤和正确评估患者病情中的价值。方法对22例胃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检查和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2例患者全部于治疗前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并经胃镜活检或手术证实为胃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病多在胃体和胃窦部位,胃壁呈明显的不均匀增厚,厚度均超过8mm,胃壁侵犯范围均超过胃全周的60%。增强扫描,17例患者病变可见中度均匀强化(强化程度与周围肌肉组织相近),占77.27%;17例患者可见腹腔淋巴结肿大,占72.73%;12例患者有肾门下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占54.55%。结论胃淋巴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表现具有较明显的特征性,正确认识和分析这些特征,有助于对胃淋巴瘤患者的鉴别诊断和对患者病情的正确评估。对胃淋巴瘤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陈佳妮  白人驹  赵新 《天津医药》2012,40(8):846-847,868
目的: 分析并总结胃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征,提高对该肿瘤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复习26例经胃镜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胃淋巴瘤的MSCT资料,重点分析病变部位、范围、形态、增强表现、周围脂肪界面及局部淋巴结等,并总结其CT表现特征。结果:26例中,胃窦病变18例,胃体8例,胃底7例,其中9例累及两个及以上部位。13例胃壁呈节段性增厚,8例弥漫增厚,增厚范围8-40mm ;5例表现为局部肿块。21例增强扫描中17例强化不均,其中12例可见连续的黏膜线,呈现“分层”现象,5例较大病变内可见片状低密度坏死;4例均匀强化。23例胃周淋巴结增大,其中22例累及胃周两区及以上淋巴结。21例胃浆膜面规整,仅5例浆膜面模糊并胃周脂肪密度增高。22例胃壁柔软,胃腔无确切狭窄,2例胃壁僵硬,胃潴留及胃幽门不全梗阻各1例。结论:胃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 ,其中,累及多部位、弥漫性或节段性胃壁显著增厚、增强扫描黏膜线连续、多区胃周淋巴结受累、局部浆膜面规整、胃周脂肪间隙清晰、胃壁有一定扩张度和柔软度等征象出现时高度提示胃淋巴瘤可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头颈部淋巴瘤的CT与磁共振成像(MRI)特点及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37例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颈部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CT、MRI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11例行MRI平扫,其中3例行MRI增强扫描。分析其影像表现及临床、病理特点。结果 37例中29例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8例为霍奇金淋巴瘤(HL)。累及部位包括鼻咽、鼻腔、扁桃体、舌根、甲状腺及颈部淋巴结。16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淋巴瘤在CT图像呈等密度,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其中2例病变内出现坏死样低密度区。MRI扫描T1WI呈等高信号,T2WI及抑脂序列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结论颈部淋巴瘤的CT、MRI表现有一定特点,对淋巴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观察侵犯范围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程鹏  梁涛  谢琳琳 《安徽医药》2018,39(4):423-424
目的 分析胸腔镜手术切除肺磨玻璃结节(GGO)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10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行胸腔镜手术切除的16例肺GGO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病理特点及手术切除方式及范围。结果 16例患者术后病理呈恶性病变者14例(浸润性腺癌11例,微浸润腺癌1例,原位腺癌1例,转移性腺癌1例),炎性病变2例。手术方式:楔形切除3例,肺叶切除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9例,肺段切除和选择性淋巴结采样4例。所有患者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肺GGO恶性病变比例高,早期行胸腔镜微创手术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螺旋CT对胃间质瘤(GS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18例GST的CT表现。结果18例肿瘤均为单发,其中3例恶性,6例低度恶性,9例良性。平扫密度均匀11例,平扫密度不均匀7例,增强病变呈中度或明显强化,11例病变见溃疡或囊性变,所有病例均未见淋巴结肿大。结论GS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螺旋CT对GS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简俊岭  徐先全  王起奎  章恒  朱小东  陈海 《安徽医药》2015,36(12):1501-1503
目的 探讨电视纵隔镜检查术在纵隔肿物和纵隔淋巴结肿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6例因纵隔占位或肺部占位合并纵隔淋巴结肿大拟诊断纵隔疾病行电视纵隔镜手术患者的资料, 115例行颈部电视纵隔镜手术,11例行胸骨旁电视纵隔镜手术,在术中获取气管周围、胸骨后、隆突下以及双侧肺门等部位的肿物组织送病理检查.结果 122例患者获得明确病理诊断,确诊率为96.83%;恶性病变54例(42.86%),良性病变68例(53.97%);2例术前胸部CT考虑纵隔占位,术后病理结果不明,行食管镜及气管镜均未见明显异常;2例术前胸部CT考虑淋巴结肿大,术中病理未获明确诊断.良、恶性病例的性别、年龄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视纵隔镜手术视野好,清晰度高,操作灵活,安全可靠,对于临床上难以确诊的纵隔疑难疾病是一种有效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胃癌及胃淋巴瘤的CT表现,以提高临床胃淋巴瘤及胃癌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49例进展期胃癌及49例胃淋巴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别为胃癌组及胃淋巴瘤组,回顾性分析二组患者的CT资料,比较二组患者的CT表现。结果胃癌患者CT下见胃黏膜溃疡者为49例(100%),胃淋巴瘤见胃黏膜溃疡者为2例(4.08%),胃癌近胃腔表面见“白线”征者为41例(83.67%),胃淋巴瘤患者见“白线”征者为0例,胃壁侵犯范围>75%的胃癌患者0例,胃壁侵犯范围>75%的胃淋巴瘤患42例(85.71%),胃壁侵犯范围<50%的胃癌患者49例(100%),胃壁侵犯范围<50%的胃癌患者6例(12.24%);2个区或以上的胃周淋巴结肿大的胃癌患者0例,2个区或以上的胃周淋巴结肿大的胃淋巴瘤患者22例(44.90%);肾门下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的胃癌患者0例,肾门下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的胃淋巴瘤患者18例(36.73%);二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有统计学意义。胃癌患者胃壁厚度为8-35mm,平均厚度为16.9mm,胃淋巴瘤患者的胃壁厚度为7-52 mm,平均厚度为18.2mm,二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胃癌与胃淋巴瘤患者的CT表现中的胃黏膜溃疡,胃黏膜“白线”征,胃壁侵犯范围,肾门下腹膜后肿大淋巴结及2个区胃周肿大淋巴结分布有明显差异,可作为胃癌及胃淋巴瘤CT鉴别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0.
李锋  王亚雷 《安徽医药》2018,39(4):425-427
目的 探讨早期胃食管结合部癌的内镜表现,及其与肿瘤浸润深度的关系。方法 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8月至2016年12月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或外科手术确诊的早期胃食管结合部癌患者共101例,收集其临床资料、术前胃镜图像及术后病理结果,根据内镜表现和病理结果判断肿瘤浸润深度。结果 早期胃食管结合部癌患者中,Siewert Ⅱ型占74.3%,病变位于后壁的占68.3%,小弯的占23.8%;病变形态隆起型占34.7%,凹陷型占65.3%。男女性、不同病变位置、不同病变形态间浸润深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不同病变大小、是否黏膜发红、是否表面粗糙、是否边缘隆起及不同分化程度间浸润深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边缘隆起、分化程度低是影响肿瘤浸润深度的独立危险因素。使用浸润深度预测评分系统(DPS)对病变浸润深度进行判断,101例患者中,判断错误13例,准确率87.13%;其中,分化型癌94例,判断错误的有9例,DPS准确率达90.43%。结论 早期胃食管结合部癌以Siewert Ⅱ型最常见,好发于后壁,以凹陷型多见。病变边缘隆起、分化程度低是影响肿瘤浸润深度独立危险因素。DPS可辅助判断分化型早期胃食管结合部癌浸润深度。  相似文献   

11.
《临床医药实践》2015,(12):958-960
目的:分析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月手术病理确诊的7例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CT表现,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依据。结果:7例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中,胃部病变4例,CT表现为胃壁局限或弥漫性增厚,增强扫描可见"黏膜白线征",3例胃壁浆膜层光滑,1例侵犯浆膜层,边缘毛糙;小肠2例(其中空肠1例,回肠末端1例),结肠1例。肠道淋巴瘤以肠壁环形或不规则增厚为特征,动脉瘤样扩张常见,很少出现肠梗阻。结论: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CT有一定的特征性,胃肠管壁局限或弥漫性增厚,平扫密度均匀,增强扫描轻中度均匀强化,典型表现可见黏膜白线征、动脉瘤样扩张等,对胃肠道淋巴瘤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王曦  要文娟  王力荣  夏阳 《首都医药》2006,13(16):35-35
目的提高胃淋巴瘤的CT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胃非何杰金淋巴瘤的临床和CT检查资料。结果10例胃淋巴瘤均为原发性。病变CT表现为胃壁弥漫增厚型5例,局限性增厚型4例,肿块型1例。4例发现累及周围脏器,并有淋巴结转移。其中一例仅肾门水平以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结论胃淋巴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诊断,但有时与胃癌鉴别困难,尚需与其他检查结合以利于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首发表现为腹部症状的恶性淋巴瘤的CT表现及误诊原因,以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经手术和/或病理证实的恶性淋巴瘤以腹部症状为首发表现且均行CT平扫者37例,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结果 37例中,胃肠道淋巴瘤20例,18例表现为胃肠道壁增厚或肿块,其中5例伴有局部或远处淋巴结肿大.脾淋巴瘤3例,2例伴有腹主动脉周围、小网膜多发淋巴结肿大.肝脏淋巴瘤2例,胆囊淋巴瘤1例.单纯累及腹腔和腹膜后淋巴结11例,主要累及到肠系膜、胰周、小网膜、腹主动脉周围等部位,多数肿大淋巴结呈实性,增强后轻至中度强化.术前误诊共9例.结论 CT诊断及鉴别诊断以腹部症状为首发表现的恶性淋巴瘤具有重要意义,以指导临床确立诊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恶性肿瘤的CT表现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经手术、胃镜活检和病理证实的胃恶性肿瘤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38-71岁.均做CT平扫,2例做CT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根据病理及发病部位,13例胃腺癌中,胃底贲门癌2例,胃体癌4例,胃窦癌7例;2例胃肉瘤中胃淋巴瘤、胃平滑肌肉瘤各1例.依病变形态及CT表现胃恶性肿瘤分为肿块型、胃壁增厚型、和溃疡型.(1)肿块型:4例表现为胃腔内局部不规则充盈缺损、胃轮廓不规则变形、胃腔狭窄,平扫呈等密度或稍低密度影向腔外突出,增强扫描病灶有强化,为等高密度影.(2)胃壁增厚型:9例,表现为病变局部胃壁规则或小规则增厚,其内缘凹凸不平,厚度为1.0cm-4.0cm.(3)溃疡型:2例在胃壁增厚或肿块基础上出现溃疡,形成龛影内有造影剂进入,周围为增厚的胃壁或肿块.(4)周围浸润和远处转移表现:5例表现为胃周脂肪层消失,肿瘤与邻近器官分界不清,邻近器官有浸润;淋巴结转移有6例,表现为胃周、肝胃韧带及腹膜后圆形或分叶状软组织块影;5例有邻近脏器转移,1例为胃平滑肌肉瘤肝转移,4例为胃癌肝转移或肠系膜及大、小网膜转移.结论CT不仅能显示胃恶性肿瘤病变的部位、范围、形态,而且能清楚显示胃周间隙以及邻近器官的改变,确定有无浸润或转移,因而对胃恶性肿瘤的诊断与分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王传彬  程涛 《安徽医药》2015,36(5):548-55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腮腺基底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总结其具有诊断意义的CT征象。 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腮腺基底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和CT资料,并复习相关国内外文献。 结果 腮腺基底细胞瘤中老年女性多见,多表现为腮腺区无痛性渐大性肿块。16例单发,1例多发;12个病灶位于浅叶,紧邻包膜下;15个病灶呈圆形、椭圆形,3个病灶呈浅分叶状;所有病灶均边界清楚;病灶较小,平均最大径约6~36 mm;9个病灶呈均匀或不均匀实性,增强后动脉期多明显强化,静脉期多缓慢持续强化或缓慢减退;9个病灶呈囊实性,增强后呈均匀薄壁"环形"、不均匀"花环状"或"附壁岛状"强化。 结论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具有一定的临床特点和CT表现,MSCT能够对大多数病灶做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袁蕾  刘影 《安徽医药》2020,41(7):842-845
目的 分析IgG4相关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5年9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4例IgG4相关性AIP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胰腺增强CT检查,10例患者另行MR检查,观察病变影像学表现。结果 IgG4相关性AIP常见的影像学征象有胰腺外形的弥漫型(6/14)或局限型肿大(8/14)、局限型肿大病例以胰腺头部分布为主(6/8)、CT呈等或稍低密度,MR-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以及DWI扩散受限表现,动态增强扫描胰腺整体或局部实质呈均匀延迟强化(14/14)、胰周包膜征(3/14)以及胰腺外胆管受累征象(9/14),其中,1例患者合并胰腺周围渗出。结论 IgG4相关性AIP是IgG4相关性全身多系统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胰腺表现,临床相对少见,具有典型影像学表现者容易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恶性淋巴瘤累及腹部淋巴结的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48例恶性淋巴瘤累及腹部淋巴结的病例,其中Hodgkin病(HD)16例,非Hodgkin淋巴瘤(NHL)32例.手术病理证实7例,淋巴结活检病理证实41例.全部病例均行上中腹部CT平扫及全腹部增强扫描,观察淋巴结的大小、形态、密度、强化方式及增大淋巴结的优势分布.结果 48例恶性淋巴瘤累及腹部淋巴结的病例中,68.75%HD和87.50%NHL淋巴结增大呈普遍均匀强化,31.25%HD和12.50%NHL呈均匀强化合并小坏死灶.HD和NHL均优势地累及腹主动脉周围(72.92%)、肠系膜(47.92%)、胰腺周围(35.42%)、小网膜(20.83%)淋巴结.结论 CT检查能较好地显示腹部恶性淋巴瘤淋巴结的病理改变、病变范围,对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及其临床的分期及疗效的判定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螺旋CT对甲状腺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40例甲状腺病变的螺旋CT增强扫描表现.结果 Graves病10例,表现为甲状腺弥漫性肿大,轻度均匀强化;桥本氏甲状腺炎6例,表现为甲状腺弥漫对称性肿大,增强密度较正常低;结节性甲状腺肿7例,表现为双或单侧甲状腺弥漫性肿大,内结节低密度灶,强化不明显;甲状腺瘤8例,表现甲状腺内低密度结节影,结节呈环状强化,界清、常囊变;甲状腺腺癌9例,表现为甲状腺内不规则或分叶结节,境界不清,正常腺体破坏或包膜不完整,强化不均,可伴颈部淋巴结或骨转移.结论 螺旋CT对甲状腺病变显示清晰,各种病变有一定特征性表现,特别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肿物鉴别价值较高.掌握各病种CT表现,重视增强扫描及图像重建,会有助于甲状腺病变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朱晓红  吴礼明  刘斌  余永强 《安徽医药》2018,39(10):1213-1215
目的 探讨腹部平滑肌肉瘤的多排螺旋CT (MSCT)征象及病理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8年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0例腹部平滑肌肉瘤患者的MSCT表现,结合文献分析腹部平滑肌肉瘤的CT表现特点,并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0例平滑肌肉瘤5例位于后腹膜,2例发生于肾脏,2例位于胰周,1例位于脾门。肿瘤平均直径(11.6±6.4) cm,多呈类圆形或分叶状,CT平扫9例病灶密度不均,有不同程度坏死,增强扫描病灶根据血供不同呈轻度强化至明显强化不等,但病灶的实性部分呈渐进性持续强化。另1例发生肝脏转移。结论 腹部平滑肌肉瘤的临床及CT表现无明显特异性,实性部分渐进性持续强化对其诊断有一定帮助,确诊还需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20.
韦伟  卢建文  金中高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3):372-373,433
目的探讨CT对眼眶淋巴瘤的诊断价值及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病理证实的眼眶淋巴瘤的CT表现。结果15例中包括原发性眼眶淋巴瘤7例,继发性8例;14例为单侧,1例为双侧;病变位于肌锥内外呈弥漫生长8例,包绕眼球呈铸型改变,与周围眼外肌、眼环分界不清,但眼环完整无局限性增厚;位于眼眶内侧泪囊区3例,病变向前蔓延明显,前部皮下软组织增厚;位于肌锥外泪腺区呈结节状肿块3例,泪腺窝无明显扩大;位于结膜廷眼睑蔓延1例,眼睑增厚,密度增高。眼眶内脂肪间隙均清晰。发现颈部或咽部淋巴结肿大4例。增强后病灶呈轻、中等度均匀强化,无明显坏死囊变。结论原发性淋巴瘤与继发性淋巴瘤CT表现相仿,CT检查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