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文霞  马融 《中医杂志》2023,(13):1396-1399
提出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应予以“脏腑平治”。认为本病与五脏失常相关:肺失宣肃,气不下达而上扰可见不自主动作;心火旺盛,心神不能归脏腑可见情志异常;肝阴不足或肝火亢盛,阴不能潜阳,筋脉失养可见抽动频发;脾失健运生痰、脾虚无力使气机升降失常以致神明昏蒙而见秽语、专注力异常;肾虚伴肝阴虚,先天失养,精髓不生,一身精神活动失根而虚浮,则精神、动作失常。临证具体证候亦有多样化表现,如注意力不集中与脾藏意、肾藏志相关,不自主动作与肺魄、肝魂妄动相关,故以“脏腑平治”之法,从心、从肺、从肝、从脾、从肾论治,并重视五脏之间的相互关联,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从五脏相关与脑功能可塑性作用的关系来探讨以下论点:脑髓属阴,脑神属阳,脑体阴而用阳,髓实则神明,神失则髓空;脑髓的生成和充实,是在金木水火土五行生克制化下的五脏稳定、和谐、有序相关的整体关系中完成的,是脑功能发挥实现的物质基础;脑神的精明和醒湛,是在分属五脏的魄魂志意心神等五脏神,尤其是心神的协助和支撑下实现的,是脑功能发挥水准的直接体现;脑之形神关系下脑功能实现的纽带和桥梁是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脑肾相济,肾生精化髓是脑功能可塑性的基础;脑心相通,心相助支撑是脑功能健全的保障;脑肝相维,肝升降辅弼是脑功能重塑的条件;脑肺相系,肺布护宣通是脑功能重组的后盾;脑脾相关,脾生血化气是脑功能发挥的前提。  相似文献   

3.
通过系统整理中医传统理论中耳与脑、脏腑与脑、耳与脏腑之间的联系,结合体表刺激耳迷走神经-孤束核-默认网络脑效应机制研究,将传统针灸与现代医学相融合,提出“耳脑脏腑”相关理论。刺激耳甲的耳穴心不仅可以直接调节心神,通过耳脑相关机制调理脑与脑神,还可以配合或间接刺激耳甲区的五脏,调理五脏之神(心神、肝魂、肺魄、脾意和肾志),从而实现神脑并调和体用兼治之功,对于脑失常、神失常、五脏神失常类的疾病,理论上来说,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耳脑脏腑相关”理论的提出,对于揭示采用耳穴心治疗脑系疾病和相关脏腑病提供了理论支持,对于加强中医原创理论创新提供典型范例,实现了继承与创新的结合,对于现代拓展脑病、脑科学和相关脏腑病研究提供了新方向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依据"肝肺相关"理论提出肝的病理失调与肺病的相关性。认为肝以枢机不利、木叩金鸣、木火刑金、郁痰犯肺、肝肾不足及肺等病机形式,直接影响肺的宣降功能,致咳、致喘、致哮,还多与他脏互相影响,导致肺失宣降。具体病因病机为肝、脾、肺失和,气滞痰浊;肝、心、肺失畅,气血失和,包括气滞血瘀、肺气上逆证,血虚阴亏、肺津亏耗证;肝、肾、肺失衡,阴阳不足,包括阴虚内热、虚火灼金证,肾阳虚衰、水湿泛溢证;肝、肠、肺失调,木乘肺肠,包括肝郁肠闭,传导失职证,肝旺肠泻、传导失司;肝、胃、肺失和,气机上逆。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中医理论认为其产生的直接病因是饮食失节,过食肥甘;情志失调,气机郁结;素体阴虚,劳欲过度。气阴两虚、燥热内盛是致病的关键,以气阴两虚、精气亏耗终致阴阳两虚为本,燥热内盛、痰瘀阻络、血滞脉内为标,属本虚标实之证。脏腑阴虚为本,脉络瘀阻为标,二者互为因果;其病变主要在肺、脾、肾三脏,且三脏常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与高尿酸血症发病率高,常合并出现,导致体内严重的代谢紊乱,影响疾病的转归与预后。高彦彬教授诊治代谢性疾病4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认为先天禀赋不足,脾肾亏虚,痰湿体质为发病的内因;过食肥甘,体力活动减少,体形肥胖为重要的外因;肝失疏泄为发病的重要环节;痰湿瘀毒阻滞络脉为基本病机。防治强调应防重于治,未病先防,异病同治,从络病论治。临床分为:肝郁脾虚,痰湿阻络;湿热内蕴,毒瘀阻络;肝肾亏虚,浊瘀阻络;脾肾两虚,湿浊瘀阻肾络;气阴两虚,痰瘀阻滞心络;阴阳两虚,络脉失荣。治疗上强调健脾、益肾、调肝,更重视祛邪通络,如利湿通络、化痰通络、降浊通络、化瘀通络等,获效颇丰。  相似文献   

7.
医海珠玉     
肾中阴虚则肝心之病起;肾中阳虚则牌肺之病生。《医法心传》在正常情况下,肾阴能滋养于肝,使肝阴充足,肝阳不亢;上济于心,使心神得养,心火不生。当肾阴不足时,则肝阴虚而肝阳易亢,甚或肝风内动;不能上济于心,则心阴虚,神失所养,或至心火上炎。故在临床上由于肾阴虚导致肝阴虚者,可滋肾以养肝,如用六味丸,一贯煎等;导致肝阳上亢者,可滋阴以潜阳,  相似文献   

8.
《黄帝内经》提出“五脏藏神”理论,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基于此,失眠与焦虑共病的内在病机当为“神不得藏”,其中以“心神”“肝魂”“脾意”为辨治重点。心不藏神则神烦,治当安心神,方选天王补心丹加减;肝不藏魂则惊悸,治当归肝魂,方选一贯煎化裁;脾不藏意则郁结,治当宁脾意,方选归脾汤出入。同时,基于五脏一体观,亦应重视肺、肾二脏的藏神功能。各脏神有所藏,则失眠与焦虑得平。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9.
施海婷 《河南中医》2005,25(5):75-76
不寐表现为人睡困难或者寐而易醒。醒后不能再睡。常常影响人的正常生活工作。不寐常责之于心、肝、脾、肾。因心主神明。神不安则不寐;肝具有疏泄作用。若肝气郁结或郁而化火。失其疏泄之职,则神明被扰必致不寐;脾化生气血上奉于心。脾虚则生血不足。心失所养则寐不安稳;肾内寓真阴。肾水上济心火则心火不亢。若水不济火心火独亢则难以入眠。另外。不寐从阴阳角度来看。总多属阳盛阴衰,或者阴虚不能纳阳,或者阳盛不得入阴。临证治疗不寐多从心、肝、脾、肾四脏入手。且多用养阴清热之法。然引起不寐的原因多种多样,临证须详加审视。兹举例说明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证素分布、组合规律及疾病分期的证素演变规律。方法 通过检索公开发表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诊疗方案、论文等文献,建立数据库,采用频次频率、关联规则方法分析证素分布、证素组合规律,通过贝叶斯网络分析不同分期证素分布的条件概率。结果 共纳入相关文献42篇,212条记录。提取证候要素25个,其中病位证素12个,以肺、心神(脑)、脾为主;病性证素13个,以湿、热(火)、毒、气虚为主。证素组合分布以单一病性证素 + 病位证素、两病性证素 + 病位证素的组合形式为主;共得出寒、湿、肺,热(火)、气脱、心神(脑),气虚、肺、脾3组强关联组合。疾病初期病性证素以湿、寒、热(火)为主,病位主要在肺、卫分;进展期(中期)病性证素以毒、热(火)、湿、痰为主,病位主要在肺;危重期病性证素以毒、热(火)、气脱为主,病位主要在肺、心神(脑);恢复期病性证素以气虚、阴虚为主,病位证素主要在肺、脾。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因以湿邪为主;病位在肺,可累及脾,重症可及心神(脑),湿毒壅肺为主要病机,以“湿、毒、热、闭、虚”为主要证素特点。  相似文献   

11.
介绍王行宽治疗失眠的临证经验。认为神、魂、魄失宁,难入其舍为失眠的总病机,心肺气阴不足、肝胆失疏,或肝血亏虚、水亏火旺,或痰热内扰均影响神、魂、魄的安宁,导致不寐。失眠与心、肝、肺关系密切,亦与脾、肾相关,治当补虚去实,调和阴阳,安定神魂,宜多脏调燮,综合治理。针对病机创制百合安神汤以益气阴,养心肺,疏肝胆,清痰热,安定神魂。  相似文献   

12.
白长川  吴美兰 《中医药学刊》2005,23(7):1296-1297
为了从中医临床角度分析眩晕的病机及辨证分型规律,我们选取大连市中医医院近5年1816例眩晕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眩晕最常见的证型依次为肝阳上亢(阴虚阳亢)、肝肾阴虚,风痰阻络、痰浊中阻(上蒙)、气血(阴)亏虚、肾精不足、瘀血为患。其病机多为气、血、阴虚及血瘀。病变脏腑多责之于肝、脾、肾。  相似文献   

13.
探讨记忆力减退与中医五脏的关系,认为记忆力减退是一个病变涉及多个脏腑,又与气血痰浊密切相关的综合性复杂病症。其病位主要在心、脾、肾,与肝、脑、肺有一定联系。病性有虚实之分,虚者多是心虚、肾虚、脾虚、气血衰少和脑髓不足;实者多为瘀血、痰浊、肝气郁滞、心经浊火。病因以内伤居多,病机较为复杂,与五脏功能失常密切相关,通过多脏腑的演变,最终导致邪扰心神或心神失养两端,心脾肾的亏损是其内在的病理基础,痰浊瘀血蒙蔽清窍是其发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探讨记忆力减退与中医五脏的关系,认为记忆力减退是一个病变涉及多个脏腑,又与气血痰浊密切相关的综合性复杂病症。其病位主要在心、脾、肾,与肝、脑、肺有一定联系。病性有虚实之分,虚者多是心虚、肾虚、脾虚、气血衰少和脑髓不足;实者多为瘀血、痰浊、肝气郁滞、心经浊火。病因以内伤居多,病机较为复杂,与五脏功能失常密切相关,通过多脏腑的演变,最终导致邪扰心神或心神失养两端,心脾肾的亏损是其内在的病理基础,痰浊瘀血蒙蔽清窍是其发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论肝脾的病理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肝脾间的病理影响提出当分为肝实传脾、肝虚累脾、脾病及肝的观点来认识。肝实传脾,强调了实则传,虚则不传的观点。对肝之实证肝郁、肝气、肝火、肝阳、肝风、肝寒、肝经湿热、气滞挟饮挟痰挟瘀,认为当分为本气自郁、演变化邪、直中内生挟邪三类,皆可病实传脾。肝虚累脾,当分肝之体用。肝用不足为肝气虚、肝阳虚,肝体不足为肝血虚、肝阴虚。肝气虚则不能疏泄脾土,肝阳虚多累及脾阳,肝血虚不能母气多并有肝郁脾虚,肝阴虚累及脾胃之阴,且多肝阴虚火气有余并有胃火之象。脾病及肝,主要为“土壅木郁”及脾病生邪犯肝。  相似文献   

16.
中风失语症的辨证施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失语症是中风常遗有的后遗症之一。有的病人肢体功能,口眼歪斜虽已恢复,但失语却难以收效。给患者精神上带来了很大痛苦,同时在生活上也带来许多困难。中风失语之发生病机虽较复杂,但大体可归纳为风、火、痰、淤四邪伤及心、肝、脾、肾四经。以心主神明,心气通于舌,心神失治,故出现舌强,言语蹇涩不利。脑为元神之府,风中脑络,致使脑络淤阻,气血不通,或肾虚精亏,髓海空虚,风、火、痰、热乘之,流窜经络,上阻清窍,以致神昏失语。经治中风失语症40例,其中痰热闭窍型9例(治愈6例,好转2例、有效1例)、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脑出血急性期的中医辨证要素及证候分布规律.方法 对120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的中医基本辨证要素及证候分布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中医基本辨证要素中病性证素分布呈痰浊>热盛>血瘀>阳亢>风热>气滞>气虚>阴虚>亡脱的趋势;病位证素分布呈神(脑)>肝>心>大肠>肾>脾的趋势.证型分布中实证呈现痰热瘀滞证>痰瘀互阻证>痰热腑实证>痰热扰神证>肝阳上亢证的趋势;虚实夹杂证呈气虚痰阻证>痰热炽盛,阴液耗伤证>肝阳暴亢,气阴两伤证的趋势;虚证呈阴竭阳脱证>脾肾气虚、肝肾不足证的趋势.结论 脑出血急性期中医病性证素是痰浊、热盛、血瘀、阳亢、风热等;病位证素是神(脑)、肝、心、大肠等;证候分布是痰热瘀滞证、痰瘀互阻证、气虚痰阻证等.  相似文献   

18.
甲亢属中医“瘿病”范畴,其病因病机复杂,多由七情内伤所致。长期情志不遂,肝失条达,遂使肝旺气滞,血瘀痰阻留结于喉而成瘿病;凝聚目窠则眼胀,眼球逐渐突出;且肝郁化火,耗伤津液,引动君火,则心悸怔忡;肝火旺,移热于胃,则消谷善饥;肝火累及肾阴,水亏无以涵木,则腰酸、头晕、耳鸣;肝木乘脾土,脾失健运,则大便溏泻;而肝的本经自病,虚风内动,则经脉拘急而双手震颤。所以,本病病机为气滞、阴虚、痰凝。病位在颈,病变脏腑涉及肝、肺与胃。甲亢常伴有明显的心血管异常,  相似文献   

19.
心力衰竭病因病机较复杂,病位在心,与肝、脾、肺、肾关系密切,并非单一脏腑疾病,五脏为整体,相生相克,相互影响,五脏病变均可导致心力衰竭,并影响其发生发展的进程。心力衰竭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心气虚、心阳虚、心阴虚,标实则为痰浊、气滞,血瘀等痹阻心脉。  相似文献   

20.
<正> 一、以阴阳的概念回答下列问题答:1.就脏腑分阴阳,应是:五脏为阴,六腑为阳。(按脏腑功能特点分) 2.就五脏分阴阳应是:从位置上区分,心、肺位于膈上,上为阳故属阳;肝、脾、肾位于膈下,下为阴故属阴。按五行属性分则心(火)、肝(木)属阳;肺(金)脾(土)、肾(水)属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