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矫治器在正畸治疗中扮演着无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其应用贯穿于整个正畸过程,而作用又直接影响着矫治效果和成败。因此,作为口腔正畸对患者进行矫正的核心装置,一直在向着更为有效、舒适、美观发展。自21世纪初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投入临床使用以来便颇受青年患者青睐。本文阐述了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的原理、特点及临床疗效,并对其发展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邢锐 《中国医药科学》2014,(23):167-169
目的:探讨不同厚度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产生的矫治应变力学效果研究。方法制作厚度为0.75mm和1.00mm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各10副,将矫治器戴入治疗前上颌光固化树脂模型,位移设计量均为0.2mm。比较两组切牙牙冠唇面和舌侧共11个区的应变情况。结果厚度为0.75mm的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在切1/3近中、中1/3中、中1/3近中、颈1/3近中、舌侧中央窝、舌侧隆突位置矫治应变大于1.00mm厚度的无托槽隐形矫治器(P<0.01)。结论厚度为0.75mm的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较1.00mm的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产生的应力更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与传统直丝弓托槽矫治器初戴后的疼痛强度及变化规律,为临床开展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安氏1类20例,分为两组,试验组10例,采用无托槽矫治器矫治,对照组10例,常规粘接传统直丝弓托槽,通过问卷调查表了解安放矫治器后24 h,3 d,5 d,7 d的疼痛强度,软组织刺激痛及溃疡的发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分析导致患者疼痛不适的原因。结果:试验组患者疼痛强度在24 h~7 d期间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疼痛强度在24 h~3 d期间均达到高峰,随后逐渐降低。软组织刺激痛、溃疡发生率试验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部分患者的疼痛来自矫治器本身对颊侧软组织的刺激。结论:无托槽矫治器初戴疼痛轻微,较传统矫治器舒适。  相似文献   

4.
5.
目的对照分析口腔正畸治疗中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固定矫治器对牙周健康产生的影响。方法分78例口腔正畸患者为2组,36例以固定器矫治器展开治疗为固定组,42例以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展开治疗为隐形组,对比两组牙周健康状况。结果矫治前,2组PLI、GI、SBI对比差异不突出,P>0.05;矫治后3、6个月完成时,隐形组PLI比固定组低,P<0.05,两组GI、SBI则无显著差异,P>0.05;完成矫治后3个月,两组PLI、GI、SBI对比差异也不突出,P>0.05。结论在一定程度,无托槽的矫治器可对牙周健康进行维护,但短期内仍会对牙周健康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临床中总结我国自主研发的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应用的经验,使该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方法选择临床中4例适合隐形矫治的患者。按照该技术的要求,准备术前资料,医生-公司设计员商定矫治方案,患者知情同意。公司制作隐形矫治器,患者按顺序佩戴并按时复诊。复诊时进行必要的邻面去釉、粘结附件或调等。结果 4例均取得了良好效果,患者对矫治效果满意。但个别牙因原有牙周病的原因邻间隙稍大。结论该项技术具有美观、舒适、卫生、方便和复诊次数少等优点。在合理选择适应证的情况下能满足临床的矫治需求。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无托槽隐形矫治与传统固定矫治在非拔牙矫治患者治疗前后牙弓宽度的变化。方法选取32例安氏I类错、牙弓中度拥挤患者,分别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和传统MBT金属托槽进行矫治,每组16例,在模型上测量矫治前后尖牙间及第一磨牙间的牙弓宽度,应用统计软件分析两组间治疗前后的牙弓宽度的变化。结果无托槽隐形矫治组和传统托槽矫治组牙弓前段和后段宽度都有一定程度扩大,无托槽隐形矫治组上颌尖牙宽度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前后上下颌牙弓前、后段牙弓宽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对于中度拥挤非拔牙矫治病例,无托槽隐形矫治与传统托槽对牙弓宽度都有一定程度增大,但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分析颊侧固定矫治器与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口腔正畸患者牙周健康状况及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共收治的112例口腔正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依照等比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56)与对照组(n=56)。对照组患者应用颊侧固定矫治器,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矫正前后的牙周健康情况以及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菌斑指数(PLI)、龈沟出血指数(SBI)、龈沟探诊深度(SPD)、牙龈指数(GI)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PLI、SBI、GI水平均升高,观察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且观察组PLI、SBI、GI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矫正前心理沟通、残障、心理阻碍、社交困难、生理性疼痛、生理障碍以及功能受限相关口腔生活质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矫正后,两组患者心理沟通、残障、心理阻碍、社交困难、生理性疼痛、生理障碍以及功能受限相关口腔生活质量均上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9.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矫治技术,自问世以来,便以美观、舒适、便捷、疗效可预测性等优点得到患者的广泛青睐.但其尚处于发展阶段,仍不能有效控制牙齿的三维移动,相关生物力学作用机制亦不明确.利用三维有限元法可直观评估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加载时,牙和牙周组织的应力分布及位移模式,从而为无托槽隐形矫治的生物力学分析、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0.
何坤 《首都医药》2021,(12):54-55
目的 研究无托槽隐形矫正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研究所选择的研究对象是2019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0名牙齿畸形患者,将患者分成情况接近的A、B两组,前者在治疗的过程中选择使用固定矫正技术,而后者在治疗中则选取无托槽隐形矫正技术,最后则对两组治疗所使用的时间方面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两种治疗方法 在患者治疗中的效果.结果 ...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 探讨牙周病致前牙间隙进行无托槽隐形矫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牙周病致前牙间隙患者80例,按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固定矫治疗法.比较两组临床效果、探诊深度、菌斑指数、前牙间隙关闭时间等各项参数指标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前牙间隙、牙齿松动、1-NA距、1-NA角均有显著改善,但治疗组各项临床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探诊深度均显著提升,但治疗组探诊深度[(1.69±0.26) mm]提升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1.56±0.18) mm](P<0.05);治疗后,治疗组菌斑指数(9.8%)、前牙间隙关闭时间[(2.0±0.9)月]、矫治器松动(0)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牙周病致前牙间隙进行无托槽隐形矫治,短期观察未见牙周组织损伤,临床效果确切,适用于轻中度牙周病致前牙间隙的患者,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联合固定矫治在拔牙病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将2015年1月~2018年2月收治的88例拔牙患者分为两组,A组采用传统的固定矫治器矫治,B组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联合固定矫治技术,比较两组的矫治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矫治总有效率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B组矫治满意度明显优于A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托槽隐形矫治联合固定矫治技术能够增强拔牙患者的矫治效果,提高患者的矫治满意度,该治疗方案适合在临床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对牙周炎引起前牙扇形移位的女性患者口腔健康相关生活存质量(OHRQOL)的影响。方法 41例进行成年女性错颌畸形矫治患者,按佩戴矫治器类型不同分为试验组(18例)和对照组(23例)。试验组患者佩戴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对照组患者佩戴自锁托槽矫治器,记录附件脱落重粘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矫治时长以及不同时间段[矫治开始前(T0)、矫治1个月(T1)、矫治3个月(T2)、矫治6个月(T3)、矫治结束(T4)、矫治结束后3个月(T5)]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OHIP-14中文版)评分。结果试验组矫治时长最短42步即84周,最长75步即150周,平均矫治时长(97.52±2.35)周,附件脱落重粘48粒,其中2例重启;对照组矫治时长最短34步即68周,最长74步即148周,平均矫治时长(112.38±3.51)周,因颊面管托槽松动掉落重粘115粒。试验组矫治时长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5.437, P=0.000<0.05)。T1时,试验组OHIP-14评分(25.42±4.21)分低于对照组的(35.47±4.0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0、T2、T3、T4、T5时,两组患者的OHIP-14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周炎引起前牙扇形移位的女性患者佩戴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较佩戴固定矫治器有利于缩短矫治时间,及较好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17.
杨梓  沈军 《安徽医药》2018,39(7):869-870
目的 评价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远移上颌磨牙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4~2017年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需进行上颌磨牙远移的安氏Ⅱ类正畸患者9例,平均年龄25.6岁,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进行矫治,通过比较治疗前及远移后的模型,评价磨牙远移效果,以及对比治疗方案中磨牙远移量和磨牙实际远移量,评价磨牙远移效率。结果 所有牙位治疗后与尖牙的距离均增加,第二磨牙与尖牙距离平均增加2.29 mm (P<0.05),第一磨牙与尖牙距离平均增加2.1 mm (P<0.05),左侧上颌第一、第二磨牙的移动表达率(磨牙的实际移动量/计划移动量)分别为79.4%、84.5%,右侧上颌第一、第二磨牙的移动表达率分别为87.1%、89.1%。结论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可有效远移上颌磨牙,但移动量相比治疗计划略有减少,可在制定方案时进行少量过矫治。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析无托槽矫治技术在口腔正畸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于我院接受口腔正畸治疗的45例患者,所有患者均选无托槽矫治技术进行医治,观察矫正效果、牙龈健康状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患者口腔正畸治疗优良率达93.3%(42/45),牙龈健康患者占比为75.6%(34/45),患者矫治满意度为95.6%(43/45)。结论无托槽矫治技术应用于口腔正畸治疗中不仅能获取理想矫治效果,同时能保护牙龈健康,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王青云  李棋  母红 《贵州医药》2009,33(7):631-63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正畸的成人患者也越来越多。由于他们错过了错牙合畸形最佳的治疗时期,其牙齿面牙合的美观及功能问题依然存在,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他们,并对他们的学习及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导致其产生一定的心理负担。因此成人正畸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对医生会提出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治疗结果美观、功能协调、而且对治疗过程中的美学追求也与儿童有较大的不同,他们要求减少矫治器对外观的影响,使用更为隐蔽的矫治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