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包括浆液、粘液、浆-粘液)及传导性耳聋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为耳鼻咽喉科常见病、多发病,是造成听力损失的原因之一.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耳鸣、耳内闷胀感.该病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是因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未得到及时、恰当的治疗或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转化而来.严重者可能发生中耳粘连、鼓室硬化等多种并发症[1].笔者对一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进行观察分析,认为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不同的时期,采取恰当的治疗方法可取得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fitis mesa,SOM)是以中耳积液(包括浆液、黏液或浆、黏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炎性疾病。小儿发病率较高,是引起儿童听力下降的常见原因之一。据文献报道,3岁以上儿童几乎所有被调查者都发生过至少1次“中耳渗出液”的病史。笔者对2005年4月~2006年4月间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三临床学院治疗的84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的发病原因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是以中耳积液(包括浆液,黏液或浆、黏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炎性疾病,在小儿发病率较高,还表现为语言发育迟缓,慢性中耳炎急性发作,是引起小耳听力下降的常见原因之一。腺样体肥大是导致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常见病因,传统的治疗方法有抗感染治疗、鼓膜穿刺、鼓膜置管术等,但治疗效果不理想,我科自2005年以来,采用鼓膜打孔及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100例,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陈亮  黄以乐  汪建  陈勇挺  彭华 《广东医学》2004,25(10):1170-1171
目的 探讨血小板活化因子 (plateletactivatingfactor,PAF)在分泌性中耳炎 (SOM)发生和转归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5 6例 (6 8耳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血浆和中耳积液 (MEE)中PAF的含量 ,并以 4 0例正常人血浆作为对照。结果 SOM患者MEE中PAF浓度明显高于血浆中PAF浓度 (P <0 0 1) ,SOM患者血浆中PAF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浆中PAF浓度 (P <0 0 5 ) ;黏液性中耳积液中PAF浓度明显高于浆液性中耳积液 (P <0 0 1)。结论 PAF是SOM中耳积液中的重要炎性介质 ,它与疾病的持续状态相关 ,可能在SOM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慢性中耳炎及胆脂瘤中细菌生物膜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医学杂志》2015,(2):150-153
目的: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及中耳胆脂瘤中耳腔病变组织中细菌生物膜存在情况。方法:收集手术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11例,分泌性中耳炎8例,中耳胆脂瘤9例,术中中耳腔内病变组织为实验标本(其中肉芽组织11例、分泌液8例、胆脂瘤9例);所得标本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细菌生物膜存在情况。结果:肉芽组织、胆脂瘤中细菌生物膜检出率较高,分泌性中耳炎中稍低;近6个月有流脓病史者检出率低于近6个月无流脓病史者;胆脂瘤伴感染者检出率远高于不伴感染者。结论:细菌生物膜确存在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中耳胆脂瘤,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存在率相对较低;这可能是导致抗生素耐药、病情迁延不愈或反复急性发作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俞青 《实用医技杂志》2011,18(6):626-627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OME)是以中耳积液(包括浆液、黏液、浆-黏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本病较常见,在儿童中的发病率比成人高,是引起儿童听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建立分泌性中耳炎豚鼠动物模型的方法,为分泌性中耳炎的动物实验研究提供一种有用的动物模型。方法采用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制备豚鼠分泌性中耳炎动物模型,了解分泌性中耳炎听阈、中耳粘膜及咽鼓管粘膜的病理改变。结果听阈升高25耳,以低频为主,鼓膜呈内陷状,病理改变主要在中耳腔、咽鼓管;中耳腔有不同程度的渗出,以浆液性为主。结论PAF可导致中耳粘膜的炎症反应及中耳腔渗出,可为进一步研究分泌性中耳炎提供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8.
IL—1β和IL—8在分泌性中耳炎中耳积液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IL - 1 β和IL - 8在分泌性中耳炎发生和转归中的作用。 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 38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 40耳中耳积液中IL - 1 β和IL - 8的含量。 结果 :IL - 1 β和IL - 8在分泌性中耳炎中耳积液中的表达率分别为 80 %和 92 .5% ,早期积液中IL - 1 β和IL - 8的含量高于晚期 (P均<0 .0 0 1 ) ,浆液性积液中二者的含量亦较高 (P <0 .0 0 2 ,P <0 .0 5) ,IL - 8与IL - 1 β的含量呈正相关 (r=0 .83,р <0 .0 1 )。结论 :IL - 1 β和IL - 8是分泌性中耳炎中耳积液形成众多细胞因子中的两种 ,均存在于早期中耳积液中 ,并促进浆液性中耳积液的产生 ,前者对后者的产生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疾病,又称渗出性中耳炎、粘液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等.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发病率儿童高于成人.有关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明确,使治疗和护理颇为棘手,我科自2009-2010年进行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50例,术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治疗和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白细胞介素-8和分泌性中耳炎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白细胞介素 - 8(IL- 8)在分泌性中耳炎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对行鼓膜穿刺术的 5 9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 71份中耳积液进行 IL - 8浓度检测。结果示中耳积液中 IL - 8水平明显增高 (>7.81pg/ ml) ,检出阳性率为 81.7% ,平均浓度为 2 98.11± 92 .14 pg/ ml。儿童患者 IL- 8平均浓度较成人显著增高 (P<0 .0 1) ,粘液性中耳积液 IL- 8平均浓度较浆液性积液显著增高 (P<0 .0 1)。IL- 8的浓度和病程呈正相关 ,病程长者含量高 (P<0 .0 5 )。本次鼓膜穿刺前进行过药物治疗 (包括抗生素、激素治疗 )和未接受过治疗的患者 IL - 8浓度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提示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中耳积液中存在 IL- 8,它对中性粒细胞的趋化作用可以引起中耳粘膜损伤并可导致病变转为慢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37例63耳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分析了其病因、诊断及治疗.指出声导抗测定、耳镜检查、鼓室穿刺可提高中耳积液早期诊断的准确性.鼓室穿刺注药,中耳置通气管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泌性中耳炎治疗方法,降低复发率,以及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方法选择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病人(经药物针吸等保守治疗无效)108例,120耳.在鼻内窥镜导引下切开鼓膜,然后注入药液放入硅胶管.结果显效99耳,有效21耳,无效0耳.结论鼻内窥镜下中耳腔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3.
激光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50例观察李秀云(东海县人民医院222300)关键词中耳炎,浆液性激光中图法分类号R764.21分泌性中耳炎是具有鼓室积液的非化脓性中耳疾病,在应用鼻腔滴药及全身用药治疗无效时多采用鼓膜穿刺抽液治疗,而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因对...  相似文献   

14.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传导性聋及鼓室积液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冬春季多发是儿童和成人常见的导致听力减退的病因之一。中耳积液可分为浆液性和渗出液。患者主要表现为听力减退、耳痛、耳鸣等症状。本文观察鼓膜穿刺联合地塞米松鼓室注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15.
鼓膜置管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50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泌性中耳炎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多发病之一。临床上是以不伴有急性中耳炎症状与体征的中耳积液及听力减退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若治疗不妥,后期可产生中耳粘连及后遗症。目前通畅引流和恢复咽鼓管正常功能仍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必要手段。我科2004年2月2008年11月,对50例(56耳)保守治疗无效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行鼓膜置管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王卫 《浙江医学》1990,12(1):11-12,39
对慢性分泌性中耳炎中耳液行免疫球蛋白含量与酸性磷酸酶活性定量分析,并与血清含量、酶活性作对照.结果显示:中耳液中IgA与IgG大都由中耳分泌产生,均高于血清中的含量,有重要的抗炎作用;中耳液酸性磷酸酶的活性亦自中耳生成,并高于血清中的,既有助于抗炎和修复,又可破坏中耳结构.测定此酶,可用以诊断早期感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杀菌-通透性增强蛋白使用在分泌性中耳炎的相关蛋白分泌中的产生作用。方法使用内毒素制备分泌性中耳炎大鼠模型,随机将大鼠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与杀菌-通透性增强蛋白组三组,使用ELLSA方法对各组的大鼠用药之后的中耳积液中水通道的蛋白与黏蛋白含量进行检测统计,通过HE染色体对三组当中的中耳黏膜病理性程度变化进行观察,分别使用Real-time PCR、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法等方法对三组的大鼠中耳黏膜之中的中水通道蛋白、黏蛋白以及三叶因子表达式做统计。结果模型组的AQP1蛋白与m RNA表达量相比正常对照组明显耕地,经过BPI治疗后,AQP1表达程度得到显著上升,而AQP4、MUC5B、MUC5AC则明显减少(P<0.05)。结论 AQP1、AQP4、MUC5B、MUC5AC等在分泌性中耳炎病变程度中作用明显,BPI能够切实提升AQP1,对控制AQP4和MUC5B、MUC5AC的分泌表达有突出作用,显示BPI在治疗分泌性中耳炎过程中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和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炎性疾病,3个月以内为急性分泌性中耳炎,3个月以上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部分病人经用药治疗后,中耳积液可自行吸收或经咽鼓管排出,部分病人经用药治疗后仍可出现鼓室硬化、粘连,甚至出现鼓膜松弛部内陷袋形成;如何尽早采用较合适的治疗手段[1-4],现通过分泌性中耳炎鼓室图的表现和保守治疗后的效果作分析研究。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9.
手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转归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鼓膜穿刺、切开、置管术等手术治疗与儿童慢性分泌性中耳炎之间的关系。方法 :分析了 2 0 6例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经过。其中 1 0 0例采用传统的保守治疗 ,1 0 6例采用手术治疗。结果 :采用保守治疗的病例转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者占 6 8% ,经手术治疗者转为慢性的仅占 2 3 6 % (P <0 0 1 )二组差异显著。结论 :具有中耳积液的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经手术治疗可避免转为慢性 ,达到及早痊愈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38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血清和中耳积液中肿瘤坏死因子(TNF)的浓度,结果显示:①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血清TNF浓度高于正常人对照组(P<0.01)。②中耳积液TNF浓度明显高于血清TNF含量(P<0.001)。③分泌性中耳炎慢性组中耳积液TNF浓度高于急性组(P<0.001)。提示分泌性中耳炎积液中TNF可能主要由中耳粘膜局部产生,在分泌性中耳炎炎症反应中起免疫抑制作用。中耳积液中高浓度的TNF可能是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经久不愈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