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淋巴系统是心血管系统的辅助系统,由淋巴管、淋巴组织和淋巴器官组成。淋巴管是淋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如运输组织液、脂肪等)和临床意义(与肿瘤转移、感染、淋巴水肿等关系密切),因此进行淋巴管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人体“化工厂”的肝脏,更是引起了许多学的兴趣,肝脏淋巴系统的研究历史悠久,已获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进入二十世纪,随着肝脏手术学、肿瘤及研究方法的不断改进,使肝脏淋巴系统的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特别是在器官内的淋巴管分布、淋巴管的超微结构、淋巴管前通路、以及肝脏的病理改变和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使人们对肝脏淋巴管的形态和机能的认识又深入一步,为探讨肝脏淋巴液的形成机理和肿瘤淋巴管的转移提供了重要的形态学资料。本将对这几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淋巴系统是全身组织回收体液的第二条渠道,是静脉的辅助系统,由淋巴结和淋巴管构成,属于网状内皮系统.人出生后约有500~600个淋巴结,其功能是(1)阻止外界入侵的病源微生物及异物.(2)生产淋巴细胞,参与人体的免疫功能.人体较重要的浅表淋巴结群有颈部、腋窝、腹股沟和咽窝淋巴结等.许多疾病均可表现淋巴结肿大,其中包括全身性或局部感染,病毒、细菌直接侵袭以及全身脏器的恶性肿瘤淋巴转移和淋巴瘤等.  相似文献   

3.
淋巴系造影是研究淋巴系统较为确切的方法,可按临床需要,将对比造影剂注入淋巴结或淋巴管内,选择性地显示身体某一部位的淋巴组织,结合病情借以确定诊断和作为决定治疗的依据。淋巴系造影已有30余年的历史。1930年Funaoka Carvalho 等曾将造影剂注入屍  相似文献   

4.
转移是恶性肿瘤最基本的生物学特征,对多数恶性肿瘤来讲,淋巴道转移是最常见的转移途径。通过对淋巴管的分布和形态及结构特点的研究,来探讨癌细胞淋巴道转移的机制,为临床提供形态学依据。1淋巴管研究的发展史1622年Aselli首先发现乳糜管,标志着人类对淋巴系统的认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从此,全身淋巴管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相继展开。1652年Bratholi等研究了全身淋巴管;1692年Nuck使用向淋管内注射水银的方法观察淋巴管,这对淋巴系统的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Hunter(1762年)改进了淋巴管的注射方法;他的学生Gruikshack(1786年)编著了《人…  相似文献   

5.
淋巴水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淋巴系统是循环系统的一个辅助部分 ,主要是运输淋巴液回到血循环的管道。从狭义来讲 ,淋巴循环只是将多余的组织间液输送回血循环 ;但从广义上讲 ,淋巴系统通过稳定细胞间液和细胞外基质微小外环境 ,以确保实质细胞的完整性及功能。如果由于淋巴管或淋巴结的阻塞或异常病变 ,使淋巴系统的运输能力降低 ,将使富含蛋白的组织间液骤积 ,进而造成淋巴水肿。慢性肢体淋巴水肿不仅有碍美观 ,而且可并发感染 ,形成慢性炎症 ,引起免疫缺陷甚至致残。1 淋巴水肿分类淋巴水肿病因比较复杂 ,除一部分继发性淋巴水肿的病因比较明确外 ,其余主要是由于…  相似文献   

6.
心脏淋巴系统在心肌损伤后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可能通过维持体液稳态和控制炎症反应来调控正常组织稳态和自然再生。心脏淋巴系统在心肌损伤后激活并参与心脏疤痕形成进程。近年来关于心脏淋巴系统和心肌修复的研究逐渐增多,通过多种动物模型在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管内皮细胞分泌机制阐述了心肌修复再生。深入了解心脏淋巴系统的结构、分子和功能特征有助于开发针对心脏淋巴系统的靶向治疗方案。心肌修复机制和心脏淋巴管系统相关的靶点研究有助于为心肌梗死后心肌修复治疗提供潜在的新靶点、新策略。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淋巴水肿的病例并不少见,Allen及Kinmonth等氏曾分别报告105例及107例的临床资料,国内这方面的资料仍很缺乏。本文复习国外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一、下肢淋巴管的解剖 下肢淋巴管分深、浅两系统。浅层淋巴系统始于真皮浅层,由无瓣膜的闭式淋巴管  相似文献   

8.
淋巴转移是肿瘤转移的主要方式,淋巴结转移是重要的预后指标,因此研究肿瘤淋巴转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年来,由于淋巴管生成因子和淋巴管内皮特异性标记物的相继发现,极大促进了淋巴管在肿瘤转移方面的研究,为肿瘤的早发现和手术方式的确立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就淋巴管生成因子及其受体、淋巴管内皮标记物、肿瘤淋巴管生成机制、淋巴转移相关细胞因子和抗淋巴管生成方法及意义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不同时期,不同转移阶段的人乳腺癌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和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的表达,探讨ICAM-1和LFA-1对乳腺癌淋巴道转移的影响,为乳腺癌淋巴道转移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根据不同病变阶段的手术患者切除的乳腺癌标本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ICAM-1、LFA-1在乳腺癌组织和ICAM-1、LFA-1、VEGFR-3在癌旁组织淋巴管内皮的表达情况.结果 随着临床分期的增高和淋巴结转移的发生,ICAM-1和LFA-1在乳腺癌癌细胞和癌巢中的表达阳性率逐渐增高,同时ICAM-1、LFA-1和VEGFR-3在癌旁组织淋巴管内皮细胞的表达阳性率也逐渐增高,具有正相关性,并且ICAM-1和LFA-1在癌旁组织淋巴管内皮细胞的表达之间具有正相关性(P<0.01).同时发现无论是在乳腺癌癌细胞、癌巢还是在癌旁组织淋巴管内皮细胞,ICAM-1和LFA-1表达的高低都与癌的分化程度、性别、年龄不具有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AM-1和LFA-1与乳腺癌的淋巴道转移有关,并且通过两者的协同作用促进了乳腺癌的淋巴道转移.两者在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淋巴管内皮细胞表达的高低,可以作为数据指标对乳腺癌淋巴道转移的预防和治疗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随着肿瘤的进展,乳腺癌癌旁组织中的淋巴管数量随之增加,可能与乳腺癌的淋巴道转移有关.VEGFR-3在淋巴管内皮细胞的表达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可以作为淋巴管内皮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物来标志淋巴管.  相似文献   

10.
答:淋巴系统是有些癌症转移的途径,癌症患者中期到晚期临床表现较明显的就是淋巴节肿大,就是癌细胞脱落后进入淋巴管内。如胃癌细胞扩散时由胃淋巴管→腹腔淋巴结→乳糜池→胸导管→径颈干到左锁骨淋巴结,而引起淋巴结肿大(即魏尔肃氏淋巴  相似文献   

11.
临床上准确评估直肠癌淋巴转移是制定治疗计划及判断预后重要指标之一,而目前传统的检查方法(CT、直肠内超声、MRI等)评估直肠癌淋巴转移的准确性低.淋巴造影被认为是能很好显示淋巴系统的检测方法,已有许多用于直肠癌淋巴系统显影和鉴别良恶性淋巴结的实验及临床研究,对评估直肠癌淋巴转移有非常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恶性肿瘤淋巴管生成与转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海娥  庄建基  杨帆 《医学争鸣》2007,28(5):479-480
淋巴道转移是肿瘤转移的重要途径,也是判断预后的重要依据. 随着淋巴管生成因子及许多淋巴管特异性标记物的发现,肿瘤新生淋巴管调控与淋巴道转移机制研究得以深入开展. 大量的研究发现,恶性肿瘤和瘤周组织内存在新生的淋巴管,新生的淋巴管密度和淋巴管标记物的表达强度均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这为揭示恶性肿瘤淋巴道转移机制和开发淋巴管靶向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研究途径. 现就近年来肿瘤淋巴管生成与转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孔德贵  孔祥泉 《医学综述》2004,10(11):666-668
心脏淋巴系统是心脏脉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淋巴管吸收组织液中不能由静脉回流的大分子物质,是对静脉回流的有益补偿,对维持心肌正常代谢、心肌细胞内环境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早在20世纪60年代国外许多学者就对心脏淋巴的解削生理及病理做了大量研究,近些年来有研究提出心脏淋巴循环障碍与冠脉、心肌间质纤维化存在着一定联系。现仅对此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罗春香 《医学综述》2010,16(17):2630-2634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与淋巴管内皮细胞表面的受体VEGFR-3结合,促使瘤周、瘤内淋巴管增生。趋化因子受体7(CCR-7)与其配体CCL-19、CCL-21结合,趋化肿瘤细胞向淋巴组织移动。VEGF-C与CCR-7共同参与肿瘤淋巴道转移。二者是可能存在协同作用,在肿瘤淋巴道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转移淋巴结中CCR7与VEGF-C均过度表达;作为预测淋巴道转移指标,其具有的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最先经淋巴系统转移。与恶变、增殖、血管形成及淋巴管形成有关的新的分子生物学标记物正在研究当中,以便预测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已证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和VEGF-D可通过活化其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促进淋巴管形成及促进淋巴播散。基于  相似文献   

16.
世界范围内,恶性肿瘤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治疗恶性肿瘤的难点是肿瘤的复发和血道淋巴道转移[1]。但人类对淋巴系统的研究远没有血管系统的深入,究其原因是缺乏有效的能鉴定淋巴管的特异性标记物。淋巴管内皮细胞标记物D2-40的发现和应用无疑为研究肿瘤相关淋巴管生成和肿瘤的淋巴管播散机制提供了新思路。文章就D2-40的生物学特性及在胃肠道淋巴管生成中的研究进展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VEGF-C表达和淋巴管生成与胰腺癌淋巴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胰腺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其受体VEGFR-3的表达与淋巴管生成及淋巴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了VEGF-C及VEGFR-3在胰腺癌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双染技术显示并计数了毛细淋巴管密度(LVD),分析比较了胰腺癌有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VEGF-C、VEGFR-3表达和LVD.结果:VEGF-C阳性表达产物主要见于癌细胞胞浆,而VEGFR-3阳性表达产物主要位于癌周组织的淋巴管和微血管内皮细胞胞浆.有淋巴结转移组癌组织VEGF-C、癌周组织VEGFR-3的表达率和LVD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VEGF-C、VEGFR-3的表达与LVD相关.结论:胰腺癌VEGF-C与VEGFR-3表达增高,具有促进胰腺癌的淋巴管增生的作用.VEGF-C、VEGFR-3和LVD都与胰腺癌淋巴道转移有关,都可以作为检测胰腺癌有无淋巴结转移的重要指标,选择性阻断VEGF-C或VEGFR-3的作用,对控制胰腺癌的淋巴道转移可能是一个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肝细胞癌组织淋巴管内皮细胞podoplanin的表达,为研究肝细胞癌淋巴道转移的分子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用SP免疫组化检测法对肝细胞癌组织、淋巴结及正常肝组织中podoplanin的表达情况进行观察;用podoplanin来标记淋巴管,检测癌组织中微淋巴管密度.结果 肝细胞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podophnin不染色,淋巴管内皮细胞podoplanin阳性表达.经计数微淋巴管数量,癌组织和癌旁肝组织微淋巴管密度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P<0.01).结论 podophnin可选择性的在肝细胞癌组织淋巴管内皮表达,能明确的区分血管及淋巴管成分,可作为一个淋巴管内皮细胞较特异的标记物.由于微淋巴管密度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增高,说明淋巴管数量的增加可能与肝细胞癌的淋巴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9.
淋巴系统在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参与了临床上诸多疾病如淋巴水肿、肿瘤等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淋巴管内皮细胞(lymphatic endothelium, LEC)作为淋巴系统的功能细胞之一,在上述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上述病理生理现象的基础研究进展缓慢,原因之一是目前所采用的LEC培养体系无论在细胞来源、所获得的细胞纯度方面均不理想.我们取新生小牛的胸导管,对其内皮细胞进行分离、原代培养及传代培养,观察其生长情况,并采用流式细胞术对其表面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3, VEGFR-3)的特异性表达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20.
丝虫寄居于人体淋巴系统,引起乳糜尿。以往常用胸导管阻塞来解释。国内外学者对此尚有保留看法,并未定论。我们通过电视淋巴造影、肾蒂淋巴管结扎术中对腹膜后淋巴管的观察及文献学习,认为乳糜尿的发病机理是腹膜后淋巴管曲张所致。 一、胸导管阻塞不会发生乳糜尿 1.胸导管的胸段和颈段有长短不同的侧副径路,连接胸导管的起始部和终末部。2.胸导管与右淋巴管、身体左侧和右侧大淋巴管之间存在侧副径路。3.解剖方法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