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在已建立的大鼠→免异种造血嵌合体模型中,了解异种移植免疫耐受机制。方法 通过直接、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及补体介导的细胞毒试验等方法,检测大鼠MHC-Ⅰ类分子阳性细胞以及体液免疫。结果 检测出大鼠MHC-Ⅰ类分子阳性细胞比例为31.0%-61.9%,且此细胞体液免疫功能正常;同时在此模型中检测出有较高浓度的兔抗大鼠单个核细胞抗体存在,且受体补体功能正常。结果 (1)用我们所建立的方法进行异种骨髓移植是成功的;(2)在受体补体活性正常的嵌合体模型中大鼠单个核细胞与兔抗大鼠单个核细胞抗体出现的共存现象(即适应accomm-oda-tion),是形成此嵌合体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3.
4.
5.
诱导器官移植受者免疫耐受是目前科学发展的前沿问题。本文作者概述了骨髓造血干细胞输注诱导肾移植受者产生嵌合体及免疫耐受研究发展过程,并对造血干细胞移植诱导肾移植受者免疫耐受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器官移植中脂肪源F1k1+CD31—CD34-细胞诱导免疫耐受的可能性。方法以CM—DiI荧光染料示踪脂肪源F1k1+CD31-CD34-细胞的体内分布情况,并以PCR方法检测Y染色体的存在以进-步鉴定;以皮肤移植实验观察脂肪源F1k1+CD31-CD34-细胞移植组小鼠对供者来源组织器官移植物的反应性。结果脂肪源F1k1+CD31-CD34-细胞可进入并较长期(30d)存在于异基因小鼠免疫器官内;在细胞移植组小鼠脾脏中可检测到供者来源T细胞,占受者脾细胞6.68%;脂肪源F1k1+CD31-CD34-细胞移植组小鼠供者来源皮肤移植物存活〉90d,未处理组平均为10d。结论异基因脂肪源F1k1+CD31-CD34-细胞移植后可形成稳定嵌和体,并诱导特异性免疫耐受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供体造血干细胞(HSC)诱导异基因大鼠肾脏移植免疫耐受,探讨免疫耐受的形成机制。方法:建立大鼠肾脏移植模型,通过免疫磁珠法负筛选系统提取供者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给低剂量放射线全身照射的Wistar大鼠管饲CsA,接着经尾静脉推注SD大鼠的造血干细胞,并当天完成肾移植。观察各组大鼠的存活时间,监测血清肌酐浓度,并进行移植肾彩色多普勒超声。采用体外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法检测长期存活大鼠的免疫耐受状态。结果:实验组大鼠存活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提示,长期存活的受者脾细胞对供者脾细胞的刺激不表现出明显细胞增殖反应,而对无关大鼠脾细胞产生较明显的增殖反应。结论:应用造血干细胞能够成功地诱导出针对供者特异性的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器官移植中脂肪源F lk1 CD31-CD34-细胞诱导免疫耐受的可能性。方法以CM-D iI荧光染料示踪脂肪源F lk1 CD31-CD34-细胞的体内分布情况,并以PCR方法检测Y染色体的存在以进一步鉴定;以皮肤移植实验观察脂肪源F lk1 CD31-CD34-细胞移植组小鼠对供者来源组织器官移植物的反应性。结果脂肪源F lk1 CD31-CD34-细胞可进入并较长期(30d)存在于异基因小鼠免疫器官内;在细胞移植组小鼠脾脏中可检测到供者来源T细胞占受者脾细胞的6.68%;脂肪源F lk1 CD31-CD34-细胞移植组小鼠供者来源皮肤移植物存活(90d,未处理组平均为10d。结论异基因脂肪源F lk1 CD31-CD34-细胞移植后可形成稳定嵌合体,并诱导特异性免疫耐受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微卫星DNA的多态性,检测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嵌合体。方法用无关个体的单个核细胞混合标本在体外模拟混合嵌合体,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结合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色和凝胶成像分析技术半定量检测嵌合体。结果本方法的敏感性为1.25%~5%,不同位点敏感性不同;混合模拟标本扩增产物分析计算所得嵌合率与扩增前供体细胞比例呈显著直线相关(r=0.97~0.98,P<0.001),不同位点间相关性有所差异,以各位点的平均值进行线性分析更趋于直线相关(r=0.998)。结论STR-PCR结合凝胶电泳成像分析技术是一种敏感、准确、可靠、经济的嵌合体半定量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供者单个核细胞、CD3+T细胞、CD15+粒细胞植入情况。方法:采集22例清髓性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移植前及移植后不同时间的骨髓标本,应用免疫磁珠进行CD3+T细胞、CD15+粒细胞分选,常规提取DNA,PCR扩增后,进行毛细管电泳,确定基因位点及峰面积,计算供者嵌合率。结果:22例患者均在中位时间+12d(+9d~+15d)造血恢复。骨髓单个核细胞在+7d时供者嵌合率为70%,+14d供者嵌合率均超过90%,+21d和+28d供者嵌合率均超过95%以上。CD15+粒细胞在+7d时嵌合率为40%,在+14d、+21d和+28d供者嵌合率>95%。CD3+T细胞在+7d、+14d、+21d和+28d供者嵌合率分别为65%、80%、84%和90.9%。移植后早期完全嵌合组急性GVHD发生率高于混合嵌合组。结论:在+28d3群细胞均可达到供者完全嵌合状态。定量检测对判断早期植入、预测复发,指导临床干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造血干/祖细胞移植与免疫耐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器官移植是许多肿瘤和一些非肿瘤疾病得以根治的唯一方法,但是,一直困扰人们的是排斥反应,常常导致受者存活时间下降和器官移植失败。既往,处理排斥反应的方法是使用大剂量的免疫抑制剂,但同时也引起一些致命的副作用如严重感染和再发肿瘤等,这些限制了临床器官移植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采用造血干/祖细胞移植诱导特 相似文献
12.
大小鼠之间造血干细胞嵌合体抗异种移植物抗宿主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OBJECTIVE: To find a method for preventing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GVHD) in BALB/c mice receiving rat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METHODS: Firstly 12 SD rats were conditioned with 5.0 Gy sublethal total body irradiation(TBI), followed by infusion of 8 x 10(7) bone marrow cells from 28 BALB/c mice within 4 h and intraperitoneal administration of 100 mg/kg cyclophosphamide (Cy) 2 d later, for the purpose of inducing chimeric SD rats with specific immunological tolerance. Secondly, 24 BALB/c mice were exposed to 9.0 Gy lethal TBI and divided randomly into 3 equal groups designated respectively as groups A, B and C. Mice in group A were injected with 4 x 10(7) bone marrow cells from 4 normal rats, and mice in group B were injected with 4 x 10(7) bone marrow cells and 2 x 10(7) spleen cells from 4 normal rats, while those in group C were given 4 x 10(7) bone marrow cells and 2 x 10(7) spleen cells from 6 chimeric rats. The mice were then observed for 150 d for GVHD. RESULTS: In the second procedure, 2 mice in group A failed to survive due to infection and radiation injury respectively, and none of the rest mice presented signs of GVHD. The mice in group B all developed GVHD of varied degrees with symptoms as wasting, diarrhea, fur loss, arched body posture, and even bloody stool, and all died within 5 to 15 d with an average survival of 10.0 d (95% confidence interval 8,12).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of the liver and intestinal tissues revealed inflammatory lymphocyte infiltration and necrosis. The majority of the mice in group C, in contrast, survived for more than 150 d with only two died on the postoperative days 18 and 31 respectively. The survival time of group B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other two groups. CONCLUSION: Donor/recipient chimerism may help prevent GVHD in xenogeneic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相似文献
13.
目前异基因移植面临的最大障碍是严重的移植排斥反应的出现,同时移植后长期大剂量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可引起一系列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4.
细胞因子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诱导免疫耐受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液恶性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是绝大多数血液恶性疾病患者的有效乃至唯一的根治手段,Allo-HSCT的基础是异体植入及随后的移植物抗白血病(graft versus leukemia,GVL)效应,但Allo-HSCT同时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导致GVHD相关死亡. 相似文献
15.
STR-PCR定量分析非清髓性干细胞移植后造血嵌合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对非清髓性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造血嵌合体的STR-PCR定量检测技术,初步探讨该技术在监测非清髓性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植入状态中的应用。方法:对3例非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的患者序列血样,在可区分供受者基因的STR位点上,应用凝胶图像分析技术进行供受者特异性等位基因的定量分析.结果:定量分析结果与DNA电泳条带法的定性分析结果,以及临床移植效果一致。在电泳条带已表现为供者源造血时,通过定量分析仍可检测出受者特异性等位基因。结论:STR-PCR定量分析技术较单纯电泳鉴定植入可观察到更为细微的变化,该法是检测非清髓性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供受者嵌合体更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器官移植中脂肪源Flk1 CD31-CD34-细胞诱导免疫耐受的可能性.方法:20只C57BL/6小鼠经致死量射线照射后随机等分为2组,实验组移植C57BL/6小鼠骨髓细胞和BALB/c小鼠脂肪源Flk1 CD31-CD34-细胞,对照组仅移植C57BL/6小鼠骨髓细胞,以CM-DiI荧光染料示踪脂肪源Flk1 CD31-CD34-细胞的体内分布情况,并以PCR方法检测Y染色体的存在以进一步鉴定.以皮肤移植实验观察脂肪源Flk1 CD31-CD34-细胞移植小鼠对供体来源组织器官移植物的反应性,以未移植Flk1 CD31-CD34-细胞小鼠为对照.结果:脂肪源Flk1 CD31-CD34-细胞可进入并较长期(30 d)存在于异基因小鼠免疫器官内;在细胞移植组小鼠脾脏组织中可检测到供体来源T细胞占受体脾细胞的6.68%;脂肪源Flk1 CD31-CD34-细胞移植组小鼠供体来源皮肤移植物存活>90 d,未处理组为8~9 d.结论:异基因脂肪源Flk1 CD31-CD34-细胞移植后可形成稳定嵌和体,并诱导特异性免疫耐受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造血细胞嵌合体形成及演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NAST)造血细胞嵌合体的形成及演变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非清髓性预处理方案治疗了42例组织相容性抗原相合的血液病患者。男26例,女16例,中位数年龄37岁(18-59岁)。非清髓预处理:白血病患者采用环磷酰胺(CTX)、阿糖胞苷及CD3单克隆抗体,6周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氟达拉滨。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采用CTX和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结果:42例患者均顺利渡过造血抑制期并形成造血细胞嵌合体。18例形成稳定的完全供者造血细胞嵌合体(FDC),24例形成混合造血细胞嵌合体(MC)。其中15例逐渐转为FDC,5例保持稳定嵌合状态,4例发生移植排斥。42例中10例(23.8%)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其中FDC者8/18(44.4%),MC组2/24,FDC者的aGVHD发生率明显高于MC患者(P<0.05)。42例中8例发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FDC者4/18,MC者4/24,FDC患者的cGVHD发生率高于MC组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FDC患者和MC患者的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最低值及恢复时间,存活时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随访2-43个月,仍存活31例(73.8%)。结论:NAST早期先形成高比例MC再逐渐转化为FDC即可显著减轻GVHD又不降低和影响疗效,可能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更理想的植入模式。 相似文献
18.
朱剑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3,34(3):218-221
近年来,造血干细胞在起源、造血原理、细胞分型、形态学特点、生物学特性、临床应用等几个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围绕以上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人源性补体调节蛋白(hCD55和hCD59)在人脐血干细胞嵌合体大鼠外周血细胞中的分布,分析探讨嵌合体供者诱导异种移植免疫耐受的町能机制.方法 采用宫内胎鼠移植加新生鼠肝内注射人脐血干细胞的方法,制作人脐血干细胞嵌合体大鼠模型.4周后利用流式细胞三色标记法,对hCD45/SSC设门时,不同区域内hCD55和hCD59抗原阳性细胞的分布进行分析.利用补体依赖性淋巴细胞毒性反应,评估嵌合体淋巴细胞的免疫适应性.结果 hCD45/SSC设门时,在hCD45阳性细胞区域中,hCD55和hCD59阳性率分别高达(53.69±18.23)%和(31.8±27.5)%,但仅占全细胞总数的(2.0±1.32)%和(0.76±0.56)%,与全细胞Ⅸ域中hCD55和hCD59阳性细胞的百分率(4.11%±2.83)%和(2.82±1.38%)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t=2.71,P=0.043;t=3.64,P=0.015).嵌合体大鼠补体依赖性淋巴细胞毒性反应为(22.32±15.10)%,低于非嵌合体组大鼠的(57.29±22.65)%,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4.16.P<0.001).相关分析显示,嵌合体大鼠补体依赖性淋巴细胞毒性反应与外周血hCD55阳性细胞百分率呈负相关(r=0.679,P=0.031);外周血hCD55阳性细胞百分率和hCD45阳性细胞百分率呈正相关(r=0.658,P=0.038).结论 人脐血干细胞嵌合体内人源性细胞能够表达人补体调节蛋白.人造血细胞嵌合体淋巴细胞具有抵抗人补体对细胞融解、破坏的作用.随着嵌合体嵌合比例的增加,人源性补体调节蛋白表达增多,嵌合体外周血淋巴细胞抵抗人补体的融解、破坏作用增强.嵌合体内异种补体调节蛋白的存在,可能是造血细胞嵌合体供者诱导异种移植免疫耐受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造血干细胞诱导门脉耐受模型,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门静脉或尾静脉注射PKH一26标记或未标记的全异基因造血细胞,利用流式细胞技术等观察免疫耐受的建立与否、供体细胞表型、宿主肝胜十造血灶的形成及其来源等指标.结果当同基因或异基因全骨髓细胞(BMC)或造血干细胞(HSC)富含部分经尾静脉或门静脉注射后,均首先在肝脏聚集,且聚集在肝脏的细胞为WGA+的HSC.在异基因BMC门脉注射后d10,可在宿主肝脏中发现供体HSC来源的造血灶形成,而尾静脉注射异基因BMC组则几乎见不到造血灶的形成.进一步研究表明,以未标记B6BMC通过足静脉免疫BALB/C小鼠,则随后移植的B6脾细胞被迅速排斥,而通过门静脉免疫,则可使随后移植的B6脾细胞长期存活.结论门脉注射异基因BMC可诱导供体特异性耐受;在耐受诱导和维持中起关键作用的细胞为聚集在肝脏中的HSC。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