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伤寒论》"病""证"的含义及辨证的内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病”、“证”是《伤寒论》使用频率极高的字眼,正确理解其“病”、“证”合义,对于正确认识《伤寒论》辨的内容,明确辨证十分重要。“征”在《伤寒论》中有症状、代病、证候三重合义,“病”的命题意义有表疾病的状态、病位、疾病种类界定、证候/症状的代称等四个方面。弄清它们的区别,是认识《伤寒论》辨证的前提。《伤寒论》辨征的重点在于对症状的分析而最终作出征候结论,概括起来有两大的步骤:第1步,运用规范了的病的标准,首先进行病的分辨;第2步,运用正邪、阴阳、脏腑经络等理论对刻诊症状体征进行综合分析,作出刻诊的病机诊断——证。由于“证”合义的多重性,导致辨证概念合糊不清,故症状和病的含义应从“证”中剥离出来,“证”不能既是症状又是证候,而只能是证候的简称。  相似文献   

2.
李国栋  李芳铭 《河南中医》2010,30(3):214-215
《伤寒论》"六病"具有特定的时间概念,"六证"具有特定的时间、病位和病性概念,由此构成"六病时位辨证"特色。六病是病时、病位和病性不相统一的非典型性六病;六证是病时、病位和病性相统一的典型性六病。弄懂六病与六证的确切含义,弄清六病与六证的关系,才能解除千余年来束缚学习《伤寒论》的瓶颈,使《伤寒论》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疑难杂病重脉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过程中 ,如何根据四诊证据的前后顺序进行分析 ,正确地辨证论治 ,一直是历代医家注视的重要问题。例如 :《内经》在指出辨证论治要四诊合参时 ,强调“欲知其要 ,则色脉是矣”。《难经》中又提出“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伤寒论》、《金匮要略》则提出辨证依据的前后主次序列 ,《伤寒论》六经辨证即明确提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论杂病亦强调“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均以“辨某某病脉证…  相似文献   

4.
浅谈近代中医辨治模式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医传入我国之前,中医辨治模式已有辨病治疗、辨证治疗、辨症治疗三种,由于证候是中医独有的概念术语,因此,辨证治疗相对于西医而言是独特的。古代中医,也有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模式,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既要辨太阳病,同时还要辨桂枝汤证、麻黄汤证、葛根汤证。这种模式一直相传至今,可以说是中医辨治的主体模式。  相似文献   

5.
对古今有关证素概念的梳理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证素”是辨证的关键,对古今重要论著中有关辨病位、辨病性的内容进行系统梳理,提到病位概念近60项,病性概念达60余项,总计约120项。  相似文献   

6.
凭脉辨证是张仲景辨证的主要特色,是《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内容之一,脉证在《伤寒杂病论》中内容丰富、论理精辟。探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关于脉证的条文,认为《伤寒杂病论》脉证思想主要包括凭脉辨病因、凭脉辨病位、凭脉辨病性、凭脉确定病证、阐释病机、凭论治凭脉判断预后几个方面,实际上就是凭借脉象辨证论治。《伤寒杂病论》脉证思想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也对临床诊治疾病和深入研讨中医基础理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云海 《光明中医》2009,24(11):2065-2066
《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主,故篇名分别是“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等。《金匮要略》是以脏腑经络辨证为主,其篇名却非“辨心病脉证并治”、“辨肺经病脉证并治”等,除第七、九、十一及十八篇篇名分别涉及“肺”、“心”、“五脏”及“肠”而外,都以体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即《痉湿病脉证治》、《疟病脉证并治》的形式名篇。  相似文献   

8.
“证素”是辨证的关键 ,对古今重要论著中有关辨病位、辨病性的内容进行系统梳理 ,提到病位概念近 6 0项 ,病性概念达 6 0余项 ,总计约 12 0项。  相似文献   

9.
辨病应是辨证的主体内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来认为,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笔者通过对《伤寒论》、《温病》等古代经典著作的分析研究,认为古人之辨证实际上包含了辨病.并指出辨证论治并非异病同治,从本质上讲,不同的病不可能出现完全相同的证,之所以认为异病可以出现同证,乃是辨证不够细化所致.也因此只有将辨病作为辨证的主体内容,才能提高辨证的准确性,才能使中医得到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将三阳病分为经证、腑证,是研究《伤寒论》的方法之一。这一方法既能把内容复杂的三阳病用经、腑两证归纳成纲,便于探讨其本质,又能更精确地指导辨证用药。为此,笔者作一肤浅讨论,供同道参考。 一、由来 查《伤寒论》三阳病篇,虽然多次提及“经”字,如“以行其  相似文献   

11.
病证结合治疗观的过去与现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的特色和优势,也是中医药学诊治疾病的主要原则和方法。但是,纵观中医学的发展,实际上“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一直是两种主要的思维模式,且“辨病”早于“辨证”。早在《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已确定了观察和处理疾病时,证和病必须结合的原则,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因“病”的含义不同,病证结合可分为古典(或传统)病证结合与现代病证结合。前者指中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后者指西医辨病(西医疾病诊断)与中医辨证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仲景辨太阳病是临床常见病 ,辨证不难 ,治疗也不难 ,可为何于太阳病篇设条文 178条 ,占《伤寒论》全书内容的 4 4 72 %呢 ?同样是太阳病 ,为什么有传也有不传 ,同样是传 ,又为什么如此复杂 ,几乎五脏六腑都涉及 ?辨太阳病为何要辨太阳病本证、太阳病兼证 ?辨太阳病本证与兼证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对治疗有何特殊意义 ?仲景对太阳病辨证论治为何如此布局 ?其构思及设计的目的是什么 ?其辨证的核心是什么 ?本文以仲景所论为指导 ,以临床研究为依据 ,从临床中研究太阳病的流行病学及其发病、传变规律等 ,以探讨仲景所论太阳病辨证的临床意义和理…  相似文献   

13.
陈宁勇 《江苏中医药》2007,39(12):18-19
《伤寒论》中柴胡证有两种含义,一为小柴胡汤证的适应证,二为少阳病的代名词.柴胡证与少阳病二者之间虽有交叉,但不是一个概念.仲景以方名证,使辨证与论治达到最后的统一,这是《伤寒论》历久而不衰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4.
王付 《浙江中医杂志》1997,32(8):365-366
张仲景在辨太阳病篇中设条文178条,约占《伤寒论》全篇内容的二分之一,仲景辨证为何如此布局呢?结合临床,太阳病(感冒)的确是极为普遍的常见病,但又为何设如此多的条文呢?其辨证的核心究竟是什么?太阳病篇所辨内容是不是尽论单一的太阳病呢?结合仲景所论,辨太阳病本证是太阳病篇辨证的基本内容,辨太阳病兼证是太阳病篇辨证的集中体现,临床中太阳病本证、兼证的发病规律及特征是不是就是这样呢?笔者对此以表格的形式对门诊病人进行随机调查,其结果如下。回临床资料在门诊中随机调查太阳病患者596例,男239例,女257例。其中患…  相似文献   

15.
刘维政 《江西中医药》2005,36(11):12-13
《伤寒论》太阳病篇章占全书近一半,而“其原出之病与正治之法,不过二十余条”(《伤寒贯珠集》提要),其他则大量的是变证条文。刘渡舟在《伤寒通俗讲话》中指出:“正由于有内容丰富多采的变证,穿插在六经辨证之中,因而大大地扩展了《伤寒论》的辨证范围。”因此,对《伤寒论》太阳病变证进行研讨,进一步掌握张仲景辨证施治的精神,指导临床实践,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分析《伤寒论》厥阴病篇之条文,论述了什么是厥阴,《伤寒论》中厥阴病之性质,其本证、变证、鉴别及其证治。从而认为“厥”有二个不同概念:一是文字义,二是病证名。不能将六经中的厥阴之“厥”与厥证之“厥”相混淆。  相似文献   

17.
对“证”概念逻辑定位与事实基础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开泰 《河南中医》2009,29(2):120-122
概念是学科实践的产物,是学科逻辑发展的必然。“证”概念是辨证论治成熟的标志,《内经》、《伤寒论》为其理论事实,辨证论治实践为其临床事实,病机为其本质内涵,与中医药理论具有“自圆其说”的逻辑同一性。  相似文献   

18.
“悸”指跳动之谓,是临床较常见的病证.《伤寒论》所论的悸证,是以自觉体内悸动为特征的病证,有“心悸”、“心下悸”、“脐下悸”、“心中悸”、“心动悸”之不同,不可混同.张仲景对悸的论述散见于各经病中,且有概念不清甚至自相矛盾之处,后世学者每易混淆.但《伤寒论》论治悸证,总能以六经为纲,从病因病机入手辨证遣方用药,至今仍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笔者冀通过对《伤寒论》原义的疏理,结合临床实践,以期达到对其证治规律进行系统探讨之目的.  相似文献   

19.
论“辨证与辨病”狄玉敏,刘月林(河北中医学院050091)夏锦堂指导中医在临床上既重视辨证,也重视辩病,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如《伤寒论》和《金匾要略》都是既辨病又辨证的。病和证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中医的病也不同于西医的病,中医的病,是以突出症状或病灶、病...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中太阳病内容最为丰富,所占的方剂也最多,在全书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研究好太阳病篇的内容对掌握《伤寒论》全书非常重要。笔者跟随浙江省名中医牟重临主任中医师研习伤寒多年,牟师认为《伤寒论》太阳病主要按照八纲辨证,分寒、热、虚、实四证,各有其代表方,四证之中又可进一步辨证,如寒热之证进而辨虚实,虚实之证又可分寒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