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超早期脑梗死采取电针疗法疗效的影像学表现和评价方法。方法选取2012~2013年深圳市中医院和深圳市罗湖区中医院神经内科和急诊内科收治的经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36例,随机均分为2组(n=18)。电针组采取基础疗法结合瞬时强电流电针刺激法治疗,非电针组采取基础疗法结合常规针刺法治疗。并运用SPECT、MRI灌注影像表现分析2组疗效。结果通过SPECT、MRI灌注影像表现评价治疗效果发现,治疗后rCBF灌注低下区明显改善。MRI检查敏感度明显低于SPETCT,电针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另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SPECT、MRI灌注影像能够准确表现电针疗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的效果,证实其能有效缓解患者大脑病灶内神经元细胞的死亡,其特异性效应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系统评价灯盏花制剂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搜集灯盏花治疗脑梗死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筛选合格研究,应用Jadad评分法进行质量评价,运用异质性检验、Meta-分析、漏斗图分析、敏感度分析等方法统计相关数据。结果:19项符合纳入标准,Jadad评分显示所有研究得分均低于3分,属低质量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总有效率比较的合并OR=3.61,95%CI为(2.93,4.44)。结论:Meta-分析结果提示灯盏花制剂有改善脑梗死患者全血流变指标及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且其安全范围大,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小。由于灯盏花治疗脑梗死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学质量较低,存在潜在的临床异质性及发表性偏倚,以及待评价研究等因素的影响,降低了上述结论的可靠性,因此本系统评价尚不能肯定证明灯盏花制剂对于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刘素蓉  曹瑾  王师超  亢晓燕 《医学综述》2008,14(14):2217-2219
目的评价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运用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万方数字化期刊数据库、MEDLINE和HighWire Press(均截至2007年6月)。筛选出所有应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随机对照试验并评价质量。结果共检索到60个随机对照试验,其中25个符合纳入标准,方法学评价质量为B级。依达拉奉可能的不良反应包括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及皮疹。结论有必要进一步开展高质量、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评价依达拉奉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王秦川 《广东医学》2007,28(6):1001-1001
脑梗死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高.我们用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并对其疗效及安全性进行临床评价,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力源精纯溶栓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对68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以脉络宁作为基础治疗,治疗组配合溶栓酶静脉滴注给药。首剂10U,其后5U隔日1次,共4次,总剂量25U,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溶栓酶治疗组用药后血浆FIB水平明显下降(P<0.001),在治疗过程中无1例发生出血现象,无死亡病例,治疗后,14天,21天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恢复程度和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溶栓酶是治疗脑梗死的有效药物,安全可靠,疗效明显,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6.
银杏叶提取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系统评价银杏叶提取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 库及维普数据库等,收集已公开发表的有关银杏叶提取物治疗脑梗死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相关文献,按照预先设 计的要求筛选文献、选取资料和质量评估后,采用Revman 4.2软件对文献中的原始研究进行系统评价。结果:与对照 组比较,银杏叶提取物组疗效显著提高,总有效率比值比(odds ratio,OR)为1.60~5.53,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加权均数差 (weighted mean diff erence,WMD)为−3.12(95%CI:−3.96~−2.28)。结论:银杏叶提取物有益于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 经功能缺损状况,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2):129-132
目的 建立高血压患者急性脑梗死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并评价。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 年1 月~2018 年12 月的高血压患者224 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生化指标及急性脑梗死的发生情况,使用SPSS 25.0 和R3.6.1 软件及其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建立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 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尿酸、血尿素氮、肌酐在急性脑梗死组与非急性脑梗死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尿酸升高、血尿素氮升高为高血压患者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多因素Logistic 回归模型筛选的变量建立风险列线图,评价分析示C-index 为0.764,ROC 曲线AUC 为0.764,提示模型区分能力、模型准确性尚可。Calibration 曲线、Decision 曲线评价模型一致性及获益性尚可。结论 本研究用列线图建立的高血压患者急性脑梗死发生风险预测模型,简单快速,临床应用准确性尚可,临床参考价值尚可,但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样本量较少,需要更多多中心、大样本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8.
佘天香 《吉林医学》2022,(9):2563-2565
目的:分析基于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的护理干预模式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误吸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30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1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研究组实施基于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的护理干预模式。比较两组患者误吸、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研究组吸入性肺炎以及误吸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5.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常规护理干预比较,基于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的护理干预模式可显著改善老年脑梗死患者吞咽功能,降低误吸以及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9.
由于脑梗死的高发病率、高致残率,使其成为神经科领域研究热点之一。新方法、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使其临床诊断、治疗水平不断提高。影像学发展最快且在中风病人评价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将就急性脑梗死的影像学评价进行概述,重点对在脑梗死超早期有很大临床使用价值的核磁共振弥散成像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0.
在脑缺血及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中,小鼠的可逆性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occlusion,MCAO)模型应用广泛。除了测量脑梗死体积外,神经功能缺损的行为学评价也是判定脑缺血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其评价指标大多移植于大鼠的评价体系,方法较多,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本文对小鼠脑缺血后神经功能损伤的行为学评价方法及各自的优缺点及侧重点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心理及行为的评价。方法:采用MMSE、WMS、HR神经心理成套测验中的指敲测验、感知觉测验及SDS对经CT或MRI证实的38例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心理及行为方面的评价,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无症状性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MMSE总分无显著性差异,但分测验中近记忆力、注意力、计算力明显下降。无症状性脑梗死病人的WMS的MQ及各分测验有显著性下降,指敲测验及各项感知觉测验均有显著性降低。无症状性脑梗死组的SDS阳性率及量表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存在认知功能、记忆、精细运动、感知觉及情感方面的障碍,可能是血管性痴呆的前期。  相似文献   

12.
孟飞燕 《当代医学》2014,(5):114-115
目的:研究颈动脉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并评价颈动脉硬化对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1-2012年商丘市睢阳区公费医疗医院收治的7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调查研究,并与70例非脑梗死患者进行对比。记录传统的脑血管疾病存在的危险因素,并进行全面的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分析颈动脉硬化对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颈动脉硬化与脑梗死相关并有预测价值相似的地方,经过对患者进行回归分析,提示患者出现高血压、高血糖等现象是脑梗死的重要因素。结论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跟脑梗死有一定关系,将颈动脉硬化结合脑梗死进行预测,能够提高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中西医结合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用中药.对两组患者的I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8.57%,高于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62.86%),且有显著性差异(X2=6.293 0,P<0.05);观察组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安全,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发病48h以内入院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对两组治疗前后进行欧洲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ESS)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评价其疗效并观察其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ESS评分和ADL评分在治疗后7d、14d、28d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效果较好,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张小林  刘宏雅 《广东医学》2007,28(8):1341-1341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脑梗死已成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病死率仅次于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把脑梗死的致残、病死率降到最低程度,是广大医务工作者长期探索的问题.我们应用灯盏细辛(主要含总咖啡酸酯与野黄岑素甙)治疗脑梗死,通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价,血脂、红细胞压积、血小板黏附性的对比观察其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徐隽莹  韩登峰  汪惠才 《当代医学》2010,16(26):147-149
目的评价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电子、手工二条检索途径收集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价研究质量并提取数据,采用RevMan4.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共计996例病人。所有试验方法学质量较低。近期有效率:丹红注射液组较对照组有提高临床有效率的作用(0R合并=3.15,95%CI=2.22~4.48);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丹红注射液组较对照组可以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WMD=-4.25,95%CI-6.63~-1.86);血液流变学:丹红注射液组可降低全血比黏度高切值(WMD=-2.16,95%CI-2.39~-1.94),对于血液流变学其他指标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由于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学质量较低.存在潜在的发表偏倚.尚须进行严格设计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证实其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发病6h内的确诊和治疗对急性脑梗死的预后起关键作用,但传统MRI对超急性脑梗死不能充分评价缺血的范围和严重程度。近年来,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和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提供了比常规MRI更为丰富的有关脑梗死的诊断信息。本文就磁共振成像在临床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脑梗死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治疗方法不同,疗效各异。我们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阿魏酸钠治疗30例和丹参治疗25例,对其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进行评价,比较两组的疗效,探讨内皮素受体拮抗剂阿魏酸钠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对脑梗死预后判定的价值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C—反应蛋白(CRP)和纤维蛋白原(FIB)对脑梗死预后判定的临床价值。方法 检测脑梗死患者血中CRP和FIB水平,并评价它们与脑梗死预后的关系。结果 CRP和FIB水平升高的脑梗死患者较CRP和FIB低的患者病情重、预后差;CRP对脑梗死的预后判定价值优于FIB。结论 CRP和FIB可作为脑梗死预后判定指标之一,在预后判定方面CRP对脑梗死的临床价值优于FIB。  相似文献   

20.
高玉苹 《北京医学》2014,(5):405-406
脑血管病具有高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的特点,因此降低致残率,提高脑血管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是当前脑卒中患者康复面临的重要课题。针灸作为急性脑梗死的一种辅助治疗方法已经应用于临床.本研究对针灸联合药物治疗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