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有性与《温疫论》吴有性,字又可,为明末清初一代治温疫病大家。著有《温疫论》一书,为世人所称,对后世治疗温疫病有着深远的影响。首先,吴氏对疫病流行的病因,提出“杂气说”。明言杂气为“天地之厉气”,“触之者即病”。病的特征是长幼之病多相类似。对疫病病因...  相似文献   

2.
根据《内经》遗篇《刺法论》《本病论》提出三虚兼“邪鬼”(致病原)致疫说,认为疫疠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气不足,天气如虚,人神失守,“邪鬼”(致病原)干人,其对现代疫病防治的意义在于对当地天地之气交特点、个体的体质特点和病情特点的把握。对于突发的新型传染病等流行性疾病,当病因或病原体及其致病特点尚未被现代医学认识清楚之前,以中医学的辨天地之气交、六气六经辨证、温病学疫气理论指导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构建中医药疫病防治体系,重构疫病学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针灸调气,作为针灸治疗的基本原理已成共识。所谓针灸调气,实际上是在调动体内气的“运动性”,改变气的“病理状态”,而恢复正常的脏腑功能活动。本文旨在通过对人体气的运动状态进行分析,而确立针灸调气的有效性和临床意义。1气与气的运动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从自然观的角度指出人是物质的,是靠天地之气而生养的。气又是运动的,人作为一种物质体,是气运动的一种形态,通过生、老、病、死而体现,这就是气对于人体的最高级形态…  相似文献   

4.
领导者的最高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由观察天地总结出领导学的精髓:领导者要拥有天地般的修养和美德中国传统哲学是“天人合一”,所以中国的管理之道也讲天人合一。在中国的领导学大师老子看来,国家乃至企业的治理都要遵从“道”的法则,而“道”的法则就存在于天地演化的规律中。老子由观察天地无所偏爱,春天  相似文献   

5.
《内经》“人与天地相参”说刍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认为《内经》“人与天地相参”说是一个具有鲜明唯物主义特征的命题 ,其立论基础是气一元论 ;把握“人与天地相参”说的关键在于求“道”;“人与天地相参”说着重阐明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 ,与汉儒“天人合一”说有本质区别 ;,“人与天地相参”的观点对指导防治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张锡纯对《黄帝内经》的研究(二)张士卿中医系关键词气化理论,奇经八脉,杂病辨析1阐发气化理论,力倡肝为大气之根本张锡纯阐释人体生理,特别强调气化。他说:“尝思人禀天地之气以生,人身之气化,即天地之气化。若于人身之气化不明,不妨即天地之气化征之,诚人...  相似文献   

7.
《素问》对天地阴阳及人体内阴阳的运动特点做了概括:“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天,天气下为雨……故清阳出上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体清阳之气犹如地气中之轻清者而上浮,人体浊阴之气则如天气中重浊者而下沉,如此方能维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天地阴阳升降之理论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就应当顺应天地之气的这种运动特点而施治,才能取得良好疗效。笔者就自己在临床中的点滴体会列举如下:  相似文献   

8.
吕英教授乃南方医院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基地学术带头人,临证之际,以《黄帝内经》为宗旨,以六经辨证为大法,以仲景方药为医剑,强调求其本源,体悟《内经》精韵,因临床疗效显著而广受患者好评。《素问.太阴阳明论》云":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素问.五运行大论》指出:"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所谓戊己分者,奎璧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吕英教授认为,无土不成世界,然土分戊己,秉性虽异,然燥湿相济,升降相因,纳化相依,和气一团;"戊己土"理论彰显"天人合一"之医魂,禀承"五运六气"之气化。  相似文献   

9.
44.气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答: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所以《医门法律》说:“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气,又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人的生命活动,需要从“天地之气”中摄取营养成分,以养五脏之气,从而维持机体的生理活动。所以《素问·六节藏象论》说:“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相似文献   

10.
祖国医学强调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及时令演化密切相关,并称此为“人与天地相应”或“天人合一”。一年四季,自然规律是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种气候,即“四气”。人体必须顺应“四气”的变化,使体内产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内在养生之道,才能达到身心康泰和益寿延年的目的。以下谈谈中老年夏季养生的要点。  相似文献   

11.
读经随笔     
<正> “内经”二字之释义“内”字对“外”字而言。人生天地之间,体外皆阴阳四时五行之气,而为天地所具有者;体内则为五脏,与五脏内合之六腑,外合之形层也(形层,指皮脉内筋骨而言)。经者常也,一定不移也。所谓“内经”者,言人之体内五脏六腑及形层之气,与体外天地阴阳四时五行之气,经常相通,而有一定不移之义也。  相似文献   

12.
<正> “气反”一语出自《素问·五常政大论》,原文是:“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注家多将此解为上下互治之法,而忽略“气反”本义。上下互治当属整体施治,毫无反义,难与“气反”相承。因此有必要究其本义,以不失其真。该篇先言“气立”。张志聪云:“气立者,谓天地阴阳之气,上下升降,为万物生长化收藏,故  相似文献   

13.
“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医养生文化中的积极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人合一”思想起源于商代,经春秋时期孔孟、汉代董仲舒等思想家的发展,成熟于宋明理学。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一是认为人与天地之基本规律相同,二是认为人要顺合自然的规律,其学说具有很高的价值,并直接影响着中医养生文化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4.
<正>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有“阳有余阴不足”之论,他又导出一个推论:“气常有余,血常不足”,在医学界影响颇大。笔者认为,这个推论是难以成立的,对医学的影响也是不利的。《阳有余阴不足论》一开头就说,“人受天地之气以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他是从天地日月的阴阳有余不足,得出这个结论的。这种论证方法逻辑学上叫作类比,即根据两种事物某些特征上的相似点,得出这两事物在其它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然而,根据逻辑学的一般规律,由于事物各自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5.
古代医家早在不断的医疗实践和生活中就已经充分认识到自然界是人类的生命源泉。两千多年前,《内经》就提到“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天气”自然是宇宙间的一切气体,“地气”包括在土地中产生出来的五谷杂粮、水果及肉类产品,都可称为“地气”。“天”“地”之气是人类生存的根本因素。因此人类的健康与生存环境的好坏是密不可分的,而西方的科学家与学者,时至今日才提出,自然界的气候变化,空气与食物给人类健康所带来的危害性。1空气的污染与食物的污染直接影响及威胁到人类的健康与大自然的变化《素问·六节脏象论》早就指出:“天食人以五…  相似文献   

16.
王艳芳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22):1002-1002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依据内经的观点,防病的最好办法,莫过于养生。故《灵枢·官能》中云:“是故上工之取气,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败其形”。学习《内经》,其养生理论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顺应自然“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夫四时之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臣服于生长之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平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相似文献   

17.
升降学说在祖国传统医学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黄帝内经》:“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认为地气上升,天气下降,天地之气,呼应交感,阴阳和合,可起到生化万物的作用。升降是天地变化的规律,同样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之一。《内经·六微旨大论》:“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一不出入,无不升降”。古人因形察气,“出入废则神机化…  相似文献   

18.
阴阳本指部位而言。古人有以“内外”论之者 ,有以“上下”论之者。前者吸收了“浑天说”的主张 ,基本能反映人体内外之“阴阳出入”,较符合动物“中根”之理 ,《黄帝内经》中存有其主要思想 ;而后者则未能摆脱“盖天说”之禁锢 ,仍以天地升降为模式 ,适合于植物“气立”的上下升降机制 ,并不适用于探讨“根于中”的人体之阴阳出入。《难经》昧于此理 ,反强取植物之理以解动物之机。为迎合其上下阴阳论 ,竟不惜削足以适履 ,附会“奇经”别演上下循环、虚设“命门”模拟炎上之火 ,以至无视“阴脉”牵强“人头”以为“诸阳”独会者 ,殊不可从。文章初步提炼出了阴阳的定义 ,指出了阴阳相贯的经络实体 ,阐释了《内经》的四时模式、《尚书》的五行理论  相似文献   

19.
《内经》认为天地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天地与人关系密切,人的生理、病理变化都受天地的影响。它不是脱离、割裂人与天地的联系来解释人的生理和病理现象,而是从人与天地的相互联系中来解释生理和病理现象,提出对疾病的治疗原则。“天人合一”是《内经》研究、分析问题的出发点,也是它的一个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0.
试论邪     
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体内部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正所谓“天人合一”人只有适应天地阴阳之变化 ,调节自身阴阳之盈缺 ,才能使五脏充盛 ,气血调和 ,“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而病者 ,正邪之盛虚 ,正盛则邪退 ,邪盛则正虚。邪者 ,何也 ?1 邪之概念《难经》始曰一切病人之气为邪。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言邪 :有大邪、小邪、清邪、浊邪、谷饪之邪诸称。可见 ,邪 ,与人体正气相对而言 ,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及其病理损害。包括存在于外界环境之中和人体内部产生的各种具有致病或损伤正气作用的因素。一切致病因素皆归于邪的范畴 ,诸如六淫、疫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