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巨刺”、“缪刺”见于《灵枢·官针》,属九刺之一,临床中屡屡应用,教学中也常强调,因其为易混淆的刺法。现结合自己多年学习和临证应用体会,谈谈我对这二种刺法之管见。 “巨刺”和“缪刺”都是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交叉刺法。《灵枢,官针》篇说:“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为什么将这种刺法称作“巨”呢?“巨”可能是“互”字的传误;互,才有交互,交叉的意思。《灵枢·终始》篇又载:“形肉未脱,少气而脱又躁,躁厥者,必为缪刺之。”何谓缪刺,篇中未作解释。至《素问·缪刺论》才提出:“愿闻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并进一步说明:“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故络病者,其病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意指偏侧的病痛,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46条云:“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从行文语气看,“阳气重故也”当是对前文的解释。此条是风寒之邪束于肌表的麻黄汤证,为何解释为“阳气重”呢?  相似文献   

3.
“并发”与“合并”、“并发症”与“合并症”是医学常用词语,容易错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并发”一词的解释是:“由正在患的某种病引起(另一种疾病)”;对“合并”一词有两种解释,释②是:“指正在患某种病的同时又发生(另一种疾病):麻疹合并肺炎”。  相似文献   

4.
“是动则病”和“所生病”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代对于《灵枢经》卷三,经脉第十中各经脉所主病证使用的术语“是动则病”和“所生病”的解释不甚统一。由于马王堆帛书和江陵张家山汉简等古医籍重见天日,使我们得以正确理解这两个术语的初义及本义。 笔者认为是动则病,应理解为此条经所主治之病证;所生病为此条经脉所主治病证与派生病证的综合。这种观点主要依据如下。 1.语言文字学的记述 历代对是动则病的动字解释有所不同,笔者认为动字,若读为衝,(衝)也可,以动为之假借字,也可很好地理解原文。(重力),古文作(彳重),(辶重),帛书中也有作(止重)甲、金文中、偏旁彳,行、辵之间常可相通。《博雅》释:动也。()《说文》:通道也。《前汉、郦食其传》:“夫陈留天下之四通八达之效也”。()——动之意相同,做名词为道路之意。在经脉专著中应  相似文献   

5.
“平脉辨证”一语出自《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原序。“乎脉”两字的涵义,《医宗金鉴》谓其“平人不病之脉”,而周学海则说:“平,读如骈,即辨脉也。……仲景选用古书,于是取之辨脉者即名辨脉,取之平脉者即名平脉,从其目,所以存古也,或谓无病之平脉者非。”目前对“平脉辨证”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平”是“辨”的通借字,即“辨”(切)脉辨证。”或把“平”作“平时”解,把“平脉辨证”理解为“平时诊脉辨证的经验”。而近代医学对“平脉辨证”尚有新释,认为“平”是“凭”的通借字,“平脉辨证”可理解成“凭借脉象  相似文献   

6.
《对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中“大气”一词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以五版教材为代表的一些著作,均将其释为“膻中之宗气”,本文从古文通假、水气病的致病原因、病理机制和治疗原则等多个方面作了论证,认为“大气”当作“秦气”,即阴阳调和之气来解释,而《水气篇》所说的“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当是水气病总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7.
《内经》“脉”义探蕴周发祥河南中医学院(450003)主题词《内经》,脉诊考证《内经》文简义博,同一字词在不同的经文里会有不同的含义,若理解不贴切,则影响对经文旨义认识的准确性,“脉”为《内经》中常见之字,综观其义,概约有五。1血脉它是人身五体(筋、...  相似文献   

8.
“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灵枢·经脉》)。欲通经脉之治用,必谙经脉之病形。《灵枢·经脉》“是动则病”与“所生病”,是对十二经脉症候特点的概括。但“是动则病”与“所生病”究竟所指为何?二者有何关系?历代医家莫衷一是,有“千古悬案”之称。幸马王堆汉墓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载有“是动则病”、“所产病”之语,产者,生也,“所产病”亦即“所生病”,从而为解开这千古之谜提供了入门向导。兹就二者的实质内容及其相互关系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9.
《黄帝内经·素问》中的《异法方宜论》,开首有这么一句话:“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如何理解句中的“一”字,对学习、理解通篇内空有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粗略一看,“一”有何难!不就是数词“一个”吗?照此理解,全句意思就是:“医  相似文献   

10.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以下简称该篇)第八条(按五版高等中医院校教材编次)云:“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以下简称该条)”。对该条中的“暴腹胀大者,为欲解。”句的解释,历代注家或敷衍塞责,或随文强解,或存疑不释,致使经意未明。如元·赵以德在其《金匮方论衍义》中云:“此条暴腹胀大之先,不见叙证,遽曰欲解,必有所解之症在也。”赵氏意为原文叙证未明,故未作解释。清·徐忠可在其《金  相似文献   

11.
“左病针右、右病针左”为针灸疗法中针刺取穴方法之一,但在临床上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其实这个问题早在《内经》里就有专论了。“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这两段文字分别见于《缪刺论》与《调经论》。其大体意思是:邪气侵袭到经脉,左侧邪气盛则右侧发病,右侧邪气盛则左侧发病;身体感到疼痛而九候脉象没有异常的,可选用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缪刺法治疗,若疼痛在左侧而右侧经脉有病的,可选用左病刺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素问·五脏别论》中“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现其志意,与其病也”一段。指出“下”当是“上下”之误,分别指人头面部及形肉筋骨尺肤等;“与”当作动词“参与”解,并分析“与其病也”约含四义:①察病是否可治,②把握治病时机,③采取不同治法,④施治适中其度。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58条的“阴阳自和”,过去一般解释为“阴平阳秘”,是从病机的角度理解,但细考《伤寒论》多条论述“自和”的原文,所表达的均是“脉证”是否相符,而“阴阳自和”更专指寸尺部位的脉象是否阴阳脉相等同,以判断疾病是否向愈.以诊察脉象的角度理解“阴阳自和”,对于临床判断疾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此文主要围绕“平脉”的基本概念及“平脉法”所论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归纳、分析阐发。按照原文编排体例,用串解的方式,依次从平脉大纲、诊脉之法、特异病脉、脉象类别及诸脉主病五个方面,重点解难辞、义,会通《內》《难》《金匱》及六经病篇来讨论“平脉法”的脉法奥旨及脉学思想。认为“平脉法”与“辨脉法”比较,立论偏重于临床脉诊的具体问题,如诊脉辨证的一些具体方法、特异疾患的脉象表现、临证脉象的类别及诸种脉象主病的举例论述等。指出,“平脉法”不但是《伤寒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中医古代脉学的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5.
《内经》“是动病”“所生病”辨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灵枢·经脉》篇在叙述完每条经的循行起止后 ,均有两段关于疾病的记载 ,一段前冠以“是动则病” ,一段冠以“是主……所生病者” ,把它们归纳成“是动病”和“所生病”两个专用名词 ,则是从《难经·二十二难》开始的。原文说 :“经言脉有是动 ,有所生病 ,一脉变为二病者 ,何也 ?然 ,经言是动也 ,气也 ,所生病者 ,血也。邪在气 ,气为是动 ,邪在血 ,血为所生病。气主煦之 ,血主濡之 ,气留而不行者 ,为气先病也 ,血壅而不濡者 ,为血后病也 ,故先为是动 ,后所生也。”就是说 ,“是动病”为气病 ,“所生病”为血病。后世遂把“是动病”、“所生…  相似文献   

16.
一、浑浑之脉 《素问·疟论《“无刺浑浑之脉。”杨上善注:“浑浑,浊乱也。凡候脉浊乱者,莫知所病,故不可刺也。”又《脉要精微论》:“浑浑革至如涌泉。”王冰注:“浑浑,言脉气浊乱也。”杨、王二氏均认为“浑”是“浊”义,窃认为此注未当。  相似文献   

17.
“喘”字在《内经》中出现四十余次,究其字义,不外有三:一指呼吸急促,二指脉搏搏动急促,三指腹中有气攻冲。在学习、讲授《内经》时,应视“喘”字所出现的不同篇章、不同段落,进行细致的分析推敲,确定其义。1 指呼吸急促 喘,气喘,喘息,即呼吸急促。在《内经》中“喘”字指呼吸急促占大多数,在其所出现的原文中也比较容易鉴别。如《素问·离合真邪论》:“肺病者,喘咳逆气。”《素问·通评虚实论》:“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素问·太阴阳明论》:“入六府则身热  相似文献   

18.
大论301条(按赵刊宋本,下同)“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本条特揭“始得之”之病期,与302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及303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作对勘,仲师在此三条,以“始得之”、“得之二三日”、“得之二三日以上”,申明少阴病的发展变化,其义甚深。少阴病以无热恶寒为正局,何以会“反发热”?反发热当与“脉沉者”联系起来看,脉沉乃患者正气先亏,寒伏于里;今见发热,则是由阴出阳之兆,  相似文献   

19.
中医药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属祖国医学内障眼病水轮视瞻有色范畴,《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1]曰:"视瞻有色证,非若萤星,云雾二证之细点长条也,乃目凡视物有大片甚则通行  相似文献   

20.
中医“治未病”说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治未病”一是与“病已成而后药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对言,强调摄养身心,未病先防;二是“见肝之病,知其传牌,当先实脾”(《金匾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强调临证时灵活的预见性,既病早治。前后本意相贯,可以互参。“治未病”与控制已病态的“治已病”相结合,便是中医避免了临证思维的狭隘单一而自具特色的“治养结合”思想。“未病”态不是绝对的健康,它既包括人体的亚健康状态,隐匿性疾病状态,体质的易感与倾向状态,有内伤基础、“伏邪”蕴积体内的未病状态等等,也与人体各生理阶段气血阴阳的自然盛衰,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