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医调肝理脾通腑法结合饮食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疗效评定。方法:随机设中医调肝理脾通腑法结合饮食治疗组(50例)和聚乙二醇4000治疗组(50例),对治疗前后生活质量作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在改善生活质量评分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医调肝理脾通腑法结合饮食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确切,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健脾清肠化湿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脾虚湿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健脾清肠化湿汤组)和对照组(得舒特组)进行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证候积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在总体疗效上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总积分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脾清肠化湿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脾虚湿热证)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医调肝理脾通腑法结合饮食疗法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方法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100例随机分为2组,中医调肝理脾通腑法结合饮食疗法(治疗组)和西药聚乙二醇4000治疗(对照组)各50例,就治疗前后的结肠症状进行调查问卷,评价2组疗效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的症状疗效优于对照组(94.0%vs 78.0%),症状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经SF-36量表评定,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且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调肝理脾通腑法结合饮食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确切,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调肝健脾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确诊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调肝健脾汤合培菲康治疗组42例,思密达合培菲康对照组36例,治疗8周后观察腹泻、腹痛、腹胀等症状变化及服药反应,同时复查B超,血、尿、大便常规,大便培养及肝肾功能。[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服中药期间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调肝健脾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侯惠芳  李文魁 《吉林医学》2011,(35):7499-7500
目的:观察调肝理肠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肠电图变化。方法:对42例我科门诊及住院患者口服调肝理肠汤,观察肠电图体表变化。结果:经调肝理肠汤治疗后肠电图频率波、幅值基本正常。结论:肠电参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医脾胃肝的变化,可为中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提供客观指标,对临床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从肝脾论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35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病例治疗均以疏肝健脾为主,方选痛泻要方、四逆散、香砂六君子汤加减。结果:所有病例经治疗后,痊愈70例,显效112例,有效132例,无效36例,总有效率为89.7%。结论:从肝脾论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中医学认为其基本病机为肝郁脾虚,以健脾调肝为基本治则。该病与五脏皆有关系,非独责于肝脾,特别是久病迁延或兼见它病者。故临证辨治切勿拘泥于单脏,宜从五脏论治,根据病变涉及五脏情况,审证求因,灵活变通,从而拓宽思路,以提高临床疗效,充分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疏肝健脾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7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7例给予常规口服胃肠解痉药和止泻药物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疏肝健脾汤,每日1剂,分3次服用.2组均以2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前后疗效对比.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85.2%,2组总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疏肝健脾汤治疗腹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析便秘型肠易激惹综合征运用燕麦配合调肝理脾通腑中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40例便秘型肠易激惹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给予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而观察组则运用燕麦配合调肝理脾通腑中药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中医症状积分明显下降,且治疗总有效率更高,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运用燕麦和调肝理脾通腑中药对便秘型肠易激惹综合征患者进行联合治疗,能够使患者的症状得到有效改善,获得令人满意的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自拟处方健脾调肠汤辨治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4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8例,内服健脾调肠汤;对照组16例,分别予以易蒙停、思密达或吗叮啉、通便口服液。疗程均为4周。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9.29%,对照组为68.7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健脾调肠汤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对刘凤斌教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468条中药处方基于数据挖掘系统进行数据挖掘,验证刘教授对于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总结治疗经验。刘教授认为,肠易激综合征脾虚为本,气滞、湿热为标,病位在肠,与脾胃肝肺等密切相关。治疗上可选用四君子汤、痛泄要方、芍药甘草汤、香连丸、葛根芩连汤等,合方或变方,并根据患者体质特点灵活加减。又基于熵聚类算法,对原有处方适当发挥,为新方的发掘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从胃肠神经-内分泌学的角度探讨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证型的病理实质。方法选肝郁气滞证、肝气乘脾证和脾胃虚弱证三种中医证型的患者及正常对照者各20例,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中5-HT的浓度,比较血清5-HT浓度在三个证型中的变化。结果肝气乘脾证和脾胃虚弱证中血清5-HT的浓度升高显著,且肝气乘脾证有高于脾胃虚弱证的趋势。结论5-HT有可能成为IBS中医微观辨证的客观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统计辨证分型、药物使用频次总结常占杰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的经验,分析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门诊、住院患者中药处方,并将中药处方录入Excel 2007数据表,统计药物使用频次、功效、药性,通过药物分布规律,总结治疗经验。结果:共收集232例,就诊798人次,中药处方786张,高频中药81味,共使用8 003次,分属于15类,以健脾、理气、活血、温阳药为主。临床分为湿热壅滞中焦、脾胃气阴不足、气滞血瘀、中焦虚寒4个证型,其中以气滞血瘀型为多见(42.90%)。结论: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性胃病以健脾温阳、理气活血药为主,温通结合疗效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常见的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方法:对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数据库1979年1月—2014年1月的全部期刊进行高级检索,从符合研究标准的31篇文献中提取证候要素,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 034例肠易激综合征病例中共获取43种证候类型,经证候规范后为24个证候类型,主要以肝脾不和、脾胃虚弱、肝郁气滞表现居多。其病理因素以气滞及气虚为主,病位在肠,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最易涉及到肝、脾两脏。结论: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辨证分型复杂多样,而证候要素相对简约,从构成证候的要素入手进行该疾病常见证候的分析研究,可为进一步确定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通过跟师侍诊,整理资料,查阅相关文献,结合典型病案探讨周晓波教授运用中医药辨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用药特色。该病病位虽在肠,但与肝、脾、肾密切相关,治以调肝健中,运脾益肾,注重审证求因,肝脾同调,擅用风药,均衡饮食,身心并调,利于康复。周晓波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6.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疾病,中医病名为"肠郁"。郭朋教授根据IBS生理、病理特点,以疏肝健脾法调和肝脾,辨证施治,取得良好疗效。文章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经典案例介绍等几个方面对郭教授治疗IBS经验进行系统阐述,以期为中医药治疗IBS提供理论和方法学参考。  相似文献   

17.
肠易激综合征病位在肠,脾虚肝郁为本病的病机关键。脾胃虚弱,水湿內盛,肠腑湿热,肝失疏泄,气机不畅,不通则痛。本病虚实并见,寒热错杂,治以健脾疏肝、温清并用法,善用自拟肠复安随证加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石志超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病机以胃阴不足、脾胃失调为本,以气滞为标,兼夹血瘀、湿热或寒凝。治疗重在养阴益气、调和脾胃、调畅气机,随证佐以活血化瘀、清热消痈、温胃散寒等治法。  相似文献   

19.
通过收集刘凤斌教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的门诊处方,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关联规则挖掘、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方法分析其处方的中药频数、核心组合中药频数,总结组方用药规律,发现治疗IBS新方。研究发现,刘教授治疗IBS多从肝脾论治,采用健脾益气、舒肝理气之法,兼顾化湿、解郁、止痛、活血等治法,处方常以柴芍四君子汤为底方。刘教授治疗IBS的用药经验可为进一步探索IBS证型分布规律奠定基础,也为开发治疗IBS中药新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古代心悸医案信息用数理分析方法挖掘其证治规律。方法:以古代心悸医案为研究对象,建立数据库,进行频数分析和关联分析。结果:284个心悸医案证型分布以心血虚证和痰湿内停证多见;共涉及药物411种,主要为安神类、健脾类、理气类、养血类等;挖掘出治疗心悸的基础方:半夏、陈皮、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当归、白芍、远志、茯神、酸枣仁、龙骨。结论:用数理分析医案,挖掘出常用药物组合,基本符合现行的中医理论,也从数理分析的角度证实了中医理论,为临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