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天人合一”观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命题,先秦时期的“天人合一”观以人与宇宙共体为特征,人与自然界和谐统一为准则,中医学汲取《周易》人与宇宙共体整体思想观念,提出了“人与天地相参”的整体观念;儒家“天人合一”体现在中庸思想上的“和”的概念,使中医学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构建了人体五脏六腑四肢九窍和谐统一的理论体系;道家“天人合一”观中人与“道”为一的认识,使中医学进一步在生理、病理、养生诸方面确立了顺应自然的观念。  相似文献   

2.
医理统于哲理,哲理寓于医理。祖国的传统医学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借鉴了不少的哲学知识来解释一些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并与辨证论治之医疗实践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指导着千百年来的中医临床。其中很重要的两个方面便是广大医者所熟知并为之认可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但笔者认为: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实践中,“平衡观”是不容忽视的,可以说它是中医学理论的又一大特色。现略陈管见如下: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1):138-141
病机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病机的概念首见于《黄帝内经》,后续在《伤寒论》等经典中进一步丰富,奠定了中医的疾病观,是中医认识疾病的独特方法。现代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定义病机的概念为“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这与《黄帝内经》提出的病机即“病之机要”不同,本文作者就此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4.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体系,其中遵循自然养生、防重于治的思想贯穿在整个理论体系中。纵览古代文化与哲学思想,不难看出黄帝内经吸收周易、儒、道中先进的养生和预防思想,不仅从医学的角度明确提出“治未病”的概念,而且奠定了完善的“治未病”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5.
八纲及脏腑辩证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脏象学说中“肾”,在分析、推理疾病发生、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及命门火,为气之根”,“久病及肾”,以及治则上的“治病必求于本”,均与“肾”有密切关系。中医学根据“肾”的功能改变,归纳成“肾阳虚”,“肾不纳气”,“肾虚水泛”,“肾气不固”等  相似文献   

6.
中医学也是有解剖的,只不过后来由于孔子“剖尸不仁”的理论,限制了古代解剖学的发展,但这也使中医学从另一条道路——临床经验医学发展,并且用阴阳五行等古代哲学学说,分析、归纳、推断出一整套完全不同于西医学的理论体系。也就是说,就“肾脏”的解剖学而言,中医学也认为是指实质上的肾脏,  相似文献   

7.
第一章绪论 [学习重点] 本章讨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唯物辩证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及《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而重点要求掌握中医学的二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问题答疑]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中医学的基本持点可以概括为二个方面,即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1.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具体表现在二方面:(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如五脏与六腑、  相似文献   

8.
肇自晋唐、盛于明清的“新安医学”在中医学发展史中具有重要地位。作者对新安临床医家中具有代表性的医学家族 :徽州歙县定潭“张一帖”的源流进行了详细考证。认为“张一帖”之名起于明嘉靖年间 ,传承至今 ,计 45 0余年、15代的历史。张氏历代以急性热病、内科疑难杂病为其精擅 ,传有“末药”等名方 ,并对张氏各代的临床特色予以简要考辨、探讨。认为区域性医学流派、代表性医学家族链曾是中医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建构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内经》之“水”意义的考释,发现《内经》之“水”,既包含通用之水的内涵,更承栽有众多的中医学创新涵义,为早期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服务,成为构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分子。  相似文献   

10.
肇自晋唐、盛于明清的“新安医学”在中医学发展史中具有重要地位。作者对新安临床医家中具有代表性的医学家族:徽州歙县定潭“张一贴”的源流进行了详细考证。认为“张一贴”之名起于明嘉靖年间,传承至今,计450余年、15代的历史。张氏历代以急性热病、内科疑难杂病为其精擅,传有“末药”等名方,并对张氏各代的临床特色予以简要考辨、探讨。认为区域性医学流派、代表性医学家族链曾是中医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建构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11.
由郑守曾教授主编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第五版《中医学》教材已出版使用,与既往历版《中医学》教材有显著不同,该版教材打破过去内容大多由中医学专业五六门主干课程的教材分别压缩组合而成的惯例,编写以“两大模块,两个结合,一条主线”为思路,在保持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反映中医学学术发展的成熟内容的前提下,力争实现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通过对中医学产生发展的人文背景、哲学思想的分析,对生命观、疾病观及诊疗技术与应用实践的介绍,在向学生传授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加深学生对人类复杂生命现象的认识,理解不同医学体系对于生命现象的认知差异,拓宽视野,开阔思路,并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中医学奠定良好的基础。现将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对第五版《中医学》教材特点的分析及教学对策的一些思考总结如下。1新版《中医学》教材的特点这部《中医学》教材的编写思路,用编者的话来说可概括为“两大模块,两个结合,一条主线”[1]。在编写体例,这部《中医学》教材将中医学内容划分为核心模块和扩展模块“两大模块”。核心模块构成全书上篇,包括中医学学术发展的人文背景及哲学思想、中医学的生命观、疾病观、诊断技术、防治理论与手段几部分,涵盖了中医学的主要知识点...  相似文献   

12.
墨家思想与中医学的关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整理分析各家研究墨家思想的成果,总结出与中医学关联较为密切的范畴和观点,主要从墨家逻辑思想、认识论及墨家“五行毋常胜”观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得出作为先秦诸子之一的墨家,其思想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墨家对类、故、理的逻辑提出,具有创见性。这种创见性对中医类比思维理论体系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墨家的认识论对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一致性以及重视临床实践等方面有着深刻的影响。墨家“五行毋常胜”的提出是对五行生克关系中量变到质变过程的阐述,与中医对疾病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的认识具有密切的联系。通过这些方面的探讨为中医学理论的源流及哲学基础,提供研究线索。  相似文献   

13.
道家哲学中蕴涵了丰富的贵生、养生理论与实践,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在其理论体系上逐步形成了“医道相通”的哲学观。由于道家以人生的终生修道为实践和练功中对中医学的需要,使其在修练中不由自主地与中医养生融合为一体,身体力行地推动了中医养生学的发展。本文以“合于道”为准则,从人生观、养生观、生命观、道德观四个方面与道家去欲、主静、守一和调息相提并论,实现“天人合一”,“长生久视”,“全命保生”,以尽终其天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黄帝内经》与先秦精气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探析《内经》的自然观、生理观、病更大观和治疗观与先秦精气学说之间的联系,认为先秦精气学说“气一元论”思想是形成《内经》理论体系的唯物主义思想基础,先秦精气学期工作总结说对人类生命起源以及有关生理,养生防病等的独到见解为《内经》生理病理和防治疾病学说的形成开拓了先河,今人研究和发展中医学,唯有自觉地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为指导,在采用现代先进科技手段的同时,始终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紧密结合,从宏观到微观不断地探索研究,才有希望。  相似文献   

15.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明清时期温病学派兴起,多用寒凉,重视养阴,改变了援易说医、贵阳贱阴的风气,而阴阳学说的基本特征仍体现在温病学派诸家的辨治特色中。以叶天士为代表的温病学家进一步发展了阴阳学说,并将阴阳平衡观体现在其"存津液""养阴血""通阳气"等辨治特色中。  相似文献   

16.
“形神”概念及其关系,是重要的哲学范畴,也是生命认知中的基本问题。中医学的形神观,是对中国古代哲学“形神”思辨的继承与发展;“形神一体”的形神观反映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中医原创思维模式的要素之一。以金元四大家对于中医“形神观”的阐发为切入点,结合当时社会背景,发现他们的学术创新与其儒医身份及经典研习之间存在重要关联。  相似文献   

17.
通过脾阳虚对“脾”实质的初步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脏腑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中医长期临床实践发展起来的,是祖国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对指导临床工作,有其极为重要的意义。脏腑在中医学里,不但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而且是一个生理学的概念;脏腑不但是体内某些器官的名称,而且是概括了机体内某些组织的功能。因此,中医脏腑的概念与现代医学中脏器的概念是不完全相同的,如中医学中的“脾”就不等于现代医学的脾脏,而是与现  相似文献   

18.
恒动观思想渗透在中医学的多个方面,深刻影响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成为推动这一学科向前发展的动力,从而指导着临床实践。《金匮要略》恒动观主要体现在疾病传变、诊断疾病、治法和用药中。把握这一原则, 有利于全面、准确地诊断疾病,进行恰当的辨证施治,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未病”现代观宋为民(南京中医学院生物教研室210029)主题词未,病医学的发展方向是预防,这已成为当前国内外的共识.人们在深化预防研究中,建立了预防医学这一未来医学,并惊异地发现中医学中的“未清”、“治未清”的理论与经验与预防医学相一致.预防医学多...  相似文献   

20.
中医学目前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中医学在教学、临床、科研中存在诸多问题 ,主要表现为 :教学中理论与临床实践相互脱节 ;临床上以“西医模式”指导中医实践 ;科研上不重继承、忽视基础 ,过分强调新药开发研究。解决的对策为 :重视中医发展并为中医药学创造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环境 ;重视中医教学与临床 ,充分传承与发扬中医学优秀文化 ;结合现代科研成果 ,不断弘扬创新中医药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