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泽泻的历史及生物活性成分研究进展(续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泽泻是中医临床常用中药 ,泽泻及其复方历经 30 0 0余年漫长岁月 ,至今仍常用不衰 ,具有诱人的开发前景 ,为世界医药学界所关注。文章追述了中药泽泻的历史 ,并从构—效关系的角度综述了泽泻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泽泻的历史及生物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泽泻是中医临床常用中药 ,泽泻及其复方历经 30 0 0余年漫长岁月 ,至今仍常用不衰 ,具有诱人的开发前景 ,为世界医药学界所关注。本文追述了中药泽泻的历史 ,并从构—效关系的角度综述了泽泻生物活性成份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泽泻具有多方面的药理活性,是临床广泛应用的传统中药。综述了近年来泽泻的化学成分研究概况,含泽泻的中药方剂,单味泽泻及其活性成分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苔藓植物在分类学上介于藻类植物和维管束植物之间,依据形态可分为苔纲、藓纲和角苔纲3类,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苔藓植物是具有生物活性天然产物的巨大宝库。综述了从苔藓植物中发现的具有各种生物学活性的天然化合物,主要包括细胞毒性、细胞生长抑制、诱导细胞凋亡、抗微生物、昆虫拒食、杀软体动物、毒鱼、致敏、抗凝血、神经生长促进、骨骼肌松弛、强心、自由基清除和酶抑制等活性。许多活性显著的化合物可以作为先导化合物,对新药研究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泽泻降血脂药理作用及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泽泻为常用中药材之一,在我国有悠久的药用历史。临床常用于治疗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眩晕及淋浊等病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泽泻有抑制动脉粥样硬化、降血脂、利尿、降血压、抗脂肪肝等作用。自从泽泻的降血脂活性被发现以来,泽泻的化学成分和活性的研究就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在泽泻资源丰富的我国和日本。近年来,泽泻及其复方制剂在临床上已广泛用于高脂血症的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疗效。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对泽泻降血脂药理作用及物质基础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泽泻Alisma orientale 的活性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和HPLC制备色谱分离技术,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泽泻的醋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1-羟基-13(17), 25(27)-脱氢-原萜烷-3, 24-二酮(1)、24-乙酰泽泻醇A(2)、24-乙酰泽泻醇F(3)、泽泻醇F(4)、泽泻醇G(5)、泽泻醇A(6)。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泽泻醇X。  相似文献   

7.
五味子生物活性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传统中药五味子应用历史悠久,目前五味子中提取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有木脂素、挥发油、多糖、有机酸等.五味子及其所含生物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十分广泛,相关药物及保健品的开发前景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收获期泽泻不同部位萜类成分含量并进行含量比较。方法以23-乙酰泽泻醇B和泽泻醇B为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Agilent Technologies 1260系统,Ultimate XB-C18色谱柱(4.6 mm×150 mm,5μm),流动相乙腈∶水(75∶25),检测波长208 nm,流速1.0 m L·min-1,柱温30℃。结果收获期泽泻23-乙酰泽泻醇B的含量为芽>块茎>茎>块茎茎皮>须根>叶,而泽泻醇B的含量为块茎>芽>块茎茎皮>茎,须根和叶中未检出。结论收获期泽泻不同部位在两种萜类成分含量存有差异,其中块茎和芽中23-乙酰泽泻醇B和泽泻醇B含量最高,其含量显著高于其它部位,收获期枯萎丢弃的茎和茎皮中也分布有23-乙酰泽泻醇B和泽泻醇B,说明其可能也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具有开发利用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泽泻药材中泽泻烯醇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Diamon-silTMC18(150 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水(70∶30);测定波长:264 nm;流速:1 mL/min;柱温:30℃。结果:泽泻中泽泻烯醇在3.4706~17.353μg范围内峰面积与含量线性关系良好,r=0.9998。平均回收率为99.66%,RSD为1.18%。结论:该方法准确、重复性好,可作为泽泻中泽泻烯醇的含量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0.
臭椿是一种来源丰富、成本低廉且有很好药用价值的中药植物。吲哚类生物碱是臭椿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抗病毒、抗菌、抗寄生虫等生物活性。对臭椿吲哚生物碱成分以及生物活性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今后该植物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臭椿是一种来源丰富、成本低廉且有很好药用价值的中药植物。吲哚类生物碱是臭椿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抗病毒、抗菌、抗寄生虫等生物活性。对臭椿吲哚生物碱成分以及生物活性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今后该植物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13.
泽泻汤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泽泻汤出自<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原文第25条"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本方由泽泻、白术(用量比例为5:2)二药组成.泽泻利水渗湿,白术健脾制水,合用既可消除已成之水浊,又可防止水浊之邪再生.正如(<金匮要略方义>所云:"泽泻、白术两药相配,  相似文献   

14.
陈新  金竺  邱智东  董金香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6):121-122,125
目的以23-乙酰泽泻醇B为指标性成分,考察泽泻配方颗粒在胃液pH值下的稳定性。方法利用旋转蒸发仪简单模拟人体胃的动态过程,以人工胃液为提取溶剂,提取泽泻配方颗粒中23-乙酰泽泻醇B,用薄层色谱法进行初步检识。采用色谱柱C18-AR-ⅡWaters(4.6mm×250mm)为固定相,乙腈-水(73:27)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08nm。考察泽泻三萜类成分在胃液pH值下的稳定性。结果在0.5h和1h提取液中未检识到23-乙酰泽泻醇B,说明23-乙酰泽泻醇B在胃液pH值下不稳定,易发生转化。结论该结果可为泽泻的作用成分提供参考,进而指导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苦参异戊烯基黄酮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晓伟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6,27(4):318-320,F0003
异戊烯基黄酮是从豆科、桑科和菊科等少数几个科的植物中分离出来的,具有明显的化学分类学特征.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Ait.)为豆科槐属植物,是常用中药,具有清热燥湿、杀虫、利尿等作用[1].到目前已从苦参根中分离出来44种异戊烯基黄酮,但它的药理活性的报道并不很多,本文对苦参异戊烯基黄酮的化学结构和主要的生物活性,包括抗菌、抗炎和抗磷脂酶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泽泻Alisma orientalis干燥块茎中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正相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反相制备色谱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1H-NMR、13C-NMR等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泽泻干燥块茎中分离得到了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泽泻醇A24-乙酸酯(alisol A 24-acetate,Ⅰ)、16,23-氧化泽泻醇B(16,23-oxidoalisol B,Ⅱ)、11-去氧泽泻醇B 23-乙酸酯(11-deoxy-alisol B 23-acetate,Ⅲ)、11-去氧泽泻醇C23-乙酸酯(11-deoxy-alisol C 23-acetate,Ⅳ)、alismol(Ⅴ)、阿曼托黄素(amentoflavone,Ⅵ)、2,2′,4-三羟基查耳酮(2,2′,4-trihydroxy chalcone,Ⅶ)、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Ⅷ)。结论化合物Ⅵ和Ⅶ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泽泻活性成分提取分离与含量的测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泽泻是福建、四川等省的道地药材,古医籍将泽泻列为上品,临床应用十分广泛。现代研究发现泽泻含有多种化学成分,泽泻醇类物质和倍半萜类化合物是泽泻的专属物,近年泽泻的生物活性研究从对混合提取物的研究扩展到单纯组分的研究,如泽泻萜醇B乙酸酯、泽泻萜醇B和泽泻萜醇A24-乙酸酯等活性物质含量较多,这些活性成分具有利尿、降血脂、抗脂肪肝及保肝作用。通过研究分析近20年关于泽泻活性成分的提取和含量测定方法的文献.为确保临床疗效和今后进一步研究其质量标准的控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
葡萄籽常作为酿酒或其他行业的副产品而被扔弃。研究发现葡萄籽中含有大量的营养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保护心血管、抗肿瘤、抗炎、抗过敏、皮肤保健和美容等多种药理作用。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对葡萄籽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近况。  相似文献   

19.
20.
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槛木属(Loropetalum)植物共有4种及1变种,分布于亚洲东部的亚热带地区,其中橙木和它的变种红花橙木可作药用。橙木中分离鉴定的化学成分包括挥发油、鞣质、黄酮、木脂素类和萜类等,提取分析方法研究包括总酚、总黄酮和花色素的提取方法和黄酮类化合物的定量分析方法,生物活性研究包括抑菌、抗炎、促愈合和抗氧化等。本文对橙木和红花橙木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其药用价值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