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东伟 《上海铁道大学学报(医科版)》1998,(Z1)
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心电图改变的临床分析张东伟(附属甘泉医院消化内科上海,200065)关键词肝炎;肝硬变;心电描记术中图号R575.2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心电图改变的临床研究,文献报道较少。观察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心电图改变,探讨肝炎后肝硬化失... 相似文献
2.
微型动态心电图因其心律失常、心肌缺血较常规心电图检出率高,可为临床分析病情、诊断、治疗和观察疗效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而逐步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我们采用微型动态心电图检测320例心脏疾病,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电图改变对急性脑出血(ICH)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按照纳入标准收集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07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入院的急性ICH患者218例,入院后2d内常规进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分析其心电图变化特点及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急性ICH患者心电异常发生率为76.6%,病死率高达47.3%,ST段弓背向上抬高(50.6%)、长Q-T间期(29.1%)、房性期前收缩(27.8%)为死亡患者中多见的心电异常类型。结论急性ICH并发心电异常发生率高,近期病死率高,心电异常是影响ICH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肥厚型心肌病是指室间隔、心尖部或左室游离壁心肌呈病态肥厚的一组疾病,容易伴发室性心律失常.但危险性室性期前收缩与左心室肥厚的部位和程度是否有关,目前尚不十分清楚.本文结合超声检查就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的心电图特点。方法32例心超已确诊的HCM患者,按肥厚部位分为室间隔肥厚21例,游离壁肥厚3例,心尖部肥厚2例,全心弥漫性肥厚6例,并对各型HCM的心电图表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ST-T改变最为多见,占93.7%,ST段下移的程度在4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0.05),T波倒置多出现于V3~V6导联,且心尖肥厚型明显多于室间隔肥厚型(<0.05)。左心室高电压(RV5>2.5mV或RV5 SV1>3.5mV)10例,占31.2%,心电图改变与左室肥厚相关性差。异常Q波11例,占34.3%,病理性Q波多出现在室间隔肥厚型患者中。心律失常17例,占53.1%,其中室性心律失常5例,占29.4%。QTc在室间隔肥厚型流出道梗阻亚组中较非梗阻亚组延长更为明显,两者有统计学差异(<0.05)。结论HCM患者的心电图表现呈多样性,特异性不高,但敏感性较高,其中ST-T非特异性改变最多见。临床上应提高对HCM患者心电图表现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用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及24h动态心电图检查83例备中度高血压患者。结果表明,超声心动图左室肥厚在早期检出率高于心电图。对室性心律失常的早期预报也更敏感。如检出患者已有心电图左室肥厚,其复杂心律失常发生率更高,是预后不良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对患克山病有心力衰竭的患儿65例进行心电描记及M 型超声心动描记、并与112名健康儿童的M 型超声心动描记与7713名健康儿童心电描记对比,结果表明克山病患儿的心房终末向量(PTFv_1)和M 型超声心电图的指标均与正常儿童有显著性差别。 相似文献
8.
《陕西医学杂志》2016,(10):1359-1360
目的:观察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诊断高血压性心脏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93例,采用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采用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进行诊断。结果:对照组45例患者行心电图检查后,ST-T改变检出24例,检出率为53.33%;心律、心率失常检出7例,检出率为15.56%。观察组48例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后,主动脉扩张检出9例,检出率为18.75%;主动脉弹性退缩检出21例,检出率为43.75%;E/A<1检出27例,检出率为56.25%。观察组左室肥厚检出率为81.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8.89%(P<0.01)。观察组左房肥厚检出率为72.9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5.56%(P<0.01)。结论:超声心动图可以明确检出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左心室肥厚及左室舒张功能受损等情况,有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9.
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电图改变及其对预后的临床意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调查既往心电图正常者在脑梗死后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及其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10年间168例既往无心脏疾病者在发生急性脑梗死后心电图变化及其1个月的随访资料,完成统计分析.结果 168例患者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是64.9%(109/168).最常见的心电图异常是心肌缺血,包括ST段压低和抬高、异常T波和异常U波.脑梗死后早期死亡率是25.7%(28例).额叶梗死患者异常T波和异常U波的发生率高于其他梗死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变量分析提示年龄、ST段改变和异常U波是早期死亡的预测因子;而多变量分析提示年龄>65岁和ST段改变是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平时心电图无异常者在发生急性脑梗死后发生各种心电图改变很常见,其中年龄>65岁、ST段改变是早期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心电图改变对平时心电图正常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超声心动图以及心电图进行分析,探讨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联合评价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40例,对两组患者的超声心动图以及心电图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超声心动图显示患者心尖部有肥厚症状,并伴随心尖部心腔变小;心电图显示患者出现特征性异常:T波伴随ST段有下移趋势,左心室电压较高。结论: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联合评价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临床效果十分显著,具有重大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12.
肝性糖尿病临床特点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肝硬化并发肝性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研究42例肝硬化患者,详细记录病史并随访,实验室检查评价肝功能、血糖和糖尿病并发症。比较肝功能损害程度与血糖的关系。结果 肝硬化患者中有32%有糖尿病表现,12%有糖耐量异常,56%糖耐量正常,大部分无临床症状。肝性糖尿病患者中1例(9%)有糖尿病家族史,1例并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肝功能C级患者的血糖比B级明显升高,其中白蛋白水平差异更显著(P〈0.05)。在诊断肝硬化5年内,23%肝性糖尿病患者因肝硬化并发症而死亡。结论 肝性糖尿病临床表现不典型,其降糖治疗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发生心血管和视网膜病变的危险性较低,预后受肝病并发症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硬化时脑组织形态改变及其发生机制.方法:应用计算机扫描技术对16只应用四氯化碳腹腔注射12周制备肝硬化模型的大鼠和9只正常大鼠的大脑皮层的厚度进行计算,同时应用TUNEL方法和苏木素复染后计数大鼠脑细胞凋亡情况.结果:肝硬化动物模型的血氨为(231.80±24.17)μmmol/L,明显高于正常大鼠(48.7±5.87)μmmol/L.肝硬化动物模型大脑皮质的厚度为(215.03±14.94)μm,正常大鼠大脑皮质厚度为(248.35±19.82)μm,P<0.01;脑细胞凋亡指数(0.29±0.11)较正常大鼠(0.03±0.02)明显增高,P<0.05.脑细胞凋亡指数与血氨的水平呈正相关.结论:氨可能诱发肝硬化大鼠脑发生形态变化,脑神经细胞凋亡可能是这种变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酒精性肝硬化23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酒精性肝硬化(Alcoholiclivercirrhosis,ALC)的发病趋势及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1994年1月~2003年12月住院的237例AL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ALC占肝硬化(LC)发病总数的百分比从1994年的10.8%上升至2003年的24%;男女之比为2352;ALC237例患者中腹胀174例(73.8%),乏力、食欲不振143例(60.3%),黄疸59例(24.9%),上消化道出血91例(38.4%),双下肢浮肿86例(36.2%),肝性脑病37例(15.6%),肝癌19例(8%),合并感染36例(15.2%),糖尿病24例(10.1%);肝掌87例(36.7%),蜘蛛痣85例(35.9%),腹水128例(54%),肝大60例(25.3%);肝脏酶学AST/ALT≥2的97例(40.9)%;死亡31例(13%),其中,上消化道出血占74%,肝性脑病占70.9%。结论ALC的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男性占绝大多数,肝脏肿大占一定比例,1/2ALC病例合并胃黏膜糜烂或溃疡,肝脏酶学以AST和GGT升高为主,AST/ALT≥2为诊断ALC的重要参考指标,ALC主要死亡原因是上消化道出血和肝性脑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终末期肝病模型对肝炎肝硬化患者生存预后的价值。方法对199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生存率进行回顾性评估,随访1年。计算每例患者入院当天的MELD评分和Child-Pugh分级,以受试者特征曲线(ROC)下的面积衡量各评分系统预测患者预后的能力,分析两种评分系统的相关性。结果随访3个月内有37例(18.6%)患者死亡,死亡组MELD与Child-Pugh评分(23.4±9.90),(10.8±2.29)与生存组(14.3±4.46),(8.68±2.21)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随访第1年内有59例(29.7%)患者死亡,死亡组MELD与Child-Pugh评分(20.30±9.31)和(10.30±2.32),与生存组(14.3±4.46)和(8.68±2.21)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MELD评分与Child-Pugh分级对3个月预后评估的ROC曲线面积分别为0.823,0.747(P<0.05),对1年预后评估的ROC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745,0.723(P>0.05);MELD评分与Child-Pugh评分呈显著相关(r=0.72,P<0.001)。结论MELD评分及Child-Pugh分级均可有效地预测肝硬化患者的短期和中期预后,MELD评分短期评估效率优于Child-Pugh分级,能更准确反映病情危急程度,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硬化多层螺旋CT肝脏体积定量测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肝硬化38例,利用螺旋CT机Volume软件测量其体积,并按肝功能分级(Child—pugh法)进行分组比较;选取正常人30例作对照。结果,正常对照组肝脏体积为1164.8±200.8cm^2,肝硬化Child—pugh A、B、C级各组肝脏体积分别为1082.31±、165.4cm^2、807.6±269.5cm^3、623.5±228.2cm^3;肝硬化各组间及B、C级两组与对照组的肝脏体积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A级组与对照纽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能无创、简便快速测量肝脏体积,对于评价肝硬化肝脏储备功能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10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菌株种类、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对102例住院肝硬化并发SBP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102例患者近半数无明显腹膜刺激征。88例(86.27%)患者腹水多核细胞(PMN)比值≥0.50。26例腹水细菌培养呈阳性,共分离细菌28株,大肠埃希菌占46.43%。腹水蛋白≤10g/L,并发SBP发生率高于腹水蛋白〉10g/L患者。两者差异显著(P〈0.01)。结论肝硬化并发SBP临床症状多不典型,腹水PMN比值是诊断SBP较可靠的参数。病原菌以大肠杆菌为主。腹水蛋白≤10g/L患者应警惕SBP的发生,宜及早行腹水检查。SBP患者宜早期抗生素治疗,不必待腹水细菌培养回报。 相似文献
18.
肝硬化患者胆囊壁厚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肝硬化患者胆囊壁厚度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肝硬化患者B超及肝功能检查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肝硬化患者有胆囊壁增厚者达76.7%,且有腹腔积液者胆囊壁增厚发生率为87.1%,高于无腹腔积液者50.0%(P<0.05)。胆囊壁厚度与门静脉宽度呈正相关关系(P<0.01),与血浆清蛋白呈负相关关系(P<0.01)。结论: 肝硬化患者往往伴有胆囊壁增厚,且伴发腹腔积液者胆囊壁增厚发生率高于无腹腔积液者.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门脉高压及低蛋白血症可能是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酒精性肝硬化 (Alcoholiclivercirrhosis ,ALC)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我院 1993年 1月~ 2 0 0 0年 6月住院的 5 3例ALC患者与同期住院的 5 2 2例肝炎后肝硬化 (virallivercirrhosis ,VLC)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LC和VLC的腹胀、纳差、乏力、腹水和脾大等表现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肝掌、蜘蛛痣、男性乳房发育、肝大和黄疸ALC较VLC常见 (P <0 0 1)。ALC患者的AST/ALT、r -GT、ALP、TBil明显高于VLC(P <0 0 1或P <0 0 5 )。结论 :ALC和VLC的临床表现有较大的差异。肝掌、蜘蛛痣、男性乳房发育、肝大和黄疸在ALC中常见 ,且AST/ALT、r GT、ALP、TBil的水平高于ALC。掌握这些特点对ALC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低钠血症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分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62例失代偿期肝硬化伴低钠血症患者,根据其入院时血钠水平分为低钠血症轻、中、重度组,比较3组Child-pugh分级、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轻、中、重度组患者Child-pugh评分分别为6.86±1.45、7.98±1.69、9.96±2.23,低钠血症程度越严重,分值越高(P<0.01);主要并发症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低钾血症与顽固性腹水发生率随低钠血症的加重而升高,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轻、中、重度组病死率分别为3.92%、19.72%、60.00%,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钠血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受损状况,检测血钠水平可作为判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