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胺碘酮和索他洛尔治疗心房颤动的随机对比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比较胺碘酮和索他洛尔对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102例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51例)和索他洛尔组(51例)。胺碘酮组服胺碘酮600mg/d,7d,400mg/d再服用7d,再减为200mg/d,转为窦律后200mg/d维持。索他洛尔组服索他洛尔40~80mg/a,7d,第2周增至160mg/a,转为窦律后40~80mg/a维持。两组患者服用3周转窦律均停用药物。随访12~24个月,分别测定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和24h动态心电图判断疗效。结果(1)胺碘酮组房颤复律成功40例,有效率78.4%;索他洛尔组房颤复律成功36例,有效率70.6%。(2)胺碘酮组在1周内转复窦律34例,索他洛尔组1周内转复窦律10例。(3)随访12个月,胺碘酮组27例(67.5%)仍维持窦律、索他洛尔组15例(41.7%);24个月,胺碘酮组12例(44.4%)维持窦律,索他洛尔组为4例(26.7%)。(4)随访6~12个月,索他洛尔组(80mg/d)10例患者因发生房室传导阻滞、严重心动过缓停药,而胺碘酮组未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5)房颤持续时间〉12个月是窦律不易维持的预测因素。结论胺碘酮转复房颤有效率和索他洛尔相当,但维持窦律疗效优于索他洛尔.对心脏毒副作用小于索他洛尔。  相似文献   

2.
总结208例风心病人,二尖瓣病变占98.5%,主动脉瓣病变占8.7%,其中房颤114例(54.8%),窦律94例(45.2%)。房颤组年龄、病史、左房内径与窦律组相比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1),二狭与二狭二闭的房颤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同性别和不同职业的房颤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3.
二尖瓣置换术后房颤自动复律因素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患者二尖瓣置换术后自动恢复窦性心律的临床因素及护理要点。方法选择由同组医师施行的二尖瓣置换术患者178例,按照术后自动恢复窦性心律情况分为房颤组及自动恢复窦律组,对年龄、性别、左房内径、房颤时间、左室射血分数(EF值)、心胸比、心脏病史、体外循环时间及主动脉阻断时间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左心房直径小于55mm的患者窦性心律转复率(43%)明显高于左心房大于55mm的患者(21%,P〈0.05)。房颤时间短于2年的患者48%转为窦性心律,明显高于房颤时间长于2年的患者(P〈0.05)。心胸比率〈0.6的患者窦性心律转复率(38%)明显高于心胸比率〉0.6者(14%,P〈0.05)。性别、年龄、左心室射血分数、有无心脏手术史、手术中体外循环时间及主动脉阻断时间对于手术后窦性心律的恢复没有影响。结论风心病二尖瓣置换术后房颤自动恢复窦性心律情况与左房大小、房颤时间及心胸比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常见的老年心律失常,对急性起病房颤的治疗目的主要是恢复窦性节律(窦律)和控制心室率,对于没有心衰或心绞痛的患者,房颤期间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达到此目的[1]、数十年来,洋地黄被广泛应用于房颤患者[2],但对老年急性起病房颤有效而易于耐受的药物仍值得研究。本研究旨在通过单盲西地兰对照试验验证静脉用普罗帕酮转复急性起病的老年房颤成为窦律的有效性和耐受性。1对象和方法1·1病例选择年龄在60岁以上,就诊于我院急诊或住院期间发生的急性起病(<72h)、心室率在80/min以上的房颤…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二尖瓣狭窄(MS)伴房颤经皮球囊扩张术(PBMV)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21例伴房颤MS与同期29例窦律MS患者PBMV术后及随诊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MS伴房颤PBMV术后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显著改善,但其改善程度要略逊于窦律组;均无血管栓塞并发症发生。结论 只要术前充分抗凝,操作仔细,MS伴房颤行PBMV治疗具有与MS伴窦性心律同样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二尖瓣病变合并巨大左心房与慢性房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在二尖瓣置换术同期行改良迷宫术和左房折叠术(LAP)治疗巨大左心房慢性房颤(AF)的临床效果。方法40例左心房容积指数≥55mL/m^2的二尖瓣病变合并慢性AF患者,实施二尖瓣置换术与改良迷宫术,改良迷宫术以Ⅲ型迷宫术为基础进行改良。其中同期加行左房折叠术(LAP组)20例,未加行LAP术的20例为对照组。应用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观察手术前后心电活动、心功能、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随访1年。结果对照组和LAP组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分别占55%和85%(P〈0.01)、心功能改善级别分别为1.06±0.63和2.01±0.66(P〈0.01)、手术后LAVI分别为52.25±14.02和39.98±9.05(P〈0.01)、LAEF分别为(55.67±5.33)%和(64.01±7.15)%(P〈0.01)。结论对合并巨大左心房的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慢性AF患者,实施二尖瓣置换术和改良迷宫术同期加行左房折叠术,更能有效消除AF,长期维持窦律,进一步改善左心房、心室主动收缩功能,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贾院生 《重庆医学》2000,29(1):66-67
心房颤动在一般人群中发病率为0.4%,在60岁以上人群中为2~5%,为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持续性房颤的治疗目的在于控制心室率,或者转复后维持窦律,防止复发。本文通过一项单盲安慰剂对照试验观察用小剂量地高辛合并维拉帕米控制持续性房颤的心室率或转变窦性心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1材料与方法1.1病人选择 持续性房颤患者 25例,男性11例,女性14例,年龄28~70岁,平均年龄48.8岁。房颤持续时间0.6~72个月,平均0.1±9.8个月。基础心脏病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10例,冠心病5例,高血压性心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82例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缬沙坦治疗组42例和非洛地平对照组40例,两组均联用胺碘酮,分别观察治疗1年后对窦性心律维持的效果和左房内径的影响。结果治疗组对窦性心律的维持,减少房颤的复发优于对照组(P〈0.05),减小左心房内径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缬沙坦联用胺碘酮治疗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转复后窦律的维持,减少房颤的复发以及缩小左心房内径优于非洛地平加胺碘酮。  相似文献   

9.
刘迎春 《中外医疗》2012,31(32):173-174
目的探讨左房异常患者超声心电图中的特征表现,为临床风险评估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该院2008年1月-2011年12月住院患者90例。根据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表现分为A(持续性房颤)、B(阵发性房颤、房扑)、C(仅有心电图P波增宽)3组,每组各30例。所有入选患者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分别测量左房腔径大小、二尖瓣返流面积、左室射血分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左房异常患者女性多于男性,年龄最大94岁,最小43岁,三组中有器质性心脏病者85例,占95%,以冠心病最多,共计36例,占40%。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显示A组左房明显扩大、二尖瓣大面积返流。A组和B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房异常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以冠心病最为多见,发生房颤后具有明显左心功能减退、左房腔扩大和二尖瓣大量返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二尖瓣狭窄(以下简称风心二狭)患者体内P选择素(以下简称PS)变化及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PBMV)干预作用.方法:入选风心二狭患者共37例,其中房颤组16例,窦律组21例,均于PBMV术中抽取其左房、右房及股静脉血,术后24 h抽取其肘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测定PS值.选取阵发性室上速(PSVT)患者共14例作为对照组,于射频消融术(RFCA)中抽取其左房、右房及股静脉血,同样方法测定PS值.对PS值进行3组间对比,3个部位间对比及手术前后对比并分析房颤组和窦律组病人左房PS和二尖瓣口面积的相关性.结果:①风心二狭患者在窦律和房颤两种状态下左房、右房和股静脉血PS均比对照组高(P<0.01 ),窦律组和房颤组左房和股静脉血P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组右房PS比窦律组高(P<0.01);②对照组左房、右房和股静脉血P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窦律组左、右房PS无明显差异,但均比股静脉高,房颤组左房、股静脉PS无差异,但均比右房低(P<0.01);③窦律组左房PS和二尖瓣口面积呈负相关,与左房内径、二尖瓣跨瓣压差、压差半降时间、肺动脉压等无关,而房颤组左房PS与上述各指标均无关:④窦律和房颤组外周血PS于PBMV术后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结论:风心二狭患者体内存在血小板活化,但其左房血小板活化程度并没有局部增高;风心二狭窦律患者左房PS和二尖瓣口面积呈负相关,房颤患者无显著相关性; PBMV能显著减轻其体内血小板活化.  相似文献   

11.
33例持续性房颤患者心律转复后应用胺碘酮维持窦性心律,服药后1-2周行电转复。6例在胺碘酮负荷量期间转为窦性心律,27例电转复为窦性心律,维持窦性心律有效率;半年为72.72%,1年为63.63%,2年为45.45%。说明胺碘酮为慢性房颤转复后维持窦性心律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胺碘酮和索他洛尔对心房颤动(房颤)的转复疗效。方法:房颤患者86例随机分为胺碘酮组(43例)和索他洛尔组(43例)。分别测定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以判断疗效。结果:胺碘酮组房颤复律成功36例,有效率83.7%;索他洛尔组房颤复律成功35例,有效率81.4%,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胺碘酮组1周内转复窦律26例,索他洛尔组1周内转复窦律10例。左心房内径〉45mm时较〈45mm时复律成功率较低(P〈0.05)。结论:胺碘酮转复房颤有效率和索他洛尔相当;当左心房内径〉45mm时不易复律。  相似文献   

13.
血浆脑利钠肽水平与高血压病患者房颤的发生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在心脏收缩功能正常情况下,高血压病患者房颤的发生与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146例心脏收缩功能正常的高血压病患者以发生房颤情况分为窦律、阵发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三组,进行血浆BNP水平、左房室大小的横断面调查。结果 三组间年龄、血压水平、心脏超声检测左室射血分数、左室大小等能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永久房颤组的左房内径大于实窦律组(P〈0.05),血浆BNP水平高于窦律组(P〈0.01),而阵发性房颤组血浆BNP虽高于窦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脏收缩功能正常的高血压病患者合并永久性房颤后,BNP水平明显升高,且与左房增大有关。BNP水平是否可为高血压病患者房颤的发生进行危险分层,及与房颤的相互影响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赵玉霞 《中外医疗》2011,30(7):45+47-45,47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60~69岁和80~89岁人群的房颤患病率可高达2%和9%,持续性房颤超过7d多不能自行停止,超过1年则难以复律或复律后难以维持窦律。笔者对2003年3月至2008年10月胺碘酮治疗房颤69例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胺碘酮治疗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瓣膜置换术后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方法将151例瓣膜置换术后为窦性心律的风心病患者分为胺碘酮组47例和对照组104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药物,胺碘酮组除常规药物外,术后加用胺碘酮,比较两组术后房颤转复率、ICU监护时间、住院时间及窦律的维持情况。结果胺碘酮组术后房颤的转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ICU监护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胺碘酮能够有效地保持术后患者的窦律、预防房颤复发,缩短ICU监护时间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收缩功能正常的慢性心衰患者房颤发生率的相关性及相关机制的探讨。方法人选240例收缩功能正常的慢性心衰患者,入院后24h内记录患者病史,并行十二导心电图检查,根据是否并发房颤分为房颤组和窦律组,测定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游离甲状腺素(F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促甲状腺激素(TSH);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检查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分析影响心衰患者发生房颤的相关因素。结果240例心衰患者中并发房颤153例(63.75%),房颤组与窦律组的LDL水平[(1.96±0.77)mmol/Lvs(2.38±0.93)mmol/L,P=0.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DL水平与LAD、年龄及FT3有一定相关性(r分别为-0.263、-0.225和r=0.295.P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DL〈2.57mmol/L对应着房颤发生率的增加有统计学意义(OR:0.302,95%CI:0.114~0.803,P=0.016)。结论过低的LDL水平可能增加收缩功能正常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房颤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据统计60岁以上人群房颤发生率,并随年龄增加。房颤并发体循环栓塞的危险性甚大。持续性房颤除选择减慢心室率同时注意血栓的预防,其愈合与经复律后维持窦律者并无显著差别,并且更为简便易行。本文总结了我科3年来64例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监测与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评价二尖瓣置换术(MVR)术后患者中远期左室整体、局部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7年10月~2010年10月MVR的45例患者的超声心动图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与正常组比较,MVR组六个壁二尖瓣环Sa和Ea均明显减低,等容舒张时间(IVRT)延长;组内比较:房颤组Sa、Ea低于窦律组,而IVRT均较窦律组延长。2)与正常组比较,MVR组各心肌节段Sm和Em均明显减低。3)二尖瓣环Sa'与LVEF呈正相关;二尖瓣环Ea'和IVRT'呈负相关。结论 MVR术后患者中远期亦存在左室整体舒张功能减低,影响左室充盈;MVR术后患者中远期局部心肌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纵向收缩和舒张功能减低;房颤对左室整体收缩功能影响较为明显;QTVI技术为准确评价该类患者的心功能提供了敏感、有效的方法,可用于左心功能监测和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分析风心病二尖瓣置换术后房颤早期自动复律与甲状腺激素代谢的关系,探索二尖瓣置换术后早期房颤复律的治疗策略.方法 138例患者接受二尖瓣置换术,按术后早期自动回复窦性心律情况分为复律组和非复律组.复律组中按窦律维持时间分为<3d组和>3 d组.以放免法检测各组三碘甲腺原氨酸(T3)水平.结果 全组患者术后早期T3代谢水平明显下降;术后2 h后自动复律52例,占37.7%,其中维持时间大于3 d的有28例,占20.3%.复律组与非复律组术后T3均有明显下降,术后2 h、术后第1天、第3天分别下降44.5%vs 58.7%、40.0%vs 52.4%和28.6%vs37.7%,复律组T3水平明显高于非复律组,而维持窦律时间<3 d组和>3 d组间T3水平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T3水平的提高可增加二尖瓣置换术后房颤复律的几率,但窦律维持时间的长短与T3水平并无多大关系;本研究结果为心脏围手术期补充T3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富马酸伊布利特(伊布利特)转复心房扑动(房扑)、心房颤动(房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顺序入选符合条件的116例房扑、房颤患者,使用伊布利特药物转复,先予1 mg(体质量≥60 kg)或0.01 mg/kg(体质量〈60 kg) 稀释后静注,观察10 min,如无效则给予相同剂量重复应用.用药后心电监护4 h,观察复律效果及安全性.结果:21例房扑患者中11例首剂转复窦性心律(窦律),6例重复剂量转复窦性,有效率80.9%;95例房颤患者中首剂转复窦律37例,重复剂量转复窦律22例,有效率62.1%.房扑组不良反应发生率9.5%;房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5%.结论:伊布利特是转复房扑、房颤快速有效的药物,尤其对房扑疗效显著,充分准备及心电监护下用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