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用生物力学测试的方法分析新鲜人骨盆模型不同骶骨平面切除对骨盆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用8具男性新鲜尸体L5-骨盆标本,平稳加载至1 000 N,对各个测试点保留完整骶骨及不同平面骶骨切除骨盆模型的剪切应力、最大主应力、位移及刚度变化依次测试,并比较各组间的差异。进行骨盆环的测量,记录骨折部位和骨折类型。结果随着骶骨切除平面的增高,各个测试点的剪切应力、最大主应力及骶骨下沉位移均有不同程度增大,骨盆的轴向刚度逐渐减小。当切除平面到达S_1时变化明显,尤以经过1/4 S_1组、1/2S_1组变化显著,与S_0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骶骨的切除范围与骨盆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密切相关,残留骶髂关节各种应力随着骶骨切除平面升高而急剧增高,骨盆的稳定性明显下降。当骶骨切除到S_1椎体时,极易发生骨折,需要通过腰骶髂局部重建的方式增强骶髂关节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股骨干是人体中最长的管状骨,由厚而坚强的圆柱形密致骨构成。股骨干骨折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正确治疗需要了解股骨干的解剖、生物力学及创作机制,并根据骨折类型选择合适的固定方法。无论术前内固定物的选择、术中固定的实施及术后康复都需要根据生物力学确定,故有必要对股骨干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进行了解。1股骨干的解剖及生物力学特性骨生物力学的研究大体上可从结构力学特性和材料力学特性两方面考察。结构力学特性是指整个骨结构的力学性能,受骨的几何特性,即形状、尺寸等影响;材料力学性能反映骨的自身强度和韧性,与骨的微细结…  相似文献   

3.
骶骨骨折的分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骶骨骨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损伤,但在临床诊治中很容易被忽视。1847年Malgaigne在其著作中对骶骨骨折的治疗进行了讨论,并提到有关骶骨骨折的描述最早可一直追溯至7世纪,但一般认为Malgaigne是此类损伤的首位报道者。此后对这一问题一直未能引起足够重视,文献中有关记载亦不多见。直到1945年才有学者作了较为详细的分类和讨论。  相似文献   

4.
自从 198 2年Lourie首次报道骶骨不全骨折 (SacralInsuf ficiencyFractureSIF)以来 ,有关SIF的文献大量涌现 ,人们逐渐认识了SIF ,但其误诊、漏诊率仍很高 ,现就近年SIF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发生机制不全骨折属于应力骨折 ,指非肿瘤性疾病引起骨组织减少和弹性抵抗力降低而导致的应力骨折。应力骨折是由不足以引起急性骨折的力反复作用于骨组织所引起 ,如果发生于正常骨组织 ,为疲劳骨折 ,典型的例子是行军骨折 ;如果发生于已有骨组织减少和弹性抵抗力降低的骨组织 ,则为不全骨折。弹性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骶骨骨折骨盆环前后联合损伤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19例经骶骨骨折骨盆环前后联合损伤患者均行前后路切开复位骨盆重建板固定。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25个月(平均16个月),骨折均愈合。根据Matta评分标准,优16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4.7%。结论经骶骨骨折骨盆环前后联合损伤,手术治疗较非手术治疗有许多优点。对于有神经损伤患者,术中可行探查减压,重点强调前后路同时手术固定。  相似文献   

6.
骶骨部分切除对骶髂关节生物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骶骨部分切除对骶髂关节生物力学的影响;明确骶骨切除范围与稳定重建的关系.方法:7具成人尸体L5-骨盆标本;分别在完整状态、S2以下切除(A组)、1/2 S2以下切除(B组)、S1以下切除(C组)、1/2 S1以下切除(D组)、右侧骶髂关节切除(E组)等情况下通过858型MTS材料实验机给标本施加800N轴向压缩和7Nm轴向扭转载荷;记录完整状态及残留骶髂关节刚度;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轴向压缩时;A组~E组残留骶髂关节刚度分别是完整状态组的98.7%、97.1%、94.4%、82.9%和55.2%;完整状态组、A组、B组和C组间的压缩刚度无显著性差异;D组和E组的轴向压缩刚度显著低于完整状态组.轴向旋转时;A组~E组残留骶髂关节刚度分别为完整状态刚度的90.7%、88.5%、81.9%、71.9%和44.5%;完整状态组、A组和B组间的旋转刚度值无显著性差异;C组、D组和E组的轴向旋转刚度显著低于完整状态组和A组.结论:骶骨切除范围与骶髂关节稳定性相关.骶骨向上切除至S1将导致骶髂关节旋转失稳.切除至1/2 S1将进一步引起残留骶髂关节的轴向压缩失稳.骶骨切除超过上述范围时应考虑局部稳定性重建.  相似文献   

7.
黄创  徐飞  刘阳  刘彬彬  罗政强  王体沛 《骨科》2023,14(3):228-232
目的 探讨改良后路张力带钢板治疗因骶骨骨折导致的骨盆后环不稳定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采用改良后路张力带钢板治疗的7例因骶骨骨折导致骨盆后环不稳定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3例,年龄为23~63岁,Tile分型B1 1例,B2 1例,B3 1例,C1 3例,C2 1例。骶骨骨折Denis分区1区4例,2区3例。高处坠落伤3例,车祸伤4例。记录病人软组织激惹等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Majeed评分标准评估骨盆功能。结果 病人手术时间平均为32 min,失血量平均为58 mL。所有病人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19周。7例病人平均随访了16个月。根据Majeed评分,优6例,良1例,优良率100%。未出现软组织激惹、神经血管损伤、体表能触及钢板等并发症。结论 改良的后路张力带钢板能有效治疗因骶骨骨折导致的骨盆后环不稳定,安全有效,且软组织激惹较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腰椎-骨盆固定治疗U型骶骨骨折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2005年12月至2011年2月年收治的8例U型骶骨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21~53岁,平均36.9岁;骨折类型按照骨折形态学分类:H型损伤5例,U、T和“人”字型损伤各1例;骶骨横形骨折按Roy-Camille和Strange-Vognsen分型:Ⅱ型2例,Ⅲ型6例;神经损伤按Gibbons等的评分标准:3级2例,4级6例;7例合并多发伤.待生命体征平稳后所有患者行后路骶骨椎板减压和骶神经根减压、骨折复位和腰椎-骨盆固定术,3例行骨盆前环固定术.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6 ~ 24个月(平均14.5个月)随访.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CT扫描示骨折均愈合;2例患者切口皮缘部分坏死,l例患者伤口深部感染经清创负压封闭引流后愈合;5例患者诉髂后上棘螺钉突出不适;6例直肠、膀胱功能障碍患者3例完全康复,3例有不同程度地改善;Gibbons评分平均提高2.45分.1例髂骨螺钉位置不佳,无发生内固定断裂和复位丢失等并发症.结论 U型骶骨骨折常引起脊柱-骨盆不稳定和神经损伤,早期神经减压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腰椎-骨盆固定可提供多平面的稳定性,是治疗此类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应用腰骨盆重建术治疗涉及腰骶关节粉碎性骶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年5月~2012年10月期间本院治疗的不稳定型骶骨骨折患者11例,男9例,女2例;年龄23 ~ 53岁,平均32.5岁.致伤原因:交通伤7例,高坠伤2例,挤压伤2例.骨折分型,按照Denis方法分型:涉及Ⅱ区+Ⅲ区6例,涉及Ⅰ区+Ⅱ区+Ⅲ区5例;部分患者有明显骶神经损伤症状,根据Gibbons标准:1分6例,3分2例,4分3例.采用后路骶神经孔减压,腰椎椎弓根螺钉联合骶骨椎弓根螺钉和/或髂骨螺钉重建腰-骨盆环稳定性.利用X线片或CT观察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应用Majeed功能评分对临床功能恢复进行评分,应用Gibbons标准评分评定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手术时间80~160 min,平均130 min;术中出血量400~800 ml,平均660ml.1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随访均获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6个月,无假关节形成,无骨折再移位,1例一侧髂骨钉松动,无钉棒断裂.3例神经功能完全恢复;2例明显改善,但遗留不同程度足下垂及下肢感觉障碍;1例略有改善,除下肢功能障碍外还有膀胱直肠功能障碍.[结论]对于涉及到腰骶关节的粉碎性骶骨骨折,除了稳定骨盆环外,还应重视腰骶段的重建,腰椎椎弓根螺钉联合骶骨椎弓根螺钉和/或髂骨螺钉可以恢复脊柱骨盆的整体稳定性,是治疗不稳定型骶骨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DenisⅢ型骶骨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髂骨螺钉联合椎弓根螺钉重建骨盆环的稳定性治疗Denis噩型骶骨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2年2月至2006年3月期间来我院治疗的14例DenisⅢ型骶骨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为外伤所致,其中车祸伤6例,坠落伤4例,重物压伤4例。在该组患者中,9例仅伴有坐骨神经损伤,而不伴有马尾神经损伤的症状,另外5例既有坐骨神经损伤,也有马尾神经损伤的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减压,髂骨螺钉联合椎弓根螺钉重建骨盆环稳定性,术前术后以及随访时按照Majeed骨盆骨折评价标准进行评分。结果14例患者中,男9例,女5例,年龄23-48岁,平均37岁。随访时间12~52个月,平均35个月。所有14例患者均重新获得了骨性愈合,在合并有马尾神经损伤的5例患者中,有3例完全恢复正常,Majeed评分大于85分;另外2例获得部分恢复,Majeed评分分别为71分和78分;在9例仅伴有坐骨神经损伤的患者中,有7例完全恢复正常,Majeed评分大于85分;另外2例仅获得部分恢复,Majeed评分分别为67分和64分。结论对于骨盆稳定性受到破坏,合并有神经受损的DenisⅢ型骶骨骨折,应在神经探查的同时采用髂骨螺钉联合椎弓根螺钉重建骨盆的稳定性,能保留骶髂关节的功能,获得优良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骶骨骨折占脊柱骨折的1%,但25%~50%的患者合并神经损伤[1]。Denis Ⅱ型骶骨骨折常累及神经孔区[2],易导致腰骶丛神经损伤,是远期病残的重要原因[3]。既往针对骶骨骨折的治疗一般采取卧床保守或单纯骶孔减压治疗;现在随着内固定器械不断更新,治疗方法越来越多。我院自1998~2011年收治的22例Denis Ⅱ型骶骨骨折患者,分别行骶髂椎弓根固定、骶髂螺钉固定、髂后钉板固定及单纯骶孔减压,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郑良孝  聂林 《颈腰痛杂志》2007,28(2):154-157
腰骶椎短器械内固定技术在治疗脊柱创伤、腰椎滑脱等退行性腰骶椎病变等疾病中,用于复位和重建脊柱稳定性方面已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疗效.由于骶骨具有独特的三维解剖结构,腰骶部承受较大的载荷和腰骶角的存在引起局部剪切应力,故骶骨螺钉植入的牢固度相对较差,再加上腰、骶椎前面重要的血管、神经走行及变异.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致使骶骨螺钉的植入很难取得牢固有效的固定.因此,骶骨螺钉的固定方式成为国内外骨科医师研究的热点.该文就骶骨螺钉固定方式的应用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模拟建立各型Hangman骨折模型并测试其生物力学稳定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 6具新鲜C0-4尸体标本,依次按Levine—Edwards诊断标准依次制成Ⅰ型、ⅡA型和Ⅱ型Hang—man骨折模型,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上依次按照①正常;②Ⅰ型骨折;③ⅡA型骨折;④Ⅱ型骨折顺序测试其三维运动范围(ROM)(因Ⅲ型骨折在生物力学实验模型上无法准确模拟,故未列入本次实验范围)。结果 自Ⅰ~Ⅱ型骨折,ROM值逐渐增大。Ⅰ型骨折组与对照组相比除旋转有显著性差异外,余均无显著性差异;ⅡA型骨折组及Ⅱ型骨折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ⅡA型骨折组与Ⅰ型骨折组相比除后伸无显著性差异外,余均有显著性差异,而Ⅱ型骨折组与Ⅰ型骨折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Ⅱ型骨折组与ⅡA型骨折组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Hangman骨折稳定性自Ⅰ~Ⅱ型逐渐降低;Ⅰ型骨折为稳定性骨折,ⅡA型骨折稳定性强于Ⅱ型骨折,Ⅱ型为不稳定骨折。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研究验证一种新的改良张力带钢板重建不稳定性骨盆后环损伤的效果,并与其他两种方法比较。[方法] 8具成人骨盆标本,制成不稳定性骨盆环损伤(AO分类C1.2)模型,随机依次应用三种不同内固定来重建骨盆后环:传统张力带钢板;改良张力带钢板;双骶髂螺钉。分别依次予以0~600 N垂直和0~8 N·m扭转加载,测量整体骨盆环垂直位移和扭转角度并计算轴向和扭转刚度;测量损伤侧骶髂关节在垂直、左右和前后方向上的位移以及在矢状面上的旋转角度。[结果]在垂直和扭转载荷下,改良张力带钢板固定后的整体骨盆环垂直位移和扭转角度均明显小于传统张力带钢板(P0.05),虽大于双骶髂螺钉,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张力带钢板固定后的整体骨盆环轴向刚度和扭转刚度均明显大于传统张力带钢板(P0.05),虽小于双骶髂螺钉,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垂直载荷下,改良张力带钢板伤侧骶髂关节在垂直、左右、前后方向上位移以及在矢状面上的旋转位移明显小于传统张力带钢板(P0.05)。[结论]与传统张力带钢板相比,改良张力带钢板重建骨盆后环提供了更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神经减压内固定术后辅以电针治疗骶骨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5年1月~2017年5月治疗的59例骶骨骨折合并骶丛神经损伤患者,其中30例神经减压内固定术后在针灸康复科行电针治疗(电针组);余29例行单纯复位内固定术(常规组)。根据ASIA评分标准对下肢进行感觉和运动功能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59例患者均顺利手术,手术时间(121.74±41.31) min,出血量(340.53±163.38) ml。所有患者均随访,随访时间6~14个月。术后CT显示59例骶骨骨折愈合。术前16例鞍区感觉减退和有膀胱、肛门括约肌及性功能障碍者,末次随访时完全恢复11例,部分恢复4例,无恢复1例。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ASIA感觉评分和运动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相应时间点两组间感觉评分和运动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若换算感觉评分增量和运动评分增量,电针组感觉评分增量和运动评分增量均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合并骶丛神经损伤的骶骨骨折患者应尽快行神经管扩大减压、骨折复位内固定,同时术后及时给予电针治疗,能有效提高骶丛神经损伤后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骶骨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史法见  张锦洪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15(18):1377-1378,1387
[目的]总结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1999~2004年收治骶骨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患者12例,男9例,女3例。所有患者经详细体格检查及X线片、CT、MRI扫描等获得确诊。依据影像学资料进行Denis分型:Ⅰ型2例,Ⅱ型6例,Ⅲ型4例。不同分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Ⅰ、Ⅱ型骨折先行骨盆牵引等保守治疗,观察4~6周,若症状改善不显著则转为手术治疗;Ⅲ型骨折尽早行后路骶椎管减压神经根探查松解手术;陈旧性Ⅱ、Ⅲ型骨折只要存在神经损伤表现,仍主张手术。共保守治疗7例,手术治疗5例。[结果]12例患者经6个月~3年随访,2例Ⅰ型骨折,6例Ⅱ型骨折患者完全恢复。4例Ⅲ型骨折患者中,1例完全恢复,2例显著改善,1例略有恢复。[结论]骶骨位置隐蔽,骨折所造成的神经损伤症状不明显,临床容易漏诊,需详细体检并结合影像学检查以提高确诊率。不同分型骨折可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手术方式以后路骶管减压骶神经松解为宜,陈旧性骨折只要存在神经损伤症状就有手术探查必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侧方挤压致骶骨Ⅱ区骨折造成骶丛神经损伤机理。[方法]经福尔马林短期(1a内)浸泡固定的国人尸体6具,12侧。解剖保护骶丛神经,制成侧方挤压型暴力致骶Ⅱ区骨折模型,定量测量不同骨折移位时骶孔横径、纵径及神经走行变化,观察骶丛神经损伤情况。另在X线下观察相应指标。[结果]骶前孔的横径随耻骨联合短缩距离逐渐加大呈负直线相关逐渐减小,且以S1、S2为著。X线结果与人工解剖测量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侧方挤压型暴力致骶骨Ⅱ区骨折神经损伤以压迫伤为主。最多累及到L5、S1和S2,且与骨折压缩程度成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低位肱骨髁上骨折创伤机制和固定与生物力学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36例伸直尺偏型低位肱骨髁上骨折的创伤机制和固定与生物力学关系进行初步探讨,并运用传统手法加中药治疗,促使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无肘内翻32例,占88.9%。肘内翻及骨化性肌炎4例,占11.1%。  相似文献   

20.
骨盆损伤中移位骶骨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骨盆损伤中移位骶骨骨折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 对2000年9月至2007年9月收治的33例伴有骶骨骨折的骨盆损伤患者行手术治疗.根据AO/OTA的分型方法,骨盆B型损伤5例,C型28例.根据Denis的分型方法,骶骨I型骨折13例、Ⅱ型11例、Ⅲ型9例.其中早期合并原发性神经损伤23例.骶骨骨折应用张力带钢板固定1例;脊柱椎弓根钉棒系统经骨盆后方沿双侧髂嵴横向固定10例,经L_(4,5)或L_5S_1及双侧髂嵴后方纵向固定16例;骶髂螺钉固定3例;骶骨棒固定2例;骶髂螺钉联合骶骨棒固定1例.术中间期行椎板切除、马尾神经减压11例,二期行神经松解、骶前孔扩大术2例.结果 术后随访12~82个月,平均27.3个月.根据Majeed疗效标准,优17例、良7例、可2例、差7例.骶骨I型骨折疗效优良率为92.3%、Ⅱ型为72.7%、Ⅲ型为44.4%.神经损伤恢复情况在手术治疗组中优6例、良4例、无变化3例;在非手术治疗组中优6例、良1例、无变化3例.术后并发症包括腰骶部切口深部感染2例,腰骶僵硬不适2例.神经损伤一过性加重4例,迟发性骶神经损伤3例.结论 手术治疗是改善骶骨骨折复位质量的重要途径,骨盆前、后环损伤的联合制动是提高骨折内同定强度的有效方法.对手术指征明确的骶神经损伤,早期定位减压有助于其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