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在川崎病(K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2006-2010年,我院采用肺炎支原体快速培养法检测47例KD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阳性率及随机抽取同期住院治疗、年龄相近的2000例婴幼儿呼吸道感染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阳性率,分析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结果 47例KD患儿中肺炎支原体培养阳性患儿12例,阳性率25.5%,随机抽取同期住院治疗、年龄相近的2000例婴幼儿呼吸道感染患儿中肺炎支原体培养阳性患儿212例,阳性率1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与KD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有可能是导致KD发病的诱因.  相似文献   

2.
周格 《现代医药卫生》2014,(16):2462-2463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川崎病发病的关系。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0年5月66例收治的川崎病患儿为川崎病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40例扁桃体炎患儿为对照组。对两组患儿采用被动疑集法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川崎病组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测冠状动脉。结果川崎病组肺炎支原体感染率[42.42%(28/66)]明显高于对照组[10.00%(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97,P=0.003)。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42.86%(12/28)]高于未发生支原体感染的患儿[36.84%(14/3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4,P=0.620)。川崎病在治疗中使用静脉注射丙种免疫球蛋白的次数与是否感染肺炎支原体无关。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川崎病的发病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并不完全川崎病(incomplete,KD)的临床特征。方法对临床诊断为MP感染并不完全KD的12例患儿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 12例均有发热;球结合膜充血8例;口唇改变、手足症状、皮疹各5例;颈部淋巴结肿大4例;卡痕、脐窝、肛周黏膜潮红5例;白细胞增高、血沉增快各7例;CRP增高5例;心脏多普勒彩超示冠状动脉病变(CAL)4例;肺部改变8例。均用阿奇霉素序贯治疗,并及早应用高剂量人血丙种球蛋白(IVIG)及阿司匹林治疗,10例痊愈,2例呈IVIG不反应.再次予IVIG后痊愈。结论 MP感染可并不完全KD,好发于学龄期儿童,发热、球结合膜充血是出现频度较高的症状,早期易误诊和漏诊,但对阿奇霉素、IVIG、阿司匹林规范治疗反应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川崎病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特点,提高对川崎病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川崎病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心脏彩超检查等资料.结果 16例患儿均有发热,其中出现皮疹14例,结膜充血(非化脓性)14例,有颈部淋巴结肿大12例.入院后11例C反应蛋白增高,做心脏彩超检查有2例有冠状动脉起始部增宽表现.经过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和甲强龙治疗均痊愈.结论 川崎病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多见,可合并冠状动脉改变,及时诊治,合理运用丙种球蛋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可引起多脏器受累,以心血管病变最为严重。我院自1998年1月~2003年9月间共收治川崎病患儿157例,其中有36例(占22.9%)患儿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对临床诊断为川崎病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的3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例患儿均发热;2例出现双眼结膜充血;3例皮疹表现为斑丘样荨麻疹;3例口唇均充血、皲裂、口腔黏膜弥漫性充血、杨梅舌;3例四肢末端出现硬肿,典型的膜状脱皮;2例双颈部淋巴结肿大;1例冠状动脉病变;血小板、CRP、血沉均升高;2例肝功能损害。入院后及早予阿奇霉素抗感染,及早应用人血丙种球蛋白、甲强龙、阿司匹林、潘生丁治疗。结论肺炎支原体可能参与川崎病的发生,及早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人血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潘生丁治疗,效果好,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5岁以下川崎病(KD)合并肺炎支原体(MP)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选取于2013年12月至2016年4月在我院住院的合并MP感染的25例KD患儿为观察组,无M 感染的167例KD患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1周后的实验室检测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沉降率(ESR)、C 反应蛋白(CRP)水平、降钙素原(PCT)水平,并比较两组辅助检查及转归。结果:观察组发热天数、杨梅舌比例高于对照组。治疗前观察组WBC、CRP、ESR、PC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LT水平低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儿WBC、CRP、ESR、PCT均降低,PLT均增高;观察组肺部X线和(或)CT、心电图、心脏彩超异常率均高于对照组。所有患儿预后均良好,未见复发患儿。结论:MP感染导致免疫功能紊乱可能与KD的发生有关。在5岁以下KD患儿中,应重视排除是否存在MP感染,以便早期使用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根除MP,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冬季甲型流行性感冒(甲型流感)合并肺炎支原体(MP)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儿科收治的130例甲型流感患儿的病历资料,根据是否合并MP感染,将其分为单纯甲型流感组(A组,82例)和合并MP感染组(B组,48例).所有患儿均予帕拉米韦静脉滴...  相似文献   

9.
黄翔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1):3217-3218
目的了解不完全性川崎病(IKD)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8例IKD患儿的临床资料,并选取同期94例典型川崎病(KD)患儿作为对照,对两组患儿一般资料、临床表现、生化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KD患儿的年龄总体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脑钠肽(BNP)、血C-反应蛋白(CRP)、血高密度脂蛋白(HDL)、尿乳酸脱氢酶(LDH)均在IKD急性期有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BNP、血HDL及尿LDH在IKD患儿急性期有明显变化,并且有一定特异性,有利于IKD急性期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0.
肖本莲 《北方药学》2011,8(9):65-66
目的:探讨小儿呼吸道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提高对其的临床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0年6儿科病房及儿科门诊确诊为MP感染的77例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儿以6个月~3岁儿童为多见,占53.2%;临床表现多样化,以刺激性咳嗽、发热、病程较长为主要特征。68.8%的患儿肺部闻及湿罗音,5.2%的患儿出现心血管系统异常;本组病例经MP-IgM检测,滴度均〉1∶80;治疗以大环内酯药物为主,辅以对症治疗,预后均良好。结论:MP是小儿呼吸道感染常见的病原体,由于MP感染临床特征及胸部X线表现缺乏特异性,且易有肺外脏器损害,对一般治疗无效的及肺外脏器病变的患儿,应警惕MP感染的可能,尽早进行MP-IgM特异性检测,以免误诊,及早针对病因治疗。  相似文献   

11.
自1999年1月开始至现在,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阑尾周围脓肿50例,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48例川崎病(KD)合并肺炎支原体(MP)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测指标水平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广州市越秀区儿童医院住院的108例KD患儿资料,其中KD合并MP感染者48例(感染组),KD未合并MP感染者60例(非感染组),对其性别、年龄、发热体温、发热时间、球结膜充...  相似文献   

13.
2002年5月至2006年5月,我院儿科收治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27例,其中4例合并肺外感染;2001年曾收治1例无肺部表现而以贫血入院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现就2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重点介绍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肺外表现。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医药科学》2019,(23):109-111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儿童支原体感染致肺炎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98例儿童支原体感染致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年龄不同以3岁为界分为≤3岁组(51例)和 3岁组(47例)。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症状、体征、相关实验室指标、影像学特征之间的差异。结果≤3岁组患儿咳嗽咳痰、喘息及喘鸣音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 3岁组患者,呼吸音减低发生率显著低于 3岁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两组患儿发热、胸痛胸闷及肺部湿啰音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3岁组患儿淋巴细胞显著高于 3岁组患儿,而血CRP值则显著低于3岁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儿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儿肺部影像学特征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不同年龄组儿童支原体感染致肺炎临床特征及预后各不相同,临床应综合患儿年龄考虑尽早做出诊断,及时采取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15.
我院于2006~11—26~2008—12—25共收治川崎病患儿73例。针对本疾病发病特点实施护理与管理。责任护士专人护理,密切观察体温情况,对高热患儿及时降温、补液;观察口腔黏膜充血、糜烂情况,做好口腔护理;注意皮肤、淋巴结及其他脏器损害情况的观察;做好药物治疗观察及饮食护理、基础护理工作;重视对患儿及其家属的健康宣教和心理干预,使其以乐观、平和的心态配合治疗和护理,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小儿哮喘的临床特征。方法对照组20例小儿哮喘患儿为非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观察组20例小儿哮喘患儿为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特征、喘息特点以及药物治疗反应。结果观察组20例小儿哮喘患儿发热情况、热程、药物治疗反应、住院时间、C反应蛋白与对照组20例小儿哮喘患儿均有显著差异,对照组小儿哮喘患儿多因上呼吸道感染诱发,观察组均由于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在药物治疗方面,观察组20例小儿哮喘患儿采用平喘类药物联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疗效极为显著。两组小儿哮喘患儿临床治疗效果具有显著差异性,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的小儿哮喘与非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的小儿哮喘临床特征差异较大,采用平喘类药物联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疗效极为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 对28例被确诊为MP感染的儿童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本组患儿以婴幼儿为主,3岁以内14例,3—6岁9例,6岁以上5例。婴幼儿以发热及肺部表现为主,使用阿奇霉素治疗疗效显著。结论 婴幼儿MP感染的发生率较高,不同年龄组临床表现各异,阿奇霉素可作为治疗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8.
川崎病误诊漏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 探讨川崎病误诊漏诊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川崎病误诊漏诊的临床资料.结果 27例误诊漏诊的患儿中误诊为支气管肺炎8例,咽结合膜热6例,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5例,幼年类风湿关节炎(全身型)4例,败血症3例,急性胆囊炎并胆囊积液1例.主要因疾病表现不典型或被其他疾病掩盖而误诊漏诊.结论 川崎病误诊漏诊的主要疾病是发热性疾病,对那些不能用单一疾病作出合理解释的发热性疾病,应尽早作心脏B超及相应检查,以便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早期误诊原因及鉴别诊断的方法。方法对作者所在四家医院1996年至2005年10年内收治的230例川崎病患儿的诊断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0例入院诊断为川崎病者111例,余119例被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药物性皮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败血症、化脓性扁桃体炎等儿科常见病,被误诊的病种达24种之多;入院3d内总确诊率66.9%,起病10d内确诊率73.0%。结论川崎病在早期易误诊为呼吸道感染、药物性皮炎等儿科常见病。早期的鉴别诊断方法主要是对诊断为上述常见病的患儿及早发现“川崎病面容”的线索并结合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20.
缪莉 《福建医药杂志》2006,28(1):178-178
肺炎支原体(MP)是成人和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因,其临床除表现为呼吸系统症状外,还可累及多个系统。我院2003~2004年收治48例支原体感染病人表现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性22例,女性26例;婴幼儿38例,成人10例。1·2临床表现:肺炎支原体感染往往起病缓慢,以咳嗽为主要症状,多为干咳,常伴有发热,体征少,可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全部病例均有2~3天时间发热,有喘息,肺部听诊有湿啰音13例,呼吸促、呼吸音粗8例,可闻及哮鸣音8例,呼吸音减低、4例,同时伴有肺外损害表现有胸腹水的各1例,出血性皮疹4例,恶心、呕吐、肝肿大5例,胆囊炎2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