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应用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联合检查方法,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前循环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进行评价,并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107例50~85岁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于发病后2周内完成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及TCD检查。分别记录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组CT/MRI阳性侧和阴性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CCA/EICA)不同回声斑块、斑块大小以及动脉狭窄程度;前循环颅内血管狭窄组CT/MRI阳性侧和阴性侧颈内动脉虹吸段(SCA)、颈内动脉末段(TICA)、大脑中动脉M1段(MCA-M1)、大脑前动脉A1段(ACA-A1)狭窄程度及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不同回声斑块检出率;前循环颅内外动脉联合狭窄组CT/MRI阳性侧和阴性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大脑中动脉M1段及大脑前动脉A1段狭窄程度。结果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组:CT/MRI阳性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和阴性侧比较,不同回声斑块大小及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程度为40%~50%、>50%~70%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两侧狭窄血管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狭窄程度达>70%~90%和>90%时,CT/MRI阳性侧检出率均大于阴性侧(P<0.05)。前循环颅内血管狭窄组:CT/MRI阳性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与阴性侧之间不同回声斑块大小及阳性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动脉虹吸段或颈内动脉末段和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发生率,CT/MRI阳性侧大于阴性侧(P<0.05);大脑前动脉A1段狭窄发生率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循环颅内外动脉联合狭窄组:CT/MRI阳性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程度>70%和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阳性检出率均大于阴性侧(P<0.05);大脑前动脉A1段狭窄血管两侧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一组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程度基本相同,根据斑块回声和溃疡形成与否不能确定动脉-动脉栓塞的"责任斑块";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检查提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程度>70%,以及TCD提示颈内动脉虹吸段、颈内动脉末段、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50%者,与同侧脑卒中的发生明显相关,二者联合应用有助于确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责任动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640层CT血管成像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8月至2011年7月,哈尔滨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31例,使用东芝Aquilion ONE 320排640层动态容积CT进行头颈CTA扫描。结果前循环动脉血管狭窄检出率为40.32%,后循环动脉血管狭窄检出率为39.35%。CTA血管狭窄检出率明显高于磁共振血管成像、经颅多普勒和彩超。结论 320排640层动态容积CTA可以作为检查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颅外血管狭窄的可靠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造影显示的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方法收集我院缺血性卒中患者306例,所有患者均进行颈动脉彩超、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狭窄程度按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NASCET)测量标准分为5个等级.结果(1)颅内动脉狭窄149例(48.6%),颅外动脉狭窄25例(8.2%),颅内外动脉均见狭窄33例(10.8%);(2)207例动脉狭窄患者中,单支狭窄129例(62.3%),多支狭窄78例(37.7%);(3)动脉狭窄的常见部位依次为:大脑中动脉>椎动脉远端及基底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颈内动脉虹吸段>椎动脉起始段;(4)DSA所示狭窄程度:207例316条狭窄血管中,重度狭窄或闭塞87条(27.5%);(5)157/164例(95.7%)脑卒中病灶与血管狭窄的部位相对应.结论缺血性卒中患者以颅内血管狭窄为多见,大脑中动脉主干狭窄的发生率最高,其次是椎动脉远端及基底动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斑块以及狭窄的关系。方法以2008年12月~2009年11月在苏大附二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4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实验组;以同期67例无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检测其双侧颈动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颈内动脉颅内段)斑块类型以及狭窄程度。结果 14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仅有14例(9.8%)患者未检测出明显斑块,斑块发生率为90.2%,各段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均明显高于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8.2%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存在轻度颈动脉狭窄,23.1%患者存在中度颈动脉狭窄,18.9%患者存在重度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完全闭塞的患者占8.4%,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狭窄检出率(68.6%)明显大于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29.9%),两者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和颈动脉狭窄是造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颈内动脉的狭窄比颈总动脉常见,且在颈内动脉颅内段,斑块以硬斑块为主,在颈总动脉中,尽管狭窄较颈内动脉相对少,但是斑块类型以软斑块为主,由此可推断在国人,造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为颈总动脉不稳定斑块的脱落和颈内动脉本身狭窄所致。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头颈联合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64-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64-SSCTA)诊断颅内外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4例临床确诊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和缺血性卒中患者行64-SS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影像资料。以DSA作为“金标准”,计算64-SSCTA显示血管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并对比64-SSCTA和DSA显示血管狭窄的符合程度。结果 74例患者共有814支动脉血管接受评价,64-SSCTA显像中诊断为狭窄或闭塞的有117支,其中103支被DSA证实;有697支诊断为正常的血管,其中688支与DSA结果一致。以DSA作为“金标准”计算出64-SSCTA对患者头颈血管病变检出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分别为92.0%、98.0%和97.2%。64-SSCTA与DSA的吻合系数Kappa =0.81,P<0.01。对比分析发现,64-SSCTA和DSA对血管狭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6,P =0.439)。结论 64-SSCTA对颅内、外动脉血管狭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可能为颅内、外动脉血管狭窄提供一种常用的、无创的检测手段,并为颅内、外动脉狭窄的临床治疗提供较为详尽、客观、准确的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6.
64层螺旋CT对头颈部血管病变的临床价值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头颈部血管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34例疑头颈部血管病变的患者行64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CTA),扫描数据在ADW 4.3工作站用不同的后处理技术进行血管后重建。结果34例患者的双侧颈内动脉(ICA)、椎动脉(V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及Willis环均能显示,共检出狭窄76段,闭塞2段,动脉瘤5例;血管异常起源3例,正常者14例。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以清晰显示头颈部血管病变,对临床诊疗起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布特点.方法 本研究收集了1031例在院脑梗死和TIA患者的DSA资料,对其中资料完整的1000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DSA显示,1000例患者中有680例存在脑动脉狭窄,累计有1417条血管狭窄.发生部位依次为:大脑中动脉狭窄337条、椎动脉远端及基底动脉狭窄291条、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280条、椎动脉起始段狭窄207条、颈内动脉虹吸段狭窄115条、大脑前动脉狭窄100条、大脑后动脉狭窄70条.大脑中动脉、椎基底动脉系统和颈动脉颅外段是最常见的动脉狭窄好发部位.颅内动脉狭窄331例,颅外动脉狭窄134例,颅内外动脉均见狭窄215例.结论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仍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最近三年,多发病变、颅外动脉病变检出率明显上升,值得关注,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可预防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筛查颅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危险因素,探讨炎症对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部位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9月至2019年4月诊断与治疗的100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例,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参照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试验标准判断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并分为重度狭窄/闭塞组或对照组以及不同亚组;单因素和多因素后退法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颅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危险因素。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11.092,95%CI:2.288~53.774;P=0.003)和血清hs-CRP(OR=1.553,95%CI:1.184~2.036;P=0.001)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危险因素。亚组分析显示,颅内动脉病变(49例)、颅外动脉病变(11例)与颅内合并颅外动脉病变(12例;H=0.652,P=0.722),前循环病变(37例)、后循环病变(18例)与前循环合并后循环病变(17例;H=0.283,P=0.868),单支血管病变(41例)与多支血管病变(31例;Z=-0.530,P=0.596)各亚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责任血管病变亚组(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椎动脉颅内段、颈内动脉颅内段、颈动脉颅外段、椎动脉颅外段、锁骨下动脉)患者血清hs-CRP水平升高比例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2.628,P=0.917)。结论血清hs-CRP可以作为颅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炎性预测因子。但炎症对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部位和病变数目无明显影响,对不同血管的作用机制可能相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头颈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检查与诊断价值。方法 30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头颈部MSCT血管成像检查。结果 302例患者经MSCTA检查发现204例(67.5%)患者的颅内外血管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其中单纯前循环病变97例(47.5%),单纯后循环病变64例(31.4%),前后循环共同病变43例(21.1%)。通过多平面重建测量204例316处病变血管的面积狭窄百分率,其中面积狭窄百分率≤50%者68处,50%〈狭窄程度≤70%者158处,狭窄程度〉70%者74处,闭塞者16处。结论 MSCT重建技术能显示斑块及狭窄管腔内部形态,MSCT血管成像可直观地显示和评估缺血性脑血管病头颈部血管的狭窄和斑块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及灌注成像在慢性脑供血不足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选取CCCI患者47例,正常对照45例,均在相同技术参数下完成CTA及CTPI检查,对2组结果进行对照。结果观察组患者颅内段前循环动脉狭窄比例最高57.4%(27/47);其次是颅内段后循环动脉狭窄、颅外段后循环动脉狭窄及颅外段前循环动脉狭窄,分别为34.0%(16/47)、31.9%(15/47)和27.7%(13/47)。观察组大脑中动脉皮层支供血区的(TTP)值较对照组有明显延长(t=8.92,P=0.01)。结论 CTPI可早期发现CCCI患者的异常低灌注,TTP能为早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脑梗死患者颅内和颈部动脉狭窄的分布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死(CI)患者颅内和颈部动脉狭窄的分布及特点.方法:采用超高场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0TMRA)测定186例CI患者颅内和颈部动脉,并与121例轻度头昏患者对照.结果:186例CI患者有动脉狭窄164例(88.17%).狭窄动脉分布: ①颅内动脉狭窄率为83.54 %,颈部动脉狭窄率为51.83%.②前循环单一动脉狭窄60/164例(36.59%),其中颅内50例,颈部10例;后循环动脉狭窄38/164例(23.17%),其中颅内21例,颈部17例. ③合并前、后循环颅内和颈部两条以上动脉狭窄66/164例(40.24%).46~60岁组患者以前循环动脉狭窄为主(54.05%),其中主要为颅内大脑中动脉;〉60岁组前循环动脉狭窄比例相对有所减少(30.08%),而后循环动脉狭窄(26.02%)和多发动脉狭窄(43.90%)明显增加(P〈0.05).结论:46~60岁CI患者动脉狭窄以前循环颅内动脉为主,〉60岁CI患者后循环动脉狭窄和累及前后循环颅内和颈部动脉的多发动脉狭窄相对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中青年与老年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86例,根据患者年龄分为中青年组(年龄〈60岁)48例,老年组(年龄≥60岁)患者38例,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对患者脑动脉病变血管狭窄程度及分布进行分析。结果 1老年组患者在颅外动脉病变以及前循环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5),而颅内动脉病变以及后循环狭窄发生率却明显低于中青年组(P〈0.05或P〈0.01),在脑血管病变及颅内外动脉同时受累发生率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中青年组最常见为重度狭窄,发生率高于轻度及中度狭窄(P〈0.05),好发部位为椎动脉开口处,发生率高于颈内动脉起始段及大脑中动脉MI段(P〈0.05);老年组最常见为重度狭窄(P〈0.05),好发部位为椎动脉开口处及颈内动脉起始段,发生率高于大脑中动脉MI段(P〈0.05)。结论中青年患者最常受累血管为颅内血管,病变发生部位多以椎动脉起始处居多;老年患者最常受累血管为颅外血管,最常受累血管为椎动脉起始处及颈内动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全脑血管造影的特点。方法对24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回顾性分析脑动脉颅内动脉狭窄、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及其分布情况。结果在243例缺血性脑卒中180例(74.07%)存在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前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82例(45.46%),后循环52例(28.89%),前后循环均有46例(25.56%)。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48例(26.67%),颅外动脉86例(47.78%),颅内、外动脉均有46例(25.56%)。180例中共发现狭窄血管356支,单支血管病变82例,多支血管病变98例。颅外血管狭窄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多,颅内血管狭窄以椎动脉颅内段和大脑中动脉为多。结论脑血管造影可以准确地评价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及其程度,为临床提供了诊治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脑灌注(CTPI)与血管造影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9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东芝Aquilion 64排CT行头颈部CTA及CTPI检查,观察两者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情况,分析CTPI与CTA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的一致性。结果①29例患者CT灌注图上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灌注异常区共25例,阳性率为86.2%(25/29),高于普通CT扫描的27.6%(8/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灌注异常区的CBF、CBV、MTT三组参数值与镜像健侧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③CTA血管检查结果发现单纯颈内动脉狭窄5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10处;颈内动脉及颅内动脉均狭窄4例。④病例组CTPI联合CTA检查结果比较,病例组存在责任血管的患者CTPI检查阳性率为65.51%(19/29)高于无责任血管者的20.69%(6/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PI与CTA可以清晰的显示缺血性脑卒中脑内病灶及责任动脉,能够提高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缺血性卒中狭窄的分布及变化趋势。方法 缺血性卒中患者230例行全脑血管造影,根据年龄分为<60岁组(121例)和≥60岁组(109例),比较不同组患者脑供血动脉狭窄程度的差异。结果 ≥60岁组颈动脉颅外段和后循环颅外段狭窄的比率较<60岁组高(P<0.01);<60岁组颅内动脉闭塞较≥60岁组多见(P<0.01),<60岁组颅内动脉闭塞较同组颅外动脉闭塞多见(P<0.01)。结论 不同年龄缺血性卒中患者狭窄血管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不同。  相似文献   

16.
Transient cerebral arteriopathy is a frequent cause of childhood arterial ischemic stroke. Differentiating this condition from intracranial carotid artery dissection is challenging but important for initial treatment. We describe 4 case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Pediatric Stroke Study of intracranial carotid artery dissection, initially misdiagnosed as transient cerebral arteriopathy. Presentations were abrupt, with focal neurological deficits in 4, preceding headache in 3, and minor trauma in 1. Infarcts involved the anterior circulation, an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showed unilateral arterial stenosis/occlusion. None had evidence of dissection. All received anticoagulation or thrombolysis. Three died from refractory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 Intracranial carotid artery dissection was confirmed postmortem (n = 3) and on dedicated MR wall imaging showing intramural hematoma (n = 1). In differentiating transient cerebral arteriopathy from intracranial carotid artery dissection, routine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is unreliable and adjunctive conventional angiography, gadolinium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or dedicated MRI wall imaging should be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使用多排螺旋CT 血管生成技术(MSCTA)及脑数字减影(DSA)血管造影在烟雾病(MM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8 排螺旋CT 进行头部螺旋容积扫描,分析23 例烟雾病的CT 平扫及增强的影像表现,利用"血管生长(add vessel)"法对图像进行后处理,采用多平面体积重组及容积重建图像对脑血管进行三维重建并和DSA 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CT 平扫13 例患者显示不同部位的脑出血,5 例患者表现为多发性的脑梗死,3 例患者仅见局限性的脑萎缩,2 例患者CT 平扫未发现明显异常.MSCTA 均清晰显示不同程度的颈内动脉颅内段和(或)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23 例均显示纤细迂曲的"烟雾"状异常血管网.其中15 例经股动脉插管行全脑数字血管减影(DSA)证实.结论 采用血管生成、容积重建技术,MSCTA 是明确诊断烟雾病的有效非创伤性首选检查方法,可替代DSA 进行烟雾病的筛选、诊断和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青年脑梗死患者的血管病变表现及分布情况及其与脑梗死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本院2006年10月~2013年5月住院的经头颅影像学明确诊断的青年脑梗死患者,并依据影像学表现进行脑梗死分型,全脑血管造影评估血管病变状况。结果共收集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48例,其中男39例,女9例,青年脑梗死的影像学主要表现为部分性前循环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2种(34/48),病变血管主要分布于前循环,主要累及颈内动脉颅内外段以及大脑中动脉。血管病变主要表现为狭窄和闭塞,同时多血管病变、血管串联病变情况表现突出。结论青年脑梗死患者颈内动脉系统累及比例高,多血管病变以及单根血管多处病变突出,血管病变主要表现为狭窄和闭塞、新生血管明显。  相似文献   

19.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DSA证实的颅内动脉瘤40例,所有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分析颅内动脉瘤的图像资料,评价动脉瘤自身情况及合并的颅内病理状态,比较CTA与手术或DSA的符合情况。结果 40例患者44个颅内动脉瘤,CTA准确诊断44个动脉瘤,误判1个,诊断符合率与手术及DSA分别为100%和96.2%。CTA准确评价动脉瘤的位置、大小、瘤颈、瘤顶指向、载瘤动脉及其与邻近血管和骨性组织间的解剖关系及合并的颅内病理状态。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作为手术或介入治疗动脉瘤的术前常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