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急性多发性腔隙性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1-05-2013-05收治的80例急性多发性腔隙性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40例采用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和NIHSS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急性多发性腔隙性梗死具有显著疗效,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有利于改善患者微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高压氧和神经妥乐平联合应用对2型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 41例2型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研究,对照组20例,只以神经妥乐平治疗,治疗组21例,给予高压氧与神经妥乐平联合治疗,共8周.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神经传导速度改善的有效率也有明显的提高(P<0.01).结论 高压氧和神经妥乐平联合应用可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腔隙性脑梗死CT表现对临床诊断的意义.方法 对263例腔隙性脑梗死CT检查结果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表现为纯运动性卒中69例,感觉运动性卒中45例,纯感觉性卒中18例,共济失调性轻偏瘫3例,假性帕金森综合征2例,偏侧舞蹈症2例,假性延髓麻痹1例,构音不全-笨拙综合征1例,脑血管性痴呆16例,无症状106例;梗死灶部位依次以放射冠、内囊、基底节、白质、丘脑、脑干为多见.42例为多发性梗死,67例为不同部位梗死2次以上,16例血管性痴呆,韦氏成人智力量表明测试40~54分11例, 25~39分5例,Hachinsk缺血指数量表(HIS)>7分. 结论腔隙性脑梗死临床症状表现轻,预后良好,也可以无症状,CT对腔隙性梗死部位提出可靠依据.但腔梗容易复发,且效应可以累加,导致血管性认知障碍,甚至血管性痴呆,要重视预防和防止再发.  相似文献   

4.
辛伐他汀对腔隙性梗死患者脂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腔隙性梗死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脂的差异及辛伐他汀对脂代谢的影响。方法将30例腔隙性梗死患者作为脑梗死组,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脂差异,并观察脑梗组服用辛伐他汀后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脑梗死组与对照组TC、LDL—C有显著差异(P〈0.05),经辛伐他汀治疗4周后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脂代谢异常是腔隙性梗死的危险因素,辛伐他汀可以改善腔隙性梗死患者的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前列地尔注射液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老年腔隙性梗死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06-2014-06我院收治的老年腔隙性梗死患者168例,按照随机抽取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前列地尓注射液治疗,观察组采用丹红注射液联用前列地尔治疗,治疗前后记录患者大脑中动脉(MCA)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cy)等进行对比。结果 2组患者经治疗后血清Hcy水平、患者TCD血流速度较治疗前显著改善,观察组血流速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地尔注射液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老年腔隙性梗死疗效显著,能有效降低腔隙性梗死患者血清Hcy水平,改善颅内动脉血流量和微循环,安全性高,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天智颗粒治疗腔隙性梗死所致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天智颗粒治疗腔隙性梗死所致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腔隙性梗死所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2组均给予对症治疗,观察组给予口服天智颗粒5g/次,3次/d,共治疗3个月,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MoCA)。结果治疗组在视空间/执行功能、注意力、抽象能力、延迟回忆及总分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智颗粒能有效改善腔隙性梗死所致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成都地区老年多发性腔隙性梗死的危险因素及治疗药物,以期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选取2013-01—2014-02入院诊治的老年多发性腔隙性梗死患者106例,观察患者的基础疾病,分析老年多发性腔隙性梗死的危险因素。根据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实验组(53例)和对照组(53例),2组患者均应用常规疗法治疗,其中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恩必普软胶囊,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肠溶片,观察2组治疗效果与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多发性腔隙性梗死患者中以合并高血压居多,占61.32%,其次为心脏病,占36.79%,38.68%的患者合并2种或2种以上基础疾病。治疗前2组患者NDS评分与DI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后实验组NDS评分8.51±3.13,对照组为12.66±3.90;实验组BI评分65.87±22.62,对照组为58.86±20.0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86.79%,对照组为7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多发性腔隙性梗死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与心脏病。恩必普治疗多发性腔隙性梗死的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与日常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与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严重程度相关的危险因素,并评价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与缺血 性卒中病因亚型的相关性。 方法 连续选取791例7天以内首次发病的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和血管 病的危险因素,评价患者的头颅磁共振成像包括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的数量、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 度、缺血性卒中的病因亚型以及急性梗死灶的分布特征,并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与无症状性 腔隙性梗死相关的危险因素。 结果 296例患者(37.4%)伴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单因素分析发现:高龄、高血压、入院时血压 较高、糖尿病、脑出血病史、Fazekas评分≥3分、小动脉闭塞性卒中、单发梗死灶、无小的皮层梗死灶、 无分水岭梗死和流域性梗死与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患病相关。多元Logistic回归发现:男性、高血压、 较高的舒张压、糖尿病、脑出血病史、Fazekas评分≥3分、小动脉闭塞性卒中是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 患病的危险因素。 结论 首发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的患病率较高。伴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 的首发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常有较重的脑白质疏松,并且所患缺血性卒中以小动脉闭塞性卒中 常见。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多发腔隙性梗死的关系及与多发腔隙性梗死发生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234例腔隙性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按照梗死灶数量情况分为2组,其中单发腔隙性梗死(SLI)组130例和多发腔隙性梗死(MLI)组104例,对比2组患者年龄、性别、血压、肥胖情况等临床资料,并对2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比较结果,同时对MLI可能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MLI组较SLI组肥胖比例、血脂异常比例、卒中比例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分析提示,肥胖、血脂异常、卒中史、不稳定斑块、颈动脉狭窄是MLI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狭窄、不稳定斑块可引起多发腔隙性梗死的发生,防治多发腔隙性梗死应注意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神经妥乐平对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眩晕的疗效及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的影响。方法应用神经妥乐平对入选的50例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眩晕患者进行治疗,10d为一疗程,共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的疗效及对皮肤交感反射的影响。结果患者治疗后眩晕很快缓解,皮肤交感反射潜伏期缩短。结论神经妥乐平治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性眩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血压近日节律变化,了解高血压与腔隙性梗死的关系.方法 收集高血压合并腔隙性梗死患者共119例,腔隙性梗死患者121例,高血压105例,正常对照组109例.分别进行连续24 h血压监测.用余弦法分析4组血压的近日节律特征,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4组均存在近日节律,高血压患者的调整中值高于血压正常组,而振幅低于血压正常组;高血压合并腔隙性梗死组调整中值高于其他3组,而振幅低于其他3组;高血压组与腔隙性梗死组调整中值及振幅无统计学意义,但调整中值高于正常对照组,振幅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血压近日节律的振幅降低是高血压及腔隙性梗死患者有别于健康人的特征,并且可能参与了腔隙性梗死发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药学服务对腔隙性梗死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02—03收治的腔隙性梗死住院患者12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59例,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6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派驻具有高级职称的临床药师3名,提供优质的药学服务。组织我院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专家对2组患者的病历进行用药合理性评价,记录2组不合理用药情况,用χ2检验对比2组间不合理用药比例及患者的疗效差异。结果实验组的不合理用药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χ2=5.181,P=0.023),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χ2=9.072,P=0.003)。结论优质的药学服务可以减少医务人员的不合理用药情况,改善腔隙性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高压氧和神经妥乐平治疗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是临床常见病之一,疼痛可呈持续性、自发性或痛觉过敏,是临床颇为棘手的问题,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临床现用方法多为对症治疗。在日本于80年代后期,发现神经妥乐平对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神经痛和麻木的治疗有一定疗效,但治疗效果仍不能令人完全满意。理想的治疗方法应兼具明显改善或消除疼痛主观症状及改善神经病变的客观功能性或结构性指标。为此我们通过高压氧和神经妥乐平联合应用对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进行治疗,且以神经妥乐平为对照组,观察高压氧联合神经妥乐平治疗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浆止血标志物浓度与静止性腔隙性梗死间的关系。方法选择131例核磁共振(MRI)检查发现腔隙性梗死而无临床症状的患者,与143例年龄和性别相匹配、MRI检查无腔隙性梗死的对照组,观察血浆止血标志物与腔隙性梗死间的关系。结果在调整年龄、性别等因素后,静止性腔隙性梗死患者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β血小板球蛋白(β-TG)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而纤溶酶原、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抗原、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抗原、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和C反应蛋白浓度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结论 vWF、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与静止性腔隙性梗死明显相关,提示止血因子改变参与腔隙性梗死的发生,为腔隙性梗死的临床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腔隙性梗死病人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及与各亚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138例初发腔隙性梗死患者及年龄、性别相匹配的138例初发动脉硬化性皮层梗死患者,根据有无白质损害,观察腔隙性梗死患者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及与腔隙性梗死亚型的关系.结果 皮层梗死组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45.7%)高于腔隙性梗死组(35.9%)(P〈0.01).无白质损害的腔隙性梗死患者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高于有白质损害者,皮层梗死组代谢综合征患病率高于有白质损害的腔隙性梗死组.结论 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与不伴白质损害的腔隙性梗死明显相关,皮层梗死的患病率高于有白质损害的腔隙性梗死,与各型梗死之间的发病机制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拜阿司匹林双抗联合降脂治疗急性腔隙性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急性腔隙性梗死患者12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在降脂治疗基础上,对照组使用拜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使用氯吡格雷/拜阿司匹林治疗,对比观察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显效率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出血危象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率、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氯吡格雷、拜阿司匹林联合降脂治疗急性腔隙性梗死,具有理想的临床疗效与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度洛西汀联合神经妥乐平对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PDPN)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012年5月-2014年10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00例糖尿病并发痛性神经病变的患者随机分为度洛西汀联合神经妥乐平组(研究组)和单用神经妥乐平组(对照组)各50例,前者给予度洛西汀联合神经妥乐平治疗,后者单用神经妥乐平治疗,疗程8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4、8周后进行疼痛强度简易评述量表(VRS)、数字疼痛强度量表(NRS)评定,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焦虑和抑郁状态,于治疗2周、8周后测定正中神经及腓肠神经传导速度。结果治疗2、4、8周后,两组VRS、NR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SAS和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8周后与治疗前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度洛西汀联合神经妥乐平治疗PDPN的效果和安全性可能优于单用神经妥乐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神经妥乐平治疗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 将58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神经妥乐平组和卡马西平组,应用视觉模糊评分法(VAS)评价2组治疗后疼痛的改善情况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第1周、2周、3周、4周后神经妥乐平组VAS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1),总有效率为83.3 %,明显优于卡马西平组(60.7%).结论 神经妥乐平治疗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优于卡马西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降纤酶注射液治疗进展性卒中的疗效.方法 用降纤酶注射液治疗进展性卒中作为观察组,对照组为常规治疗.结果 治疗12d 后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神经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血液纤维蛋白亦显著降低(P<0.01).结论 应用降纤酶注射液治疗进展性卒中疗效显著,是临床治疗进展性卒中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卒中相关性头痛(stroke-associated headache,SH)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发生的危险因素和探讨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从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提取首次发病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371例,分析录入信息中的人口学因素、卒中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H危险因素.结果 51例患者合并SH,发生率为13.7%;性别、年龄、糖尿病、偏头痛病史、前后循环分布以及中脑位置的梗死在SH组与无SH组对比中有统计学差异(P<0.05),然后通过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后发现女性、偏头痛病史、后循环以及中脑位置的梗死是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并发SH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不但对临床诊疗提供帮助,而且对探讨SH的发生机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