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成药》2015,(11)
目的对细叶益母草Leonurus sibiricus的化学成分和血小板聚集活性进行研究。方法细叶益母草提取液采用大孔树脂、MCI、反相C18、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通过波谱分析和TLC来鉴定,然后对其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筛选。结果从中分离鉴定出9个化合物,分别为益母草碱(1)、丁香脂素(2)、梣皮树脂醇(3)、蒙花苷(4)、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5)、丁香酸乙酯(6)、对羟基苯甲酸乙酯(7)、对羟基苄乙醚(8)、β-胡萝卜苷(9)。结论化合物2~4、6、8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3和6为首次从益母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而且,化合物1、4和5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综述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方法 在总结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临床上现有的抗血小板药物以及正在研究中的新的抗血小板药物及其新靶标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与结论 抗血小板药物开发是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当前对血小板生物学以及对血小板黏附、活化和聚集相关的机制以及药物作用的潜在靶点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笔者主要从影响血小板黏附、活化扩增,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抗血小板作用新靶点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未来开发出具有临床作用的新靶点的抗血小板药物,为血栓栓塞性疾病提供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脑血管疾病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10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予阿匹司林药物治疗,对照组不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出现1例不良事件,占2%;对照组18例不良事件,占36%,治疗组由于对照组(P<0.05);疗组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脑血管疾病应用抗血小板药物能缩短治疗时间,减少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4.
5.
6.
7.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和主要的致残因素之一 ,患病率可高达 60 %~90 % ,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但近年普遍认为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1] ,如血管障碍、代谢紊乱以及神经营养因子减少等。近年研究表明 ,其中微血管及血液动力学的改变、长期高血糖致神经代谢紊乱、多元醇通路活动增加等为主要致病因素 ,临床上对其尚缺乏特效治疗手段。随着近年来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临床研究的进展 ,DPN的药物治疗得以迅速发展。笔者现就DPN的药物治疗新进展综述如下。1 西药治疗DPN与糖代谢紊乱密切相关 ,平稳…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介绍有关脑缺血后血小板功能的变化和抗血小板药物在缺血性脑卒中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和评价。方法 综述5年以来并追踪以往国内外脑缺血后有关血小板功能变化和抗血小板药物作用的资料,分别进行介绍。结果 脑缺血后急性期和恢复期,血小板皆处于激活状态,抗血小板药物在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和治疗过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新型效果好、不良反应少的抗血小板药物不断出现。结论 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出现必然给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和治疗带来新的曙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抗血小板药物口服治疗对脑出血急诊手术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10月本院收治的168例脑出血急诊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总有效率、术后再出血率、死亡率和出血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4.52%)明显优于对...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应用血府逐瘀汤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的效果。方法:7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38例,两组均给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研究组加用血府逐瘀汤。结果:总有效率研究组高于参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LVED、LVEF指标均有所改善,且研究组改善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心肌灌注2级加3级所占比例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应用血府逐瘀汤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可有效改善心功能,减轻心肌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丹参川芎嗪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8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40,予以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和观察组(n=40,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丹参川芎嗪治疗),比较两组预后良好率、氧化应激指标、神经功能评分表... 相似文献
13.
阐述血小板活化过程的相关信号转导,并对临床已用和正在研发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以及相关的中药活性成分进行总结。结果表明,随着血小板活化信号转导通路的不断阐明,可能的治疗干预靶点也逐渐被揭示。目前抗血小板治疗的药物主要是化学单体,针对血小板活化过程的某一个靶点进行干预,进而到达到抗血小板聚集的目的,但是存在抗血小板效果不佳、出血及过敏反应等缺陷。建议针对不同途径的靶点进行药物干预,有针对性地联合用药,以减少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要加强中药活性成分抗血小板治疗的研究,为新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研究开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在临床应用日益普遍,因此服药后针灸治疗的出血风险需要重视.合并用药,非正确服药剂量及频率,合并肝肾功能损伤是导致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应用后针刺出血风险增加的主要原因.详细采集病史,关注凝血相关检验,重视血容量和血小板相关参数以及完善诊疗流程是针对应用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后针灸治疗出血风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笔者在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充血性心衰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对象 :均为 1997年 6月~ 2 0 0 0年 10月我院内一科住院患者。所有病例根据患者病史、体检、X线检查和心脏超声等检查确诊为心力衰竭 ,除治疗原发病及消除诱因外 ,经用强心剂 (地高辛片 0 .2 5 mg/ d)、利尿剂(速尿片 2 0~ 4 0 mg/ d)及 ACEI类药物 (卡托普利 2 5 mg,3次 /日 )治疗半月 ,心功能改善不显著者列为选入对象。凡合并下列情况者剔除 :1肝、肾功能不全 ;2静息状态下心率低于 6 0次 /分 ;3静息状态下收缩… 相似文献
16.
血小板在执行生理性止血的同时,也在病理性血栓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血小板功能检测对于临床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抗血小板药物的筛选及相关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血小板功能检测在抗血小板药物疗效监测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坎格雷洛(Cangrelor)是非噻吩并吡啶类嘌呤受体P2Y12的拮抗剂,作为一个快速作用的静脉注射抗血栓药物,用于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坎格雷洛目前正处于Ⅲ期临床开发阶段。对坎格雷洛的药理和临床研究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8.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诊断技术的发展,糖尿病已成为发达国家中继心血管病和肿瘤之后的第三大非传染病,它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常见慢性并发症,其常规实验室诊断依据是测定患者血糖、尿素氮、肌酐和尿糖、尿蛋白水平,其他检查,如血小板检查与其相关报道不常见,本文旨在通过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小板各项指标进行调查总结,找出其相关性,为临床诊治、实验室检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诊断技术的发展,糖尿病已成为发达国家中继心血管病和肿瘤之后的第三大非传染病,它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常见慢性并发症,其常规实验室诊断依据是测定患者血糖、尿素氮、肌酐和尿糖、尿蛋白水平,其他检查,如血小板检查与其相关报道不常见,本文旨在通过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小板各项指标进行调查总结,找出其相关性,为临床诊治、实验室检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刘浙波夏豪王建铭方钊陶波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2):2429-2431
目的探讨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根据血小板聚集功能调整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且成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的患者311例,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并根据是否调整抗血小板药物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1个月复查血小板聚集功能。比较2组基本临床资料、药物使用情况及12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 2组基本临床资料、药物使用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试验组随访期间(12个月内)再发胸痛、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试验组1个月时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高反应性(HPR)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根据血小板聚集功能调整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具有良好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