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晓泽  寿碧江  周峰  王迎 《中医药研究》2011,(12):1467-1468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 62例TIA患者在发病3d内行常规MRI和DWI检查,观察DWI异常与临床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19例TIA患者在DWI有病灶,其中8例在常规MRI上未显示病灶,DWI异常者更多见于TIA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发作次数多、血管狭窄较重和有运动障碍的患者。结论 DWI比常规MRI更敏感而准确,在临床诊断的TIA中,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发作次数多、血管狭窄较重和有运动障碍是与DWI异常显著相关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摘 要〕 目的:探讨并分析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结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8 年 2 月至 2020 年 2 月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中心医院接受诊治的 3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 T1WI、T2WI、FLAIR、DWI、MRI 图像进行分析,然后将 MRA 结合 DWI 诊断结果与 MRI 的诊断结果进行比较,比 较不同方法对病变的检出率。结果:与 MRI 的检出率 43.33 %(13/30)相比较,MRA 结合 DWI 检出率 100.00 %(30/30) 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MRI 诊断结果中有 6 例 FLAIR 序列局部血管呈现为低信号,而 MRA 结合 DWI 诊断结果中,DWI 所显示的病灶解剖定位与 MRA 成像上所显示的血管异常解剖定位有着高度的一致性。结论:对急 性脑梗死患者实施 MRA 结合 DWI 诊断,能够对病灶的位置、血管情况等尽早的确认,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了准确的指 导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成像和血管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54洌急性脑梗死病人行常规MRI检查。再行弥散加权成像(DWI)及TOF 3D脑血管成像检查。结果69例发病时间〈2h的病人,在T1WI和T2WI均为正常,DWI像呈稍高信号影;85例发病时间2h~6h病人,T2WI呈高信号,DWI呈异常高信号。在磁共振脑血管成像(MRA)中,31例表现为正常;20例表现为主支血管影及其分支缺失;35例表现为脑血管影局限性狭窄、稀疏;68例表现为弥漫性脑血管分支影稀疏、减少。呈枯枝状,且常伴有主血管影粗细不均匀及狭窄。结论DWI比常规T2WI对诊断急性脑梗死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且能发现常规T2WI像不能发现的超早期脑梗死。脑血管成像在与DWI及T2WI像结合观察时,可对病人脑血管基本状态做出初步评价,但不宜单独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成像(DWI)与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5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磁共振DWI及FLAIR检查,对比分析DWI、FLAIR图像。结果超急性、急性和亚急性脑梗死在DWI均表现为高信号,在超急性脑梗死期,弥散加权像可显示常规T2WI像不能发现的早期脑梗死灶,本组超急性梗死灶在DWI显示达100%,高于T2WI。FLAIR序列对大脑半球表面、基底池周围、灰白质交界及脑室旁区的微小病变及脑白质变性或脱髓鞘的显示具有更高的敏感性。结论 DWI可以尽可能早地显示病灶,早期、准确诊断脑梗死,且优于常规MR,结合FLAIR/T2WI有助于鉴别新旧梗死灶。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诊断急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将博罗县人民医院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给予磁共振DWI与MRI进行诊断,对其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患者在磁共振DWI上均表现出局灶性高信号,在回波成像T2加权成像(T21WI)没有显示异常高信号的患者有9例,然而在磁共振DWI中却显示出异常高信号,在发病9~11 h检查的患者的有10例,病灶在T21WI图像中均表现为稍高信号,然而在磁共振DWI中均表现出异常高信号。在发病12 h以上检查的患者有21例,在回波成像T21WI与磁共振DWI中均表现为异常高信号,其中10例患者在回波成像T21WI中表现为多发脑梗死灶,然而在磁共振DWI中却表现为单一异常高信号。结论:磁共振DWI在诊断急性脑梗死的价值较高,其敏感性与特异性比较高,对急性脑梗死与非急性脑梗死有效的区分开来,同时也可以诊断出磁共振成像不能发现的超早期脑梗死,为患者的后期治疗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脑分水岭梗死(CWI)头部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特征,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临床资料完整的68例脑分水岭梗死患者行MRI平扫、头部及颈部MRA.结果 MRI显示皮质前型18例,皮质后型15例,皮质下型26例,小脑型9例;MRA显示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33处,中动脉狭窄或闭塞26处.结论 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的狭窄、闭塞是脑分水岭梗死的主要发病原因,磁共振成像对脑分水岭梗死能提供更多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活血经验方治疗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及磁共振弥散成像情况。方法选择医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患者164例纳入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82例。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活血经验方治疗,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均行磁共振弥散成像,比较两组的成像情况、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次数及发作持续时间、中医症状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发作次数及发作持续时间、中医症状积分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磁共振弥散成像对两组患者缓解期及发作期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磁共振弥散成像对观察组缓解期及发作期的阳性检出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磁共振弥散成像对两组患者的病灶检出数及检出病灶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磁共振弥散成像对观察组病灶检出数显著少于对照组、检出病灶直径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活血经验方治疗短暂性脑缺血患者效果显著,磁共振弥散成像能够准确显示患者的病灶情况、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能够指导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的诊治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并探讨其短期预后的相关性因素。方法收集32例诊断明确的TOBS患者临床资料,治疗30d预后不良的相关性因素。结果临床表现以意识障碍、瞳孔异常、眼球运动障碍为主;磁共振弥散加权扫描(DWI)能准确显示TOBS梗死病灶部位及数目,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能直接反应椎动脉、基底动脉及大脑后动脉情况。受累病变的数量与预后不良相关。结论 TOBS临床表现多样,早诊断、早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受累病变的数量与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郭娟  张辉 《中医药研究》2010,(2):170-171
目的探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CE—MRA)及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查在下肢血管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CDFI诊断为下肢血管病变的患者进行下肢血管3DCE—MRA扫描,范围包括肾平面以下腹主动脉、双侧髂内动脉、髂外动脉及股总动脉、股深动脉、股浅动脉、胭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其中19例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斑块形成,1例诊断为外伤后下肢血管损伤。结果20例患者均成功行3DCE—MRA扫描,图像显示清晰,诊断明确。CDFI检出155段病变血管,3DCE~MRA扫描显示病变血管共205段。3DCE-MRA检出病变的阳性率高于CDFI(χ^2=14.88,P〈0.05)。结论3DCE—MRA以其诊断病变阳性率高,无创性,无辐射,对比剂过敏反应少、肝肾毒性小,可以整体显示感兴趣区血管等优点,在下肢血管病变诊断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核磁共振成像(MRI)和扩散加权成像(DWI)在病毒性脑炎中的应用对比分析。方法:选取我院自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30例病毒性脑炎患者,行磁共振成像(T1WI—T2WI)和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对比3种成像方法的异常率。结果:三种成像方法中DWI异常率明显高于T1WI有统计学意义(X^2=4.44P〈0.05),而DWI和T2WI的异常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0=1.20P〉0.05)。23例病后1周内均行三种成像方法检查,其中T1WI和2例T2WI正常者8例而DWI均显示异常,T2WI与DWI检查4例发现的病灶部位数相同,有8例DWI发现的病灶部位数多于T1WI和T2WI。12例于发病1周后三种成像方法检查,三者异常率相同,发现的病变部位也基本相同。结论:扩散加权成像(DWI)对发现早期病毒性脑炎的病灶较T1WI或T2WI敏感,在其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肝癌介入治疗中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DWI)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52例在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患者在介入前及介入后第7天采取DWI诊断。结果:治疗前后肿瘤组织体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值为300s/mm~2、500s/mm~2、700s/mm~2时,治疗前后ADC值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患者在接受介入治疗时采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脑梗死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临床诊断考虑脑梗死并经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和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证实为单侧脑梗死病人行DTI检查,共48例。重建ADVAV图、FA图及DTT图,测定脑梗死区及健侧相应部位脑组织的ADVAV值和FA值,对锥体束受累病人,测量双侧大脑脚、脑桥的ADVAV值和FA值测量。结果脑梗死后脑组织ADVAV值、FA值随病理生理演变呈一定规律性变化,在慢性期锥体束受累病例显示远离病变区患侧锥体束FA值下降,ADVAV变性则无统计学意义。与传统MRI及DWI相比DTI可清晰显示梗死灶与白质纤维束的空间位置关系及其受累程度。结论 DTI结合常规MRI及DWI对梗死灶的解剖定位更准确,ADVAV值与FA值联合应用有助于对脑梗死进行更精确的临床分期,DTI对脑梗死的诊断、治疗及评估预后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TIA)的磁共振弥散加权(DWI)异常与颈动脉彩超联合诊断的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将86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经DWI检查结果分为DWI异常组、正常组,及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全部均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三组的颈动脉斑块发生情况和类型及颈动脉狭窄率。结果:DWI异常组、DWI正常组斑块的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DWI异常组斑块的检出率高于DWI正常组。DWI异常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增厚的发生率及不稳定斑块的检出率、狭窄程度高于DWI正常组,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IA的DWI异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斑块或动脉狭窄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及经颅多普勒技术在短暂性脑缺血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短暂性脑缺血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磁共振血管成像和经颅多普勒检查,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0例短暂性脑缺血病例中磁共振血管成像方法共检查出96例有血管狭窄或闭塞,狭窄或闭塞者250支动脉,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及颅内-颅外动脉多发狭窄或闭塞者分别占24.2%(29/120),26.7%(32/120)和29.2%(35/120)。经颅多普勒共检查出101例有血管狭窄或闭塞,敏感性与特异性均低于磁共振血管成像。结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和经颅多普勒技术对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血管的狭窄和闭塞情况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运用价值。方法:选取广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0例进行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均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法进行治疗,在术前3 d、术后2 d、术后28 d给予患者常规平扫与磁共振加权成像,比较在不同b值情况下平均ADC变化结果与治疗前后肿瘤体积变化情况。结果:b值为50、400、1000 s/mm2时,肝癌病灶介入治疗前后平均AD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放疗前后平均AD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脏介入治疗前后平均AD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肿瘤体积小于治疗前,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肝癌介入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经过十余年的临床应用及基础研究,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DWI)已经成为临床急性脑中风患者的常规检查序列,且其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正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 FLAIR)序列为压抑自由水的序列,在早期脑中风的诊断中,也表现为高信号,但信号面积及信号强度明显低于DWI序列。在诊断早期急性脑中风患者中,两者的作用及价值各不相同,下面就本科诊断的120例急性脑中风患者在脑弥散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中的表现研究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28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CT、MRI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台山市人民医院2015年6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28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CT及MRI检查,分析CT及MRI检查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影像学特点。结果:28例患者中有23例表现为葫芦样横跨海绵窦,MRI检查T1WI表现为低信号,14例患者可见小条片状稍高信号,T2WI为高信号,9例可见小条状低信号,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呈偏低信号或等信号,实施增强扫描后可见明显填充式强化;14例患者行CT平扫表现出均匀高密度,CT血管造影术(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显示病灶轻度颈内动脉血管包绕,病灶内无明显血供血管;4例T1WI、T2WI均呈混杂信号,实施CT扫描发现明显钙化,增强扫描后非钙化区域呈现填充式强化。结论:CT与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颅内海绵窦血管瘤均有其具体的影像学特征,将疾病具体影像学特征与DWI及血管检查相结合,可对疾病做出更为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在颅内表皮样囊肿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表皮样囊肿的术前MR常规平扫、增强和DWI资料。结果1:3例T1WI呈低信号,2例T1WI呈混杂稍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DWI均表现为明显高信号;增强多无强化。结论:在颅内表皮样囊肿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中DWI均有特异性,应该在颅内占位性病变中作为常规扫描技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就诊的52例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经MRI常规序列T1WI、T2WI及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病灶检出率。结果:MRI常规序列扫描:显示局限性脑肿胀11例,影像表现:境界欠清,斑片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影,脑沟、脑池局部变浅、消失。其余41例有13例陈旧性脑梗死病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扫描:所有患者均表现急性脑缺血细胞毒性水肿征,影像表现:境界清楚,结节状、片状高信号病灶,且病灶范围明显大于常规T2WI、FLAIR像,20例脑干病变,23例放射冠、基底核区病变,5例颞顶叶及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大面积病变,2例胼胝体区病变,13例合并有多发性病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24h内病灶检出率94.64%显著高于对照组78.57%(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诊断脑梗死效果优于MRI常规检查,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87例宫颈癌患者,均先行磁共振检查,再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检查,对两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检查检出率为94%,明显高于磁共振成像的检出率86%,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带表观扩散系数(ADC)与颈管内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肌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宫颈癌患者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检查,可大大提高了病灶的检出率,对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