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4 毫秒
1.
明清时期,脾胃学说在理论与实践上均有重大发展。除温病学派、温补学派外,尚有不少名医家,如戴思恭、缪希壅、龚延贤、李用粹、傅青主、唐容川等都对脾胃学说有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脾胃学说在理论与实践上均有重大发展。除温病学派、温补学派外,尚有不少名医家,如戴思恭、缪希壅、龚廷贤、李用粹、傅青主、唐容川等都对脾胃学说有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脾胃气机升降理论是脾胃学说的理论核心,是祖国医学气机升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调理脾胃气机不仅可以治疗脾胃病证,而且可以治疗与其有关的多种病证。故历代医家极为重视,且从生理、病理和临床方面作了精辟的论述,并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笔者根据文献学习和临床体会,拟作初步整理,期待着同道们的指正。脾胃气机升降理论的形成早在《内经》里对气机升降就有较为详细的论述。《内经》首先从自然现象的“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进而谈到人  相似文献   

4.
脾胃学说是历代医家在《内经》等有关脾胃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医疗实践不断加以总结深化,发展提高而形成的。是祖国医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被尊为辨别和治疗内伤病的指南,今天仍指导着我们的临床实践和研究。拙文试就“脾胃学说” 的形成、发展,学术观点及其体现择例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5.
运气学说在中医妇科学中的指导和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气学说是关系到天文学、历法学、生物学、医学等多学科领域的一门学科,它从宇宙的节律方面探讨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及疾病发生的关系.中医妇科学作为中医体系中的一部分,有很大一部分理论源于运气学说.经过千百年的理论继承与发展,形成了较为独特的理论体系.从病因病机、经、带、胎、产等方面将运气学说在中医妇科学的应用作一总结,同时为运气学说在中医妇科学中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资料.  相似文献   

6.
脾胃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脏器,在中医脏腑学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升胃降,生化气血,滋长精气,被称为“后天之本”,历代医家颇为重视。李东垣《脾胃论》的问世,为脾胃学说奠定了基础。在中医学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众多医家在理论和临床上潜心研究,不断完善,运用脾胃学说治疗多种疾病,收效颇丰。兹参阅部分医家关于脾胃病治疗的经验及论述总结归纳,以供参阅。1升降相因,脾胃同治掌握脾胃升降理论,对脾胃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的阐述有极其重要作用,且在脾胃病的治疗中更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古今医家用此治疗脾胃病,阐发颇…  相似文献   

7.
脾胃学说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时代,古代前贤就认识了脾胃在人类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并对脾与胃的生理及病理有了系统而深刻的认识,这些认识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尤其是脾胃学说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脾胃学说是祖国医学中极为宝贵的一部分,历代都十分重视,早在春秋战国的《内经》中,对脾胃已有较详的论述,如“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人以水谷为本,人绝水谷则死”……。南宋李东垣,在研究前人著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验证体会,著成有名的《脾胃论》等书,为脾胃学  相似文献   

9.
脾胃升降理论的传承、创新、应用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脾胃升降理论的渊源、传承与创新、应用进行了综述。中医脾胃升降理论最早见于《内经》,发展于隋唐及金元时期,完善于明清。李东垣为“补土学派”的创始人,创“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的理论;叶天士主张“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创胃阴学说;董建华创“通降理论”。认为中医脾胃病理论发展的核心是脾胃升降理论的发展,脾胃升降理论对中医脾胃病研究思路具有指导意义。今后有待拓展脾胃升降理论临床研究范围,对其相关的中药制剂研发提供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颜德馨教授的脾胃学说思想。[方法]从学术源流、学术思想的实际应用等方面,论述颜教授对于脾胃学说的学术观点和临床应用经验,对其脾胃学说思想特色予以总结,并举案例予以佐证。[结果]颜教授脾胃学说主要学术思想包括:师承孟河,多有发挥;重视脾升胃降,善调脾胃气机;重视胃阳脾阴;主张"脾统四脏",善于从脾论治;善用苍白二术、枳术丸等。所举案例,取得良好疗效。[结论]颜教授在继承历代医家脾胃理论的基础上,对脾胃学说有着独到的见解,对后世医家有一定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历代文献入手,结合临床,系统阐述对中医脾胃理论的认识,探讨脾胃与肝的关系,介绍脾胃理论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脾胃学说钩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论》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渊源于《内经》。从六经病的理、法、方、药等方面探讨张仲景脾胃学说的内涵,认为六经病证的发生发展多取决于脾胃的盛衰。治疗时立法、组方、用药、服法应处处顾护脾胃;诊察脾胃之气的盛衰可测知疾病的传变及预后;药后饮热粥、禁生冷和久病的调、补、和、清之法均意在顾护和恢复胃气。  相似文献   

13.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李东垣对仲景顾护脾胃的思想有所发扬创新,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脾胃为元气升降之中枢,并在仲景建中汤的基础上创立了补中益气汤为代表的升阳益气、甘温除热法。李氏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的学术思想,对于后世医家脾胃学说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中医理论辨证治疗小儿厌食症,尚须与调理体质相结合,与脏腑辨证相一致,方可使脾胃升降,运纳,燥湿相和,则病自愈.  相似文献   

15.
《脾胃论》与脏腑辨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脾胃论》一书在脏腑学说及脏腑辨证用药方面的运用。“补土派”医家李东垣倡言脾胃论,对于疾病发病机制、脏腑病机及治疗用药无不是以脾胃为中心来认识的,建立了以脾胃为中心的四时五脏辨证用药体系,变五脏用药为升降浮沉补泻法。该辨证体系以五行、运气等学说为理论依据,强调“藏气法时”、升降浮沉,在方法上高人一畴。《脾胃论》并非专论脾胃病,而脏腑辨证不只辨杂病。  相似文献   

16.
依据脾脑相关理论,结合医案方药及现代研究,探究脾脑相关性。认为生理上脾胃功能正常可保持脑髓的充盈、元神的清明、痰湿的运化以及血液在脉内正常运行,病理上脾脑常互相累及,若脾胃受损则易影响脑的功能。当脑病发生时,从调脾治脑的角度,以补虚、逐瘀、化痰等方法,采用人参、黄芪、白术等药物结合补中益气汤、半夏厚朴汤、补阳还五汤等方剂加减运用常获良效,且该理论在张仲景、李杲、叶天士等著名医家的医案中皆有运用。  相似文献   

17.
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从脾胃论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从衰老、女性生理特点、病因及现代医学研究成果等方面探讨了脾胃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关系;根据以上理论,采用补脾健胃、健脾补肾法针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在临床上收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李东垣,金元四大家之一,其创立的脾胃学说对后世影响很大。李东垣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来自于《内经》,而张仲景、张元素的学术思想对李东垣影响也较深,尤以张元素的直接经验对李东垣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影响尤为深刻。李氏认为"脾胃为生化之源",人以胃气为本,人身机理活动的生理基础依赖于脾运胃纳。文章从该学说形成的时代背景、典籍和师承的启示及理论依据3方面对李东垣脾胃学说理论作以初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