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舌诊在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笔者在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病人时 ,尤其注意舌诊合参 ,根据脏腑气血盛衰、病位之深浅、病情变化进退的不同 ,施以不同治法。简述于下。1 慢性支气管炎与肺心病的病因病机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合并感染或治疗不及时 ,可使病情发展 ,形成肺气肿进而导致肺心病。中医认为 ,外邪侵袭和脏腑失调是本病病因所在。六淫之邪侵袭 ,肺失宣降 ,水停痰生 ,痰气交阻 ,壅塞气道 ,则导致咳嗽、咯痰并喘促。咳喘日久 ,伤及肺气 ,久必成肺胀。在病邪侵袭过程中 ,脏腑功能失调是内因。如脾失健运 ,饮食不能化为精微而酿成痰浊 ,痰浊与外邪合并上犯于肺 …  相似文献   

2.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多出现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及肺性脑病等,属于内科急危重病之一。近年来,人们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疗取得了一定进展。现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1.1 痰浊内生 林氏、于氏等认为,痰浊贯穿于肺心病的始终。痰浊是肺心病的病理产物,也是影响肺心病发展变化的病理因素;痰浊的形成与肺、脾、肾脏腑功能失调有密切的关系。痰饮内生,随气行而无处不至,痰阻于肺,气道不利,则咳嗽、痰多;若素体阳虚则痰从寒化成寒痰证;若阴虚体质或阳亢,或寒邪入里化热,或感热邪,则痰从热化而成痰热证。 1.2 瘀血阻滞 黄氏认为,瘀血是影响肺心病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病理因素,气虚、痰浊及饮食失节、起居失常日久均能致  相似文献   

3.
陈文伯教授从医60余年,治疗小儿哮喘经验独到,立法方药颇具特色,现将陈老治疗小儿哮喘的经验总结如下。1肺脾肾三脏虚衰为基本病机陈老认为小儿哮喘的发生,主要为内外因两大类。内有"夙饮留痰"内伏于肺,遇外感、饮食、情志以及劳倦等外因引触而发。外因引动内因,导致痰阻气道,肺气上逆,失于肃降,痰气搏结于气道而致咳喘痰鸣等哮喘诸证。病证之初以实证为主,病久反复发作,伤及肺脾肾三脏,病证由实转虚。  相似文献   

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肺病,特征为肺部气流的慢性阻塞,影响正常呼吸,最常见的症状是呼吸困难、痰多和慢性咳嗽.COPD属中医"胸痹"、"喘证"、"肺胀"、"咳嗽"等范畴.临床实践表明,中医药在COPD的防治领域越来越显示出其优势.多年来,笔者运用辛开苦降法,仿半夏泻心汤组方,通过宣降并用、补泻兼施,治疗COPD取得满意疗效. 1 痰瘀互结、肺失宣降为主要病机 肺主气、司呼吸,正常时气道通畅,肺气宣降正常,呼吸顺畅.COPD初期,因外邪、痰湿等壅塞气道或肺气虚弱或久咳久喘动气,气机不畅、宣降失常,即发生咳喘.而COPD往往迁延日久,由气及血,由肺及心,因心主血,肺主气,血随气行,气滞则血瘀,气虚则无力推动血运致血瘀;肺主气运行血液,周流一身,肺气不宣,气运失常则血瘀,血瘀气道,妨碍气机出入,即壅而为咳为喘.《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云:"人之所以滋养其身者,唯气与血.  相似文献   

5.
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的中医病因病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组以持久性气道阻塞性或气道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急性加重期时咳、痰、喘加重.中国传统医学认为本病属肺胀、喘证等范畴,究其病因病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为内在之因,外邪引动为重要外因.从中医学角度探讨其病因病机,对于统一辨证、指导治疗、提高临床疗效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小儿哮喘的病因既有外因也有内因。内因责于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导致痰饮留伏,隐伏肺窍成为哮喘之夙根。外因责之于感受外邪、接触异物异味以及嗜食咸酸等。辨证分型:本病的发病都是外因作用于内因的结果,其发作之病机为外有非时之感,内有壅塞之气,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喘。若是外感风寒,内伤生冷,或素体阳虚、寒痰内伏者,则发寒性哮喘;若是外感热邪,或风寒化热,或素体阴虚,痰热内伏者,  相似文献   

7.
肺心病心衰的中医治疗概况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而心衰则是其主要临床表现及死因之一.西药治疗肺心病心衰因副作用较大而使其疗效受到一定影响,中医治疗本病则具有一定优势.兹就其近年来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以期有利于今后的进一步研究.1 病因病机探讨本病与祖国医学文献中记载的“肺胀”、“支饮”、“心水”等颇相类似,其发生多是慢性肺系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结果.病变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最后病及于心;病机主要是痰浊、水饮与瘀血互为影响,兼见同病,为本虚标实、正亏邪盛之证.本虚乃气虚、阳虚,标实为血瘀、水泛、痰阻等,涉及肺脾肾心.目前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已基本形成共识,但认识上各有侧重,如洪氏认为痰瘀伏肺是本症的基本病机;樊氏则谓气虚阳微为本,肺气郁闭、痰瘀内阻是本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李氏认为本质的重点乃心肾阳虚、痰瘀阻滞;朱氏强调痰热搏结、阻塞肺管、气道不利是本病的主要病机;杨氏认为本病以痰热壅肺、热瘀水停为主;张氏注重脾肾心阳虚水泛;而桑氏则认为肺络拘急、心脉瘀阻是本病的主要病理环节.  相似文献   

8.
支气管哮喘是慢性反复发作肺部疾患,属中医“哮证”。其主要病机是宿痰内伏于肺,加之外感邪气,饮食不当,冷暖失宜,情志劳累等因素,致痰阻气结,壅塞气道使气道不畅,肺失宜降,引动内积之痰,所致哮呜有声。笔者近10年间有幸治疗23例,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祖国医学中没有肺心病的名称,根据其临床表现,与“肺胀”、“支饮”病类似。笔者根据临床体会,谈谈对本病的几点认识。一、肺心病的根源在肺,但肺与心又可互为因果肺心病的病理变化主要是由于久咳损肺,气阴两伤,痰浊塞络,气道受阻,使肺脏之宣发肃降功能不全,吸入之气不能下贯心脉,积于胸中发为  相似文献   

10.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病因病机和证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由慢性支气管、肺、胸和肺血管疾病引起肺循环阻力增加 ,导致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肥大、扩张以致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的一种心脏病。本病属于祖国医学“肺胀”、“喘证”、“痰饮”、“咳嗽”等病证范畴 ,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急性期病情较重 ,若不及时处理 ,就会形成阴绝阳脱之危候。笔者经临床工作及查阅相关文献 ,对急性期病因病机和证治作了初步探讨。1 病因病机1 1 脏腑亏损为发病的根本肺心病的形成与肺、脾、肾、心等脏有密切联系。肺主一身之气 ,司呼吸 ,肺病日久不愈 ,反复发作 ,正气必衰 ,进而累及脾、肾、心…  相似文献   

11.
朱佳辨治肺心病经验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佳老师从事呼吸系统疾病研究多年,对肺心病治疗有相当的经验。他认为肺心病病性总属本虚标实,分为急性发作期和慢性缓解期。,在急性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病理因素主要涉及痰浊、水饮、瘀血,慢性缓解期以本虚为主,主要以肺、肾为主,涉及心、脾。痰浊、水饮、瘀血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血不利而为水,水饮聚集而生痰,痰浊留滞脾胃,气血失于运化,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聚集而成瘀血,肺气上逆而喘,肾失摄纳,肺气不降,故动则气喘。瘀阻脉道,津液失于输布,外溢肌肤而为水肿。肺心病患者由于病程日久,且肺脾肾不足,痰浊水饮瘀血日久不化,故可认为有类似“哮证”之“夙根”之说。也就是说因为肺心病不能治愈,而且从西医角度来说,其发病机制是不可逆的,从中医来说,肺心病患者发病每见肺肾亏虚,痰浊水饮瘀血为患之候,故可将痰浊、水饮、瘀血看作是肺心病的“夙根”。平素肺气亏虚,卫外失固,不能布散津液,脾失健运,不能输布精微,肾失摄纳,肺气上逆,故动则喘甚,肾不能蒸化水液,以致津液凝聚成痰,更加重痰浊之候。  相似文献   

12.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具有病程长、进展慢、反复发作、易为外感诱发、病情进行性加重等特点,与伏邪致病相似。肺病日久正气虚损,伏痰伏瘀,痰瘀蕴久化毒,日渐形成“痰-瘀-毒伏”内环境。痰瘀毒伏、损伤肺络为肺心病之主要病机,伏痰、伏瘀、伏毒三者共同影响肺心病之发展与转归,基于此治疗可从三方面入手:扶助正气,防邪潜伏;通络散结,剔除伏邪;久病伏毒,解毒取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慢性呼吸系疾病,属于中医学“肺胀”、“喘病”、“咳嗽”等范畴。由于发病率和病死率的不断增高,已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笔者对此作一概述。1 病因病机研究 孙氏认为本病多由肺系疾患日久或迁延失治,损伤正气,脏腑气血功能紊乱,致使气机郁滞,痰阻气道,痰瘀互结而为本虚标实之证。梁氏认为本病乃本虚标实之证,本属肺脾肾虚;标乃风痰瘀阻。洪氏认为痰瘀阻肺、气机不利为其基本病机。这已被近年来有关瘀血的研究结果所证实;而且“痰证”本身,一方面是气道炎症的产物,另一方面也多表现为  相似文献   

14.
介绍柏正平教授对肺结节病的病因病机认识及临证经验.柏教授认为,肺结节发病之内因多为肺气亏虚,肺之抗邪能力降低,外因为外邪隐袭犯肺;病理因素有痰、热、瘀、毒等;其病位在肺脾,基本病机为气机不畅、热毒滞肺、痰瘀互结,以清肺化痰、软坚散结为治疗总原则.柏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自拟清肺散结方,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灵活加减,强调苦寒清热及祛瘀散结之品不宜久用,应中病即止,以防损耗肺气,并主张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从“瘀”论治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以下简称肺心病 ) ,是因为呼吸系统在解剖上或功能上的慢性病变引起的肺循环阻力增加 ,致使右心室肥大 ,扩大或右心衰竭的心脏病 ,本文主要讨论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所致的肺心病。根据本病的“咳”“痰”“喘”“肿”四大主症 ,中医将本病归于“肺胀”的范畴 ,以往中医对肺心病的治疗多从“虚”从“痰”论治 ,然而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体会到 ,从“虚”从“痰”论治 ,并不能有效地控制病情 ,有时还会延误病机 ,加重病情 ,究其原因 ,还在于肺心病的病变过程中 ,除诸脏 (主要是肺、脾、肾三脏 )虚弱和痰饮水湿停滞外 ,尚有…  相似文献   

16.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多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发展而来,COPD是一种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性疾病,呈进行性发展。肺心病患病人数多,病死率高,由于其进行性加重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为传统中医基础理论,据此分析探讨本病的病因病机,概括为“本虚标实”,本虚主要责之于肺、脾以及肾三脏之虚,亦可及心,标实者,主要责之于痰浊、瘀血以及水饮互结,其中痰浊、水饮、瘀血又可相兼为病,痰瘀日久,蕴而化热,热壅于肺,促使肺胀的发生和发展。肺心病急性期治疗以清热化痰逐瘀为主,兼顾护中焦,缓解期治疗以补肺健脾温肾为主,并重视中焦,最后附典型病案一则。  相似文献   

17.
肺心病的中医病机及治疗法则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肺心病属于中医“喘证”、“肺胀”、“咳嗽”、“水肿”、“痰饮”、“厥脱”、“惊悸怔忡”等范畴。其发病机理较为复杂,治疗上较为困难。本文拟就其中医病机及治疗法则作一归纳。1 肺心病的发病机理1.1 内外合邪是发病原因 肺心病之发病原因在内有痰浊内蕴、瘀血内阻、五脏虚损等,在外有风寒袭肺、风热壅肺、燥邪伤肺等,然其发病多以内外合邪为患。痰浊、瘀血等可致气血运行不畅、气道受阻、肺失肃降、气逆而上;五脏内虚可致肺司呼吸、肾主纳气功能失常及脾主运化、心主血脉功能不利而感受外邪,易致五脏功能失调,加剧痰浊、瘀血内生,…  相似文献   

18.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脂症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血脂症是体内脂肪代谢或运转异常导致血脂水平异常增高的一种病证,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效控制血脂水平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途径。目前多数降脂西药存在肝肾损害、横纹肌溶解等不良反应,而中药在降脂方面多无不良反应,且已取得一定成效,现将近几年中西医结合治疗混合型高血脂症的研究综述如下。1病因病机张吉正等[1]认为本病为脏腑功能失司、膏脂生成、输化失常所致,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本虚主要表现为脾肾阳气亏损,或肝肾阴血不足,标实主要为湿浊内蕴,久则兼挟瘀血,导致痰瘀互结为患,脏腑涉及肝肾脾胃,后期病久及血,血行瘀滞,则病及于心。昌炳如[2]认为本病发病原因为饮食不当,或年高脏衰,或它病引发导致脾肾肝三脏失常或使脂质不能正常运转,或多余脂质排泄不及,成为脂浊,阻于脉道,气血不畅,机体脏器失养。寇辉[3]认为脾肾亏虚而致湿盛痰瘀,或由于肝气郁结而致气滞血瘀,日久化热,以脾肾亏虚,肝脾不调为根本,而湿盛、痰阻、血瘀是其病变之标。伊柱汉[4]认为本病发生以脏腑功能失调为主,主要病机为脾失健运,痰湿阻滞,认为本病病因诸医家看法较一致,外因是饮食不节,脾失健运,聚而成痰湿,内因肝脾肾三脏虚损,导...  相似文献   

19.
张岳 《河北中医》2003,25(9):678-679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以下简称肺心病 )属中医学肺胀、咳喘、心悸、痰饮、水肿范畴。其病变首先在肺 ,继则影响脾、肾 ,后期病及于心 ,病机演变复杂多端 ,是一种本虚标实 ,但有偏实偏虚不同 ,多以标实为急的难治疾患。笔者紧紧围绕急则治其标的原则 ,根据本病不同时期、不同证候进行辨证施治 ,收到较好效果 ,兹介绍如下。1 痰邪壅肺 ,化痰降气平咳喘慢性肺系疾患 ,反复发作 ,迁延不愈致肺虚 ,肺虚及脾 ,肺脾两虚 ,肺虚不能化津 ,脾虚不能转输 ,临床出现咳、痰、喘症状。肺虚治节失职 ,久则病及于心 ,出现心悸 ,脉结代 ,唇舌甲紫绀 ,颈脉动甚…  相似文献   

20.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笔者临床数十载,遣方用药,注重顾护阴液,多奏奇功.现介绍如下: 1掌握病机,确立正确治则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多由久咳、久喘、久哮所致.其中尤以久咳而病者为主.病初多肺受外邪,肃降失调,久病肺虚,涉及于脾,则肺气郁滞、脾失健运,津液不归正化,又肾失蒸化,痰浊潴留,喘咳缠绵,病久势升,肺失治节,不能治理调节心血的循行,无力推动血脉,终致痰浊、血瘀、水饮为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