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输血前免疫血液学检查要点体会如下。1认真核对血液标本,了解患者的病史(1)认真核对血液标本是保证输血前免疫血液学检查准确无误的前提。确定输血后,医护人员持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当面核对患者姓名、年龄、病案号、病室/门急诊、床号、血型和诊断,采集血样。由医护人员和专门人员将受血者血样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血库)双方逐项核对。绝对不允许患者家属送血样。受血者配血试验的血样本必须是输血前3 d之内的。安全输血的关键是准确无误地采集患者的血液,并作好标记进行输血前检查[1]。(2)输血申请单必须详细填写,方便输血科…  相似文献   

2.
成份输血先将血液中各种成分进行分离,加工成各种血液制品,然后根据受血者病情需要有针对性输注,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它具有疗效高,不良反应少,一血多用和节约血液等优点,因此,在临床应用比较广泛,但因成份输血的种类较多的加工方法不同,所以护士输血应了解其不同适应症及使用中注意事项并熟悉受血者病情,便于针对性的观察与护理。成份输血的操作要求与静脉输注全血基本相同,但视其成分内容护理要点与注明事项有所不同,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高栋才  耿玉兰 《临床荟萃》1997,12(12):557-557
输血,是临床上抢救和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在输血前,必须鉴定血型和交叉配血.当病情严重或大手术时,输血量较多,这种在48小时内输血量超过800ml者,可称为一次多量输血.此时需两名以上供血者供给血液.在一次多量输血时,不仅受血者与每一个供血者作交叉配血,而且供血者之间也必须作交叉配血,以免引起不良反应和后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临床受血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为科学、安全用血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20年3月于该院输血治疗的患者共44 860例,分析受血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与年龄、性别、血型、输血史、过敏史、科室、输注的血液成分等的关系。结果 44 860例受血者中173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0.39%,其中过敏反应发生率为0.26%,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为0.08%。单采血小板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0.58%),冷沉淀最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前3个科室为泌尿外科、神经外科、肝胆外科。不同年龄、有无输血史、有无过敏史、输注不同血液成分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血型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采取预防措施,个性化输注血制品,加强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监督,是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安全合理用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输血是治疗某些疾病的一项重要医疗手段,但输血又可引起多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通过交叉配血和对供血者与受血者标本的核对及免疫合血的应用,已使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极少,然而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NHTR)还常遇到。这些病例中,随着输血器材及输血技术的不断改进,细菌性热源污染所致发热反应已明显减少,但由同种免疫反应引起的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占主要部分,特别是多次输注全血的患者中,体内容易产生HLA抗体,从而引起临床上常见而又难以处理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作者认为,当病人发生过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而再次需要输血时,选择一种合适的血液成分就变得尤为重要。作者协同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对2002年3月-2003年12月间肿瘤中心患者第一次输血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且输血2次以上的患者进行了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6.
通过交叉配血和仔细对供血者与受血者核对,已使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很少,然而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还继续发生,当病人需再次输血时,临床医师就要考虑选择一种合适的血液成分。因为白细胞被认为是引起发热反应的主要原因,故血库就为发生此种反应的病人制备去白膜的红细胞成分。去白膜有几种方法:倒置离心法、手工盐水洗涤法和使用自动化细胞洗涤机。作者根据1980年美国一个地区血液中心给医院供血所发生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分析,确定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儿童输血不良反应相关因素,为临床预防和减少儿童输血不良反应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一所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2009~2014年儿童受血者输血病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儿童医院连续6年成分输血30 518人次,发生输血不良反应166人次,发生率为0.54%;其中过敏反应最常见,占80.73%(134/166),其次为发热反应,占12.65%(21/166)。儿童常用的血液成分中,机采血小板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2%,明显高于其他血液成分(P0.05)。儿童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性别无关;1岁以上年龄组儿童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0~1岁儿童(P0.05);有3次及以上输血史的儿童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患者(P0.05);血液肿瘤病区、肾脏和风湿免疫病区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病区(均为P0.05)。结论儿童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输血存在风险,应避免一切不必要的输血;对儿童输血患者应警惕过敏反应的发生;在血液肿瘤病区和肾脏、风湿免疫病区,年龄大于1岁、有3次及以上输血史的儿童,输注机采血小板时,应加强输血过程的监测和护理,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探讨输血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及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5 594例受血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与年龄、性别、输血史、病种、输注的血液成分、不使用白细胞过滤器输注、反应类型等的关系。结果在15 594例受血者中,输血不良反应35例,反应率为0.22%: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年龄、女性、输血史、内科及妇产科受血者、不使用白细胞过滤器输注等因素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不同血液制品与反应类型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应类型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为主,发生率65.72%。结论年龄、性别、输血史、病种、不使用白细胞过滤器输注等因素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相关;严格掌握输血指证,加强预防和监测是保证用血安全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血液预警与输血链的全面质量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液预警(Haemovigilance)是一系列覆盖整个输血链的各个环节(从献血者的招募到受血者的追踪),旨在收集和评价治疗性输注血液和/或血液成分过程中产生的意外或者不良反应、预防此类事件发生和复发的监控程序.作为采供血机构质量控制系统的一部分,血液预警是对输血链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和保证,已成为现代输血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受血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探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措施。方法选取2016-2018年清远市人民医院输血患者共26 698例(48 723袋),其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132例,分析其临床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结果近3年全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49%(132/26 698),发热反应发生率最高,共83例(0.31%),其次是过敏反应47例(0.18%)。在各种血液成分中,输注手工浓缩血小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5.99%),其次是单采血小板(1.27%)及悬浮红细胞(0.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ABO血型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血液成分、性别、年龄、有无输血史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不良反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输注不同血液成分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不同,女性患者、成年人、有输血史者更容易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医务人员应严格把握输血指征,加强输血知识培训,提高输血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输血是临床上经常应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在输血操作过程中经常在穿刺处发生渗漏现象 ,造成血液浪费 ,给病人带来经济损失 ,且污染环境。现介绍一种经临床实践总结出的方法。经 10 0袋次输血及输血浆 ,无 1例发生渗漏。现将方法和体会介绍如下。1 方法输血或血浆前先核对助血员及受血者的床号、姓名、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 ,经两人签名后 ,抽取抗过敏药物。到病床前再次核对床号、姓名、血型 ,肌注抗过敏药后 ,用止血钳将输血管上端夹住 ,悬挂于输液架上 ,用 2 %碘酊和 70 %酒精消毒输血管 (范围 :整个进针翼面 )取输血针头 ,首先左手拉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儿童受血者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反应类型及原因,探讨预防和降低儿童输血不良反应的方法和措施。方法收集昆明市儿童医院2009~2014年30 518例儿童受血者输血病历资料,调查输血反应情况。结果 30 518例儿童受血者中,发生输血反应166例,输血反应发生率0.54%(166/30 518);输血不良反应中,过敏占83.73%(139/166),非溶血性发热占10.24%(17/166),过敏合并发热占5.42%(9/166),单纯血红蛋白尿占0.60%(1/166);常用血液成分引起的输血反应率,血小板占1.92%(72/3 742),血浆占0.43%(56/13 132),红细胞占0.28%(38/13 480)。结论过敏是最主要的儿童输血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荨麻疹和皮疹;血小板是引起儿童输血反应最主要的血液成分。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儿童受血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探讨降低儿童输血不良反应的措施。方法收集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9-2014年30 518例儿童受血者输血病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0 518例儿童受血者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166例,输血反应率0.54%;输血不良反应中过敏占89.16%(148/166)、非溶血性发热占10.24%(17/166)、血红蛋白尿占0.60%(1/166);各种血液成分引起的输血反应率:单采血小板1.92%(72/3 743)、血浆0.43%(56/13 132)、红细胞悬液0.28%(38/13 480);儿童受血者输血不良反应的症状和体征:局部或全身皮疹74.10%(123/166)、非溶血性发热10.24%(17/166)、皮疹伴发热5.42%(9/166)、眼睑或口唇水肿9.04%(15/166)、支气管痉挛(轻度)0.60%(1/166)、单纯血红蛋白尿0.60%(1/166)。结论儿童输血不良反应以过敏为主,主要表现为局部或全身皮疹;单采血小板是最常引起儿童输血不良反应的血液成分。  相似文献   

14.
《中国输血杂志》编辑部邮售书(刊)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卫生部颁布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对临床用血的6个环节即:输血申请,受血者血样采与送检,交叉配血,血液入库、核对、贮存,发血,输血作了严格的规定。笔者就本院2004年1月~12月临床用血6个环节的监管作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东莞市常见输血不良反应相关因素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常见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相关因素调查分析.方法 收集东莞市4家医院在2009-2012年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临床记录162例,采用医学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输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0.26%,其中女性受血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多于男性受血者(χ^2 =41.2,P<0.05),有多次输血史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多于首次输血者(χ^2=101.7,P<0.05),输注血浆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0.79%,明显高于其他血液产品(χ^2=78.4,P<0.05),发生输血不良反应与临床用血科室和ABO血型无关.输血不良反应类型以过敏反应发生率最高(74.1%),其次为非溶血性发热反应(24.1%).结论 输血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为0.26%,以过敏反应和发热反应为主;临床规范合理用血和尽量减少血浆应用可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6.
成分输血操作过程中常会因穿刺方法不当而在转移袋穿刺处发生渗漏现象,现介绍一种简便、切实有效的方法。方法和体会如下:1 方法 成分输血前先在治疗室内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输血医嘱(助血员与受血者的床号、姓名、血型鉴定单、交叉配血单、血袋、输血器),核对无误后两人签全名,遵医嘱抽取抗过敏药物,床边再次核对无误后肌注抗过敏药物,然后按静脉输液操作法先输入少量生理盐水,待点滴通畅后,将血袋放在床头桌上的治疗盘中,用止血钳夹住输血管上端,左手托起血袋下口及输血管,使输血管与治疗盘呈45°角,用2%碘酒和75%乙醇消毒输血管(范围:以…  相似文献   

17.
背景 输血不良反应常常涉及受血者和血液成分的鉴定。本报告的详细资料来源于直接观察疗效的调研和监测违反标准操作规程(SOPs)的医院事故报告系统。研究设计与方法 以19个血液输注步骤为审查对象,直接观察输血程序监测。在超过18个月时间对选定医院的202次输血进行了观察,并将直接观察和事故报告系统的资料进行了比较。结果 通过直接观察发现有334次违规事件,违反SOP的频率为1.65次/每次输血,通过事故报告系统发现了52次不良反应。相关的违规因素分为患  相似文献   

18.
《护士进修杂志》2007,22(4):321-321
答:输血前的准备工作有5点。(1)填写病人输血申请单,采取血标本送血库做血型鉴定与交叉相容试验。(2)取血时,必须经2人核对。一是核对受血者姓名、床号、病历号、血型、供血者姓名、编号、血型及交叉相容试验结果。二是核对血液库存日期,超过3周不能使用。三是检查血液有无变质污染,有无溶血现象,如血浆颜色有无变红或浑浊有泡沫,红细胞有无呈紫玫瑰色,血细胞与血浆界线不清等。全部相符、合格才能提取。(3)血液取出后不能震荡及加温,室温下放置15~20min再输注。(4)输血前再次经两人核对受、供血者的血型、交叉相容试验结果以及病人姓名、床号后方可输入。  相似文献   

19.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与白细胞滤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输血和成分输血治疗的应用范围随着医疗技术不断的发展而日益扩大。临床输血反应通常分成三类:溶血性输血反应;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及由细菌污染引起的输血反应。随着血型检验与交叉配血技术的改进,因血型不合而引起的溶血性输血反应大为减少,使用了一次性封闭式塑料采血器材后血液污染也十分少见。但是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却常有发生。在省内也应引起广大临床医护人员的重视。 1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NHTR) 1.1 NHTR发生机理:主要是受血者一次或多次输入一个或多个供血者的血液,使全血或成分血中的白细胞和血小板与受血者发生了同…  相似文献   

20.
药物防范输血反应必要性对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上输血不良反应主要有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及移植物抗宿主病[1]等.由于血源质量的保证和成分输血的广泛应用,及血液交叉配合检验技术的完善,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已达最低极限,但临床上仍广泛采用输血前给予药物以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2].是否有此必要?为此,笔者将对照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