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艳飞 《工企医刊》2007,20(2):35-36
脐带绕颈的产妇,在胎儿娩出时,脐带相对过短、张力大,致使血液循环受阻,造成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死亡.本文对320例B超诊断脐带绕颈的产妇作为观察组,观察胎心监护,加强产程观察与护理,及时选择恰当的分娩方式,避免了盲目剖宫产与处理不及时造成的新生儿窒息死亡等.  相似文献   

2.
脐带绕颈可使脐带血管受阻,造成胎儿窘迫。本文对160例B超诊断脐带绕颈的产妇作为观察组,观察胎心监护,加强产程观察与护理,及时选择恰当的分娩方式,避免了盲目剖宫产与处理不及时造成的新生儿窒息、死产等。1对象与方法1.1对象 1995年1月~1999年11月在我院分娩产妇1556例,产前经B超诊断为脐带绕颈312例,选择年龄24~29岁,孕周 37~42 w,单胎,头位,无任何妊娠合并症与并发症的产妇160例,并与同期相同条件下无脐带绕颈的160例进行对照观察。1.2方法 产妇入院后常规再次进行B超检…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脐带绕颈对分娩方式决策的影响。方法通过对我院产科2006年4月至2007年12月总分娩产妇(简称总分娩组)和产前B超诊断脐带绕颈产妇(简称B超组)的分娩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B超组要求剖宫产人数明显增多,高达27.6%,总分娩组才13.4%,P〈0.01,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B超组产后确诊脐带绕颈符合率仅为75.2%。结论产前B超诊断脐带绕颈已经显著影响产妇及其家人对分娩方式的决策,近1/3产妇及家人已将剖宫产作为脐带绕颈分娩方式的第一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 B超对脐带绕颈的诊断价值、脐带绕颈对围产儿的影响。方法 运用 B超对我院产妇例行产前检查 ,评价 B超产前诊断脐带绕颈符合率 ;比较有无脐带绕颈者在胎儿电子监测、羊水性状及新生儿 Apgar评分上的差异。结果  B超诊断脐带绕颈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 0 .89、0 .86、0 .87。脐带绕颈≥ 2周组其胎儿电子监测异常、羊水污染≥ 度及新生儿 Apgar低评分率均明显高于无脐带绕颈组 (P<0 .0 0 1)。结论 脐带绕颈≥ 2周对围产儿有严重危害 ;应用 B超对脐带绕颈进行产前诊断 ,预测值和准确率较高 ,结合胎儿电子监测选择适当分娩方式 ,有利于围产儿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彩色B超对产前胎儿脐带绕颈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指导意义。方法对孕28至36周(平均孕周32周)孕妇1105例进行彩色B超检查,着重观察胎儿颈部有无脐带绕颈的情况。结果1105例胎儿产前B超检查发现脐带绕颈319例,产后临床判定有329例脐带绕颈,脐带绕颈发生率为29.77%,彩色B超诊断准确率为96.96%。结论彩超可准确诊断胎儿脐带绕颈,同时为临床医师观察产程、选择分娩方式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脐带缠绕是脐带常见的并发症 ,占分娩总数的 2 0 %~2 5 %。其中脐带绕颈是引起胎儿宫内窘迫的重要因素之一 ,严重时可以导致胎儿死亡。如果能够利用 B超早期及时诊断并积极有效地采取措施 ,便能降低围产儿的病死率。我们收集了 1994年 8月~ 1997年 5月期间产前用 B超诊断为脐带绕颈 3 17例 ,产后分娩证实 3 0 0例。对此作如下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3 17例孕妇年龄在 2 0~ 3 7岁 ,平均年龄 2 7岁 ,孕周3 7~ 4 2周 ,初产妇 3 12例 ,经产妇 5例。均是产前 1周作了 B超检查 ,诊断为脐带绕颈。经分娩或剖宫产证实脐带缠绕3 0 0…  相似文献   

7.
B超对胎儿脐带绕颈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讨论B超检查对胎儿脐带绕颈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分析该院2004年1月~2005年4月应用B超探测3 200例足月妊娠孕妇的临床资料。结果:3 200例足月妊娠孕妇分娩前B超诊断胎儿脐带绕颈883例,分娩后证实836例,脐带绕颈发生率26.0%,诊断准确率为94.6%。结论:分娩前B超探测胎儿脐带绕颈准确率高,为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选择适当的分娩方式提供可靠依据,有助于降低围产儿死亡率。足月妊娠孕妇产前常规B超检查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彩超在脐带绕颈分娩前助产干预以及产后护理中的指导作用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436名脐带绕颈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人院的先后顺序将216名产妇作为观察组(干预组),220名产妇作为对照组(非干预组),在分娩前对两组孕妇进行彩超检查均确诊为脐带绕颈,观察组产妇根据彩超检查结果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对照组不干预,观察和记录两组孕妇的分娩方式、胎儿窘迫发生率以及新生儿出生后的Apgar评分。结果:经过助产干预,观察组93.5%选择自然分娩,14.4%孕妇出现宫内窘迫;对照组49.5%选择自然分娩,30.9%孕妇出现宫内窘迫,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的Apgar评分高于7分的有83.8%,对照组高于7分的有45.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超应用于脐带绕颈分娩前助产干预和产后护理指导中,能够有效减少孕妇痛苦、降低剖腹宫产率,对于优生优育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在妇产科未来的发展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胎儿脐带绕颈与胎儿宫内窘迫及新生儿窒息的关系,探讨胎儿脐带绕颈产妇的恰当分娩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6月本院122例胎儿脐带绕颈产妇(脐带绕颈组)的妊娠结局,并与同期分娩的240例无脐带绕颈的产妇(对照组)比较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新生儿窒息率、产钳助产率及剖宫产率。结果:脐带绕颈组产妇的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产钳助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的新生儿窒息率、剖宫产率比较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脐带绕颈的胎儿在产程中易发生胎儿宫内窘迫,加强产程观察和胎心监护能有效地降低新生儿窒息率,并应根据产程进展采取适当的分娩方式,而不能以脐带绕颈作为剖宫产的单一指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产前B超对胎儿脐带绕颈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行产前检查及分娩的孕妇500例,均于产前7~14 d行B超检查,按B超提示是否存在胎儿脐带绕颈分为研究组(240例,存在脐带绕颈)与对照组(260例,不存在脐带绕颈)。分析两组孕妇产前B超检查结果与分娩后实际符合率,比较两组新生儿窒息率及孕妇剖宫产率。结果两组的B超检查与娩出结果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剖宫产率为5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0.00%(P<0.01);两组新生儿窒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前B超检查对孕妇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应给予重视,以降低新生儿窒息率,避免不良分娩结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产妇胎儿脐带绕颈时胎心监护对围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本院产前诊断脐带绕颈的111例孕妇(观察组)及产前诊断无脐带绕颈的100例产妇(对照组)采用胎心监护,分析2组产妇及围生儿的预后。结果2组CST异常图形发生率及剖宫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8.41,8.20,P〈0.01),而新生儿轻度窒息、羊水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亦无新生儿重度窒息及围生儿死亡。结论产妇产前超声诊断胎儿脐带绕颈应及时进行胎心监护,能及时发现胎儿窘迫等情况,及时处理,能避免新生儿重度窒息和围生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脐带异常中以脐带绕颈为多见.脐带绕颈往往造成脐带相对过短或受压,致围产儿缺氧甚至死亡.产前若能及时诊断,正确处理,则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及新生儿窒息率.对我院1996年1月至12月产前诊断为脐带绕颈的160例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60例均为初产妇,无妊娠合并症,于临产时或达预产期时行腹部B超检查.使用仪器为日本产ALO-KA线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孕妇取仰卧位,首先明确胎失露,顺序扫查贻儿头、颈、躯干、四肢、胎盘、羊水等情况后,再仔细探测胎儿后颈部,观察有无脐带绕颈.对B超诊断为脐带绕颈者,再行宫缩应激试验或催产素激惹试验.根据监测结果结合先露高低、破膜时羊水性状决定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脐带绕颈对孕妇分娩方式及对围产儿的影响,正确处理脐带绕颈,提高产科安全性。方法回顾本院2005-01/2008-12已分娩的有脐带绕颈孕妇428例,分析脐带长度与脐带绕颈的关系,脐带绕颈对孕妇分娩方式及对围产儿的影响。结果脐带绕颈1周占多数,占79.67%,脐带过短组无1例发生脐带绕颈,脐带过长组的脐带绕颈周数多于脐带正常者(P〈0.01),脐带绕颈的产妇胎儿窘迫发生率17.52%,新生儿窒息率5.14%,剖宫产率56.5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加强产前B超检查和产程胎心监护,重视脐带绕颈这一因素,选择适当分娩方式,以降低胎儿窘迫发生率和新生儿窒息、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胎儿脐带绕颈分娩方式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探讨胎儿脐带绕颈与产妇分娩方式、围产儿并发症的关系,以此严格掌握分娩方式,从而降低临床剖宫产率。方法:随机选择2004年11月~2005年1月间457例头位脐带绕颈进行对比观察分析,并对其进行松绕与紧绕的分型。结果:脐带绕颈发生率为23.63%,脐带绕颈松绕型组与无脐带绕颈组产程中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剖宫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紧绕型组与上述两组相比产程中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剖宫产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胎儿脐动脉血流参数,观察脐带绕颈的分型,特别是临产前检出的紧绕型脐带绕颈可作为剖宫产的指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胎儿脐带绕颈与分娩方式的关系及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我院产科住院分娩的68例脐带绕颈产妇的临床资料,将其作为观察组并与随机抽取同期的无脐带绕颈的产妇68例为对照组进行临床观察,比较2组的分娩方式.结果 2组产妇胎心监护情况比较,观察组变异减速(VD)的发生率比对照组VD明显要高(P<0.05),妇早期残速(ED)、晚期减速(LD)的发生率,2组顺产率、剖宫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脐带绕颈对分娩方式与分娩结局无不利影响,根据脐带绕颈情况,可选择自然分娩或剖宫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脐带绕颈阴道分娩对围产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脐带绕颈172例阴道分娩病例(观察组)与172例无脐带绕颈阴道分娩病例(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脐带过长组的脐带绕颈发生率明显高于脐带正常组(P0.01),脐带绕颈使产程明显延长,脐带绕颈的胎儿窘迫率、新生儿窒息率及病死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脐带过长是导致脐带绕颈的基本原因,脐带绕颈产妇应在加强产时监护的情况下阴道分娩,以降低脐带绕颈产妇的剖宫产率,改善围产儿结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孕晚期使用胎儿电子监护与胎儿宫内窘迫、围产儿死亡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09年12月分娩的,妊娠晚期常规进行胎儿电子监护的1890例产妇为观察组;选择2006年1月-2007年12月使用传统监护方法分娩的1786例产妇为对照组。结果两组孕妇孕期胎儿宫内窘迫诊断情况:观察组胎儿窘迫1015例,占53.70%,对照组601例,占33.99%;分娩结局:观察组在胎儿宫内窘迫、正常围产儿死亡以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晚期使用胎儿电子监护监测胎儿可提高胎儿宫内窘迫的检出率,及时纠正胎儿宫内窘迫和缩短宫内窘迫时间,从而降低新生儿窒息率和围产儿死亡率的发生,提高产科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影响水中分娩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将自愿选择水中分娩方式且单胎足月头位的产妇100例分为两组,水中分娩成功的50例产妇设为观察组,水中分娩不成功中转阴道分娩或剖宫产结束分娩的50例产妇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年龄、分娩前体质指数(BMI)、分娩时血压、新生儿体重、脐带绕颈及分娩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年龄、分娩前BMI、分娩时血压、新生儿体重、脐带绕颈及分娩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选择水中分娩方式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对年龄偏大、肥胖、血压偏高、胎儿过大、脐带绕颈及伴有分娩并发症的产妇应慎重选择水中分娩,确保母婴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单纯腹部B超以及腹部B超+阴道B超用于检查瘢痕子宫下段的差异,并分析其对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90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超声检查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进行腹部B超检查,观察组应用腹部B超+阴道B超检查,观察比较两组的诊断结果以及分娩方式。结果观察组的子宫下段瘢痕显示清晰比例、妊娠晚期子宫愈合良好比例、妊娠晚期子宫瘢痕缺陷符合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Ⅰ级瘢痕阴道分娩成功率最高,为44.44%。结论超声检查瘢痕子宫下段操作简单,准确有效,可为瘢痕子宫妊娠产妇选择分娩方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分析彩超指导脐带绕颈分娩前干预策略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3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200例脐带绕颈的产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不采用分娩前干预措施,观察组采用超声检查对产妇脐带绕颈类型与方向进行确定,针对绕颈类型与方向,通过产妇卧姿,对其胎心与产程变化进行观察,以此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观察比较两组产妇分娩方式和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及新生儿窒息率。结果:观察组的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剖宫产率和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新生儿窒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超指导脐带绕颈分娩前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降低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剖宫产率以及新生儿窒息率,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