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肺复苏(CPR)成功后脑功能恢复是持续生命支持的核心,研究显示亚低温治疗可改善心肺复苏后患者的脑功能,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治疗措施。本文就心脏骤停后脑损伤机制、亚低温治疗脑保护机制及治疗策略、常用降温技术、温控监测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心肺脑复苏23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程序复苏时心脏骤停或伴呼吸停止的抢救成功率。方法:对14例单纯心脏骤停,按心脏按压,药物、电复苏技术进行心脏复苏;9例伴呼吸停止,按常规呼吸、心脏、药物、电技术程序进行复苏,所有病例均行脑复苏。结果:23例心肺复苏成功2l例(91.30%),心肺脑复苏成功16例(69.57%)。结论:根据是否呼吸停止决定复苏程序有望提高复苏成功率,早期进行脑复苏是心肺脑复苏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李小燕 《内科》2010,5(5):514-516
心脏骤停(CA)使全身各组织器官立即缺血缺氧,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CPR)虽可使大多数CA患者恢复心搏,但复苏后出现的全脑损伤仍是复苏最终成功或完全康复的难题。心搏骤停后脑缺血再灌注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决定了脑复苏应该采用多方面病因、特异性的综合治疗。近年来,对复苏后脑损伤有效保护策略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关于心脏骤停超过15分钟以上的病人转归的资料较少。心脏骤停15分钟以上,复苏成功后并发脑功能损害进行早期康复治疗的病例未见报告。本文报告1例心脏骤停17分钟,心肺复苏成功后并发脑功能严重损害的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的方法及疗效如下:  相似文献   

5.
脑复苏成功与否决定着心肺复苏成功后病人的生存质量 ,所以 ,通常将心肺复苏与脑复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形成一门综合学科——心肺复苏学。1  ICVD脑复苏时限和基础治疗措施心跳骤停后复苏的成功只是整个复苏过程中所要完成工作的一部分 ,因此复苏后的很多医疗、护理工作仍需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实施 ,才能真正提高复苏预后效果。1.1 脑耐受缺氧的时限 目前脑复苏的时限是指允许脑细胞结构和功能完全恢复和保存的最长缺血时限。多数认为在常温下脑部能耐受全脑缺血时间为 4~ 5 min,超过此界线 ,大脑则不可避免地发生严重的神经缺陷或 (…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后病人脑复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来我院治疗的心跳呼吸骤停后心肺复苏病人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和亚低温治疗组(45例)。对照组只进行心肺复苏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亚低温以及冰毯冰帽全身降温治疗方法。评价两组病人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测定血糖、血乳酸水平,观察并发症,评价预后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亚低温治疗组GCS评分、血糖、血乳酸水平、并发症发生率、预后和日常生活能力不同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方对心跳呼吸骤停病人心肺复苏后脑复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病人的远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突然终止、大动脉搏动与心音消失、重要器官(如脑)严重缺血缺氧,从而导致生命终止的临床综合征,其病死率极高,近年来其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心肺复苏是心脏骤停的首选治疗方法,但目前心肺复苏成功率处于较低水平,且心肺复苏后患者仍存在多个重要脏器功能损伤。临床研究显示心肺复苏早期给予肝素抗凝可提高患者生存率,保护重要脏器免受损伤。本文就肝素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对心肌、脑、肺、肾等重要脏器的保护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心肺复苏后约有20%遗留永久性脑损害,约40%意识不能恢复乃至死亡。因此,脑复苏仍是心肺复苏后的难题。 一、尽早开始心肺复苏是脑复苏成功的关键 脑组织对缺氧异常敏感。缺氧10秒即可意识消失,缺氧15秒可有数分钟昏迷,缺氧3分钟可致数日昏迷。心跳停搏4~6分钟可造成大脑细胞不可逆的损害。完全无氧的情况下,大脑皮层细胞生命时间不超过8分钟。心跳骤停经过复苏后,不同器官内氧供应恢复的时间为1~40分钟。而脑组织在复苏开始数分钟仅有某些部位得到氧供应,大部分在10~20分钟后才有氧供应,30~40分钟后脑组织才完全转入有氧代谢。而无氧代谢产生丙酸、乳酸等  相似文献   

9.
心脏骤停临床各科都会遇到,复苏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开始实施心肺复苏术(CPR)的时间。发生于院外的心脏骤停因很难得到及时、有效的施救,因而心肺复苏尤其是脑复苏成功率很低。我科近期抢救1例发生于院外的电击伤致心脏骤停患者,心跳呼吸骤停40余min心肺脑复苏成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谷红注射液对心脏骤停心肺脑复苏大鼠心、脑组织形态学改变的影响。方法用缺氧窒息方法制作大鼠心脏骤停模型,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大剂量肾上腺素治疗时,谷红注射液对心肌和脑组织结构改变的影响。结果给药组大鼠心、脑组织形态学改变较对照组轻。结论谷红注射液能明显改善心脏骤停后大鼠心肌和脑细胞的缺氧性损害,有利于心脑复苏。  相似文献   

11.
心脏骤停的生存率很低,根据不同情况,其生存率为5%~60%。抢救成功的关键是尽早进行心肺复苏(CPR)和尽早进行复律治疗。而在初级心肺复苏成功后的高级心肺复苏阶段同样十分重要。临床上在此阶段因继发循环衰竭或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的病例不在少数。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心脏骤停者早期复苏成功后经抗胆碱治疗而救治成功的过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昏迷的客观评估方法和主观评估方法判定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成功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选择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成功的昏迷患者39例,复苏后24 h内行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同时进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和GCS-Pittsburgh评分,观察其6个月时的预后,并分析不同评估方法判定预后的价值。结果 6个月后,预后良好11例,预后不良28例。三种评估方法的预后不良组分值均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P均<0.05);患者运动反应、对光反射、脑干反射及自主呼吸消失判断预后不良的敏感性均为100%,其中脑干反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BIS监测判断预后不良的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准确性显著高于GCS-Pittsburgh评分(P<0.05)。结论三种昏迷评估方法均可判定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预后,但客观评估方法 BIS监测对预后不良的判定价值优于主观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分析S100A8/A9在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脑损伤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术成功后仍需进行脑复苏患者50例,作为研究组;根据CPC评分标准,将患者分为预后差组(CPC 3-5级)和预后良好组(CPC 1-2级);同时留取同期50例来我院正常健康体检人群的血清作对照组。检测各组的血清S100A8/A9水平,并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研究组血清S100A8/A9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预后良好组血清S100A8/A9水平显著高于预后差组及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心脏骤停心肺复苏脑损伤患者监测血清S100A8/A9水平,能够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评估患者的病情转归及发展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4年6月间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并在围手术期发生心脏骤停的16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自主循环恢复结果分为成功组(67例)和失败组(101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病历包括入院时的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手术部位、术前伴发病、心脏骤停前监测、心脏骤停地点、胺碘酮用量、出血量、输血量、手术心脏骤停发生时间等,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成功组和失败组患者的ASA分级、心脏骤停地点、初始的心电图节律、心脏骤停前休克、肾上腺素用量、心肺复苏时间、心肺复苏时机具有显著差异(P0.05或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心脏骤停时地点手术室外(OR=9.72,95%CI=3.16~67.33)、不可电击性心律(OR=8.33,95%CI=2.77~22.87)、心脏骤停前休克(OR=5.17,95%CI=3.23~16.13)、肾上腺素用量(OR=6.84,95%CI=2.61~44.75)、心肺复苏时间(OR=6.14,95%CI=1.77~17.21)和心肺复苏时机1min(OR=7.51,95%CI=2.57~41.93)均是影响围术期心肺复苏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或0.01)。结论:心脏骤停地点手术室外、不可电击性心律、心脏骤停前休克、肾上腺素用量、心肺复苏时间和心肺复苏时机1min是影响围术期心肺复苏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心脏骤停需要立即心肺复苏。  相似文献   

15.
心脏骤停是导致人群死亡的重要原因,尽早开始心肺复苏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电话指导的心肺复苏是指急救中心人员接到旁观者求救电话后,判断患者发生心脏骤停,向施救的旁观者发布心肺复苏指令,指导旁观者进行的心肺复苏。电话指导的心肺复苏通过提高旁观者心肺复苏实施率,从而提高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现对近些年电话指导的心肺复苏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未来国内推广电话指导的心肺复苏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6.
纳络酮治疗脑复苏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心脏骤停后,如果心肺复苏手法抢救及时,心搏恢复有较大可能性。但心搏恢复,大脑功能可能一时不能完全恢复。因此,必须进行复苏后的生命支持,即以脑复苏为重点的后期复苏。本文应用纳络酮治疗后期复苏患者,现总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1995~2002年我院急诊ICU收治的心跳骤停后经心肺复苏成功后仍昏迷的患者46例,均符合2000年心肺复苏指南中关于心肺复苏成功的标准。其中女17例、男6例。年龄27~70岁。病因为冠心病者36例(78·3%)、中毒者9例(19·6%)、尿毒症致高血钾1例(2·1%)。随机将患者分常规复苏组和纳络酮组。1·2治疗方法常…  相似文献   

17.
任倩 《内科》2006,1(2)
心肺脑复苏(Cardiac-Pulmonary-CerebralResuscitationCPCR)是指心肺复苏(CardioPalmonaryResuscitation,CPR)的全过程。心搏呼吸骤停患者复苏的成功并非指心搏和呼吸的恢复,而必须达到恢复智能和工作能力,其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脑和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护士在心肺复苏中既是医生的助手,又是现场协调组织者,更是发现病情变化、杜绝差错事故发生的“哨兵”。复苏中的每个环节、每项措施稍有疏忽就可能发生不可弥补的损失护士在CPCR中配合默契操作,操作得心应手,可提高复苏抢救质量[1]。1护士的应急反应能力在瞬间决定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心脏骤停的抢救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影响其预后的因素众多,其神经功能的恢复决定了其最终归宿。建立以急诊医学科为主导的多学科联动的心肺脑复苏救治中心呼之欲出。中心的建立以多学科联合抢救为依托,强调抢救的实效性即神经功能的恢复,并以此为平台开展基础和临床研究,必将为推动人类健康作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心肺复苏的最终成功是复苏后大脑功能的恢复。随着心肺复苏技术的进步和新药物的使用,自主循环和呼吸复苏的成功率有了很大提高,但心肺脑的复苏成功率仍低于20%。即使复苏成功存活者,相当一部分人是带病生活,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如何提高心肺脑复苏的成功率,提高复苏成功患者的生活质量一直是急救医学和重症医学研究的方向。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脑保护脑复苏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本文就脑保护与脑复苏治疗方面的一些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分析心肺复苏机在急诊心脏骤停患者救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19年4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心脏骤停患者84例作为分析对象,通过随机数字法对其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与分析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人工徒手心肺复苏,分析组患者采取心肺复苏机进行心肺复苏,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复苏有效率与术后恢复情况。结果分析组患者心肺复苏有效15例,有效率为35.71%,对照组心肺复苏有效7例,有效率为16.67%,分析组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分析组患者舒张压与收缩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心肺复苏时间、恢复自主呼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心脏骤停的患者采取心肺复苏机进行心肺复苏具有较高的复苏成功率,可有效促进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