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小涎腺粘液表皮样癌比较观察:附155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粘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是涎腺常见的上皮性恶性肿瘤之一。本文拟通过对155例粘液表皮样癌患者活检或手术标本的形态学观察和临床资料分析,对大、小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的临床病理、生物学行为等进行比较观察,旨在探寻它们之间各自的特点,给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作者研究了17例小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的组织病理和临床之间的联系,发现局部切除是治疗小涎腺低度和中度恶性粘液表皮样癌的适应症。 17例粘液表皮样癌中,低度恶性6例,中度恶性8例,高度恶性3例。女性14例,男性3例。病人年龄在25—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5岁。部位:腭部8例(应力7  相似文献   

3.
粘液表皮样癌在小涎腺中是较为常见的肿瘤之一。在典型的描述中,粘液表皮样癌是由粘液细胞,中间细胞和表皮样细胞所构成。腮腺粘液表皮样癌的各种细胞形态的细微结构已有过报导。腮腺是一种浆液腺,然而,口腔内的小涎腺却以粘液腺为主。小涎腺中粘液表皮样癌的超微结构特征是能够和  相似文献   

4.
粘液表皮样癌是一较常见的涎腺恶性肿瘤,发生于大涎腺的病变主要位于腮腺,而发生于小涎腺的病变多数位于腭部,仅少数发生于舌、颊、唇等处的小涎腺,现就我们收治的4例磨牙后区粘液表皮样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粘液表皮样癌来源于涎腺导管上皮 ,在涎腺恶性肿瘤中比较多见 ,约占所有涎腺肿瘤的 10 % ,涎腺恶性肿瘤的30 %。病理上可分为高度恶性及低度恶性二类。组织学上以含有粘液细胞、表皮样细胞和中间型细胞为特征 ,有时还可见到透明细胞及嗜酸细胞。高分化者粘液细胞及表皮样细胞较多 ,中间细胞少 ;低分化者主要为表皮样细胞和中间细胞 ,而粘液细胞少。许多文献报道 ,粘液表皮样癌的预后与肿瘤的病理学分型密切相关 ,低分化型粘液表皮样癌侵袭性强 ,转移率高 ,并可发生远处转移[1] 。粘液表皮样癌的治疗目前仍主要以传统的手术、放疗和化疗为主 …  相似文献   

6.
影响涎腺粘液表皮样癌术后复发的临床病理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影响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病人术后复发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 回顾经本院手术并获得五年以上随访或不足五年而出现复发的涎腺粘波表皮样癌77例,对各项临床病理指标进行单因素似然比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资料的统计学处理全部通过SPSS软件完成。结果 本组涎腺粘液表皮样癌术后复发有其自身的特点。在单因素分析中,性别、分化程度、原发灶的处理方式、小涎腺粘液表皮样癌侵犯骨的处理等因素均与术后复发相关。性别、分化程度、原发灶的处理方式做为影响术后复发的主要因素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所得回归方程对术后复发的分类能力可达84.4%。结论 性别、分化程度、原发灶的处理方式是影响涎腺粘液表皮样癌术后复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细针穿刺(FNA)活检是日益广泛应用于诊断涎腺肿瘤的重要方法。在常见的涎腺肿瘤中,粘液表皮样癌是应用FNA方法最难准确诊断的肿瘤,迄今仍没有理想的诊断粘液表皮样癌的细胞学标准。本文应用涎腺FNA涂片标本,分析了13种有助于诊断粘液表皮样癌的细胞学特点,从而确定应用FNA活检预先诊断粘液表皮样癌的细胞学标准。  相似文献   

8.
癌基因c—erbB—2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利用抗c-erbB-2单克隆抗体,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50例涎腺肿瘤(腺癌,涎腺导管癌、粘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多形性腺瘤各10例)进行癌基因、c-erbB-2的检测。不同种类的涎腺肿瘤,其c-erbB-2的表达很不一致。腺癌及涎腺导管癌的阳性表达率较高,粘液表皮样癌及多形性腺瘤较低,腺样囊性癌为阴性。c-erbB-2的表达与肿瘤分化度有一定关联,涎腺肿瘤组织形态学的多样性,可能与c-erbB-2的表达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9.
粘液表皮样瘤是由Stemarf氏在1945年做为涎腺肿瘤的一种特殊类型而提出的,早期将其分为良性及恶性两型,后来Foote及Frazell氏提出组织学上良性粘液表皮样瘤仍有转移的可能性,因此目前多数作者都将粘液表皮样瘤按恶性肿瘤治疗。发生在大诞腺的粘液表皮样瘤一般认为是起源于导管上皮细胞,发生在小涎腺者则起源于导管上皮细胞或者粘液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10.
粘液表皮样癌是最常见的涎腺恶性肿瘤。可见于任何年龄,40~60岁为发病高峰,女性较男性多见,约为1.5:1。粘液表皮样癌在大涎腺肿瘤中占5%~10%,其中90%发生于腮腺,其余发生于颌下腺。在小涎肿瘤中约4%-20%,大多见于腭腺,其次为磨牙后腺、舌腺、唇腺,颊腺。  相似文献   

11.
粘液表皮样癌能发生在口腔小涎腺所分布区域。临床表现随发病部位不同而不一 ,治疗方法较为复杂。 1 982~ 1 996年我们共收治经病理证实小涎腺恶性肿瘤 92例 ,其中粘液表皮样癌 35例 ,占38.0 4 % ,为探讨影响粘液表皮样癌预后因素 ,现将临床特点 ,治疗方法分析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35例小涎腺粘液表皮样癌中 ,男性 1 3例 ,女性2 2例。年龄在 6~ 62岁 ,以 31~ 50岁居多。发病到就诊时间在 1~ 6月 1 8例 ,7~ 1 2月 1 0例 ,1年以上7例。临床分期为 T1期 1 2例 ,T2 期 6例 ,T3 期 9例 ,T4 期 8例。部位以腭部最多 ,为 2 1例…  相似文献   

12.
涎腺上皮性肿瘤1282例病理组织学分类及临床资料统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对1282例涎腺上皮性肿瘤的病理组织学分类和临床发病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涎腺腺瘤723例,占56.4%;涎腺癌559例,占43.6%。多形性腺瘤居涎腺腺瘤首位,粘液表皮样癌为最常见的涎腺癌。除Warthin瘤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外,涎腺上皮性肿瘤的性别分布无明显差异;涎腺腺瘤的发病年龄较涎腺癌相对年轻,但差异不显著;涎腺腺瘤多发于大涎腺,涎腺癌多发于小涎腺。  相似文献   

13.
涎腺肿瘤3461例临床病例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了解涎腺肿瘤发病情况、构成特点及发展趋势。方法 :对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 195 5~ 2 0 0 2年间收治的 3 461例涎腺肿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良恶性的平均发病年龄分别是 41.3 8岁和 45 .2 0岁 ,良恶性的男女之比分别是 0 .99∶1和 1.3 4∶1。腮腺、腭部的小涎腺和颌下腺分别列为涎腺肿瘤原发部位前3位 ;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基底细胞腺瘤与粘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腺癌分别列为良、恶性肿瘤前三位。结论 :涎腺肿瘤发病有增加的趋势 ;男性患者的构成比恶性肿瘤高于良性 ;女性患者构成比有增加趋势 ;腮腺和腭部分别是大、小涎腺肿瘤的高发部位 ;多形性腺瘤和粘液表皮样癌是最常见的涎腺良、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PTEN在正常涎腺组织及涎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鄄P法分别检测8例正常涎腺组织,24例粘液表皮样癌,26例腺样囊性癌中PTEN蛋白的表达。结果:PTEN蛋白在正常涎腺组织及涎腺癌中表达率分别为87.5%、2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TEN在高、中分化组粘液表皮样癌高表达率为35.3%,低分化组为28.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腺样囊性癌中PTEN蛋白表达率低于粘液表皮样癌,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提示PTEN蛋白与涎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PTEN蛋白表达与涎腺癌组织类型有相关性,而与组织学分级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涎腺粘液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对6例涎腺粘液腺癌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常规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其病理学特点。结果 涎腺粘液腺癌多发生于腭部及口底区,患者平均年龄为58岁,男性较女性多见。组织学上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形成明显的粘液池。肿瘤细胞形态单一,细胞内有明显的粘液形成,核分裂象易见。肿瘤细胞的排列在分化好者可见明显的腺泡样结构,分化差者可形成不完整腺样结构或小团块漂浮在粘液池中,肿瘤细胞内有粘液形成,可见印戒样细胞。结论 涎腺粘液腺癌是较少见的涎腺恶性肿瘤,很少发生在腮腺及颌下腺。肿瘤的组织来源可能为粘液性腺泡细胞或多潜能细胞。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不同,在病理学上应注意与粘液表皮样癌、脊索瘤及转移性粘液腺癌相鉴别。  相似文献   

16.
增殖细胞核抗原和Ki-67抗原在涎腺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细胞增殖核抗原和Ki-67抗原在不同类型涎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SABC和LSAB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PCNA和Ki-67在17例粘液表皮样癌、12例腺样囊性癌、9例恶性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和分布。结果:1)PCNA及Ki-67的增殖指数即PI值在粘液表皮样癌和腺样囊性癌的不同分级中表达不同,且有统计学意义(P<0.005)。2)恶性多形性腺瘤PCNA及Ki-67的PI值较高,与腺样囊性癌及粘液表皮样癌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PCNA及Ki-67的表达水平与涎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复发和转移)明显相关。结论:涎腺癌中PCNA和Ki-67的表达水平与细胞分化有关,其PI值可作为粘液表皮样癌和腺样囊性癌的组织学分级的重要参数,也是诊断恶性多形性腺瘤的重要指标。PCNA和Ki-67的高表达预示着涎腺癌预后的不良。  相似文献   

17.
涎腺上皮性肿瘤1282例病理组织学分类及临床资料统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对1282例涎腺上皮性肿瘤的病理组织学分类和临床发病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涎腺腺瘤723例,占56.4%;涎腺癌559例,占43.6%,多形性腺瘤居涎腺腺瘤首位,粘液表皮样癌为最常见的涎腺癌。除Warthin瘤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外,涎腺上皮肿瘤的性别分布无明显差异,涎腺腺瘤的发病年龄较涎腺癌相对年轻,但差异不显著,涎腺腺瘤多发于大涎腺,涎腺癌多发于小涎腺。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就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的组织发生,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手段,例如中丝蛋白、S—100蛋白、癌胚抗原、肌凝蛋白、肌动蛋白、上皮膜抗原等进行研究。结果提示涎腺粘液表皮样癌可能来源于涎腺导管储备细胞或肌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涎腺液表皮样癌的组织发生,本文采用三种特异性抗体:上皮肤抗原(EMA);肌动蛋白(actin);波形蛋白(vimentin)对25例涎腺粘液表皮样癌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发现,粘液表皮样癌中三种肿瘤细胞对EMA反应阳性,部分表皮样细胞和中间细胞对actin和Vimentin反应阳性,粘液细胞反应阴性。研究结果表明,粘波表皮样癌是上皮源性的肿瘤,其中表皮样细胞和中间细胞具有肌上皮细胞的分化特征。提示,肿瘤性腺上皮与肿瘤性肌上皮细胞同时参与了该肿瘤的组织发生。  相似文献   

20.
张岚  钱关庆 《口腔医学》1993,13(1):15-16
本文对37例涎腺乳头状腺癌作了临床病理分析;提出了该肿瘤的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意见。并指出该肿瘤的预后明显差于腺泡细胞癌及粘液表皮样癌,但与腺样囊性癌无明显差别。作者还将涎腺乳头状囊腺癌作为乳头状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提出,它具有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