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健康医学时代的来临,传统中医"治未病"理论将日益凸显其睿智的光芒.而认真系统地总结分析"未病"治未病"逆针灸"等学术理论与实践意义深远,文章从针灸"治未病"的起源、发展、应用特点、与现代医学应激理论的关系、研究设想、发展方向等角度探讨了应用针灸方法治未病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预测伴随着现代科学新技术的发展,针灸"治未病"的研究将更具实质性的进展."逆针灸"将以其独特防治疾病的特色在预防保健医学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目前世界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剧,预防重于治疗的医学观念正日趋深入人心,而祖国医学所特有的“治未病”理论也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第二届国际中医药与亚健康学术研讨会上,各国专家一致认为,新世纪医学将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作为中医药特色与优势的“治未病”理念必将在未来医学体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立足中医学“治未病”理论,结合近年来的临床情况,并通过计算机检索方式对变应性鼻炎的中医药防治研究报道进行检索,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3.
1 治未病含义 “治未病”首见于《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刺热篇》云:“肝热病者左颊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其含义主要是指未病先防的预防保健思想。《内经》在总结前人养生防病经验的同时,注意吸收古代哲学中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的先进思想,初步莫定了“治未病”学说的理论基础。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提出了既病防变的“治未病”思想,如张仲景《金匮要略》:“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又如叶天士“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耳。”将“治未病”思想提……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治未病”理论在膝骨关节炎防治中的应用,为该理论更好的应用于膝骨关节炎的防治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通过临床观察及文献收集,并结合“治未病”理论的基本概念,将“治未病”理念在膝骨关节炎防治中的应用进行总结。结果 “治未病”理论可追溯到汉以前,对中医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形成“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治疗理念,对防治膝骨关节炎具有重大作用。结论 将“治未病”理论运用于膝骨关节炎的临床防治中,以“未病养骨为主、防病于先;已病养治结合,防其传变;愈后加强养护,防其复发”为指导原则,对于将防治膝骨关节炎融入日常生活中,推进“大健康”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医药文化与民俗文化有着源流关系和共生状态,“治未病”观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民俗文化的孕育与滋养。本文梳理分析客家民俗文化对赣南地区“治未病”理论形成的影响,发现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是造成“治未病”理论地域差异的根源,“医俗同源共进”使得客家民俗成为赣南“治未病”的主要表现形式和物质载体,对民俗文化的扬弃是创新发展区域“治未病”理论的现实路径,有助于构建差异化的区域治未病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金匮要略》中治未病理论在中风病防治中的应用并指导临床。方法 从《金匮要略》治未病理论的角度出发,具体运用中医体质辨识路径,将中医体质调治方案有针对性地贯穿于三级预防的始终,探讨其在一、二、三级预防中的应用。结果 一级预防即“未病”阶段,未病先防,当结合高风险因素预防举措开展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即“已病”阶段,既病防变,当配合控制相关基础疾病开展二级预防,三级预防相当于“瘥后”阶段,瘥后防复,当结合早期及时开展针灸、康复、介入干预等治疗措施进行三级预防。结论 治未病理论在中风病的防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利用好相关理论可以更好地服务临床,为健康中国战略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7.
预针灸,即针灸治未病。针灸作为一种绿色健康、无副作用的非药物疗法,包括针刺穴位、艾灸以及温针灸等,其治未病疗效非常值得临床推广。本文从针灸治未病的由来、作用、原理、与其他中医治未病疗法的对比、古今针灸治未病的临床应用和未来展望这几个角度分析预针灸在中医治未病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随着世界人口的老龄化,人们对老年人及老年疾病的关注也日益增多,祖国医学历代医家都重视“治未病”的思想.主张通过调理饮食、合理作息等起到养生防病的作用.并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方法,在生活中行之有效。现就老年病饮食宜忌的原则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9.
倪志宏 《护理学报》2009,16(10):21-22
祖国医学是在唯物理论和辩证法的思想指导下,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早在东汉时期,我国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就在《黄帝内经》中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在如今“治未病”的思想经过了历代学家的发展与完善,成为了当代医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为医学教育提供了教育教学的思想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张雅丽 《上海护理》2006,6(2):70-72
传统医学之所以历2千年而不衰,是依据中医理论的基石:阴阳、五行和经络等学说的特点。重视人体与外界自然、机体内部各系统组织的联系“天人相应”;强调“平衡”的健康观,“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强调养生保健与未病预防,“不治已病治未病”;独到的辨证论治手段及针灸、气功等优  相似文献   

11.
范娟  梁茜  袁素娥 《当代护士》2014,(8):113-114
目的通过对肝硬化患者进行“治未病”理论宣教干预,观察证实“治未病”理论在肝硬化患者治疗中的必要性,并总结出肝硬化患者行之有效的理论宣教方法以运用于临床。方法以本院80例肝硬化患者为观察对象。将80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取传统宣教方案,试验组采取传统宣教方案加“治未病”理论干预宣教方案,观察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度及健康宣教合格率及患者住院平均总天数的差异。结果试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健康宣教合格率、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对肝硬化患者进行“治未病”理论宣教干预,可明显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健康宣教合格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正>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首次明确提出"治未病"这一概念并奠定了"治未病"的理论基础以来,历代医家从不同的角度发展并实践了"治未病的理论,使得"治未病"理论的内涵更为丰富、外延不断扩大,其研究范畴涉及健康人群、亚健康状态人群及疾病人群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既病防传、病瘥防复等,成为中医养生医学特色及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治未病”思想在慢性支气管炎护理中应用的疗效。方法将142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74例患者在口服中药基础上进行中医“治未病”健康宣教,对照组68例患者仅应用口服中药、未进行中医“治未病”健康宣教;随访1年观察支气管炎发作的情况。结果经中药及中医“治未病”健康宣教后,74例观察组患者中治疗显效10例,好转46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75.7%;对照组68例患者中显效3例,好转24例,无效41例,总有效率为39.7%;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95, P<0.05)。结论中医“治未病”思想能有效避免慢性支气管炎疾病的发作,减缓疾病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4.
《中国护理管理》2011,(10):66-66
9月16日,杭州师范大学健康管理学院揭牌成立。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揭牌仪式上希望该学院努力将国外先进的健康管理理念和祖国医学的治未病理念结合起来,形成为百姓服务的中国特色健康管理服务新模式。据悉,该学院将从3个方面开展治未病与健康管理的理论研究及人才培养:一是运用管理学原理研究治未病与健康管理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家对中医药及疗养康复医学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中医药及疗养康复医学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中医"治未病"理论与疗养医学的指导原则及目标高度统一,本文初步探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下应用中医疗法于疗养医学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6.
陈树芬 《全科护理》2010,(12):1088-1089
“医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更重要的是让人不生病”,这与两千多年前中医学提出的“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防患于未然的“治未病”思想不谋而合。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瘥后防复3个层面的含义。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做好各方面的预防,以防止疾病的发生。既病防变,是指疾病已经发生,则应力求做到早诊断、早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和转变。  相似文献   

1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18):3145-3148
"治未病"理论是祖国医学的瑰宝,具体体现在"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病防传、病瘥防复"四个方面,而脾胃调理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通过查阅古籍和相关文献,本文从"治未病"含义、脾胃调理与脏腑健康的关系、"治未病"理论的实践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未病学及其防治糖尿病血管病变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论 未病学研究是一项古老而又新颖的课题,是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的新分支,是在传统中医"治未病"理论与实践基础上,经过几千年、多少代医家的努力、继承与发扬,具备初步规模诊疗特色和理论体系并占领了一定实践领域的学科.近年来现代医学、生物科学、信息学、控制学的应用,未病学的相关学科遗传学、免疫学、体质学、疾病预测学、气象学、物理学等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最好的医学不是治病的医学,而是使人不生病的医学",这是上个世纪全球医学界大讨论的最终结论[1]。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传统的中医"治未病"理论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也由于健康教育在预防保健方面的重要作用,更引起人们对"治未病"理念在健康教育中的独特作用的关注。笔者对"治未病"的相关理论及其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综述如下。1"治未病"健康教育理念"治未病"一词最早见于《皇帝内经》,《素问·四  相似文献   

20.
《难经·七十七难》提出:“所谓治未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目治未病焉。”《金匮要略》列之卷首作为基本治疗思想之一。这是继《内经》之后对“治未病”的涵义作了突破性的发展,扩大了治未病的应用范围。尤其是对于内伤杂病的早期治疗、防传防变指示了途径。因为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