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实验性脑损伤后红细胞变形能力改变及丹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性脑损伤后红细胞变形能力改变及丹参的影响张剑宁,易声禹,章翔,吴婉堃损伤后常有明显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并对伤情和预后产生不良影响.红细胞变形能力是决定血液粘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本实验通过大鼠脑损伤模型,探讨脑损伤后红细胞变形能力的改变及其与脑水肿的关...  相似文献   

3.
肾性高血压动物红细胞变形性及内皮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高血压对脑动脉的病理影响及实验性高血压时红细胞变形性的改变。方法 肾性高血压兔及正常对照兔各10只,进行脑病理观察,测定红细胞变形指数,测定血浆及脑组织内皮素(ET)含量。结果 发现肾性高血压兔脑动脉普遍性管壁增厚,管腔缩小,脑组织有缺血和出血性病变,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血浆及下丘脑和颞叶皮层脑组织ET含量增高,且正常兔和高血压兔下丘脑ET浓度均高于相应的颞叶皮层。结论 高血压小动脉病变是  相似文献   

4.
电镜检测7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小板聚集型和聚集数,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发现血小板聚集性与血脂、高血压无明显的关系,但同神经系体征有关。用川芎嗪和罂粟硷治疗,仅疗程结束后1~1.5月血小板聚集性方明显下降,但无效组则仍增高。认为血小板聚集性高不能完全以脑组织损害直接反应解释,而可能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红细胞变形能力测定及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王介明,陈乐然,李香蕊,张红梅,王丽,夏学京,陈红,张帆,葛喜梅一、红细胞变形能力(redcelldeformabilitg,RCD),或称为红细胞的柔顺性或流动性,是红细胞流变学的一个重要特性和指标。所谓红细胞...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患者红细胞变形性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细胞变形性或变形能力(deformation)是血液流变学行为构成因素之一,也是目前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脑卒中后红细胞变形能力的改变各家报道不一,脑梗塞后红细胞变形性降低屡有报道,而脑出血后的变化报道较少。本文对48例脑梗塞(CI)、30例脑出血(CH)做了变形指数(DI)测定,现将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对经头颅CTS或MRI确诊的48例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30例,度层梗塞18例),30例脑出血及30例对照,分三组测定其红细胞变性之变形指数(DI),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脑梗塞组与对照组、脑出血组与对照组均有极显著差异(P<0.001),而腔隙性与皮层脑梗塞组之间无差异(P>0.2)。揭示急性脑卒中后,患者红细胞变形能力均明显降低,DI虽不能鉴别脑血管病的性质,但临床治疗应提高和改善患者红细胞变形能力,且可考虑作为判断疗效和预后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本文描述一种在麻醉实验动物中测定血小板聚集的技术.此技术是根据Born等观察ADP灌注麻痹猫期间发生循环血小板计数暂时下降,以及Regoli等同时用灌注腺苷能阻止这种ADP引起的血小板计数下降而设计的.本法使用完全自动的血小板和白细胞计数仪(Tecknicon厂牌).由于它是一个连续的流动系统,宜于从一合适的动脉中连续取样.为了避免注射抗凝剂,设制一个特殊的双套管,能使  相似文献   

9.
作者等用电镜扫描法观察了一个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家系中7名有关人员的红细胞形态学改变。发现患者与递体均有高值口形(小杯状)红细胞,尚见棘状红细胞与筛孔状红细胞。检查结果提示至少部分递体实为临床下的病例;同时提示红细胞形态学检查可能有助于检测递体,为遗传咨询,保护优生服务。  相似文献   

10.
20例脑梗塞患者红细胞变形能力测定陈开地王学德李祥华孙爱莲本文报告20例经CT证实的脑梗塞患者的红细胞变形能力测定结果如下。资料与方法本组男12例,女8例,年龄38~76岁,平均54.5岁,符合全国第二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正常对照组20...  相似文献   

11.
作者测定了48例脑血栓亚急性期的血小板聚集性。根据脑血管造影和 CT 检查,评价了血小板增高,血管狭窄程度和脑梗塞发病之间的关系。根据病史、体征、脑脊液、脑血管造影和 CT 检查,确诊并选择了48例脑血栓形成病人,对造影片上的主要颅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的 M1段、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近端)进行了测量分析。其中25例有上述某些大血管腔75%以上的缩窄,称为严重狭窄组,该组男19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50岁;余23例其狭窄程度在75%以下或无狭窄,称为非狭窄组,男性15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58岁。按 Born 氏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性(ADP 激发用1μm 或以下),测量前7天内不服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非狭窄组23例中有13例(57%)血小板聚集力增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39例脑梗塞、41例单纯脑动脉硬化及30例正常对照组的红细胞变形能力及血胆固醇水平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脑梗塞患者及单纯脑动脉硬化患者红细胞变形能力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红细胞变形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并与血胆固醇水平呈显著负相关本研究提示在急慢性脑缺血中都存有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另外,红细胞变形能力随年齡增加而下降的趋势提示与衰老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高血压大鼠脑血管早期病理改变与脑微动脉瘤形成的关系。方法 建立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应用光镜及电镜观察脑血管组织学改变。结果 实验组发现2个肉眼可见的动脉瘤及10个镜下早期动脉瘤。动脉分叉部内膜垫的变化与动脉瘤的病理改变程度有密切关系,动脉瘤形成早期即有内皮细胞损伤。结论 持续高血压引起的内弹力膜与平滑肌的破坏导致了动脉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检测了60例老年人急性脑梗塞患者的红细胞变形能力(ED),红细胞ATP酶活性和红细胞内离子浓度的变化。结果显示:老年人急性脑梗塞患者红细胞滤过指数(EFI)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01);红细胞Na+-K+-ATP酶活性和Ca2+-Mg2+-ATP酶活性明显降低(P<0.001);红细胞内Na+、Ca2+浓度明显增高(P<0.001),而Mg2+浓度明显降低(P<0.01)。脑梗塞患者红细胞EFI与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Mg2+浓度呈负相关(r=-0.542、-0.417、-0.436)(P<0.001);与红细胞内Na+、Ca2+浓度呈正相关(r=0.473、0.466,P<0.001);提示脑梗塞病人ED降低与红细胞ATP酶活性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5.
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脑微血管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动态观察了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在高血压不同时期和卒中急性期的脑微血管病变。发现高血压早期已有脑微血管损害,并随血压升高和持续时间延长而加重,至高血压晚期出现管腔狭窄,内皮细胞水肿。此时虽未发生卒中,但受损微血管周围的神经细胞已出现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等缺血缺氧表现。卒中时,管壁结构严重破坏,有的管腔闭塞。显示高血压时脑微血管病变在高血压动脉硬化性卒中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检测了60例老年人急性脑梗塞患者的红细胞变形能力(ED),红细胞ATP酶活性和红细胞内离子浓度的变化,结果显示,老年人急性脑梗塞患者红细胞指数(EFI)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01);红细胞Na^+-K^+-ATP酶活性和Ca^2+-Mg^2_-ATP酶活性明显降低(P〈0.001);红细胞内Na^+,Ca^2+浓度明显增加(P〈0.001),而Mg^2+浓度明显降低(P〈0.01)。脑梗塞患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西比灵对脑梗死患者脑血流量、红细胞变形能力和血小板溶酶体膜糖蛋白CD63的影响.方法对31例脑梗死患者应用常规治疗+西比灵10mg每晚口服,共服3周.分别于急性期和恢复期检测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脉动指数、阻力指数,以及红细胞的变形指数和血小板溶酶体膜糖蛋白CD63的含量,并与31例常规治疗患者作对照.结果治疗后西比灵组患者的血流速度、脉动指数增加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以椎-基底动脉血流增加更为明显(P<0.01);与对照组相比西比灵组血管阻力显著下降、红细胞变形能力显著增加、CD63显著降低(均P<0.01).结论西比灵能明显增加血流量,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从而抑制血栓的形成和进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80例急性脑血管病(ACVD)患者分别测定红细胞变形指数(DI)以及血小板粘附率。结果示:ACVD各组患者DI显著降低(P<0.01)而血小板粘附率显著升高(P<0.001);脑出血患者随年龄增加血小板粘附率也相应增高(r=0.725,P<0.01);性别与各组之DI及血小板粘附率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9.
急性脑卒中患者红细胞变形性与血小板粘附率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80例急性脑血管病(ACVD)患者分别测定红细胞变形指数(DI)以及血小板粘附率。结果示:ACVD各组患者DI显著降低(P<0.001),而血小板粘附率显著升高(P<0.001);脑出血组患者随年龄增加血小板粘附率也相应增高(r=0.725,P<0.01);性别与各组之DI及血小板粘附率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28例脑梗塞病人和对照组20例的血小板聚集、粘附和红细胞滤过指数进行了24小时周期变化的观察,并同缺血性中风昼夜发病时间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两组指标表现出以凌晨4时为高峰的昼夜24小时周期节律变化、同步变化和相关性,脑梗塞组发病时间的昼夜分布差异与上述流变学指标的高峰值相吻合,这时临床预防和治疗时间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