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优泌乐25和优泌林70/30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 80例口服药失效的2型DM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优泌林70/30和优泌乐25,观察12周.结果 两组空腹血糖、平均餐后2 h 血糖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优泌乐25能更加有效地控制餐后血糖,减少低血糖发生,实现血糖的"全面安全达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 135例T2DM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在原治疗基础上给予罗格列酮4 mg·d1.治疗前及疗程(6个月)结束时检测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血脂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IRI)和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肢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管腔内径、斑块的数量和类型.结果 治疗组FBG、FINS、甘油三酯、HbA1C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ISI显著上升(P<0.01),IRI显著下降(P<0.01).治疗组双下肢动脉IMT降低,斑块数量和类型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罗格列酮治疗T2DM在降低血糖、改善IRI、提高ISI的同时,并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优泌乐25联合拜糖平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8年12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124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2例。治疗组采用优泌乐25联合拜糖平治疗,而对照组单用优泌乐治疗,疗程均为1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水平、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总用量及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FBG、2hBG及HbAlc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而治疗组FBG、2hBG及HbAl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总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低血糖发生率为4.8%,显著低于对照组19.4%(P<0.05)。结论:优泌乐25联合拜糖平治疗T2DM安全有效,总体血糖控制较好,低血糖事件发生少,患者的依从性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优泌乐25R、阿卡波糖联合生活方式强化干预在血糖控制不佳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180例血糖控制不佳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分成两组,各9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胰岛素辅助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优泌林治疗;研究组应用优泌乐25R与阿卡波糖配合生活方式强化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血脂指标、体重指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后的FBG、2hPG较干预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干预后,两组患者TC、TG水平均低于干预前,且研究组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干预后,两组患者的体重指数指数均改善,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大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均相比对照组更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血糖控制不佳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优泌乐25R、阿卡波糖联合强化生活方式干预方式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调节患者血脂及糖代谢水平,维持机体糖代谢处于稳定状态,降低并发症发生比例,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病人颈动脉内膜增生与胰岛素抵抗及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的关系.方法 对152例已确诊T2DM病人采用超声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选择其中96例IMT<1.3 mm(无斑块形成)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IMT分为IMT正常组(IMT≤0.9 mm)47例和IMT增厚组(0.9 mm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方法按T2DM患者是否合并NAFLD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T2DM不合并NAFLD组、T2DM合并轻度NAFLD组、T2DM合并中重度NAFLD组。超声检测各组患者颈动脉IMT,记录斑块数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T2DM不合并NAFLD组比较,T2DM合并轻度NAFLD组、T2DM合并中重度NAFLD组的颈动脉IMT明显增加,斑块检出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或P<0.01);T2DM合并中重度NAFLD组的颈动脉IMT、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T2DM合并轻度NAFLD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或P<0.01)。结论 T2DM合并NAFLD患者的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明显增加,且T2DM合并中重度NAFLD的患者增加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动态血糖监测(DGMS)评价每日精蛋白锌赖脯胰岛素25注射液(优泌乐25)3次注射在胰岛素强化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2009年1月~2010年1月巴州人民医院VIP科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优泌乐25每日3次(A组)和每日2次(B组)注射控制血糖,应用DGMS系统监测血糖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早餐前、早餐后2 h、午餐后2 h、晚餐后2 h血糖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患者治疗后平均血糖、血糖达标时间及血糖>10 mmol/L的时间百分比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A组发生低血糖3例次,B组发生低血糖2例次,经过进食症状好转.两组均无伴有意识障碍的严重低血糖事件发生.结论 应用优泌乐25每日3次皮下注射安全、有效,是值得临床推广的胰岛素强化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门冬胰岛素30强化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T2DM)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及弹性的影响。方法新诊断T2DM患者112例,其中10例受试者于观察过程中出现脱落或失访,余102例患者随机分2组,即强化治疗组48例,采用门冬胰岛素30强化治疗;非强化治疗组54例,不设定严格的治疗控制目标。2组的疗程均为12周。收集2组患者的血压、体质量指数、空腹及餐后血糖、血脂和HbA1c等资料。使用高分辨率彩色血管多普勒超声仪测定治疗前后的cIMT及颈动脉弹性参数。结果强化治疗组cIMT及颈动脉弹性参数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非强化治疗组cIMT较治疗前显著增加,平均厚度超过颈动脉病变的切点1.0 mm水平,颈动脉的弹性系数明显增高,顺应性参数明显下降(P〈0.05)。结论使用门冬胰岛素30短期的强化治疗可能有助于保护T2DM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延缓其动脉粥样硬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耿坡  李琦   《中国医学工程》2014,(4):167-167
目的观察胰岛素增敏剂盐酸吡格列酮联合优泌乐25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方法将36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优泌乐25加用吡格列酮,对照组单用优泌乐25不加用吡格列酮,随访8周,观察治疗前后变化。结果优泌乐25加用吡格列酮治疗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均较对照组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吡格列酮联合优泌乐25治疗2型糖尿病能有效降低血糖,血脂及HbA1C。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初发2型糖尿病(T2DM)人群中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各代谢指标的相关关系,探寻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正常对照组(NC)44例、糖耐量正常的单纯肥胖组(Ob)42例、新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所有对象于清晨空腹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计算体重指数(BMI)和腰臀比(WHR);空腹检测各组生化指标,并同时行糖耐量试验(OGTT),检测OGTT中0、30、60、120min各时点血糖及胰岛素值,利用Bergman最小模型技术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并以高分辨率彩色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颈总动脉(CCA)内中膜厚度。结果IMT值T2DM组较NC组(P<0.01)及Ob组显著升高(P<0.05)。所有初发T2DM患者,IMT与年龄、甘油三酯(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餐后2h血糖(2hPG)及ISI呈正相关(P<0.05~0.01);与BMI、腰围呈负相关(P<0.05)。在校正年龄、性别因素的影响后,IMT与BMI、腰围、TC、LDL-C及ISI无显著相关,与2hPG呈显著相关(r=0.461,P<0.001)。结论2hPG是初发T2DM人群早期动脉粥样硬化(AS)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人胰岛素联合非磺脲类口服药物治疗口服磺脲类药继发失效的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磺脲类药物继发失效病人40例,随机分3组:A组采用优泌乐25单纯胰岛素治疗;B组采用优泌乐25加二甲双胍;C组采用优泌乐25加拜糖苹,治疗后观察4周。结果:3组治疗后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5);B组、C组血糖达标的时间及最后每日胰岛素用量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人胰岛素治疗时,联合应用非磺尿类口服药有利于血糖控制、减少胰岛素用量和缩短血糖达标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与优泌乐25治疗口服降糖药未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 135例血糖控制未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组(68例)与优泌乐25治疗组(67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糖及HbA1c变化,以及低血糖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各监测点血糖及HbA1c,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 P <0.01),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低血糖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P >0.05).结论 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与优泌乐25都能有效控制血糖,两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且相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脑血管储备能力的关系.方法 进入本研究的共有67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40例正常人.用超声检测颈总动脉的IMT,并用经颅彩色双功超声(TCCD)检查静息状态下及屏气25s后大脑中动脉(MCA)的平均血流速度(Mmca).通过计算高碳酸血症后Vmca对静息状态下的增加率(△Vmca)来评价脑血管反应性.把糖尿病患者按内中膜厚度分为两组,其中内中膜增厚组31例(IMT≥1.0mm,A组),内中膜厚度正常组36例(IMT<1.0mm,B组),4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C组).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内中膜增厚组的△Vmca显著低于内中膜正常组(P<0.05),及对照组(P<0.01),内中膜正常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 IMT增厚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脑血管反应性明显减低,颈动脉IMT可反映脑血管储备能力损害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长期强化干预是否能逆转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并分析影响IMT变化的因素。方法选取175例初诊T2DM患者,给予强化血压、血糖、血脂治疗,随访3年,定期监测,每月监测血压、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G);每半年监测体质量、腰围、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血脂〔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血尿酸;每年监测IMT。计算体质指数(BMI)、FBG变异系数(CV-FBG)、2 hPG变异系数(CV-2hP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了解初诊T2DM患者IMT增厚组与IMT正常组的临床资料间的差异。随访3年,强化干预治疗后,根据IMT的变化值分为IMT减少组和IMT增加组,分析影响IMT变化的因素。结果 (1)T2DM患者在初诊时,IMT增厚组患者年龄及有高血压病史者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IMT正常组(P<0.01)。(2)初诊时及随诊第3年,T2DM患者IMT平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随诊3年后,IMT减少组患者的BMI、腰围、收缩压、舒缩压、CV-2 hPG、血尿酸水平均显著低于IMT增加组(P<0.05)。(4)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史、CV-2 hPG、BMI与IMT变化呈正相关(P<0.05)。结论经过长期综合强化干预治疗,可以逆转初诊T2DM患者颈动脉IMT;高血压、2 hPG波动增加和超重是引起颈动脉IMT增加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高血压并发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并发T2DM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2例,随机分为2组:辛伐他汀组50例,常规治疗组42例.2组均接受常规降压、降糖、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辛伐他汀组加用辛伐他汀20 mg,每晚1次.分别于入院时及治疗6个月后检测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记录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并计算颈动脉斑块积分.结果: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浆TC、TG、LDL-C、HDL-C及hs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IMT、斑块积分上升(P<0.05).辛伐他汀组治疗后除HDL-C上升外,其余血脂指标、hsCRP、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且hsCRP与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成正相关(r分别为0.85、0.79, P<0.05).结论:辛伐他汀通过调节血脂、抗炎作用,改善高血压并发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评估2型糖尿病(T2 DM)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T2 DM患者60例作为T2 DM组,同期选取体检中心健康人员60例作为健康组,所有人员均给予颈动脉超声检查,比较两组血糖、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结果 T2 DM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阻力指数(RI)、斑块发生率及空腹血糖(FBG)明显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 DM组斑块者颈动脉IMT、RI、FBG明显高于无斑块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IMT、RI与FBG呈正相关(P0.05)。结论超声可作为评估T2 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的重要方法之一,其对诊断及防治患者颈动脉血管病变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和糖尿病对老年人心血管病变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和糖尿病(DM)对老年人心血管病变的影响.方法 根据血压、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 h血糖(PG 2 h)检测结果,172名老年人分为4组:健康对照组、DM组、EH组和EH伴DM组.颈动脉超声测量颈总动脉(CCA)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内动脉(ICA)IMT、颈动脉最大血流速度(PSV)、颈动脉阻力指数(RI)等指标.超声心动图测量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左室重量指数(LVMI)、相对室壁厚度(RWT)、peak E/A、左室短轴缩短率(FS).测量FPG、PG 2 h、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和餐后2 h血清胰岛素(INS 2 h),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DM组和EH伴DM组的PG 2 h、FINS、INS 2 h和HOMA-IR均显著升高(P<0.01),EH组、DM组和EH伴DM组的CCA-IMT和ICA-IMT显著增大(P<0.01或P<0.05),EH组及EH伴DM组的IVST、LVPW、LVMI和RWT显著增大(P<0.01或P<0.05),peak E/A显著减小(P<0.05).与DM组比较,EH组和EH伴DM组的CCA-IMT和ICA-IMT显著增大(P<0.05).结论 EH能明显改变老年人颈动脉IMT、左室室壁厚度及舒张功能;而DM能增加老年人颈动脉IMT,但对心脏结构和功能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利格列汀与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优泌乐25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利格列汀组和阿卡波糖组,每组各41例。利格列汀组患者在应用优泌乐25的基础上联合利格列汀口服;阿卡波糖组患者在应用优泌乐25的基础上联合阿卡波糖嚼服。治疗12周后,监测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 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体质指数(BMI)、胰岛素优泌乐25用量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MI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患者的FPG、2h PG、Hb A1c、胰岛素优泌乐25用量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胰岛素联合口服药降糖治疗优泌乐25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更好,可减少胰岛素用量;利格列汀与阿卡波糖疗效相当,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脂血症患者颈动脉内中膜背向散射积分(integrated backscatter,IBS)的改变及其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ase-9,MMP-9)的关系,并观察短期辛伐他汀治疗对颈动脉内中膜IBS值及血清MMP.9的影响.方法:高脂血症患者58例,健康人26例.将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8,辛伐他汀20 mg/d,8周)和对照组(n=25),并以健康人作为正常组(n=26).所有入选者检测颈动脉内中膜校正IBS(corrected IBS,C-IBS),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和血清MMP.9.结果:高脂血症患者治疗组及对照组颈动脉内中膜C-IBS显著低于正常组(均P<0.05);而颈动脉IMT和血清MMP-9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均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高脂血症患者颈动脉内中膜C-IBS与血清MMP-9呈负相关(r=-0.76,P<0.05).辛伐他汀治疗8周后血清MMP-9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高脂血症患者颈动脉内中膜C-IBS降低、血清MMP-9增高,且两者显著相关,可能两者均反映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辛伐他汀降低血清MMP-9可能是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级预防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是否可以预防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AS).方法 140例T2DM患者分为二甲双胍组(75例)和非二甲双胍组(65例),进行强化血糖、血压、血脂控制100周,记录强化治疗前后随访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以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CC-IMT)为AS观测指标.结果 经过100周强化代谢控制后,两组舒张压(DBP)、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P<0.05)均明显下降;二甲双胍组的体重指数(BM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CC-IMT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有所升高(P<0.05);100周时二甲双胍组的BMI[(23.1±0.98)kg/m2、HOMA-IR(1.68±0.20)及CC-IMT(0.55±0.13)mm]均较非二甲双胍组低[(24.1±0.05)kg/m2,(2.03±1.38),(0.70±0.15)mm,P<0.05].CC-IMT与BMI(r=0.489,P<0.05)、TC(r=0.429,P<0.05)、LDL-C(r=0.426,P<0.05)、HOMA-IR(r=0.428,P<0.05)呈正相关.结论 二甲双胍可以降低T2DM患者的CC-IMT,对T2DM患者发生AS具有一级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