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目的:评价3种麻醉方法对行单侧下肢手术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术后影响。方法:择期行单侧下肢手术老年冠心病患者65例,随机分为神经阻滞组(N组)21例,硬膜外麻醉组(E组)25例和全身麻醉组(G组)19例。N组采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的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E组采用L2-3间隙连续硬膜外麻醉;G组采用咪唑安定-芬太尼-维库溴铵麻醉诱导,丙泊酚麻醉维持。观察并记录各组术后3 d心电图ST-T变化和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术后3 d肌钙蛋白Ⅰ水平,术后24,48,72 h静息及运动后VAS评分。结果:术后第1天G组肌钙蛋白Ⅰ水平较N组增高(P<0.05),术后第3天E、G组均较N组增高(P<0.05)。术后第1天G组心电图ST-T改变较E、N组明显(P<0.05)。术后3 d高血压发生率G组较E、N组高(P<0.05),且主要发生在术后第1天。G组术后24,48,72 h静息状态下VAS评分高于E、N组(P<0.05);G组术后24,72 h运动状态下VAS评分高于E、N组(P<0.05)。结论: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可达到理想麻醉效果,且术后VAS评分与连续硬膜外麻醉相近,术后心电图ST-T影响小,心肌损害较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析硬膜外麻醉(EA)和全身麻醉(GA)对老年高血压患者下肢手术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118例老年高血压行下肢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EA组和GA组,两组患者分别行EA和GA。结果手术开始直至手术结束大部分时间,两组患者麻醉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每博指数(SVI)及心指数(CI)无显著性变化(P>0.05)。EA组血压(BP)比较平稳,GA组麻醉前、麻醉后10 min、术毕时段心排量(CO)、心率(HR)波动较大(P<0.05),EA在麻醉后10 min时段HR、SVV明显升高(P<0.05),HR、SVIR显著高于GA组(P<0.05)。在麻醉后50min后大部分时间中,两组SVV、SVRI显著低于基础值。其他时段各项指标,组内、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手术过程中并发症组间比较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和全身麻醉对行下肢手术并伴有高血压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作用相似。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平均寿命也逐渐延长,目前我国老龄化速度已居全球首位,全国老年人口已达1.32亿人,占总人口的10%,已步入老龄社会,所以老年手术及麻醉数也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而显著增加,但由于老年病人的生理病理改变及伴随的全身性疾病相应增多,对手术及麻醉的耐受性较差,特别是循环储备功能差,不易耐受血压波动,麻醉选择较困难。我院至2002年以来,观察了老年下肢骨性关节炎、游离体、骨折手术应用单侧腰麻的麻醉效果,并于硬膜外麻醉做了比较。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老龄化,高龄人群的增加,骨科高龄患者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尤其下肢股骨头或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疾患。且因机体组织器官功能发生衰老性退变,并存多种慢性基础疾病和多系统器官功能的退行性改变等高危因素,对麻醉手术耐受力和适应力差,使得围手术期麻醉风险增大,而脑作为机体高级神经活动的重要器官,具有复杂的生理功能,代谢极为活跃,易受麻醉因素影响。因此,进一步了解下肢手术时不同麻醉方式对脑功能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地震伤员单侧下肢手术可行的麻醉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抗震救灾应急接收的72例单侧下肢手术地震伤员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麻醉处理特点。结果 72例伤员分别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L-S组)或者气管插管全身麻醉(GA组)下行手术治疗,GA组麻醉后5分钟、10分钟收缩压(SBP)与舒张压(DBP)与麻醉前相比降低,2例伤员术中使用了升压药物;L-S组有1例伤员麻醉效果欠满意,GA组有1例伤员出现术后恶心、呕吐。L-S组手术结束到出手术室时间为10.94±7.98分钟,GA组手术结束到出手术室时间为30.34±8.47分钟。结论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麻醉效果确切,是地震伤员单侧下肢手术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7.
营养、公共卫生、教育和社会设施的进步对现代人的寿命产生了重大影响,自从20世纪提出术语“老年人”以来,成年男性的寿命已增加了近3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也日益突出。高龄的手术病人也逐渐增长,本文主要与大家探讨高龄病人的麻醉处理。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患者下肢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60例择期下肢手术患者,ASAⅠ-Ⅲ级,年龄65~83岁。患者入手术室后开放静脉,预先输入平衡盐溶液补充血容量。患者侧卧,于L3-4或L2-3先行硬膜外穿刺成功,后以针内针法行腰麻,穿刺突破硬膜后,穿刺针斜面向下注入0.5%左旋布比卡因1.5~2.5ml,将腰麻针退出,从硬膜外穿刺针置入硬膜外导管,调整平面。监测血压、脉搏、呼吸、心电图、尿量等生命体征,观察麻醉效果。若60~90min后SA平面不能满足手术要求,则通过硬膜外导管给1.5%碳酸利多卡因3—8ml,后视手术时间长短适当追加硬膜外用药。结果全部病例阻滞范围均在T10以下,显效时间短,麻醉效果满意,术后恶心呕吐3例,未见头痛等其他不适症状。结论通过联合麻醉绝大部分患者麻醉效果均满意、并发症少,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患者术后恢复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许昌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实行手术麻醉老年患者90例,将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5例采用硬膜外麻醉,对照组45例采用全麻,观察两组患者术后6、24、72 h 的HR、SpO2、MMSE 评分及术后麻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麻醉前,麻醉后6、24、72 h 时两组患者 HR、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6、24、72 h 两组患者 MMSE 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麻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麻醉患者术后恢复期出现认知障碍概率明显大于硬膜外麻醉,因此在临床使用时尽量避免全身麻醉。  相似文献   

11.
低浓度罗哌卡因腰麻在高龄患者下肢手术中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高龄患者骨科下肢手术低浓度罗哌卡因应用的可行性。方法择期骨科下肢手术的高龄病人46例,临床观察随机分为腰麻(sA)A组和连续硬膜外阻滞组(CEA)B组,两组均选L2-3或L3-4间隙行椎管内麻醉;A组蛛网膜下腔穿刺成功后,注入0.375%罗哌卡因重比重液2ml,B组行硬膜外穿刺置管注入2%利多卡因试验量3ml,然后追加1.O%利多卡因和O.25%罗哌卡因混合液6~8ml,术中根据阻滞平面追加上述局麻药,观察两组在麻醉前(TO)和给予首剂量麻醉药后5min(T1)、15min(T2)、30min(T3)、lh(T4)、术毕(T5)相关指标,比较两组感觉阻滞平面,改良的Bromage评分,观察下肢运动恢复情况,术中及术后24h心动过缓、低血压、恶心、呕吐、头痛、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与TO比较,A组平均动脉压(MAP)在Tl-T5降低,B组MAP在T2-T5降低(P〈0.05或P〈0.01):与B组比较,A组术中低血压的发生率及术后寒战,恶心,呕吐发生率均降低(P〈0.05);与B组比较,A组患者感觉阻滞平面降低,改良Bromage评分升高(P〈0.05)。结论sA较CEA感觉运动神经阻滞完善,血流动力学平稳,并发症少,用于高龄骨科下肢手术病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老年病人下肢手术时不同椎管内麻醉方式与血液动力学变化的相关性,探讨更为适合老年人行该类手术的麻醉方法。方法选择老年择期手术病人66例,ASA分级Ⅱ~Ⅲ级;将病人随机分为持续硬膜外麻醉组(EA组,n=22)、腰硬联合麻醉组(CSEA组,n=23)和单侧腰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组(OCSEA组,n=21),分别行相应的椎管内麻醉。观察指标:①各组麻醉过程中分别记录麻醉前(t1)、麻醉后翻身5 min时(t2)、手术行内固定时(t3),以及手术结束时(t4)血液动力学变化的情况;②麻醉成功率;③各组输液量;④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量;⑤手术出血量。结果持续硬膜外麻醉组和单侧腰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组的血液动力学指标在麻醉后t2时间点较腰硬联合麻醉组的更稳定,单侧腰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组和腰硬联合麻醉组的麻醉效果较连续硬膜外麻醉组的更确切。结论单侧腰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具有确切的麻醉效果,同时麻醉时血液动力学指标较为稳定,更适合老年病人下肢手术的麻醉。  相似文献   

13.
老年患者下肢手术椎管内麻醉不同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比较连续硬膜外麻醉(CEA)、腰硬联合麻醉(CESA)、连续腰麻(CSA)用于高龄患者下肢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择期手术老年患者60例,年龄65~80岁,ASA Ⅰ~Ⅲ级,分成CEA组、CESA组、CSA组,每组20例。CEA组选择T11-12硬膜外向尾置管3~4cm,仰卧后2%利多卡因3mL作为试探量,继以0.5%左旋布比卡因4~6mL。CESA组和CSA组选择L2-3,蛛网膜下腔穿刺,分别予0.5%左旋布比卡因2、1.2mL。CESA组硬膜外向头端置管3~4cm,CSA组蛛网膜下隙置入Spinocath管1~2cm。3组麻醉平面控制在T9以下,观察并记录麻醉前、麻醉后最低值、麻醉后30min、麻醉后60min、术毕的MAP、HR、SpO2。记录3组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3组MAP在30min内较基础值明显下降(P〈0.05),CSA组下降又明显小于其他两组(P〈0、05)。HR、SpO2差异无显著性,CESA和CSA组在麻醉起效时间、维持时间、Bromage运动阻滞分级等方面相似,明显优于CEA组。CEA和CESA组在围手术期的并发症及副作用多于CSA组(P〈0.05)。结论:CSA与CESA的麻醉效果相似,CSA较CESA和CEA的副作用更少,更适合于老年患者的麻醉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全麻下老年患者胃肠道手术后体位改变对麻醉复苏早期的影响。方法 100例老年患者在气管导管拔除后随机分为3组,A组(n=30)为平卧位,B组(n=36)头部抬高15~20°,C组(n=34)头部抬高30°。观察并比较3组气管拔管后30min内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BP)、脉搏氧饱和度(Sp O2)变化、呼吸道并发症、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和患者舒适程度。结果 3组患者复苏期HR、MBP、Sp O2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B、C组舌根后坠、低氧血症发生次数和呛咳、恶心呕吐、躁动评分均低于A组(P0.05);患者满意度高于A组(P0.05)。结论头部抬高位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复苏早期恶心呕吐的发生,改善呼吸功能,增加患者舒适度。  相似文献   

16.
宋晓 《护理研究》2012,26(36):3407-3408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动脉管腔狭窄,血流受阻,导致心脏缺血产生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衰和心律失常等病变的一种疾病。它占心血管疾病死亡总数的50%左右。目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治疗此病最有效方法之一,有并发症少、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安全和简便等很多优点。我院自开展此种术  相似文献   

17.
胡经文  刘美丽  高春燕  李小妹 《护理研究》2008,22(27):2504-2506
冠心病介入治疗是在心导管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1].它是一种有创性治疗方法,病人手术后会发生一系列过高或过低的应激反应,从而影响其康复.本研究将放松训练应用于接受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病人中,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和疼痛水平,为接受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病人的康复护理提供依据.现将其研究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出适合于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围术期心血管系统危险的评估标准。方法选择412例连续的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对术前、术中和术后的相关数据进行记录,并通过Logistic逐步回归的统计学方法得出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心血管系统危险指数。结果术前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心功能不全、脑卒中病史以及术前ST段压低≥0.05mV、血红蛋白〈120g/L、白细胞计数〉1.0×10^9/L是围术期心脏事件的危险因素。患者根据计分的不同可分为四级危险程度。分级程度越高,心脏事件的发生率越高。从心性死亡的发生情况来看,单纯以死亡率比较,随着危险程度的增加心性死亡率也逐渐增加,但是通过统计学分析表明,只有Ⅰ级和Ⅳ级、Ⅱ级和Ⅳ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术期心脏事件危险程度越高,围术期心脏事件的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胃癌根治术患者麻醉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胃癌根治术患者60例,ASA分级Ⅰ~Ⅲ级,年龄65~79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三组(n=20):全凭静脉麻醉组(V组)、吸入麻醉组(I组)和静吸复合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组(C组)。分别于术前、术后30 min、4 h、24 h采用运动活力评分(MAAS)评估镇静程度,采静脉血样检测血浆皮质醇(Cor)和血糖(Glu),记录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及麻醉恢复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V组和I组苏醒时间和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延长,术后躁动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加,术后PACU停留时间延长(P<0.05)。V组和I组术后30 min、4 h血浆Cor、Glu水平明显高于术前和C组(P<0.05)。C组患者术后30 min MAAS评分明显低于V组和I组(P<0.05)。结论老年胃癌根治术患者实施全凭静脉或吸入全麻术后早期存在Cor、Glu水平升高,静吸复合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术后恢复较快,应激反应减轻,可改善麻醉恢复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