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瘀血系指血液运行不畅,甚至停滞凝聚,或离经之血积于体内.<内经>中有关于"恶血"、"脉不通"、"血泣"等记载,也曾论及其病因病机、治疗原则.然首次提出"瘀血"之名者为汉代名医张仲景.在其<金匮要略>许多篇章中详细论述了瘀血证的病因病机及其病证特点,并用活血化瘀诸方治疗与瘀血有关的病证,为后世医家对瘀血理论和临床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周易>为五经之首,由<易经>和<易传>两部构成,<内经>为中医基础理论奠基之作,分为<素问>、<灵枢>两部分.这两部巨著的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两者对养生观均有较系统、精辟的论述,且观点鲜明.然而,<内经>成书于<周易>之后,故受其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便有历代诸多医家"医易相通"、"医者,也"、"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为用"之说.唐孙思邈云:"不知<易>者,便不足以以知医".明张景岳曰:"早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由此可见,<内经>的养生观源于<周易>.  相似文献   

3.
补中益气汤治疗青春期功血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青春期功血以无排卵型多见,相当于中医的崩漏.崩漏病名首见于<素问·阴阳别论>:"阴虚阳搏谓之崩".<诸病源候论·漏下候>认为,崩中之病是因"冲任之气虚损,不能制其经脉,故血非时而下"所致.李东垣阐发<内经>"土者生万物"的理论,提出了"人以胃气为本"的学说,强调脾胃在精气升降中的重要作用.在<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沉浮之间论>中曰:"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  相似文献   

4.
<内经>云:"冬刺井"、"冬取诸井诸腧之分"、"冬取井荥,必深以留之"等等,然而<难经.七十四难>曰:"经言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明*张介宾<类经>说:此"皆与本经不合,必难经之误也,当以本经为正,不可不辨".那么,<内经>缘何提出"冬刺井"之说?笔者就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5.
薄国荣 《河北医学》2012,18(11):1671-1672
古人认为形与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神的旺盛充沛在建立在形体强健的基础之上的.故<素问·八正神明论>[1]强调:"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同时,养形也必须注意调神,故<素问上古天真论>强调:"其知法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相反,如果过度劳伤精神,则后果严重.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载:"以酒不浆,以肉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指出不知保持真气,伤精耗神,逆于养生之道,会出现早衰.如何调摄精神,<内经>大致有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素问·大奇论>曰:"二阴急为痫厥."首先提出痫之病名.<千金要方>称之为"癫痫":<证治汇补>称其为"痫病".痫病指因先天遗传,或大惊卒恐、情志失调、饮食不节,以及继发于脑部疾患、高热、中毒、头颅损伤等,使风痰、瘀血等蒙蔽清窍,扰乱神明.以突然昏仆,口吐涎沫,肢体抽搐,移时自醒,反复发作为典型表现的脑神经疾病.本病常见于西医学所说的原发性癫痫或继发性癫痫.  相似文献   

7.
试论脾藏意主思的心理病理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藏意"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观点之一,<内经>的<素问·宜明五气篇>与<灵枢·九针论>中已明确提出."脾主思"的论点在<内经>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和<素问·五运行大论>提出的是脾"在志为思".笔者通过对<内经>的再次挖掘、整理、归纳,总结"脾藏意主思"("脾藏意"与"脾主思"合称,下同)的内涵与外延,对其心理、生理、病理试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浅议"治湿热痹从少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痹证有寒热之分,但受<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而为痹"的影响,世人多以风寒湿论痹,从湿热论痹者少.但也有些医家认识到热邪或湿热邪气在痹证中的致病作用,如张子和<儒门事亲>中强调:"痹病以热为源,风寒为兼,三气合而为痹";清代吴鞠通也认为痹证中"寒湿固有,热湿尤多",其病因为"湿聚热蒸,蕴于经络".  相似文献   

9.
赵红霞  汪文来  刘治中  赵凯维 《中国医药导刊》2009,11(7):1164-1164,1167
目的:对<内经>中"正"字的涵义进行辨析.方法: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结果:提出<内经>所论之"正"有不同层次的多种涵义:或指正常:或指正气;或指采用正常的治疗方法:或指旺盛:或指正常生长、生化;或有正当,合适的含义;另外正还通"之"、"定"或"政".结论:通过对"正"字多种含义的理解,有助于对<内经>概念完整准确地把握.  相似文献   

10.
眩晕最早见于<内经>,认为本症的病因有:1.外邪致病;2.因虚致病;3.与肝有关;<诸病源候论>说"风头眩者,由血气虚." 张景岳强调"无虚不作眩".<医学入门>对<内经>上盛下虚立论做了进一步阐发,认为"下虚者,气血也;上盛者,痰湿风火也."尤在经则倡综合立论,主张水亏于下,风动于上,饮积于中,病非一端,可见眩晕病机复杂,前贤论粹,各有阐发,笔者通过临床实践,认为眩晕不外虚实二端,实者多见肝阳上亢,痰浊中阻所致,本文不予论及,虚者皆以"气血论治"治之可也.本文既以气血论治眩晕症,在治疗上注重清阳不升健脾气,心悸不宁养心血,髓海不足补肾气之法,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慢性荨麻疹属中医" 瘾疹"范畴,中医认为与素体禀赋不足、外感风湿热或饮食生活失调有关.慢性荨麻疹由于病因复杂,治疗较棘手,目前西医治疗仍以抗组胺类药物为主,停药易复发,中医则强调辨证论治.中医认为"无风无湿不痒".<内经>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记载,又"心主血".认为此类疾病多为"湿热隐于血,外受风邪所致",故可从风、湿、气血三方面论治.  相似文献   

12.
腰痛治验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腰痛是以腰部疼痛为主的一种病证.其表现一侧或双侧疼痛.<内经>曰:"腰为肾之府",故腰痛多与肾有关.在临床上,腰痛者又多见于老年人和体虚者.故<证治准绳>说:"有风,有湿,有寒,有热,有闪挫,有瘀血,有滞气,有痰积,皆标也,肾虚,其本也."此为腰痛之病因.临床上腰痛为一种自觉症状,可由多种疾病引起,故在治疗中当本"腰为肾之府"从肾着手.正如<证治汇补·腰痛>说"治惟补肾为主,而后随邪之所见者以施治,标急治标,本急治本.  相似文献   

13.
大黄的妙用     
大黄味苦,性寒,无毒.<本经>谓:"大黄下瘀血,血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由于大黄疗效迅速,功效独特,故广泛应用内、外、妇、儿、骨伤各科,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4.
祖国医学的治法非常丰富,其中方剂是药物治疗的具体运用.早在<内经>就已提出了一整套治疗理论,指出"治病必求其本".具体治法有正治法,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反治法如"寒因寒用,热因热用"等,<内经>可称之为治病的法书,治则与治法至今仍是临床实践遵循的准则.  相似文献   

15.
"左肝右肺"学说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左肝右肺"最早源于<内经>.<素问@刺禁论>曰:"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布于表,肾治于里......".后人将其简称为"左肝右肺".仔细研读<内经>原文,并查历代医家对"左肝右肺"的阐述,觉得寓意深奥.  相似文献   

16.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下称<理伤续断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作者为唐朝的蔺道人.全书共分医治整理补接次第口诀、理伤续断方及治伤损方论3个部分[1].书中载方50首,用药139味.在这部著作中,蔺氏创造性地发展了祖国医学的气血学说,主张"凡肿是血作",认为跌仆损伤引起的肿痛主要和瘀血有关,指出瘀血为患对机体的不良影响.如"淤血留滞,外肿内痛,肢节痛倦.""淤雍滞结,肿不散,或作痈疽,疼痛至甚"等.这是<内经>中瘀血病机在创伤骨科的具体运用和发挥.因此,重视调理气血,强调活血化瘀,成为蔺氏立法处方的显著特色,并贯穿于创伤早中后三期的辨治中,创制了各具特色的伤科用方.  相似文献   

17.
活血化瘀药治疗糖尿病的思路及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弛 《广东医学》1999,20(9):722-723
凡以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活血化瘀药;活血化瘀是中医治疗血瘀证的专用治法,活血是使停滞瘀积、不流的死血复活,化瘀是使堵于血管中凝结的瘀血化开,其总的含义即是使血液恢复正常流动和血管恢复畅通,从而使血瘀引起的病证得到康复;正常血液不停地周流于全身,一旦流动受阻,停滞不行而淤积,中医则称之为血瘀证,其瘀积不流的血液则称之为瘀血,此外中医对不正常的血液又称之为污秽不洁之血,留在体内亦被认为瘀血,另外对久治不愈的病证亦归之于瘀血,如<医林改错>认为:"久病入络为瘀血".  相似文献   

18.
塔娜  胡虹英  乌林花 《包头医学》2002,26(4):174-174
中药佛手为较常用药材,<中国药典>2000年版有收载,系为芸香科植物佛手Citrus,me dical,var,sarcodactylis,Swingle的干燥果实,具有舒肝理气和胃止痛之功效.经本草考证,佛手以枸椽为名始载于<图经本草>,苏颂说:"今闽广江南皆有之,彼人呼为香椽,子形长如小瓜状……".  相似文献   

19.
辨方症论治体系初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辨方症论治体系"是与现行"辨证论治体系"截然不同的一种特殊的辨治方法.该方法强调从患者错综复杂的临床症状中,见微知著地抓住与某一方症特征性表现相一致的关键症状而确定诊断,即着眼于识"方症",而不是辨"证".<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典籍中方症相关的内容是"辨方症论治体系"的理论基石.提出并确立"辨方症论治体系"的概念,不仅有利于抓住中医辨治学的精髓以提高临床疗效,而且可为中医的现代研究提供全新的理论思路.  相似文献   

20.
泄泻指排便次数增多,便呈清稀,甚至如水样,谓之泄泻. 本证在<内经>中称为"泄".有濡泄、洞泻、久食泻、注泄等,汉唐时代称为"下利",宋代以后统为"泄泻".根据病因或病机而称为署泄,大肠泄者,名称虽多,都离不开"泄泻"的字样.<丹台玉案·泄泻门>指出:"泄"者如水之泄也,势优舒缓;"泻"者,势似直下.微有不同,而其病则一,故总名之曰"泄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