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后房型折叠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自2011年5月至2013年3月期间26例(26只眼)患者,均采用巩膜隧道切口联合持续灌注,无巩膜瓣经巩膜睫状体平坦部缝线三点式固定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结果26例(26只眼)手术均获成功,术中术后无明显并发症,术后随访3~10个月,视力恢复〉0.3者16例(61.5%)。结论此术式是一种安全有效、视力恢复满意的治疗方法,可获得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韩方菊  张京京  刘伟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11):2142-2144
目的:评价改良的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经巩膜缝线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拟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经巩膜缝线固定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改良后的无巩膜瓣线结埋藏式及经睫状体平坦部固定组;常规的有巩膜瓣经睫状沟缝线固定组。分别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视力、术后并发症。结果:本研究中改良组的手术时间平均为39.95±5.87min,常规巩膜瓣组的时间平均为45.77±5.21min,两组手术时间存在显著差异。术后视力两组无显著差异。两组均未发生线结外露缝线磨损、术后眼内炎、视网膜脱离并发症。常规巩膜瓣组易出现人工晶状体光学部夹持现象。结论:改良的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经巩膜缝线固定术是一种矫正无足够后囊膜支持眼的安全、有效、简洁的术式。  相似文献   

3.
随着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的迅速普及,在术中因种种原因常出现不能按常规方法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如外伤性白内降或晶全脱位等等,为此需要掌握简单易行安全有效的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现将我们自行设计的手术方法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14例(16眼),其中男9例,女5例,年龄24一77岁,平均56岁。囊内摘除术后无晶体限5例6眼,计划性囊外摘除术中后囊破裂者5例5眼,角膜穿通伤致外伤性白内障3例3眼,慢性复发性葡萄膜炎、继发性青光眼、并发性白内障1例双眼。术前视力光感至0.2,5限元晶体服矫正视力0.8-12,1眼无晶体限矫正视力0.…  相似文献   

4.
二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穿透巩膜睫状沟固定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简峰  合雄  朱鸿勋  刘彬  唐燕 《眼科新进展》2000,20(6):434-435
由于一部分二期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无晶状体眼 ,后囊膜缺损或无后囊膜 ,需行人工晶状体单襻或双襻穿透巩膜睫状沟固定。我们对 42例 42眼无晶状体眼进行了这种手术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42例 42眼无晶状体眼 ,男 2 9例 ,女13例。年龄 6~ 79a,平均 6 5 a。白内障囊内摘出术后 19眼 ,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后 12眼 ,外伤性白内障术后 5眼 ,先天性白内障术后 6眼。其中 ,无后囊膜者 2 2眼 ,后囊膜缺损大于1/ 2象限者 5眼 ,鼻侧或下方存在部分后囊膜、缺损小于 1/ 2象限者 15眼 ,虹膜后粘连者 8眼。所有患者均行二期…  相似文献   

5.
我科行巩膜缝线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27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法的临床疗效。方法22例(22只眼)因外伤性白内障、常规白内障囊外摘除后囊破裂、白内障囊内摘除等手术后无后囊支撑的患者,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回顾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术后3个月左右视力基本稳定,绝大部分患者视力能达到0.3以上。其影响视力的主要并发症是虹膜或睫状体出血,特别是位于瞳孔区的积血。其它并发症如角膜损伤、葡萄膜炎等虽然发病率较高,但经药物治疗后均能予以控制。结论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远期效果令人满意,不需特殊设备,适合于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主要探索白内障囊内摘除术后或白内障囊外伴后囊破损者,采用巩膜缝线固定技术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23例(23眼),13眼为白内障囊内摘除无晶体眼,10眼为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后囊破裂或外伤性白内障后囊不完整,用巩膜缝线固定晶体襻技术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本组病例随访3-16个月(平均8.3个月),视力在4.7(0.5)以上者21眼,5.0(1.0)以上者13眼,未发现严重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二期后房型人晶状体固定的手术方法。方法 对42眼后囊缺损或无后囊的无晶状体眼,行单襻(15眼)或双襻(27眼)人工晶状体穿透巩膜睫状沟固定术。单襻巩膜固定采用线结埋藏于角膜缘切口内;双襻巩膜固定采用在切开前房前已安置好固定缝线的方法。术后随访1~15个月。结果 术后裸眼视力0.1~0.4者24眼,0.5~0.9者15眼,1.0以上者3眼。结论 二期人工晶状体改良单襻或双襻穿透巩膜睫状沟固定,手术安全,术后视力恢复好,可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无囊膜支撑的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无囊膜支撑的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的效果。方法:用外路法巩膜瓣下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在睫状沟内。结果:本组病例术后的矫正视力≥0.5的占82.8%,效果较为满意。结论: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是无囊膜支撑时矫正白内障无晶状性屈光不正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0.
经巩膜睫状沟后房型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巩膜睫状沟后房型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的探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眼科(300052)韩琪张福昆世界人工晶体中国天津培训中心季建因各种原因造成晶体后囊不完整或缺如的无晶体眼,目前多采用经巩膜睫状沟后房型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它具有眼内稳定性好,后房型人工晶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反向巩膜瓣IOL睫状沟缝合固定术的临床应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就诊于我院眼科需行Ⅱ期IOL植入的14例14眼无晶状体眼患者临床资料。采用经反向巩膜瓣睫状沟缝合固定术行IOL植入。术中制作以穹窿部为基底的插袋式巩膜瓣。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的视力、术后眼压、眼前节反应和IOL稳定性。

结果:术后随访时间3.5~6mo。术前最佳矫正视力(LogMAR视力表)为0.50±0.54,术后1mo裸眼视力0.46±0.39,两者无差异(P>0.05)。术后1mo最佳矫正视力0.36±0.35,较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有所提高。1例1眼患者术后IOL倾斜,经调整后IOL位正。3例3眼患者在术后早期眼压升高,给予降眼压药物对症处理后眼压正常,术后1mo随访眼压在正常范围内(16.4±2.6mmHg)。1例1眼患者术后玻璃体腔出血,1例1眼患者术后眼内炎症反应重,治疗后均恢复。术后无黄斑囊样水肿、脉络膜脱离、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经反向巩膜瓣IOL睫状沟缝合固定术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无晶状体眼行人工晶状体(IOL)睫状沟缝线固定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1/2018-06行IOL睫状沟缝线固定术患者38例38眼的临床资料,包括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眼压、IOL位置,并比较手术前后视力、屈光状态。

结果:术中出血6眼(16%),术后低眼压4眼(11%),高眼压11眼(29%),经治疗后恢复,IOL倾斜4眼(11%)。术后末次随访时视力较术前提高(P<0.05)。术前预留屈光度数(球镜)与术后3mo实际屈光度数(球镜)无差异(P>0.05)。

结论:IOL睫状沟缝线固定术是治疗无晶状体眼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应重视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后房型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后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征。方法 观察后房型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后视网膜脱离14例14眼的患者背景、术中所见及术后观察。结果 患者术后视网膜脱离发生在20-204天(平均96.5天),初次手术6眼施行了巩膜环扎术,8眼玻璃体手术。经玻璃体手术者视网膜全部解剖复位,3眼巩膜外手术复位失败,后经玻璃体手术网膜复位。视网膜脱离发生的原因是睫状沟缝合时医源性裂孔3眼,前部玻璃体牵拉性网膜裂孔11眼。术后视力提高者5眼,不变者6眼,3眼视力下降。结论 后房型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后前部玻璃体的牵拉是视网膜脱离的主要原因,玻璃体手术是有效的。另外,由于血一眼屏障的破坏易发生前部增生性玻璃体病变,早期的玻璃体手术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用一次性皮试针头行後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12例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用一次性皮试针头自上方切口进入前房,入3点、9点虹膜後,从角巩膜缘後1.5mm处穿出巩膜板层面,把聚丙烯缝线的针插入皮试针孔内并插紧,随皮试针慢慢退出上方切口,将引出上方切口外的聚丙烯线两个断端分别系在C型晶状体襻的膝部,把人工晶体植入後轻轻台拉晶状体襻所系的聚丙烯线,引导人工晶状体呈水平位进入睫状沟内。结果 术后随访观察3~36(平均18)个月,术前视力为CF-0.04,随访最终视力:1眼视力增进至0.1,3眼至0.1~0.3,5眼至0.4~0.6,3眼至0.7~0.9 12眼植入位置均正常,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此手术方法是对无法正常植入後房人工晶状体眼的有效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小切口经虹膜缝线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无晶状体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7例(17眼)因无晶状体眼而行折叠式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经虹膜缝线固定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方法为经3.0mm透明角膜切口,植入三片式折叠后房型人工晶状体,采用Siepser术式缝合虹膜的方法将人工晶状体的双襻以10-0聚丙烯缝线分别缝合固定于中周部虹膜。记录患者术前与术后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眼压、术前及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人工晶状体位置(偏心度、倾斜度、稳定性),及术中与术后并发症等情况,随访3~18个月。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经虹膜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术后1个月裸眼远视力均等于或高于术前最佳矫正远视力。术后1个月眼压均在正常范围内。术后人工晶状体位置3例(17.6%)偏心,无人工晶状体倾斜病例。术中前房出血2例,均为少量,于术后1周内吸收;角膜轻度水肿4例,均在术后1周内透明。术后4例瞳孔近圆形,未见脉络膜脱离及玻璃体积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折叠式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经虹膜缝线固定术治疗无晶状体眼操作便捷,手术切口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少,但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固定术中影响人工晶状体居中性、稳定性的因素及减少并发症的手术技巧。方法:对31例31眼患者行软性人工晶状体睫状沟固定术治疗,通过术前或术中行水平位标记、烧灼法定位切口穿刺点、缝线固定等标准化方式定位人工晶状体,使晶状体光学面居中稳定。结果:随访12~24(平均18)wk,最佳矫正视力0.5以上者达26例(26/31,84%),全部人工晶状体位置居中稳定,有效地矫正了术眼的屈光状态,且术中术后无明显并发症。结论:标准化手术流程下软性人工晶状体睫状沟固定术在小切口状态下完成,能充分矫正无晶状体眼的屈光状态,而且尽可能地避免了多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眼内窥镜直视下二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焓  董晓光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9):1594-1597
目的:探讨在眼内窥镜直视下无玻璃体无晶状体眼二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对8例无玻璃体无晶状体眼在眼内窥镜指导下行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6例常规组作为对照,观察比较术后视力、散光、人工晶状体位置及其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所有14例患者手术均顺利进行,内窥镜组8例术后所有人工晶状体位置正,UBM检查示所有16个人工晶状体襻全部位于睫状沟内,而对照组有3个人工晶状体襻位于睫状沟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内窥镜组术后增加的散光度数较对照组小(P=0.042)。术后视力均好于术前。结论:眼内窥镜下可使术者直视下完成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并将人工晶状体准确固定于睫状沟内。  相似文献   

18.
观察采用Akreos人工晶状体四襻两点悬吊术进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效果。 方法:对于43例43眼需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进行巩膜睫状沟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术后随访10.4±1.7mo。 结果:术后3mo最佳矫正视力<0.05者4例4眼(9.30%),005~者3例3眼(6.98%),0.1~者10例10眼(2326%),0.3~者13例13眼(30.23%),≥0.5者13例13眼(30.23%),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少。 结论:采用Akreos人工晶状体四襻两点悬吊术进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Purpose:To evaluate the outcome of transscleral fixation of closed loop haptic acrylic posterior chamber intraocular lens (PCIOL) in aphakia in nonvitrectomized eyes.Results:Out of twenty-nine eyes of 24 patients, who completed the study, 25 (86.2%) eyes had improved, 2 (6.9%) eyes showed no change, and 2 (6.9%) eyes had worsening of BCVA. Three (10.3%) eyes develope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mean BCVA (P < 0.0001) was observed after the procedure. Mean duration of follow-up was 26.2 months (range 22–35 months).Conclusion:The use of closed loop haptic acrylic IOL for scleral fixation appears to be safe and effective alternative to conventional scleral fixated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intraocular lenses.  相似文献   

20.
目的报告后房型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后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征。方法观察后房型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后视网膜脱离14例14[的患者背景、术中所见及术后观察。结果患者术后视网膜脱离发生在20~204日(平均96.5日),初次手术6[施行了巩膜环扎术,8[玻璃体手术。经玻璃体手术者视网膜全部解剖复位,3[巩膜外手术复位失败,后经玻璃体手术视网膜复位。视网膜脱离发生的原因是睫状沟缝合时医源性裂孔3[,前部玻璃体牵拉性网膜裂孔11[。术后视力提高的5[,不变者6[,3[视力下降。结论后房型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后前部玻璃体的牵拉是视网膜脱离的主要原因,玻璃体手术是有效的。另外,由于血—[屏障的破坏易发生前部增生性玻璃体病变,早期的玻璃体手术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